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二版)第六章 胶体和界面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4.15 MB
- 文档页数:112
摘要: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和界面现象的一门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胶体与界面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会遇到与胶体化学有关的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胶体界面化学生活应用引言: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和界面现象的一门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是因为胶体现象很复杂,且有它自己独特的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它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会遇到与胶体化学有关的的各种问题,如土壤改良、功能与复合材料、三次采油、浆体的管道运输、人造血浆、药物缓释与定向、摩擦与润滑和油漆涂料等,与国家安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
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他的历史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1861年开始的,创始人是英国科学家Thomas Graham他系统研究过许多物质的扩散速度,并首先提出晶体和胶体的概念,制定了许多名词用来形容他所发现的事实,如溶胶、凝胶、胶溶、渗析、离浆。
尽管在这一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但是胶体化学真正为人们所重视并获得较大的发展是从1903年开始的,这时Zsigmondy (德)发明了超显微镜,肯定了溶胶的一个根本问题一一体系的多相性,从而明确了胶体化学是界面化学。
胶体与表面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所研究的领域涉及到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等,是诸学科的交叉和重叠。
因此,它的应用领域是极其广泛的,近年Hiemenz就列举了涉及胶体和表面化学的实例:(1)分析深化中的吸附指示剂、离子交换、沉淀物的可滤性、色谱等;(2)物理化学中的成核作用,过饱和及液晶等;(3)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膜现象、蛋白质和核酸等;(4)化学制造中的催化剂、洗涤剂、润滑剂、粘合剂等;(5)环境科学中的气溶胶、泡沫、污水处理等;(6)材料科学中的陶瓷制品、水泥、纤维、塑料等;(7)石油科学中的油器回收、乳化等;(8)日用品中的牛奶、啤酒、雨衣等。
胶体和界面化学的应用和前沿研究胶体和界面化学是物理化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旨在研究颗粒与溶液、气体、固体等界面间相互作用、相互转换过程及其规律,为生产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和指导。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类对于界面的关注更加密切,胶体和界面化学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界面活性剂和表面修饰在工业生产中,常常需要使用一些具有表面活性或界面活性的物质,即界面活性剂。
界面活性剂极具生产应用价值,能够在不同相的界面上调节表面张力、改变相互作用强度、影响分布和形态,有效地实现分散和乳化等。
例如,肥皂、洗涤剂、乳化剂、泡沫剂等都是界面活性剂常用的应用形式。
另外,表面修饰也是界面化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表面修饰,可以在分子或颗粒表面制备出悬浮液、胶体、溶胀、薄膜等材料,并赋予其多种特性和功能。
例如,在药物制剂领域,纳米颗粒通过表面修饰可以增加生物利用度、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等。
2.胶体稳定性胶体稳定性是胶体化学的重要骨干之一。
胶体稳定性研究涉及物质粒子的成形、分散、悬浮和聚集等方面的过程,进而探究分散体系的稳定性、相互作用方式、相图及机理。
负责胶体稳定性的还有表面电位、表面电荷密度、吸附电荷、电泳迁移速度等因素。
相比于物理和机械方法,化学方法更为常用。
电吸附法、电解法、孔隙吸附法、化学配合等都是重要的胶体稳定化学方法。
3.核酸纳米技术核酸纳米技术是一项非常前沿的研究领域。
它将核酸作为作为抗癌、抗感染的新型靶向药物,旨在实现其精确进入细胞内部靶向治疗,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核酸纳米技术以DNA和RNA为基础,在微纳米胶体、表面修饰、胶体稳定性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建立了胶体和界面化学在药物传输领域的新兴应用模型。
不可否认的是,胶体和界面化学的研究非常复杂。
在实践中,研究人员需要勤奋、细致、有耐心,同时具备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
对于未来,我们仍需引导更多人深入学习和研究胶体和界面化学的应用领域,推动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
第06章--胶体和界面化学--习题及答案第六章胶体和界面化学P2866-1298.2K时水在湿空气中的表面张力为71.97某10-3Nm-1,其表面张力温度系数为-1.57某10-6Nm-1K-1;试求在恒温恒压下.系统体积不变时可逆增加2cm2的表面积时,该过程的热、功、ΔG及ΔS解:ΔS=-TA,pΔA=3.14某10-10JK-1,Q=TΔS=9.36某10-8JW’=-σΔA=1.44某10-5J,ΔG=W’=1.44某10-5J6-2有一完全浮在空气中的肥皂泡,若其直径2.0某10-3m,已知肥皂溶液表面张力0.7Nm-1,则肥皂泡内所受的附加压力是多少解:Δp=4σ/r=2.8kPa6-3303K时,乙醇的密度为780kgm-3;乙醇与其蒸气压平衡时的表面张力为2.189某10-2Nm-1;试计算在内径为0.2mm的毛细管中它能上升的高度。
