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与教育公正_巴西_全民大学_改革述评_
- 格式:pdf
- 大小:112.74 KB
- 文档页数:4
巴西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探析[摘要]本文阐述了巴西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问题的表现与原因,同时介绍并分析了巴西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方案,以期为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巴西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37-03巴西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俄罗斯,人均国民收入是中国的两倍。
但是据联合国2003年的报告显示,巴西10%最富者的收入是10%最穷者收入的65.8倍,贫富差距悬殊。
经济、社会不平等问题势必会给巴西不同民族、性别、社会阶层等群体带来一系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
巴西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仍旧被严格限制在9%,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入学机会都受到更高一级的社会经济团体的影响,公立大学专属于少数精英阶层,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学生只能学习质量较低的课程,由此看来巴西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已然十分严峻。
巴西政府近来迫于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压力,致力于高等教育改革,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策略。
本文将阐述巴西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问题的表现与原因,同时介绍并分析巴西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方案,预测未来的政策,以期为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解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一、巴西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问题巴西是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因而教育机会的分配也存在不公平的问题。
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18%,而阿根廷的这一比例为56%,波兰为58%。
巴西15岁至25岁年龄组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仅为9%。
巴西的高校分为三种类型:(1)大学:必须开展研究、服务社区、培养人才。
至少要有1/3的全职专任教师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他们拥有最高水平的自治权。
(2)大学中心:多元化的课程机构,不被要求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在不征得政府部门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开设新课程。
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以下从教育制度、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
一、教育制度方面中国教育改革相当重视教育制度的变革,尤其是学制和招生制度的改革,通过实施义务教育、高中阶段阶段性考试、高考改革、大学招生制度改革等等,使中国教育制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稳定化,获得了重大成效。
首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新世纪最大的教育制度改革之一,缩小了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
目前,全国义务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00%,逐渐逼近普及。
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实现“两免、一补”,让更多农村孩子接受到了基础教育。
其次,推进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简称“高考”)改革,实现了决定教育前途的关键因素从文化课考试成绩转向素质评价,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和评价。
高考的改革不仅减轻了家长、学生的压力,也增强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取消艺术、体育、外语等“特长生”独立考试,将“特长”纳入高考综合评价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特长和能力。
再次,大学招生计划制度(简称“两个调整”)的改革,大大缩小了高校直接面向政府分配招生的比例,提高了社会办学、自主招生、特殊类型招生等多种形式的招生比例,促进了学生素质多样性的充分体现。
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实现了基于能力和志愿的多元化选择录取,促进了高校质量的提升。
中国教育改革一直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多种措施,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推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落实“一类人、一类课、一类本”的教育发展方针,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和培养,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通过开放+MOOC网络课程、自主孵化“星火计划”、“优秀课程示范学校/专业”等优质课程建设计划,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
其次,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尝试多元智能理论、主题式学习、实践教学等教学模式,大力强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
教育功能视角下高校扩招的得失【摘要】高校扩招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从教育功能的角度来看,高校扩招既有得益也有挑战。
在得益方面,扩招可以提高国家整体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与平等。
在挑战方面,扩招也可能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等问题。
有关部门需要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出发,审慎制定扩招政策,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保障教育质量。
未来,应该倡导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探索高校扩招的新模式,促进教育的长远发展。
在总结上,高校扩招需要在教育功能视角下审慎考虑得失,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关键词】高校扩招、教育功能、得益、挑战、影响、建议、未来发展、总结、展望1. 引言1.1 高校扩招背景高校扩招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而扩大招生规模。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高校扩招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高校招生规模也逐年增加。
