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附录二:本书常用地图图例
- 格式:pptx
- 大小:19.20 MB
- 文档页数:32
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一、新课标、新教材的分析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
本节课自始至终的设计都是贯彻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澳大利亚”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
教材没有直接介绍澳大利亚地理特征,而是选取了三个非常形象的标题,即①世界活化石博物馆,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③“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来突出澳大利亚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
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都隐含在三个形象的标题中,因而吸引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空间。
二、教学目标1.在地图中能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特点。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并简单分析说明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3.了解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别称的由来。
4.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特征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1、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原始古老的原因,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视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神奇、美丽富饶的国家,一起去了解它,认识它。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PPT演示地球大陆从2.25亿年前至今的演化过程,定格在现在澳大利亚孤立于南半球的大洋上,澳大利亚的板图最后变成一个“囧”字。
合作探究:追溯古老生物之源分析总结出其动物的古老性独特性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
①在地图上填注太平洋、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
《图例和注记》图例是集中于地图一角或一侧的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所代表内容与指标的说明,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地图。
它具有双重任务,在编图时作为图解表示地图内容的准绳,用图时作为必不可少的阅读指南。
图例应符合完备性和一致性的原则。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在地图上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比如山脉、河流、城市、铁路等所用的符号叫做图例。
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常注明在地图的边角上。
图例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是现代地图的语言,是读图和用读所借助的工具。
地图符号一般包括各种大小、粗细、颜色不同的点、线、图形等。
符号的设计要能表达地面景物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而且还能反映出各种景物的质和量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因此图例常设计成与实地景物轮廓相似的几何图形。
注记,一般是指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等的数字,都叫注记。
它是为了人们更好的利用地图获得知识信息的有力表征。
例如,等高线地图上,为了准确说明地理事物,就需要标明海拔高度,注明关键地理事物的名称等信息。
在地图上起说明作用的各种文字、数字,统称注记。
注记常和符号相配合,说明地图上所表示的地物的名称、位置、范围、高低、等级、主次等等。
注记也属广义的地图符号系统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能力目标: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
第四节澳大利亚吉林市第二十六中学滕立峰“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有关学生:澳毛羊毛衫、奶粉、羊毛被等等。
教师: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澳大利亚的羊。
教师播放视频《澳大利亚的羊》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看后老师提问。
学生:仔细观看视频。
教师提问:1、澳大利亚原来有没有羊2、从哪里带来了羊3、最初有多少只羊4、现在有多少只5、这里的羊主要是什么羊6、现在澳大利亚的羊毛出口量占世界的多少学生:1、没有。
2、欧洲。
3、29只。
4、一亿多只。
5、美利奴羊。
6、二分之一。
教师出示:世界羊毛出口量比例图。
说明澳大利亚是世界绵羊数量和羊毛出口量最多的国家。
因此,澳大利亚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
继续补充:同时澳大利亚也是世界重要的小麦、牛肉生产国和出口国。
因此,澳大利亚是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他是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他的农牧业的教师:有人说,农牧业是个靠天吃饭的,你觉得有没有道理学生:有。
教师:你认为这个天指的是什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会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通过俗语自然过渡。
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三个牧羊带: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粗放的牧羊带。
学生:自然环境、地形、气候等。
教师:既然澳大利亚的羊这么出名,那么我们今天就以澳大利亚的养羊业为例,来学习澳大利亚是如何来发展他的农牧业的。
教师:把学生分成地形、气候两个小组。
1、出示澳大利亚地形图(p69页),请地形组的同学讨论:如果你是牧场主,只考虑地形的因素,你会把你的牧场建在澳大利亚的哪里为什么学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围栏放牧。