解:h=2σ/(ρgr)=0.057m6-4氧化铝瓷件上需要披银。
当烧至1000℃时,液态银能否润湿氧化铝表面?已知1000℃时(g-Al2O3)(g-Ag)、(Ag-Al2O3)分别为1000某10-3Nm-1,920某10-3Nm-1,1770某10-3Nm-1。
解:COSθ=[σ(g-Al2O3)-σ(Ag-Al2O3)]/σ(g-Ag)=-0.837,θ=147度,不润湿。
6-520℃时水和汞的表面张力系数分别为7.28某10-2Nm-1,0.483Nm-1,汞-水界面张力为0.375Nm-1,试判断水能否在汞的表面上铺展开来。
解:σ(汞)>σ(水)+σ(汞-水),能铺展6-6将正丁醇(Mr=74)蒸气骤冷至0℃,发现其过饱和度p某/p某0=4时能自动凝结为液滴,若273K时正丁醇表面张力=0.0261Nm-1;密度ρ=1000kgm-3;试计算在此过饱和度所凝结成液滴的半径及液滴所含分子数。
[1.23某10-9m,63]解:r=[ρRTln(pr/p0)/(2σMr)]=1.23某10-9m,N=4πr3ρNA/(3Mr)=636-7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是80,在300K其密度为0.9kgdm;若晶体与溶液间界-3面张力为0.2Nm-1。
胶体与界面化学mooc胶体与界面化学MOOC胶体与界面化学是化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的界面现象及其背后的胶体行为。
为了方便学习和研究这一领域的知识,胶体与界面化学MOOC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胶体与界面化学MOOC的内容和意义。
一、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概念1. 胶体:胶体是由粒径在1纳米至1微米之间的分散相颗粒悬浮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系统。
胶体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
2. 界面:界面是两相系统的分界面,如液体与气体的界面、液体与固体的界面等。
界面上的现象和行为对于理解和控制物质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胶体与界面化学MOOC的内容1. 胶体的基本原理:介绍胶体的定义、性质和分类,以及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 胶体的制备与表征:介绍常用的胶体制备方法,如凝胶法、乳化法等,以及胶体的表征方法,如粒径分析、表面电荷测定等。
3. 胶体的动力学:介绍胶体的运动与聚集行为,以及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4. 界面现象与表面活性剂:介绍界面现象的基本原理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制,以及表面活性剂在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应用。
5. 胶体与生物界面化学:介绍胶体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的界面化学现象,如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等。
6. 胶体与环境界面化学:介绍胶体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的界面化学现象,如水污染的防治等。
三、胶体与界面化学MOOC的意义1. 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胶体与界面化学MOOC为学习者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源,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促进交流与合作:通过MOOC平台,学习者可以与全国乃至全球的学习者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科交叉与合作。
3. 推动科学研究与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MOOC将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推动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于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
胶体与界面化学MOOC是一门重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促进学科交叉与合作,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应用的推广。
胶体与界面化学胶体和界面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表面性质和界面现象。
胶体是基于二相(固体-液体、液体-液体、气体-液体、气体-固体)的分散体系,粒径大小在1nm至1μm之间。
而界面是指两种不同物质之间的分界面,如液体表面、气液界面、固液界面等。
胶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许多熟悉的物质,例如牛奶、血液、纸张、涂料、乳化油等都是胶体。
从宏观上看,它们呈现出悬浮于溶液中的微小颗粒。
从微观上看,它们是由分散相和连续相构成的,其中分散相是微小的颗粒,而连续相是包含分散相的介质。
分散相和连续相的界面称为胶体界面。
由于分散相和连续相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所以胶体系统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
同时,胶体系统也是许多工业和生命科学应用的基础。
在胶体科学中,胶体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胶体的稳定性对于胶体颗粒的协同作用、胶体的转变以及物质交换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常用的稳定性机制包括DLVO理论、生物分子作用力和电场效应等。
DLVO理论是阐述胶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之一,该理论将胶体相互作用分为库仑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了胶体的凝聚和稳定机制。
