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壁采煤法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确定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381.51 KB
- 文档页数:8
长壁采煤法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确定摘要由于不同的采煤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空间状况,而空间状况会很大程度的影响通风效果,因此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合理的通风方式。
本文据此,就采煤工作面通风应满足的要求记通风方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长壁采煤法;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方式确定现在长壁采煤法是比较受欢迎的采煤方式,具体来分它又有前进式和后退式两种情况,但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会在采空区聚集沼气,要保证采煤的安全进行,必须采取措施将沼气抽走,目前一般通过通风以减少采煤工作面的沼气含量。
由于不同的采煤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空间状况,而空间状况会很大程度的影响通风效果,因此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合理的通风方式。
通风方式的确定需要考虑通风能力、巷道布置以及回采顺序。
采取合理的通风方式现在已成为采煤工作安全进行的重要保障。
1 采煤工作面通风应满足的要求工作面要有足够的风量,以带走沼气,并且要注意上方角落里的沼气,通过调整工作面的倾斜角以减少沼气量的积聚;工作面旁边要留出足够的巷道,以便通风顺畅,并且要采取措施减少漏风;预先设计好的通风路径尽量短些,并且保证风路顺畅,最好不要出现折返、逆流,这对于通风效果很有帮助。
2 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确定长壁式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主要有U型、U+L型、Z型、Y型、W型以及H型等,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方法。
2.1 U型通风方式风从进风平巷流进,流到采煤工作面后有一部分直接流过工作面再流到回风平巷,而另一部分则流向采空区继而流进回采空间。
当采用长壁前进式采煤方式时风流线路短些、变化小,但是漏风量稍大些,而采用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时漏风量明显小了,但是这种方式风流线路长、变化大些。
整体效果是当沼气流出量不是很大时,这种U型通风方式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沼气量较大时,很容易在上方角落里积聚沼气,这就必须采取措施清除上方角落里的沼气了,常用方法有以下两个。
1)在上方角落处安放新管道,将管道从采煤工作面前方直穿过工作面到后方,并通过小型压风机将一部分风从这个管道压到工作面后方,风再从工作面后方出来的时候就带走了角落里的沼气。
四个采煤方法的总结1 倾斜长壁采煤法基本特点倾斜长壁采煤法——回采工作面沿煤层走向布置,沿倾斜(仰斜或俯斜)方向推进采煤。
①回采工作面沿煤层走向布置,沿倾斜(仰斜或俯斜)推进采煤。
与走向长壁采煤法相比,采煤工作面布置及回采方向不同,取消了采(盘)区上(下)山巷道。
②多数矿井根据地质条件在某一个区域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在另一个区域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也有矿井在同一区域内采用倾斜长壁和走向长壁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倾斜长壁采煤法适用条件①主要适用于倾角α<21°的煤层②采取一定技术措施,可适用于12 ~17︒的煤层。