高校扩招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需要更多的大学生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因此高校需要扩招来容纳更多的学生。
高校扩招也是对高等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分配的一种方式,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和素质。
高校扩招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需求、教育普及和资源公平等因素。
高校扩招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2 扩招现状当前,高校扩招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学生数量与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增加,高校扩招也成为一种应对之策。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扩招呈现出一系列特点。
各地高校纷纷加大招生规模,增加录取名额,使得扩招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高校扩招的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包括本科生扩招,还包括研究生和留学生扩招。
2010.Ⅰ文化教育研究教育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事业。
教育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之一,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关注。
所谓教育公共服务是由法律授权,政府主导,惠及社会公众与满足其教育公共利益需求的公益性服务。
一、巴西教育公共服务现状巴西作为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也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虽然经济发达,但教育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增长,直到1998年,巴西政府才真正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1.教育行政和教育经费。
巴西的教育行政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市政府三级政府分别实行。
联邦一级政府主要制定有关条例,执行联邦委员会的决定;州一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首要任务是负责基本教育和中等教育;市一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幼儿教育和基本教育。
巴西的教育经费依靠立法保证,巴西是世界上唯一把教育经费问题写入宪法的国家。
巴西的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巴西教育公用经费主要来自于联邦、州和市三个层面。
2.基础教育。
巴西基础教育年限为12年,其中小学教育4年,初中教育4年,高中教育4年。
全国实行8年免费义务教育,儿童从7岁入学。
1988年巴西宪法明确表述:义务教育实行强迫和免费制度,其对象不但包括7-14岁的儿童也包括那些在适龄期没有受到教育的人。
巴西的义务教育发展战略是依据1988年宪法准则及其后的有关改革而作出的。
为了确保义务教育的进一步落实,2001年经国会批准,巴西设立了学习奖学金,替代1999年以前的最低收入保证计划。
学习奖学金建立后,大大提高了贫困家庭子女的入学率。
为防止学生辍学,巴西政府曾采用过多种办法资助困难学生,但因为家长常常把国家给学生的补贴挪作他用,并没能解决学生辍学的问题。
最后,巴西教育部门想出这个新办法———设立国家“助学金计划”,该计划对一个贫困家庭的资助,不是根据一个家庭有多少个孩子,而是有多少个在校的学生,保证了“助学金”的专款用于教育。
大学扩招机会还是教育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国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一方面,大学扩招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了国家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扩招政策也引发了教育质量下降的担忧。
本文将就大学扩招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展开探讨。
首先,大学扩招政策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教育,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而大学扩招政策的出台,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获得更高的学历,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这无疑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大学扩招也给高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高校的扩招意味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这将促进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建设。
学校可以增加教学楼、实验室等设施,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招聘更多的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进更多的学科和专业,丰富学生的学习选择。
扩招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也为高校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激励。
然而,大学扩招背后也存在着教育质量下降的忧虑。
一方面,由于大学扩招导致学生数量激增,高校可能会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
不够的教师数量难以满足大量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大学扩招政策也可能导致招生标准的降低,即使是一些本科专业也可能出现过多的学生报考,这也会造成教育质量下降的风险。
为了解决大学扩招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的招聘标准,鼓励优秀的人才投身于高等教育事业。
其次,加大对高校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
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确保高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提高教育质量。
另外,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大学扩招既是一种机会,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扩招带来的机会,同时解决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