2、出示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图(打印)结合书70页(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如果你是牧场主,只考虑气候的因素,你会把你的牧场建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东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西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
关于运用地图、图表等如何描述区域地理走进“黑”非洲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运用地图、图表描述“黑”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点和人文环境特点。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并记住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的特征。
运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并记住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黑”非洲主要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理解单一商品经济的成因及其后果。
4.通过图片了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黑”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及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和记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非洲黑人文化的了解,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教学重点:1.“黑”非洲的地形以及其气候类型2.“黑”非洲的经济发展特征教学难点:理解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内容、产生原因、解决途径。
教学设计: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读图法、自主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走进“黑”非洲(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区域学习方法回顾:位置与范围人文环境区域发展新课导入: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什么?学生一撒哈拉沙漠。
这片区域气候条件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但是,在这里还有一片广阔的草原,这里生活这样一群人是“黑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片神秘的地方——“黑”非洲。
(展示图片)[教师]我们是按照该区域的特征命名,他们属于黑色人种。
如果以地理事物命名又可以称之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他们的故乡“黑”非洲,观察地图中获取哪些知识?学生回答[板书]走进“黑”非洲[显示]地图归纳“黑”非洲的一、位置与范围同学们读图,合作探究下列内容。
中考总复习七年级下册地理读图练习一、读亚洲气候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⑴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除 气候外,其余都有分布;亚洲 气候显著, 气候面积最大,在我国三种季风气候都有,我国首都北京的气候是 气候;印度的孟买的气候是 气候。
(2).山脉:①② ③ , 高原:④ ,海洋:⑥ ⑦ ⑧平原: A , 半岛:B D , 群岛:C 。
二、读非洲图回答问题: (1).非洲最大的海湾 ,非洲最大的半岛 ,最高的山峰是 ,最长的河流 ,最大的沙漠 ,世界最大裂谷带: 。
(2).气候类型:A ,B ,C , D 。
(3).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
(4).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居民主要信仰 教,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主要人种是 人种。
(5).非洲从地形、气候、资源三方面来说,依次被称之为“ ”大陆、“ ”大陆和“ ”大陆。
三、读东南亚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东南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处在“ ”的位置,而C 海峡则处在咽喉的位置。
2、A 所在的半岛是 半岛,B 所在的群岛是 。
2004年12月发生在F 处的海啸给沿岸有关国家造成了巨大灾难,引起海啸的原因是 。
3、A 地的气候类型是 ,B 地的气候类型是 。
4、东南亚气候湿热盛产热带经济作物,泰国是最大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最大 生产国和 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 生产国;东南亚普遍种植 (粮食作物), 、 、 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经典例题】(2011福建安溪中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 丙⑴ 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位于______(南或北)半球,西临B____________洋。
⑵ 由图丙中河流的流向可判断中南半岛的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__。
⑶ 由图乙分析,该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小麦、玉米、水稻),适合该作物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图丙阴影部分表示中南半岛主要农业区,请描述这些农业区的分布状况__________________。
常用地图图例
【学习目标】
1.在地图上能正确识别常用图例。
2.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图例,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图例的习惯。
【学法指导】
独学、小组合作法、归纳法
【自学导航】
结合图例写出注记:
【探究提升】
一、以小组为单位,分组互相提问检查常用地图图例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二、注意观察,要读懂日常生活中的地图,需要利用地图图例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信息?
你有没有要补充的地图图例?