③可据地质构造的特点,采面呈伪斜布置。
④不同采深、围岩特性、沼气涌出量及水涌出量均可采用倾斜长壁开采。
⑤据不同倾角,同一矿井亦可采用倾斜长壁和走向长壁配合开采。
倾斜长壁采煤法的评价优点①巷道布置简单,巷道掘进及维护费低,投产快。
巷道掘进工程量少15%,相应工期短。
②运输系统简单,占用设备少,运输费用低。
运输设备及辅助人员可减少30%04~。
③回采巷道沿煤掘进,易固定方向,采面可等长布置,利于生产管理。
④通风系统简单,风路短,风流方向转折变化少,同时使巷道交叉点和风桥等通风构筑物减少约1/3。
缺点①长距离倾斜巷道,使掘进及辅运、行人困难;②当前采掘运机械设备不完全适应倾斜长壁的要求,基本都是按走向长壁工作面的回采条件设计和制造;③大巷装车点多,可设带区,共用一个煤仓。
如阳泉一矿:4个分带共用一煤仓;二道河子矿:5个分带共用一煤仓。
④有时候存在污风下行的问题,应注意监测。
2长壁放顶煤采煤法长壁放顶煤采煤法:开采缓斜厚煤层时,先采出煤层底部长壁工作面的煤,随即放采上部顶煤的采煤方法。
在缓斜厚煤层的底部(或煤层上部某一范围的底部)布置长壁工作面用常规方法进行采煤,随该工作面推进,利用矿山压力或人工破碎方法,将顶煤破碎,而后将顶煤放出,由采面运出。
放顶煤采煤工艺基本特点:①采面采煤:同综采、普采、炮采。
采煤工艺总结一.引言采煤方法有多种,采煤方法及其分类特征有如下所示:二.各个采煤方法介绍一.单一长壁采煤法我国目前开采的煤田中,缓斜,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对于这类煤层的开采,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单一走向(倾斜)长壁采煤法。
单一长壁采煤法也称整层走向长壁采煤法,特点是回采工作面沿煤层倾斜方向布置,沿走向方向推进;工作面长度较长,一般为100~150m,短的有30~40m,长的超过200m。
在回采工作面的上方和下方沿走向分别布置回风平巷和运输平巷,构成回采工作面和采区巷道之间的通风、运输和行人的通道。
根据煤回采工艺不同,每一循环的推进度一般为0.6~1.2m。
通常在回风平巷内铺设轨道,用矿车或平板车运送材料和设备;运输平巷内用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或矿车运送煤炭。
回风平巷和运输平巷采用单巷布置,也有采用双巷布置的。
回采工作面的推进方向有两种:①后退式,由采区边界向采区上山(或石门)推进;②前进式,由采区上山(或石门)向采区边界推进。
中国各矿区大都采用后退式回采。
在综采采区,为减少综采设备的长距离搬移,有的采用混合式,即上区段回采工作面用前进式回采至采区边界后,将综采设备搬移至下区段边界的开切眼中,用后退式回采倾斜长壁采煤法特征点及适用条件:(一)仰斜开采时,水可以自动流向采空区,工作面无积水,劳动条件好,机械设备不易受潮,装备效果好。
当煤层倾角小于10°左右时,采煤机及输送机工作稳定性尚好。
如倾角较大,溜槽下侧易造成断链事故。
为此,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减少截深,采用中心链式输送机,下部可设三脚架把输送机调平,加强采煤机的导向定位装置等。
一般情况下,当顶板较稳定、煤质较硬、顶板淋水较大或煤层易自然,须在采空区注浆时宜采用仰斜开采。
(二)俯斜开采时,随着倾角的加大,采煤机和输送机的事故也会增大,装煤率低。
由于采煤机的重心偏向滚筒,俯斜开采将加剧机组的不稳定,已出现机组掉道或断牵引链的事故并且采煤机机身两侧导向装置磨损严重。
井工煤矿基础知识(1)壁式体系采煤方法又称长壁体系采煤方法,以长工作而采煤为主要标志。
壁式体系采煤法按所采煤层倾角,分为缓斜、倾斜煤层采煤法和急斜煤层采煤法;按煤层厚度,可分为薄煤层采煤法、中厚煤层采煤法和厚煤层采煤法;按采用的采煤工艺不同,可分为爆破采煤法、普通机械化采煤法和综合机械化采煤法;按采空区处理方法不同,可分为垮落采煤法、刀柱(煤柱支撑)采煤法、充填采煤法;按采煤工作面布置及推进方向的不同,可分为走向长壁采煤法和倾斜长壁采煤法。
按工作而向仰斜或倾斜推进的方向不同,倾斜长壁又有仰斜长壁和俯斜长壁之分。
按是否将煤层全厚进行一次开采,可分为整层采煤法和分层采煤法。
