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方式
- 格式:docx
- 大小:8.18 KB
- 文档页数:3
金融调控知识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
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我国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和贷款规模等。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经验:1、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动摇。
2、贯彻适度从紧,要坚持控制过度需求与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注重结构调整。
3、贯彻适度从紧与加强金融监管和深化改革相结合。
4、金融宏观调控要坚持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二、现金发行现金,是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的流通中的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
现金是货币的一部分,货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是货币供应中是最活跃的一个层次。
现金发行量,是指银行投放出去的现金和收回来的现金轧差后,净投放到社会上的那部分现金,又被称为市场货币流通量或流通中现金。
商业银行投放现金主要渠道有:储蓄存款现金支出、工资性现金支出、行政企事业管理费现金支出、农副产品收购现金支出。
商业银行收回现金主要渠道有:储蓄存款现金收入、商品销售的现金收入、服务事业现金收入、税收收入。
现金发行要和经济增长相适应。
控制现金发行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措施有:(一) 对现金发行实行计划管理(二) 通过运用利率杠杆来调控(三) 切实加强现金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的现金支付,建立健全大额现金支付的登记备案制度。
思考:我国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和调控措施主要有哪些?
一、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归纳各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经验,基本有三种基础货币投放方式:一是持有国外资产,包括外汇、黄金等;二是增加对金融机构或企业的债权;三是持有政府债权。
长期以来,受出口导向型经济和外汇管理体制的影响,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央行向实体经济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渠道。
在“新常态”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将更多依赖内需拉动;与此同时,伴随着资本项目开放、金融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外汇占款单边持续上扬的态势也将发生扭转。
鉴此,央行将以增加政府债权或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债权的方式进行基础货币投放,资产负债表扩张的主动性将明显增强。
二、基础货币的调控措施
其他央行常用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常设借贷便利和再贴现利率等等。
相比之下,中国央行有更丰富的政策工具。
过往20年来,中国央行主要有六大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基准利率、央行再贷款、央行再贴现、窗口指导、包括2013年推出的常备借贷便利。
然而随着外汇占款增长下台阶,中国基础货币生产方式正从外汇占款主导的被动框架转型,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调控的主动权大幅上升。
定向降准、再贷款、补充抵押贷款(PSL)等工具被纳入新的央行政策组合。
在从被动到主动的框架演变下,央行正试图构建短期利率走廊+中期政策利率的价格调控体系。
中国基础货币总量、结构、投放渠道的测算与分析一、中国基础货币的总量分析登陆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下载1999——2010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收集有关基础货币的发行及投放信息。
通过收集数据发现从1999——2010年间,基础货币的统计口径(即项目)共发生过4次调整,据此分为4个时间段进行数据的采集,即1999年到2001年、2002年到2005年、2006年到2007年、2008年到2011年。
经过上网查询十年来统计口径的调整方式,整合以上4个阶段的原始数据,得到汇总的数据表格,如下根据以上数据绘制基础货币的折线图如下由于基础货币=净国外资产+ 国内信贷- 其他负债和资本。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负债项目,其中包括了中央银行的发行的货币和金融性公司的存款。
根据以上图形,不难看出从1999年到2011年我国基础货币的发现呈现一个基本连续的上升趋势,根据函数模拟,可认为基础货币的增发在这十几年来成指数增长。
我国中央人民银行的资产项目在2000年以前主要以向商业银行的再贷款为主,而在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央行的资产项目重心逐步转移为以外汇储备为主。
在汇率制度方面我国一直采用的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即在汇率制度的分类中属于固定汇率制。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上出现的持续双顺差,为了保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央行采取了无条件无限制买入外汇的措施,从而导致了基础货币的过度投放。
这也就解释了近十年来我国基础货币持续增发的原因。
二、中国基础货币的结构分析(一)内部结构基础货币的结构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货币发行(即流通中的货币)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即存款准备金)。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绘制如下条形图从图上不难看出流通中的货币与金融机构的存款随着基础货币增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幅度明显远大于流通中货币的增长幅度。
同时,金融机构存款在基础货币的所占比例也持续增长。
直到2010年为止,他的所占比例已经达到73.75%,大概是基础货币的3/4左右。
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摘要】:外汇占款不仅对我国货币供给总量和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增强了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扭曲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而且还影响了货币政策操作和目标。
【关键词】:外汇占款;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一、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1、外汇占款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按照我国目前的统计口径,将货币供给量分为三个层次,即M0、M1、M2,其中M0为流通中的现金,其流动性最强;M1是反映经济总体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是体现社会总需求的较好指标。