只有这样,大学扩招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高校扩招: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举措高校扩招计划是指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加招生数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扩招计划也成为了各国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制定了扩招计划。
例如,2020 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扩大了本科招生数量,同时还增加了研究生招生计划。
此外,一些高校还推出了一系列扩招措施,如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研究生培养等。
高校扩招计划不仅有利于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扩大招生数量,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多的生源,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此外,高校扩招计划还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然而,高校扩招计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
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管理,确保扩招计划的顺利进行。
同时,高校扩招计划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避免学生数量过多导致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
高校扩招计划是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多的生源和资源,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但是,高校扩招计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教学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绩效评价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
然而,对于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绩效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绩效可以从人才培养方面来评价。
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为培养更多的人才提供了基础。
通过招生政策的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总数增加,培养了更多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
这些人才在进入社会后,能够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绩效还可以从社会公平方面来评价。
过去,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不够,社会公平性不足。
而通过扩招政策,可以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拉近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增加社会的公平性。
此外,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绩效还可以从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来评价。
高等教育涉及到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扩招政策,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然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培养质量的问题、就业压力的增加等。
因此,绩效评价也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绩效评价需要从人才培养、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通过绩效评价,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需要持续关注和评价其绩效,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巴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作者:李雁南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年第02期[摘要] 本文介绍了巴西高等教育的现状与组成,分析了巴西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具体包括扩大私立高等教育、公立计划和公立高校的扩展、通过巴西开放大学来实施对远程教育扩展的目标、为私立高校学习名额的公共融资等,最后对巴西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效和缺失提出了探讨。
[关键词] 新时代;巴西;高等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2-0056-04巴西作为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享有“足球王国”的美誉,其高等教育也非常引人注目。
在QS(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拉美大学排行榜中,巴西的圣保罗大学也一直名列前茅。
巴西大学的生物学、牙科学、医学、皮肤病学和兽医学享誉全球,受到全球大学生的追捧。
因此,许多跨国公司在巴西的大学招聘员工。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巴西的高等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巴西高等教育现状巴西的大学比较年轻,巴西最“古老”的学校可以追溯到19世纪。
19世纪初,葡萄牙王室为躲避拿破仑军队侵略而迁至巴西,巴西暂时成为葡萄牙殖民帝国中心。
在此情形下,由于上层统治阶级的需要。
巴西于1816年开办了第一所专科层次的专业学院——皇家科学艺术学院,它奠定了巴西高等教育专业化特色的发展基础。
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但是巴西的第一所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才建立。
1920年7月7日里约热内卢大学建立,这所大学是在原有的三所独立学院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
此后,巴西又采用相同的办法在1926年和1927年分别组建了维科萨联邦大学和米纳斯图莱斯大学。
[1]巴西政府于1968年11月28日颁布《大学改革法》,改革内容包括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并开始发展研究生教育。
1968年进行的教育改革引进了北美高等教育模式的许多内容,包括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和学分制等。
巴西政府积极鼓励凡是有条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开设研究生课程,政府给予一定的资助。
高校扩招与教育质量问题研究摘要:高校扩招是社会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有力手段,是教育本身均衡和协调开展的要求。
为确保扩招后的教育质量,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扩招和教育质量的关系;标准办学,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整体挖潜;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教育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