薄煤层、厚度小于 3 m的中厚煤层采用整层采煤法;厚度较大的中厚煤层、厚煤层既可采用整层也可采用分层采煤法1)薄煤层及中厚煤层单一长壁采煤方法。
图3-16a所示为单一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示意图。
所谓“单一”即表示整层开采;“垮落”表示采空区处理是采用垮落的方法。
由于绝大多数单一长壁采煤法均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故一般可简称为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
倾斜长壁采煤法,首先将井田或阶段划分为带区,在带区内布置回采巷道(分带斜巷、开切眼),采煤主作面呈水平布置,沿倾斜推进,两侧的回采巷道是倾斜的,并通过联络巷直接与大巷相联。
采煤工作面向上推进称仰斜长壁(图3-16b);向下推进称俯斜长壁(图3-16c)。
为了便于顺利开采,煤层倾角不宜超过12°。
当煤层顶板极为坚硬时,若采用强制放顶(或注水软化顶板)垮落法处理采空区有困难,有时可采用煤柱支撑法(刀柱法),称单一长壁刀柱式采煤法,如图3-17所示。
采煤工作面每推进一定距离,留下一定宽度的煤柱(即刀柱)支撑顶板。
但这种方法工作面搬迁频繁,不利于机械化采煤,资源的采出率低。
当开采急斜煤层时,为了便于生产及安全,工作面可呈俯伪斜布置,仍沿走向推进,则称为单一俯伪斜走向长壁采煤法。
2)厚煤层开采的采煤方法。
长壁采煤法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确定前言随着煤炭采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煤层资源逐渐减少,对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中,长壁采煤法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煤炭开采方式之一,对于长壁采煤法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确定,尤为重要。
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的分类一般来说,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其中,自然通风是指在采煤工作面上,利用自然气流传递热量和气体,实现新风和废气的交替;机械通风则是通过引进风机,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以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
长壁采煤法的通风方式长壁采煤法的通风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U”型通风和“Y”型通风。
其中,“U”型通风是唯一一种可以同时采煤和通风的方式,通常只使用一条机械通风巷,并实现采空区回风。
而采用“Y”型通风时,必须同时使用新风巷和废弃巷进行通风透析,通常需要使用两台相邻的风机。
通风方式的选择原则在选择通风方式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 煤层特性。
不同的煤层特性决定了不同的通风方式。
2. 采煤方法。
不同的采煤方法决定了不同的通风方式。
3. 采煤工作面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煤层和采煤方法,需要选择不同的通风方式。
4. 机械通风条件。
机械通风的设施、条件、能力等因素也是选择通风方式考虑的重要因素。
长壁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确定在长壁采煤工作面上,为了确保人员的安全、煤炭的生产以及环境的保护,需要选择适当的通风方式。
一般来说,根据煤层特性、开采方法、采煤工作面的特点以及机械通风条件等因素,选择“U”型通风方式或“Y”型通风方式。
在选择通风方式之前,需要先对采煤工作面进行布风,确定进气流和掘进面的位置和方向,然后设置通风构筑物,分配风量。
同时,在煤层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对通风方案进行调整。