生物分子作用力是通过分子间的特定相互作用来影响胶体的聚集和构型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疏水作用和静电相互作用。
电场效应引入背景电场的影响,在胶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背景电场能够影响胶体的相互作用,使之更加复杂。
界面化学是一个研究物质表面性质和表面现象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不同领域。
界面的性质和现象在许多领域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如表面活性剂、液晶、合金材料、催化剂、表面吸附等。
在界面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造成的张力。
这种力量会导致液体分子在表面聚集起来,使得表面变为一个弹性值。
表面张力是界面现象中最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它对液滴、泡沫、生物膜等物质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为什么只有早上和晚上才看到霞光?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的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出来,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强。
因此,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总是呈蔚蓝色霞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
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其色彩愈显著。
如果有云层,云块也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
2、为什么自然界的液滴、气泡都是球状的?同样体积的水,以球形的表面积为最小,亦即在同样条件下,球形水滴其表面吉布斯自由能相对为最小。
气泡同理。
半径极小的气泡内的饱和蒸气压远小于外压,因此在外压的挤压下,小气泡更容易破裂。
3、蒸发与扩散有何区别?蒸发---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变成汽态,逸入大气中的过程称为蒸发。
扩散现象-- 扩散是由于微粒(原子、分子等)的热运动而产生的质量迁移现象,主要是由于密度差引起的。
在扩散过程中,气体分子从密度较大的区域移向密度较小的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掺和,密度分布趋向均匀。
在扩散过程中,迁移的分子不是单一方向的,只是密度大的区域向密度小的区城迁移的分子数,多于密度小的区域向密度大的区域迁移的分子数。
扩散现象是气体分子的内迁移现象。
从微观上分析是大量气体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碰撞的结果。
由于不同空间区域的分子密度分布不均匀,分子发生碰撞的情况也不同。
这种碰撞迫使密度大的区域的分子向密度小的区域转移,最后达到均匀的密度分布。
4、什么是CMC值?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 concentration,即cmc)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源于其分子的两亲结构,亲水基团使分子有进入水的趋向,而憎水基团则竭力阻止其在水中溶解而从水的内部向外迁移,有逃逸水相的倾向,而这两倾向平衡的结果使表面活性剂在水表的富集,亲水基伸向水中,憎水基伸向空气,其结果是水表面好像被一层非极性的碳氢链所覆盖,从而导致水的表面张力下降。
1、胶体的定义:1nm~1um2、界面的定义:一个界面是一定的空间区域,通过这个区域体系由一相转变为另一相,这种变化在原子或分子直径十倍或几十倍的距离上发生,即为相邻两相的界面区域。
3、表面:两相中一相为气相。
4、胶体的分类方法1:粗分散(大于100nm) 胶体分散(1~100nm)分子分散(小于1nm)5、胶体的分类方法2:憎液胶体(电解质存在为其必要的稳定因素、对电解质的稳定性低、为不可逆聚沉、电镜下可见、与溶剂差别小、粒子具有的电荷固定)+亲液胶体(与其相反)6、胶体研究对象的热力学分类1、狭义胶体体系纳米分散体系(热力学不稳定、聚结过程不可逆例子:溶胶、泡沫、悬浮液、乳状液、气溶胶)1、缔合体系(热力学稳定、聚结过程可逆例子:胶束、微乳液、脂质体)3、高分子溶液(热力学稳定、聚结过程可逆例子:淀粉/水明胶/水橡胶/己烷)7、胶体的特点:1、巨大的比表面能(使胶体体系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2、物质性质的尺寸效应(影响到体系的荧光、吸光性质、氧化还原能力)8、胶体科学:研究不均相体系的科学,凡是在固、液、气相中含有固、液、气微粒的体系均属胶体科学研究的范围。
微粒大小在1nm~1um之间。
9、界面化学:研究物质在多相体系中表面的特性和在表面发生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及其规律。
界面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分支,涉及物理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药学、环境科学的多个学科。
10、几何学界面:二维无限延伸、有面积、无厚度。
11、化学界面:是一个区,在该区中从一相之性质变为邻相之性质。
这种转变至少在分子大小的距离才能表现出来。
因而表面有厚度。
12、界面类型:除气/气外。
13、胶体历史发展:一个实际上错误的概念引出介观领域一个重要的科学分支。