关键词:高等学校;扩招;教育质量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开展正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快速开展的时期。
“九五〞期间的前三年,本专科在校生的规模从1995年的547.7万人,开展到1998年的623.1万人,年增长率为4.4%,属稳步开展时期;1999年,国家提出了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即“扩招〞政策,当年高等学校的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就增加到718.9万人,增长率为15.4%,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的增长率到达42.9%;2000年在上年扩招的根底上,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大约470多万人,在校生规模到达1100万人左右;在前不久郑州召开的全国2001年高校招生工作会上确悉,今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将到达530多万人,预计当年在校生规模将达1300万人左右。
如此大规模的扩大招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冲击始料不及,一系列争论引发而至:高等教育开展速度与经济开展速度的关系是一种超前开展还是一种适应关系?高等教育的开展速度在现阶段以多少为适宜?高校扩招对拉动内需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如何?由此引发的另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招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是否跟得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会不会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新因素?会不会由于扩招造成学校盲目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育质量的滑坡等?本文试就高校扩招政策与教育质量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高校在扩招后保障教育质量的根本对策和措施。
一、高校扩招政策的历史背景和由此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及影响〔一〕宏观社会需求背景从“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及高新技术的飞速开展对高新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新一届政府把“科教兴国〞作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使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优先开展教育的思想,以及知识经济“增长动力〞基于人才的重要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使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学习化社会的观念这一全球教育理念也开始成为国内社会各阶层所主动接受的思想,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简议高校扩招与教育质量
的关系
高校扩招和教育质量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通常认为,招生规模的扩大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但扩招也容易影响教育质量。
一方面,大学扩招可能会增大老师授课数量,老师必须保证对学生的质量教学同时也要处理更多的学生,这意味着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精力有可能遭受到折扣,从而减弱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过多的学生会使校园拥挤,资源有限,学生交流比较受限,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因此,高校扩招和教育质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未来在实现高校扩招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大技术投入,落实支持政策,提高教师素质。
另外,学生在学习中也应时刻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从而掌握更多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教育均衡与高等教育扩招教育,乃国之大计,关乎着国家的繁荣昌盛,也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与未来。
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均衡”与“高等教育扩招”是两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教育均衡,旨在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其出身、地域、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能享受到公平且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不仅是教育的理想状态,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
然而,在现实中,教育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城市里的孩子可能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教师团队以及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而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学校的硬件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孩子们所能接受到的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这种不均衡,使得一部分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处于劣势,限制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可能。
造成教育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中,能够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教育投入上相对有限,导致教育资源的匮乏。
政策的倾斜程度也会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些地区可能因为政策的重点扶持,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占据优势。
此外,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也会对孩子的教育机会产生影响。
为了实现教育均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的投入是关键。
政府应当增加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金支持,用于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样重要。
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鼓励优秀教师前往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任教,促进师资的均衡分布。