结论长壁采煤法是煤矿开采中最常见的开采方式之一,对其通风方式的确定尤为重要。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应根据煤层特性、开采方法、采煤工作面的特点以及机械通风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当的通风方式,确保人员的安全、生产的顺利以及环境的保护。
采煤方法应用采煤方法种类很多,目前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使用的采煤方法,总的划分为壁式和柱式两大类。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采煤方法,无论从采煤系统,还是回采工艺都有很大的区别。
壁式采煤法的特点:是煤壁较长、工作面的两端巷道分别做为入风和回风、运煤和运料用,采出的煤炭平行于煤壁方向运出工作面,我国多采用壁式采煤法开采煤层。
柱式采煤法的特点:是煤壁短呈方柱形,同时开采的工作面数较多,采出的煤炭垂直于工作面方向运出。
我国当前常用的采煤方法主要有:1、走向长壁采煤法:长壁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采煤方法。
2、倾斜长壁采煤法:长壁工作面沿倾斜推进的采煤方法3、倾斜分层采煤法:厚煤层沿倾斜面划分分层的采煤方法。
4、长壁放顶煤采煤法:开采6米以上缓斜后缓斜厚煤层时,先采出煤层底部长壁工作面的煤,随即放采上部顶煤的采煤方法。
5、掩护支架采煤法:在急斜煤层,沿走向布置采煤工作面,用掩护支架将采空区和工作空间隔开,向俯斜推进的采煤方法。
6、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在急斜煤层中,伪倾斜布置采煤工作面,用柔性掩护支架将采空区和工作空间隔开沿走向推进的采煤方法。
7、倒台阶采煤方法:在急斜煤层的阶段或区段内,布置下部超前的台阶形工作面,并沿走向推进的采煤方法。
8、正台阶采煤法:在急斜煤层的阶段或区段内,沿伪斜方向布置成上部超前的台阶形工作面,并沿走向推进的采煤方法。
9、水平分层采煤法:急斜厚煤层沿水平面划分分层的采煤方法。
10、斜切分层采煤法:急斜厚煤层中沿与水平面成25度至30度的斜面划分分层的采煤方法。
11、房柱式采煤法:沿巷道每隔一定距离先采煤房直至边界,再后退采出煤房之间煤柱的采煤方法。
12、房式采煤法:沿巷道每隔一定距离开采煤房,在煤房之间保留煤柱以支撑顶板的采煤方法。
13、仓储采煤法:急斜煤层中将落采的煤暂存于已采空间中,待仓房内的煤体采完后,再依次放出存煤的采煤方法。
煤的分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煤的用途愈来愈广泛。
人们对煤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应用等方面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逐渐发现各种煤炭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特性。
长壁工作面的通风方式长壁工作面在我国应用最广,其产量占全国回采总量的85%以上。
工作面的通风方式视瓦斯涌出量、开采工作条件和开采技术而异,按工作面进、回风巷的数量和位置,可分为U型、Y型、E型、W型、Z型、U+L型等通风方式,其中U型应用最为普遍。
1、U型通风方式U型通风方式系指采煤工作面有二条巷道,一条为进风道,一条为回风道,上行通风时,其下顺槽为进风道,上顺槽为回风道,下行通风时,则相反。
图7-2-1a为后退式U型通风力式的布置,此种通风方式对了解煤层赋存情况,掌握瓦斯、火的发生、发展规律,较为有利。
由于巷道均维护在煤体中,因而巷道的漏风率较少。
但存在下列缺点:图7-2-1 U型工作面通风方式a-后退式U型通风,b-前进式U型通风1)煤炭自燃威胁较大。
当厚煤层分层开采时如图7-2-2所示,回采工作面的风流,由区段集中平巷2,经联络眼3,煤层分层平巷4,进入回采工作面,采空区的漏风风路,则由区段集中平巷2,经由已封闭的联络眼密闭进入采空区内。
当采空区内的联络眼封闭后,AB段的风量明显下降,B点的风压接近A点的风压,因此,漏风风路与通风风路构成并联网路形式,由并联网路的基本性质可知,位于采空区的联结眼虽已封闭,但其漏风方向是向采空区的,从而出现了漏风源。