表1:我国近年来的货币供给量(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注:△%:表示增长百分比)从表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最能体现社会总需求的指标M2在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21%,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在保持货币乘数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是由于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而导致的。
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有两个渠道,即国内信贷和外汇占款。
从以下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是通过外汇占款形成的。
表2 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供给(单位:亿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注:△表示新增量)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供给中的比重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到2002年底,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就接近50%,最近三年其增长速度更是惊人,2005年居然达到了96.57%。
从新增量的角度来看,从2003年开始,外汇占款的新增量就超过了基础货币的新增量。
2005年投放的外汇占款居然接近基础货币投放的3倍,也就是说,由于外汇占款过多,中央银行减少的国内信贷达到了基础货币投放的2倍,以致国内信贷只占基础货币的3.43%。
由此可见,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不断增加,同时还极大地基础货币的构成。
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方式根据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就货币发行的机制而言,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渠道主要有四条:或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这是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或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或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或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
我国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之前,央行再贷款一直是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
外汇并轨改革之后,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占当年基础货币净投放储备货币增量的比重大幅上升,从10%以下一跃而为75.5%,此后,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始终维持较高比重。
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随着出口关税的下降和贸易壁垒的消除,外贸出口和贸易顺差大幅增长,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
相应的,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以及央行的“冲销干预”政策,外汇占款增量占央行基础货币的增量比例越来越高。
2009年达到了134%,成为货币创造的主渠道。
央行为控制外汇占款对国内货币的冲击,主要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来对冲过度的流动性。
由去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较2011年三季度末净减少206亿美元,开始出现外汇储备季度净减少的现象可知,这种外汇占款成为货币创造的主渠道的模式正在发生趋势性的改变。
同时,由于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实际使用外资的金额也在持续下降。
商务部8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同比继续下滑,且降幅有所扩大,同比减少8.7%,仅为75.8亿美元。
虽然部分的原因是当前处于人民币贬值阶段,企业外汇结算滞后,造成外资出逃的现象。
不过,进入中国的国际资本正在减退已是必然趋势,我们对此应有充分估计。
伴随着外汇占款增量趋势性下降,央行需要靠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升货币乘数,货币创造也将更多地依赖信贷和债券的投放。
为此,今年以来央行已在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两度降息,以提升银行的贷款能力。
另外,随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发展,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正成为央行今后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占潇潇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基础货币也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利于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调节经济走向的目的。
我国基础货币的定义和统计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基础货币统计。
当时对基础货币的统计定义为: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机关团体在人民银行的存款。
其中,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乡信用社、财务公司所持有的现金;金融机构特种存款是人民银行为了吸收农村信用社多余的流动性设立的特别账户,通常账户余额很小,并且不活跃。
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可分别从基础货币的来源和运用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各国对基础货币的定义及统计不尽相同,即使是在一个国家之内,根据基础货币的分析用途不同,可能有几种基础货币的定义。
但从本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如果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第五章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一、填空题1.再贴现和贷款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两种方式,是中央银行投放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履行职能的具体手段.2.企业以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商业银行申请转让的行为是;商业银行之间的这种未到期票据的转让叫;商业银行以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的行为是3.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的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和4.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交易方式包括和。
5.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具备、和.二、单项选择题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是短期的流动性贷款或季节性贷款,很少有(B )。
A。
抵押贷款B。
长期贷款C.信用贷款D。