推进教育信息化也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效途径。
利用互联网技术,让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跨越地域限制,惠及更多的学生。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教育公平的监督机制,确保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公正。
高等教育扩招,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等教育扩招,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利弊分析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此同时改革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是当前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这也正是为了今后高等院校的发展。
对我国高等院校扩招我有些个人观点。
扩招有错吗?这需要对其进行辩护。
扩招没有错吗?同样也需要价值辩护。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教育民主化的价值诉求,而扩招则又是大众化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途径。
诚然,这为高等教育扩招提供了有力的辩护,而这种辩护在“大跃进”式的扩招中逐渐失去了价值合法性,人们开始质疑大规模扩招的合理性。
在大众化取向与精英取向之间关系误读的前提下,出现了“数据”取向的大众化。
大规模的“扩招”成为实现各级政府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唯一途径,并“把15%的目标早日实现,看成是大众化理论的‘精髓’,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将之理解和强化成衡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标准”。
[4]这就必然会产生只关注“数据”的大众化,以数据的达到为宗旨。
稍作回忆,我们经常会先听到各级官员信心满满的承诺,“(一或二、最多三)年内我们要实现大众化目标。
”接着他们又豪情万丈地说,“我们在全国(或同类地区)率先达到大众化。
”教育民主化就演变成可测量、可量化“数据”的实现程度了,以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创始人马丁·特罗(Martin Trow)都“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会对15%的入学率如此感兴趣,并列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时间表”。
“这个划分标准没有任何数学工具的支撑或者说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它是我的一种想象和推断,是一种根据事实而进行的逻辑判断,是我根据自己从事高等教育的经验对当时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一种判断。
数字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不一定具有实际的意义”。
在炎夏中的毕业旺季,部分大学毕业生一改告别学生生涯的伤感,以“野蛮离校”方式作别菁菁校园。
在被称为“重灾区”的一所名牌大学,连续多日校园里遍地狼藉,寝室和校园的走廊上垃圾成堆,不少窗玻璃被砸碎,一些寝室门被踹破。
一、巴西私立大学扩招的背景与入学“公正”1961年,巴西的教育法规定,学生上大学必须参加入学考试,各高校均有举行入学考试的自主权。
由于要求上大学的人数一直超过招生规定的名额,因而大学入学考试就成了一种限制而不是选拔够条件的学生的过程,这造成部分学生高考合格但却没有机会上大学。
针对这一情况,1968年巴西制定了《大学改革法》[1],着手进行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以扩大招生名额。
新的招生制度将原来的淘汰制改为分级制,按照高校能够容纳的新生数录取考生,并逐步实行统一的入学考试。
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入学人数的增加。
1990年以后,巴西高等教育取得了全面、长足的发展。
大学的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11.2%上升到2000年的19%,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
巴西的高等教育机构分为3类:(1)综合性大学。
该机构主要负责研究和教学,机构中至少1/3的教职工拥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该机构拥有高度的自主权。
(2)综合大学中心。
该机构有权开设多种课程,它们不仅负责研究,而且可以不通过教育部的批准,自主开设新课程。
(3)综合性的院系机构或高等教育学校:此种类型的机构规模较小,自主权少,只能开设经教育部各级批准的课程。
[2]巴西高等教育的扩张有重要的国际背景。
近几十年来,全球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急剧增加,全球的高等学府入学率从1960年的1300万人上升至1991年的6500万人,并且始终保持高的增长速度。
大学扩张是国际近年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3]巴西也不例外地受到了全球高等教育机构扩招的影响,大学生毕业人数从1992年的150多万上升至2003年的380多万。
尽管如此,巴西60万名适龄学生中只有10万人能接受大学教育。
[4]因此,巴西政府近年一直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增加私立高校的招生规模。
但扩大招生名额却反而招致了非议,特别是引发了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人群的不满,认为这并没有解决入学的“公正”问题。
在巴西,最好的中学通常是收费昂贵的私立中学,这些学生来自于上流社会家庭,他们在高考中处于优势,能够进入最好的免费的公立大学。
因此,在巴西,是否能被高等院校录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
公立学校录取名额有限,而且入学考试竞争十分激烈,如果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参加过昂贵的预备课程,通常很难被录取。
同时,尽管私立院校扩大招生数,但由于学费昂贵,大部分学生难以负担。
巴西教育有一个显著特点,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教育机构,名声远扬的都是私立院校。
在农村,大多数优秀的综合性大学都是由联邦政府或者个别高校扩招与教育公正:巴西“全民大学”改革述评*姜勇陈妮薇摘要:为实现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型,巴西近年大力推进高校招生改革,扩大招生名额。
由于最初的扩张主要是私立高校迅速增加,收费昂贵,因此受益的主要是富有家庭的孩子,教育的不公正现象日益突出。
为解决高校扩招与教育公正之间的矛盾,巴西政府于2004年推出了一项新的政策,即“全民大学”计划。
该计划一方面要求扩招以公立大学为主,另一方面不断增加非盈利私立大学的数量,并大力增强远程高等教育。
关键词:巴西;全民大学;教育公正收稿日期:2008—03—10作者简介:姜勇,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陈妮薇,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本科生。
(上海/200062)*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04JYS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2008年第4期高教探索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44・・州政府出资建立和管理的。
但近年,由于巴西政府采纳了世界银行的建议,在各个领域减少公立学校的开支,以增加私立学校的投入,因此大学的扩招主要表现在私立高校。