此时采空区的空气流动状态,如图7-2-3所示。
由漏风源流人采空区的气体其渗流速度会不断下降,随回采工作面的推进,采空区面积增大,漏风源的漏风量,则会相应下降,而由于联络眼密闭日久失修,漏风且也会增加,加之漏风源处在巷道交叉点,又是生产期间的出煤口,浮煤多,因此容易发生自燃。
图7-2-2 联络眼漏风路线1-回采工作面,2-区段集中平巷,3-联络眼,4-煤层分层平巷图7-2-3 采空区下边界有漏风源时的空气流动状况1-回采工作面,2-进风巷,3-回风巷,4-上分层采空区,5-上分段采空区如当漏风源的位置位于采场上部边界时,且开采标高距地表近,当采用抽出式通风的矿井,采空区通过地表的裂隙漏风,均属采空区的漏风源,容易引起采空区自然发火。
长壁采煤法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确定2006年8月17日16:22:0长壁采煤法有后退式与前进式两种类型。
无论是后退式工作面还是前进式工作面,沼气主要都来源于两部分:一是正被开采的煤层;二是相邻的岩层或煤层。
如果不实行沼气抽放,相邻岩层或煤层的沼气将聚集在采空区。
来源于上述两方面的沼气总涌出量,直接影响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工作面的沼气浓度,无论是后退式工作面,还是前进式工作面,皆由工作面风量来控制。
前进式工作面,由于采空区的漏风而减少了工作面的有效风量,但风流能有效地清洗工作面上隅角处的沼气。
后退式工作面,采空区的漏风大大地减少,但在走向长壁工作面上隅角处会出现沼气的聚集(见图1)。
仰斜长壁工作面,沼气上浮,沼气集中于工作面空间,不利于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俯斜长壁工作面,沼气集中于上部采空区,有利于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图1 工作面上隅角处沼气的聚集采用合理的工作面通风方式,可以有效地排出工作面沼气,特别是高沼气矿井、高温矿井需要风量大,是工作面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长壁式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与回采顺序、通风能力和巷道布置有关。
通风方式是否合理,成为影响采煤工作面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
一、工作面通风应满足的要求(一)采煤工作面要有足够的风量,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特别要防止在工作面上隅角处沼气的积聚;(二)采用沿空留巷时,巷旁应采取防漏风措施;(三)风流最好是单向顺流,尽量减少折返、逆流,力求系统简单、风路短;(四)根据通风要求,进风巷、回风巷应有足够的断面和数目。
二、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确定长壁式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主要有U型、U+L型、Z型、Y型、W型以及H型等几种。
见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如果由后退式改变成前进式开采,除U+L型通风系统之外,其它各种通风系统对前进式开采都是适用的。
采用无煤柱护巷,沿空预留的或沿空掘进的通风平巷与采空区之间有连续漏风现象,也会使工作面气体流动状况发生变化。
通风平巷的数目、位置、风流方向、漏风方式的改变会派生出多种类型的工作面通风方式,而且每种通风方式其采空区沼气浓度分布、沼气涌出和积存的位置、自然发火分布位置都是不同的。
因此,必须根据回采煤层的赋存状况、沼气含量、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程度、自燃倾向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相应的通风方式及巷道布置,这对改善工作面的安全生产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U型通风方式,见图2(a)采煤工作面所需的风量,从进风平巷流入工作面后,部分风量沿工作面空间流动,直接从回风平巷排出;而另一部分则从切顶线下半部连续地向采空区流失,又从切顶线上半部陆续地流进工作面回采空间。