利率浮动贷款2.在我国,再贴现利率由(D )制定、发布与调整.A.银监会B。
国务院C.全国人大D.中国人民银行3.许多国家的金融立法中都明文规定,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必须是(A ).A.真实票据B。
国库券C。
银行承兑票据D。
央行票据4.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买卖证券操作目标主要是(C )。
A。
货币市场利率 B.国债价格C.基础货币D.央行票据规模5 .外汇储备构成中,风险性较大的是(B )。
A。
黄金 B.外汇资产C.特别提款权D.在IMF的头寸三、多项选择题1.只有当中央银行的(AB )低于市场利率时,商业银行才愿意以再贴现、再贷款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
A.再贴现率B.再贷款率C.基准利率D.同业拆借率E。
存款准备金利率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ABCDE ).A.再贴现业务B。
贷款业务C/正券买卖业务D。
黄金外汇储备业务E。
其他一些资产业务3.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有价证券主要是(ADE )。
A。
中央银行票据B。
银行承兑票据C。
企业债券 D.国债E。
政策性金融债4.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下列属于一级交易商范围的机构有(ABCD )。
A.银行B。
保险公司^证券公司 D.农村信用社E。
国家大型企业5 .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的意义有(ABCD )。
货币当局(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解读自1994年起,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向社会公布央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但其目前报表的项目结构是逐步演化的结果,许多项目并非自始既有。
一、现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任何一个微观经济体的资金来源渠道无非就两种:自有资金或借入。
其资产负债表当中的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就是分别对这两种不同融资渠道的综括。
不难理解,有资金的来源就必定会有资金的具体存在形式或运用方式。
所谓资产,亦即资金的具体存在形式或者资金的具体用途罢了。
可见,作为一个会计恒等式,“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这句话的含义,其实就是“资金的运用(或存在)的数量必定等于资金的来源数量”。
由于“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本依据,所以我们可藉由这一恒等式来追踪、分析特定经济体的一项具体业务在其资产负债表当中所留下的蛛丝马迹。
当然,由于资产负债表属于存量报表,所以这些具体业务的规模必须足够地大。
就此来说,资产负债表就像一面镜子,尽管不是很清晰、明亮,但我们仍可凭以观测到相应经济体的资金流在特定期间内大致的来龙去脉。
与一般的微观经济体相比,银行机构的自有资金在其总资产形成当中的占比极低,由此,银行机构的资金来源业务统称负债业务。
在中央银行(亦称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下的主要内容是:1、国外资产:外汇(储备)、货币黄金、其他国外资产;2、对政府债权:对中央政府债权;3、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4、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5、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6、其他资产。
而其负债项下的主要内容是:1、储备货币:货币发行、金融性公司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公司);2、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3、发行债券;4、国外负债;5、政府存款;6、自有资金;7、其他负债。
二、关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理解现代货币的基本形态是支票和纸币现钞。
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货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提供。
货币是怎样投放社会的?常见的经济指标可以划分为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两种类型。
存量指标的精确统计只能以时点为单位,例如一个人在银行的存款数就是一个存量指标,资产负债表就是一个存量报表。
而流量指标的精确统计只能以时段为单位,例如一个人的收入水平〔月薪或年薪〕就是一个流量指标,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就是两个流量报表。
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指标。
某个特定时点的货币供给量通常指的是M1,亦即在该时点正流通于社会的现钞以及整个商业银行系统在该时点的转账支票存款余额之和。
但我们在解释货币供给机制的时候〔包括我在下面将要举的那个例子〕,则通常是以流量指标的核算方法来计算中央银行的某项具体操作对于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此无它,完全出于表述的方便或不得已罢了。
但假设不注意区分流量分析与存量指标之间的差异,则很可能会阻碍对于货币供给机制以及货币供给量指标的理解。
一个经济体的货币供给总量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创造与提供。
出自中央银行的货币叫做储备货币、基础货币、高能货币,或俗称银根。
其中的一部分基础货币形成“流通于社会的现钞”,从而成为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基础货币则形成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或者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当中的准备金存款,但这部分基础货币并没有被包含在货币供给量的统计范围之内。
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办理贴现、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或者购买外汇是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基于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商业银行得以通过存贷款业务向社会提供支票货币。
其存量规模相当于货币供给量当中所谓的“转账支票存款余额”。
我要特别强调“基于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这句话:〔1〕如果假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状态保持既定,则基础货币持有量的增减〔例如准备金存款的变动、现金存款的变动〕是商业银行支票货币投放量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
这正是在《货币银行学》中前者被称为“原始存款”、后者被称为“派生存款”的原因。
如果不考虑其他条件的变化,则没有原始存款的增加,商业银行不可能发生派生存款的增加。
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方式根据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就货币发行的机制而言,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渠道主要有四条:或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这是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或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或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或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