学生要想进入巴西的大学,必须要通过入学测试,也称为入门考试。
每所高校均有各自不同的入学考试,但基本都以应试者的学识能力作为考核内容。
一些专业由于报考的人数众多,因此竞争分外激烈。
在高等院校中,公立大学的报考人数最多,与私立大学1.5人争夺一个席位相比,公立大学是8.4人争夺一个席位。
这就引发了巴西高等教育中一个极具讽刺性的现象:由于入学考试竞争激烈,如果应试者没有参加过私立学校组织的预备课程,就很难进入免学费的公立大学。
研究表明,私立学校中,来自富有家庭的孩子数量较之公立学校多了10%左右,而其中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则少得多。
通常,私立学校中来自富有家庭的孩子占50%,而来自贫穷家庭的仅占5%;公立学校中的比例则分别为34.4%和12%。
由于巴西大学的扩张主要是私立高校的迅速增加,不可避免地导致收费的昂贵,因此,入学的不公正现象日益突出。
这表现在,私立院校主要招收的都是富有家庭的子女,并且把家庭经济能力较差的学生安排在较为冷门的专业。
此外,在巴西的大学扩招中还存在种族歧视,非洲裔的巴西学生入学的机会并没有增长。
二、“全民大学”:巴西对“公正”问题的回应由于贫富差距和入学机会的不均等,公正性一直是巴西高等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2002年巴西大学的入学率仅有18%,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是很低的,如阿根廷的入学率达到了56%,波兰为58%。
[6]为应对巴西大学扩张中所产生的“公正”问题,2004年9月,巴西政府出台了一项新的政策,即“全民大学”(Universityforall)政策。
在巴西的高校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尽管高等教育的需求很高,但是大学中还是有很多空缺的席位。
2002年高等教育调查显示,私立学校中有37.5%的席位是空缺的。
“全民大学”政策就是鼓励这些高校将空缺的席位免费提供给那些贫困的学生。
作为回报,它们可以得到免税的待遇。
非赢利性的学院必须提供席位中的20%,这样它们才能继续免税;盈利性的学院必须提供席位中的10%,这样它们可以免除一部分的税款。
2004年的巴西教育部部长TarsoGenro称“全民大学”是私立学校的“国家化”新政。
这一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闲置的席位得到了生源,入学率也有所提高。
巴西还针对种族歧视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对特定的社会群体进行大学名额的配额,尤其是对巴西的非洲裔学生。
“全民大学”原本只是一所大学应对国内社会群体改革要求的一个响应计划,后来由于得到了政府的关注,从而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政策。
在巴西人口中,非洲人口占很高的比例,但是在高等教育中他们所占的比例却很少。
为了改善这样的局面,许多大学先后决定将自己大学席位中的50%按人口比例分配给巴西非洲裔学生和本土学生。
同时,为应对私立高校扩张反而带来教育的“公正”问题,巴西政府要求公立高校也要有相应的扩张,以吸纳更多的贫困学生。
巴西教育主管部门还规定大学教师要增加课时,班级要容纳更多的学生。
这样高校教师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更多承担起指导学生的责任。
巴西政府还实施了“远程教育”计划,以扩大学生的规模。
2004年巴西成立了一个新的学院———达西.莱伯利奥学院(TheDarcyRiberio)。
学院建立的目标是在2008年,使将近50万的学生可以接受远程教育。
这一计划有两项优点:一是以低成本使入学率有很快的提升;二是使那些住得偏远而无法上大学的学生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
此外,巴西政府还制定了奖学金制度和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的制度。
1991年,巴西教育部宣称公立高等教育免收学费的法律架构必须改变。
在新的收费制下,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要支付额外的收入税,但贫困家庭的学生则可以减免。
为鼓励公立高校扩招,1992年,巴西教育部对公立大学还实行了拨款制度,每所公立大学的资金拨款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基本拨款;(2)预算增额,它依据教职工的学术资格而定;(3)经过调整的资图1巴西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增长[5]注:由上至下的线依表示:私立大学、联邦大学、州立大学、市立大学。
45・・金额,它依据每个学生的基本成本而定;(4)设施维持费的特别拨款;(5)机构发展项目的特别拨款。
[7]20世纪9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合约拨款模式(contractualfundingmodel)。
合约拨款即约请高教机构为执行预先确定的项目而付给其资金。
上述举措,比如公立大学扩张,增加教职工人员的工作量,扩大班级的大小,以及远程教育等均促进了更为“公正”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
此外,2000年以后,巴西政府还不断加大非盈利的私立高校的数量,并颁布更多的优惠与资助政策。
当然,“全民大学”也遭到一些公立大学的反对。
他们认为进行这些计划的资金应该被更好地用在公立大学的建设上。
同时,一些私立大学也反对这个计划。
因为它们的税收本来就不高,这样就会对他们的赢利造成威胁。
因此他们正在努力争取改革,以增加一些给贫困学生的席位。
三、对巴西高等教育扩招中“公正”问题的思考巴西高校扩招中应对“公正”问题的举措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
首先,我们必须重视入学的“公正”问题,特别是因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导致的入学不公正现象。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对入学“公正”做出了如下表述:高等教育机构在招生过程中应着眼于应试者的优缺点、能力、努力程度、毅力以及专心度。
只要一个人达到了大学入学所应具备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才可报名参加大学入学考试。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在入学考试中,有关种族、性别、语言、宗教信仰、经济和文化水平,以及身体健全与否的歧视将不复存在。
可以看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校的入学公正问题的表述中,明确反对将经济问题视为入学与否的标准。
其次,入学的“公正”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入学的标准。
“公正”常常和适用性联系在一起,它不同于“公平”。
LeGrand(1991)曾指出,公正的含义类似于公平,但公正地分配并不意味着平均分配,公正也不等同于均等对待。
[9]比如,让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参加相同的入学考试,显而易见这是不公正的,并且想让他们获得相同的结果也是不可能的。
虽然在大多数公平的概念中总有正当的理由来解释,如努力、能力,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但是真正的公正是不存在的,因此也可以以许多方式来解释机会均等这一概念。
近些年来,公正的概念频繁出现在社会政策和教育政策中,尤其是一些发展性组织,如世界银行。
新自由政策中的一些术语已经为人们所质疑,他们认为它背离了公正的目标,它并非是真正地支持那些凭借自身能力成功的人,而更加倾向于支持那些有很好家庭背景的人士。
[10]McCowan(2004)曾指出高等教育公正的两个评价标准:(1)必须为那些具有基本实力准备并且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充足的席位。
(2)对于个人来说,要给每个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以进入自己希望的高等院校。
[11]高等院校的扩招是建立在第一个标准的基础之上。
第一个标准主要针对的是报考的人数。
这个标准是必须的,且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