根据现场实测结果表明,采煤工作面风流流动状况具有图3所示的特征。
49%不等。
工作面风量的分布呈两端大、中间小的状况。
尽管工作面风量分布不均匀,但工作面的沼气绝对含量是沿风流前进方向而逐步增加的。
从采空区重新流入工作面的风量仍有稀释沼气的作用。
~采空区冒落岩石的透气能力不同,采空区漏风量也不同,根据现场实测结果,采空区漏风量占工作面进风量的10长壁后退式采煤,U型通风方式,具有风流系统简单、漏风小等优点,但风流线路长、变化大。
长壁前进式采煤,U型通风方式,漏风量较大。
在巷道维护较好的情况下,U 型通风方式供风量可达800-1000 m³/min。
实践证明,当回采煤层沼气涌出量为5-6 m³/min时,U型通风方式仍然可以获得较好的通风效果。
2流经采空区的距离长、控制的面积大,因此在对应流线的出口处(即上隅角),经常会处于沼气超限状态。
ψ1、ψ0、ψ3……流动而流入采煤工作面空间。
由于采空区气体沿流线流动过程中陆续有沼气泄出,使沼气浓度增高。
汇集于工作面上隅角的流线ψ2、ψ1、ψU型通风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在后退式采煤中工作面出口上隅角处有局部沼气聚集现象(见图1)。
从图3的采煤工作面风流流动状况可以看出:沼气流入采空区后与漏入采空区的空气混合,混合后的气体沿流线图4为某工作面采空区的沼气浓度分布。
该工作面采空区漏风量为207.5m³/min,采空区绝对沼气涌出量为4 m³/min左右,工作面上隅角的沼气浓度达6-8%,常因沼气局部超限而影响生产。
调查表明,当邻近煤层向采空区泄出的沼气量大于1.5-2 m³/min时,工作面上隅角的沼气浓度通常都在2%以上,上隅角局部沼气超限是U型通风方式普遍存在的现象。
由此可知,如果沼气来源单纯来自回采煤层的煤壁,U型通风方式可以稀释5-6 m³/min沼气;如果沼气是来自采空区一侧,沼气涌出量仅有2-3 m³/min也带来经常处理上隅角局部沼气积聚的麻烦。
因此,U型通风方式,在沼气含量较大的后退式采煤工作面中应用时,必须采取措施消除工作面上隅角处的沼气聚集。
主要有以下措施:1、上隅角管道通风3~当沼气量较大时,在采空区侧利用木垛维护一段长度的回风平巷,在回风平巷中安设一根管道,该管道从工作面前方穿过工作面线直至工作面后部,利用轻便压风机,将工作面约1/3的风流通过管道送至回风平巷,从而清除工作面上隅角处聚集的沼气,见图5所示。
这种方法只能用于沼气含量不大的采煤工作面,在沼气总涌出量为2.4 m3/min 的工作面中,60%的沼气涌出量,可通过管道送至回风平巷。
2、后部返回式通风5米宽的小煤柱,每隔一定距离利用联络眼将小煤柱切割,除保留一个联络眼敞开外其余联络眼均被封闭。
在煤柱之下架设一排木垛,并采用泵输送和喷洒泥浆材料对木垛进行密封,使木垛与煤柱之间保持一条通道。
采用这种方式,工作面所有风流先返回到后部采空区,再流入回风平巷,使工作面形成类似Z型的通风方式,为工作面上端创造一个“前进式工作面”的条件。
在英国某矿使用时,在距工作面后部30米处开掘联络眼,工作面推进40米(距联络眼70米)后,再在工作面后部30米处开掘新联络眼,并将旧联络眼封闭。
(见图6)~这种通风方式,不在采空区永久侧维护回风平巷。
在回风平巷下侧留有3这种通风方式的巷道掘进工作量和其它辅助工作量均较U+L型、Z型、Y型、H型(见下述)为小,在英国煤矿仰斜长壁后退式工作面首次采用时,虽然工作面沼气总涌出量为18m3/min或更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U+L型通风方式U+L型通风方式,即尾巷排放方式,是在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漏风风流轨迹的末端边界上,事先掘成与采空区相通的联络眼,使采空区浓度较高的沼气流人排放沼气的专用煤层平巷或岩石平巷。
由于联络眼与排沼气专用平巷呈L型,并与U型通风系统配合使用,故又称U+L型通风方式(见图2b)。
由于尾部联络眼为采空区沼气提供了出路,可以使风流流动呈图7所示的状况,采空区部分沼气会以较高的浓度沿ψ0、ψ1流线从联络眼4排出,流入工作面的沼气量减少,由于靠近切顶线下端的采空区漏风量较大,因此从上隅角流入工作面沼气浓度会明显降低。