我国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之前,央行再贷款一直是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
外汇并轨改革之后,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占当年基础货币净投放储备货币增量的比重大幅上升,从10%以下一跃而为75.5%,此后,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始终维持较高比重。
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随着出口关税的下降和贸易壁垒的消除,外贸出口和贸易顺差大幅增长,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
相应的,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以及央行的“冲销干预”政策,外汇占款增量占央行基础货币的增量比例越来越高。
2009年达到了134%,成为货币创造的主渠道。
央行为控制外汇占款对国内货币的冲击,主要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来对冲过度的流动性。
由去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较2011年三季度末净减少206亿美元,开始出现外汇储备季度净减少的现象可知,这种外汇占款成为货币创造的主渠道的模式正在发生趋势性的改变。
同时,由于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实际使用外资的金额也在持续下降。
商务部8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同比继续下滑,且降幅有所扩大,同比减少8.7%,仅为75.8亿美元。
虽然部分的原因是当前处于人民币贬值阶段,企业外汇结算滞后,造成外资出逃的现象。
不过,进入中国的国际资本正在减退已是必然趋势,我们对此应有充分估计。
伴随着外汇占款增量趋势性下降,央行需要靠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升货币乘数,货币创造也将更多地依赖信贷和债券的投放。
为此,今年以来央行已在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两度降息,以提升银行的贷款能力。
另外,随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发展,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正成为央行今后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及特点IMF发布报告预计,2011年中国的GDP增长9.6%,CPI增长4.7%,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加大。
中国现在的主要经济特征是高增长伴随高物价。
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必然的,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货币投放和美元的紧密联系。
现在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了人民币投放的最主要渠道,这意味着人民银行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抵押品的价值和人民币的价值。
当美国推行QE1、QE2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同时也就受到了损失,因为抵押品的价值少了。
因此中国的货币投放制度是当前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趋势的最本质的源头。
由于美国在全球推行的是美元本位制,输出美元而换回商品,所以美国必然是结构性的逆差,无论是国际收支还是财政,这是美国的美元制度决定的。
中国的通货膨胀之所以无法避免,是因为美国向世界大量的输出美元,人民银行收下美元立即投放人民币,虽然会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但是央行票据最终还是会换成人民币的,这仅仅只能延迟流动性的释放。
中国的货币发行是被动的,不能在需要紧缩的时候进行紧缩,货币的发行已经和本国的经济脱钩了,只和美元有关。
美国进行量化宽松稀释货币是它的本能选择,人民币外汇占款就会越来越多,人民币投放量就会越来越大。
所以,只要美国的美元战略方向不发生改变,中国的货币投放制度不改变,中国的通货膨胀只会越来越严重。
改革中国的货币投放制度才是最本质的解决方法。
我在《货币战争3》中提到,中国当年的陕甘宁解放区就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时的解决思路是,把其他的货币完全排除到自身的体制之外去,建立起完全独立的货币发行机制,我的货币投放不跟黄金挂钩,不跟美元挂钩,而是根据经济的需要来进行。
我认为中国应该恢复当年那种独立自主的货币发行机制。
其实,我认为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货币主权,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进行微调,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目前人民币的发行完全由外汇储备来决定,尽管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货币发行机制却类似于固定汇率制的货币局制度。
金融学(本)第十三章的形考题及答案注意:选项(abcd)后面数字是一道题对这题的的评分,也就是答案,如果是0,是错误的,.就不要选择。
top/第十三章--单选题单选题在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的争论中,主张单一目标论的观点认为,()应该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
A. 稳定物价100B. 充分就业0C. 经济增长0D. 稳定汇率0单选题货币政策可选择的操作指标主要包括()。
A. 基础货币和利率0B. 准备金和利率0C. 超额准备金和再贴现率0D. 准备金和基础货币100单选题下列变量中不可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是()。
A. 同业拆借利率0B. 汇率0C. 货币供应量0D. 再贴现利率100单选题目前,我国以下各种利率中不由中央银行规定的是()。
A.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00B. 再贴现率0C. 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0D. 专项贷款利率0单选题中央银行在其与商业银行的往来中,对商业银行的季度贷款额度附加规定,否则中央银行便削减甚至停止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这种政策手段称为()。
A. 道义劝告0B. 再贷款和再贴现0C. 窗口指导100D. 信用控制0单选题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在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认识的不同。
A.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100B. 总需求的利率弹性0C. 货币的真实余额效应0D. 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0单选题下列可能影响货币政策内部时滞的因素是()。
A. 货币政策流通速度的变化0B. 中央银行需要采取行动的认识时间100C. 非金融部门微观主体的预期0D. 金融机构信贷活动的速度0单选题下列何种政策配合可以对经济结构进行调节,一方面保持物价水平和总产出的稳定,另一方面使得政府投资下降,私人投资上升。
()A. 紧财政和紧货币的政策0B. 松财政和松货币的政策0C. 紧财政和松货币的政策100D. 松财政和紧货币的政策0单选题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相互之间关系一致的是()。