14、现代胶体科学研究的内容:分散体系(分散体系的形成与稳定体系:气溶胶、憎液溶胶、亲液溶液、粗分散体系(乳状液、悬液)理论:气溶胶理论、成核理论、高聚物溶液理论、胶束理论)光学性能、流变性能、纳米材料(智能流体,电、磁流变体纳米颗粒的有序排列光吸收与光散射理论、理论与想象流变学、颗粒相互作用力理论)界面现象润湿、摩擦、黏附、吸附现象五个界面(理论:表面力理论、表面层结构、分子定向理论各种吸附理论)有序组合体(溶胶有序分子组合体生物膜与仿生膜有机无机混合膜有序组合体重的物理化学反应)BLM膜,LB膜,脂质体、液晶理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液晶理论增溶现象胶团催化定向合成)15、工业和自然界常见实例:1、作为胶体或表面活性材料而制造的产品、表面现象:肥皂、洗涤剂、(非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稳定剂)灭草剂、杀虫剂、织物软化剂胶体想象:乳胶涂料、气溶胶、食品、化妆品和软膏、药品、墨水、上光剂、油基涂料、油和气的添加剂、胶黏剂。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理论与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质的微观粒子在液态介质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以及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表面现象和性质变化。
胶体分散系统是广泛存在于自然和工业生产中的一类复杂体系,如乳液、胶体、泡沫、纳米粒子等,它们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因此在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和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 胶体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胶体系统是由粒子大小在介于分子和宏观颗粒之间的物质构成的,一般指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的胶体分散体系。
胶体粒子的大小通常在1-1000nm之间,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而且有一定的表面电荷或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使其易于形成和维持分散状态,同时还表现出很多异于均相系统的独特性质,如乳浊液稳定性、浊度、渗透性等。
2. 胶体的形成机制和分类胶体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两种方式:一是物理自组装,即由独立体通过物理过程形成胶体分散体系;另一种是化学合成,即通过化学反应控制或调节粒子大小、形状和表面性质来制备胶体分散体系。
按照胶体粒子的组成和形态特征,胶体系统可分为晶体、胶体、凝胶、泡沫和乳状液等多种类型。
其中,凝胶是一种具有可逆或不可逆的三维网络结构的胶体分散体系,一般由连续介质中的高分子、生物大分子或固体微粒等组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广泛应用于吸附、分离、催化、电极材料和组织工程等领域。
3. 界面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界面化学是研究不同物质相间的分界面和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其中界面指的是两种物质相接触的地方,主要是化学和物理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区域。
在界面上,物质的性质、状态和反应行为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如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和脱附、分子扩散等现象。
在界面化学中,五类基本相互作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静电作用力、范德华力、亲水力、亲油力和化学键作用力。
静电作用力是在有电性情况下分子间作用的一种长程力,是物理化学中最基本和最普遍的相互作用力,它能够对物质的分子形态和生物活性等产生很大影响。
胶体与界面化学及其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它研究的是介于分子集合体和大分子之间的微粒体系。
胶体粒子在尺寸范围上介于原子和大分子之间,通常在1到1000纳米之间。
而界面则是相邻两相(如气液、液液或固液等)的分界面,界面化学则是研究物质或物质间相邻的分界面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
1 胶体化学的起源胶体化学源于19世纪末的化学家Thomas Graham对比较稀少的水溶液的分离实验,实验表明了有些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可以分离出一些相对较稳定的物质,但并不是晶体,而是没有明确的形状、自然发散,但又不是纯粹的混合物的一种物质。
这是胶体的最初描述。
2 胶体的基本特征因为胶体粒子是间接可见的微观物体,很难测定其物理化学性质。
因此,我们通常通过胶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来描述其性质。
例如分散度、溶剂含量、粒径大小、分布范围、表面功、表面离子制积分、分子的光学散射等。
其中,分散度是描述胶体分散情况的专业术语,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检测胶体微小粒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二是检测粒子是否相对稳定,即不发生团聚。
3 界面化学的研究对象界面化学涉及到的研究对象是界面分子、离子及其活动。
界面分子是指界面上与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它们的分子体积一部分在相内,一部分在相外,因而它们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自然也出现了交叉。
因此,界面化学常涉及分子间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过程。
4 界面物理化学的主要内容界面物理化学的主要内容涵盖表面现象、表面活性剂、电化学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
表面现象研究相邻两相(如气水、油水、液固等)之间的表面现象(表面张力、界面等电点、分散粘度等),表面活性剂则研究活性剂分子在表面的行为(如吸附等),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与规律;而电化学理论则是研究电化学界面系统中电化学反应,通过分析电化学反应行为来推演该系统的整体性质,例如电极反应、溶解度分析等等。
5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胶体和界面化学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