随工作面向前推进,联络眼至工作面的距离日益增加,从采空区流入工作面的流线ψ3、ψ4……在采空区所流经的距离会相应地增加,对应流线所控制的采空区面积也在逐渐增加,由采空区流入工作面的沼气量也会逐渐增加,使工作面上隅角又会出现沼气含量超限现象。
这时必须开启新的联络巷释放采空区的沼气。
释放采空区沼气的联络巷应提前掘通,联络眼进入切顶线后即可发挥排放沼气的作用。
两联络眼之间的间距,根据工作面的具体条件有很大的差别。
一般来说,邻近层沼气量大,采空区陷落岩石排列致密,邻近煤层距回采煤层近,工作面放顶后顶板随之垮落,或者说采空区沼气涌出距工作面切顶线较近者——包括厚煤层开采时由下部各分层涌出的沼气,都会在切顶线后面陆续涌出,这时两联络眼之间的距离应保持50m左右,甚至更小。
如果采空区孔隙率大,透气性好,而且联络眼的排风能力强,并在联络眼处设有排放沼气的专用风机,使采空区释放沼气的联络眼之间的距离应增大到160m。
U+L型通风方式,是减少采空区沼气向工作面涌出的有效方法。
在使用过程中,排沼气专用巷3的沼气浓度按局部沼气积聚现象来管理,其沼气浓度应控制在2%以内。
通常联络眼内的沼气浓度较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排放沼气的专用平巷3必须有新风补给,以便将联络眼出口的沼气浓度稀释到2%以下。
U+L型通风方式是将工作面沼气从两个方向排出。
其中从U型系统排出的沼气量可达5-6m³/ min,其中包括1-2 m³/ min的采空区沼气;从尾排系统排出的沼气可达7-8 m³/ min,甚至更高。
显然,在开采厚煤层或复合煤层时,对难以用沼气抽放技术、且沼气含量大的近距离邻近层和分层开采的厚煤层,采用U十L型通风方式是比较适宜的。
采用U+L型通风方式,是将工作面沼气分而治之,既解决了上隅角沼气长期超限的难题,又可以降低工作面通风系统的阻力,改善工作面的生产环境。
因而这种方法在鸡西、西山、阳泉等局的高沼气矿井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Z型通风方式这种通风方式进风流与回风流的方向相同,所以也可称为顺流通风方式。
采用这种通风方式采区边界设有回风上山,并配合有沿空留巷(见图2d)。
这种通风方式可使区段内的风流路线短、长度变化小,漏风量小,并可利用漏风将工作面上隅角处的沼气带到回风平巷。
Z型通风方式效果较U型通风方式好,一般用于高沼气的矿井,沼气涌出量大于10 m3/t 。
(四)Y型通风方式当采煤工作面产量大和沼气涌出量大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稀释回风流中的沼气。
对于综采工作面,上下平巷均进新鲜风流,不仅有利于上下平巷中的机电设备,而且可防止工作面上隅角积聚瓦斯及保证足够的风量。
这种方式也要求设有边界回风上山,并配有沿空留巷。
开采薄煤层群时,首次采动的煤层,其工作面沼气主要是来自采空区一侧。
采用U型通风方式不仅很难消除上隅角沼气超限,甚至因风量增加造成工作面风速偏高,恶化生产环境。
如果采用U+L型通风方式巷道掘进率会明显增加。
采用Y型通风方式效果较好。
Y型通风方式,工作面两端煤层平巷均作为工作面进风巷,工作面回风巷则是沿采空区维护并作为接续工作面用的进风巷。
巷道布置如图8所示。
从工作面风流系统图中可以看出,在工作面范围内,沿空回风巷的末端是风压最低点,从输送机巷流入的新鲜空气,一部分沿工作面流动,稀释来自工作面落煤和煤壁涌出的沼气;另一部分则流入采空区,与采空区沼气混合后从沿空回风巷呈连续漏风状泄出。
由于材料巷2也是工作的进风巷,其风量大小可根据沿空回风巷的实际需要进行调节,保证沿空回风巷的沼气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与原来的U型通风系统相比,安全技术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各项对比指标的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从Y型和U型通风方式实施效果对比表明,Y型通风方式有以下几项优点:(1)由于工作面最低风压点位于沿空回风巷的末端,而工作面切顶线各点的风压均高于沿空巷末端风压,因此采空区气体流动方向总是由切顶线向沿空巷流动,从而消除了隅角沼气积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