我国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关系分析【摘要】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迅猛,使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发生了转变.外汇占款超过了国内信贷投放的额度,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方式。
本文从外汇占款增减变动对基础货币结构的影响入手进行分析,接着分析了外汇占款变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制约,最后本文给出了减弱外汇占款增长对基础货币调控不利影响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外汇储备外汇占款基础货币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迅猛。
据央行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31811.48亿美元。
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后果就是使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发生了转变,外汇占款超过了国内信贷投放的额度,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方式。
外汇占款越来越成为我国央行基础货币乃至整个货币政策操作和管理的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外汇占款分析(一)外汇占款概念(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外汇占款是指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
银行在购买外汇资产的过程中付出外汇占款.而买人的外汇资产则统称为外汇存底。
各国央行基于货币政策而购买外汇资产和一般商业银行付出本国货币的行为均属于外汇占款。
大陆近年来外汇占款大幅增加.主要是因为大陆对外贸易增加及外来直接投资增加两大原因。
(二)外汇占款问题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它的增加无异于投放基础货币。
外汇储备增加越多,人民币的发放增长越快。
官方储备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其在货币当局账目上的对应反映就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
这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还弱化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控制的能力。
二、我国基础货币结构性变化分析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基础货币构成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三条:?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对政府部门(财政部)的贷款;?收购金、银、外汇等储备资产投放的货币。
根据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就货币发行的机制而言,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渠道主要有四条:或在二级帀场上购买国债,这是发行基础货币最赏用的渠道;或问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问金融机构再贴现利问货币帀场拆入资金;或购买黄金增加萸金储备;或敷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
我国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之前,央行再贷款一直是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
外汇并轨改革之后,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占当年基础货币净投放储备货币增量的比重大幅上升,从10% 以丕二班血为脸,此后,通过夕卜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帀始终维持较髙比重。
尤其是加入WT0之后,随着出口关税的下降和贸易壁垒的消除,外贸岀口和贸易顺差大幅增长,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
相应的,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以及央行的“冲销干预”政策,外汇占款增量占央行基础货币的增量比例越来越高。
2009年达到了134%,成为货币创造的主渠道。
央行为揑制处汇占款对国内货币的冲击,主耍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来对冲过度的流动性。
由去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较2011年三季度末净减少206亿美元,开始出现外汇储备季度净减少的现象可知,这种外汇占款成为货币创造
的主渠道的模式正在发生趋势性的改变。
同时,由于国际资木对史国经洗前景的担忧,实际使用处资的金额也在持绥下降。
商务部8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同比继续下滑,且降幅有所扩大,同比减少%, 仅为亿美元。
虽然部分的原因是当前处于人民币贬值阶段,企业外汇
结算滞后,造成外资出逃的现象。
不过,进入中国的国际资本正在减
退己是必然趋势,我们对此应有充分估计。
伴随着处汇占款壇量趋势性王隆殳央行需要靠隆低存款准备金率
提升复币乘数,货页创造也将更多地依赖信贷和债券的投放。
为此, 今年以来央行己在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两度降息,以提升银行
的贷款能力。
另外,随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发展,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
正成为央行今后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我国国债市场存量可观,
来自中债数据的统计显示,截至7月末,政府债券托管量达到76303 亿元。
央行为维持适度的货币投放量而在其间买卖,预计给国债二级市场的压力并不大。
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事实上是各国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最主耍方式。
美联储主要就是通过吞吐国债来实现基础货币投放的e所以,买卖国债成为我们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实际上是回归常态,这可增加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
而就我国当前被动货币投放以及带来的冲销成木压力而言,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国债主动调节货币,改“被动”为“主动”,是过去几年一直求之不得的事情。
在信贷增长受制于宏观调控的压力下,债券投放是很好的改革方式, 刚巧遇上了好时机。
“逆回购有降准所不具备的两大功能。
一是更为精确。
比如市场上资
金缺口为3000亿,一次降准释放的资金有4000多亿,假如央行再开
展1000亿的正回购来收回,容易打乱市场预期。
二是通过逆回购利率,央行还能调节资金价格,引导利率合理回归。
”
从资金供给的结构来看,下调存准受益的是存款规模较大的银行,
未必是资金最缺乏的银行,而逆回购可准确地把资金供给资金缺乏的
机构。
央行如需看到货帀市场利率下行,只需加夫逆回购力度即可, 无需隆進。
而目前,管理层希望信贷利率下行以降低社会融资总成本利率,而降准只能降低货币市场利率,与信贷利率的传导并不顺畅。
所以当局对于降准的迫切性也不足。
目前,逆回购作为常态化的货币政策调节工具,假如能为各个机构接
受而形成稳定预期,也能起到提供流动性的作用。
而对于货币市场,目前央行应该着力改变目前货币市场上寡头垄断的格局。
他说:“以往只要5大行中的一家要融资,帀场利率就升得很快。
未来,以7天逆回购利率为%为基准,小行找大行融资利率假如高于%,央行就可以融钱给小行,要多少给多少。
不过,从目前每周两次的回购操作看,频度还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