【目标测评】
连一连:
A沙漠
B 首都
C 山峰
D 铁路
E 运河
F 沼泽
G 长城。
《日本》教案课时安排:共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指图说出日本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领土组成。
2、读日本的地形图,说出日本的地形特点,并能在图中说出日本主要的地形区。
3、运用地图说出日本主要的气候类型,能分析影响日本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角度学习。
2、我们要不断地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现在新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
2、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进步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难点: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地形特征;日本的气候特点对景观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讲授、归纳总结教学流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播放日本相关图片,请大家欣赏。
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想到了哪个国家?知道不知道日出之国,樱花之国指的是哪个国家?这就是日本,樱花是这个国家的国花,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和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二)展示学习目标(由同学代表解读)1.指图说出日本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领土组成2.读日本的地形图,说出日本的地形特征,并能在图中说出日本主要的地形区3.运用地图说出日本主要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能分析影响日本气候的主要因素,能分析日本气候对景观的影响(三)【自主学习一】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用时5分钟左右)1.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25°和北纬45°之间(请在图8-1画出这两条纬线)②海陆位置:日本位于_____东部,________西北部。
2.完成课本P69活动题3.日本的领土是由哪四个岛屿组成?在教材图8-1上标注。
(四)师生互动:挑战自我扬我风采①找一位同学上台指图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大致经纬度范围、海陆位置),同时展示“日本海陆分布图”。
②请一位同学上台找出日本领土主要由哪四个岛屿组成?找出太平洋、日本海、东京湾、濑户内海、津轻海峡、朝鲜海峡。
《附件2 本书常用地图图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巩固图例的定义。
2)能够熟练辨认出地图上的图例。
3)会绘制图例。
4)能运用图例,挖掘地图中的信息。
通过认图例、绘图例、用图例加深对本书常用地图图例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例,将地图中蕴藏的内容与实际向联系,将知识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点1) 会辨读图例。
2) 会运用图例,深入读图。
三、教学难点运用图例,挖掘地图中的信息。
四、教学方法1、练习法学生实际动手绘制图例,手脑结合,加深印象。
2、小组讨论法3、读图分析法4、启发式教学法握。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台六、教学过程课题导入师:同学们感到今天热吗?生:热。
师:今天我们石河子的最高温度是33℃,往后的气温还会持续升高,笼罩在炎热气氛下的我们也不用太担心,因为期待已久的暑假就要到来了。
说到暑假,大家一定都很期望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给大家一张超级旅行券,你会选择去哪里呢?生回答。
师:无论是去国内还是国外,我们的行程都离不开一幅地图。
地图是指将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在平面的图像,地图有自己的语言,大家能读懂这些语言吗?师以台湾地图为例,展示方向、比例尺、图例,并依次提问他们的含义。
其中图例是对地图上符号的说明,我们在两个学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图例,这节课就来归纳一下本书中常用的地图图例。
新课讲授1.认图例出示附件二中27种常见的图例,生进行辨认。
过渡:我们在辨认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图例的颜色以及形状都有所不同,为了区别开来,我们也来尝试一下动动手绘制图例吧!2.绘图例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本子上绘制出各种图例,注意颜色和线条的区分。
学生绘制图例,三位同学到讲台上进行绘制。
绘制完成对讲台上三位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随后利用展台,将两幅具有代表性的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且共同认读,再请同学们分享绘制图例的同时,有哪些想法,在哪些图例的绘制时遇到困难,然后,全班一起集思广益,说说自己的绘制方法和技巧。
本书常用地图图例❖教材分析本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附录的内容,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地图的阅读的相关内容,本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已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学习。
本堂课主要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图例的定义,其二为图例的分类,即按照图例的形状和用途来分类,其三为图例的运用,即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机会。
❖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上学期地图的阅读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地图的基本信息,具有初步阅读地图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缺陷。
本节重点从图例的定义、分类和运用来入手,通过课堂游戏和课堂活动的展现,使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常用地图图例的识别,有更深刻的了解。
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和识别常用地图图例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激发学生使用和阅读地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图例的定义,正确识别常用地图图例。
2.理解不同图例之间的差异。
3.能够识别和运用常用地图图例。
1.通过识别地图图例,培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2.通过课堂活动和小游戏,巩固对图例的识别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和使用常用地图图例,初步掌握地图的阅读方法,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应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用地图图例的识别2.教学难点在地图中,识别和运用常用地图图例❖教学思路本节课的知识点较为简单,但实际运用较为困难,因此,适合采用学生课前自学,先学后教的方法。
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布置学习计划,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同时,教学课件中由知识点、课堂小游戏和活动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让各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中实际操作,团结互助,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