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金融学专业(金融与人工智能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620.59 KB
- 文档页数:10
金融学(CFA国际化实验班)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恪守金融职业道德,具有国际化金融视野、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实务操作经验,能够胜任跨国金融机构工作的金融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按照CFA协会全球统一标准学习以CFA金融模块为核心的全部课程,着力加强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将教学、研究、实践有机整合。
二、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性地学习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专业知识,使用适当的金融理论模型和分析工具对经济金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从事金融学理论研究的能力。
2.参照CFA协会制定的金融行业全球统一标准,促进学生长期执业发展。
3.具备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操守。
4.具备扎实的金融专业英语基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培养路径第一学年,学习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经济学原理及会计学课程,从而使学生在第二学年的学习中有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同时参加金融科技FinTech系列实务讲座。
在第二学年的课程选择中,以货币金融学、公司金融及投资学为专业基础,构建金融学知识的总体框架,并初步接触CFA的核心课程。
同时,所有学生都要学习概率论、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基础性数量课程。
第三学年,所有学生需完成CFA核心课程的学习,如股票价值分析、固定收益证券、另类投资、投资组合管理等。
这些课程重在强调CFA具体方向的基础性知识及分析技术。
同时选择专业方向课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学习,扩大知识面。
另外,在本学年结束前需参加ACE Manager或CFA Research Challenge竞赛,以比赛的方式验证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在此基础上,第四学年,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课程之后,需参加CFA一级考试替代毕业论文,并进行专业实习。
所有课程实施方案中应列出必要的与课程相关的阅读书目和其他参考资料,教师应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读书笔记、读后感、文献综述等方式加强名著阅读过程性考核。
金融本科专业培养方案金融本科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备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金融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详细内容。
一、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和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金融分析、金融决策、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英语、数学、计算机等。
2.专业基础课:经济学、金融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投资学等。
3.专业核心课: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金融资产定价、金融数据分析等。
4.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
三、培养措施1.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2.产学研结合:与金融机构、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和实习机会。
3.国际化培养:开设国际金融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拓宽国际视野。
4.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5.职业规划指导: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四、毕业要求1.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备金融分析、金融决策、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3.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毕业论文和实习,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5.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毕业生相关要求。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介绍一、金融学院介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学科优势明显,办学层次完整,在中国金融行业和金融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
学科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5年光华大学商科银行学系,1997年在西南财经大学原金融系、国际经济系国际金融教研室以及农经系农村金融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金融学院,1998年金融学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属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后。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部货币信用教材《货币信用论大纲》就是由金融学科教师彭迪先编著,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书于1956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三和书店出版。
1952年以后,彭迪先、留法博士梅远谋、何高著、留英学者程英琦、温嗣芳、柯瑞麒、汪桂馨等知名学者学成归国。
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金融专家,如曾康霖教授、何泽荣教授、冯肇伯教授、刘锡良教授、林义教授、卓志教授、刘俊教授、殷孟波教授、陈野华教授、张桥云教授、赵静梅教授等。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介绍(一)培养目标金融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具备金融业务操作及较强金融管理能力,能够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湛专业技能、良好综合素质和优秀人格品格的创新型金融人才。
本专业毕业预期达到以下目标:目标1: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目标2:专业素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掌握必备的专业分析技术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目标3:应用与实践:能够灵活运用现代金融理论、技术与方法,分析具体金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具备金融业务操作能力及较强的金融管理能力。
目标4: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思维、较强的动手能力、从事金融学理论研究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目标5:国际视野: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现代金融理论和国际化金融实践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Finance一、培养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s)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掌握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基本知识,了解中外金融发展现状,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以及WTO关于国际金融业务的规则,能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人才。
The speciality is set to cultivate practical management talents who hav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in Finance, and master basic theories and knowledge in subjects of monetary and banking、International finance、securities investment and insurance, and understand financial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know our country’s financial guiding principles,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about finance and WTO regulation about international finance business very well, and can be engaged in the relevant jobs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 (such as commercial bank, securities company, investment bank and insurance company ) and enterprises.二、基本规格要求(Skills Profile)1.掌握金融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2.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3.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学科优势明显,办学层次完整,在中国金融行业和金融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
学科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5年光华大学商科银行学系,1997年在西南财经大学原金融系、国际经济系国际金融教研室以及农经系农村金融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金融学院,1998年金融学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属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后。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部货币信用教材《货币信用论大纲》就是由金融学科教师彭迪先编著,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书于1956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三和书店出版。
1952年以后,彭迪先、留法博士梅远谋、何高著、留英学者程英琦、温嗣芳、柯瑞麒、汪桂馨等知名学者学成归国。
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金融专家,如曾康霖教授、何泽荣教授、冯肇伯教授、刘锡良教授、林义教授、卓志教授、刘俊教授、殷孟波教授、陈野华教授、张桥云教授、赵静梅教授等。
金融学(双语实验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金融理论基础和良好英语沟通能力,既通晓国情,又了解国际规范,具备较强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和未来金融领袖。
本专业毕业预期达到以下目标:目标1: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目标2:专业素养:全面系统掌握国际化的金融管理理论知识,熟悉各种金融业务、金融法规和国内外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了解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目标3:应用与实践:能够灵活运用现代金融理论、技术与方法,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能够胜任国际性金融工作。
目标4: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思维、较强的动手能力、从事金融学理论研究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目标5:国际视野:具有国际化视野、扎实的金融专业英语基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能够胜任国际性金融工作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及实施方案概述金融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制定了本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及实施方案。
目标1. 提供全面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满足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2. 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金融专业人才。
3. 提高金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加强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
培养内容1. 金融理论基础:提供系统的金融理论知识,包括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2. 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模拟交易、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专业课程培养:设置相关金融专业课程,包括金融法律法规、金融会计、金融计量等,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4. 职业道德培养: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课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培养方法1. 多元化研究: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研讨会等,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2. 实践导向: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培养。
考核与评价1. 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包括课堂测试、论文报告、实践操作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2.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促进其进一步提高。
持续改进我们将定期进行培养计划的评估和改进,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反馈,不断完善培养内容和方法,以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以上为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及实施方案的概述和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金融行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名称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名称金融学(Finance)二级学科代码020204所属学院金融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人、机构、货币当局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研究如何在不确定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分配的学科。
在微观领域,金融学的分析方法包括跨时期的最优化、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三大支柱。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金融理论方法的创新,金融学的领域和内容不断扩展、创新。
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掌握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博士学位获得应具有坚实宽广的经济学科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系统掌握相关领域专业文献;跟踪学术前沿,深入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动态,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理论、方法或创新性地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能够独立从事应用经济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具备在相关领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博士研究生应根据“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学院组织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
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着重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学会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分别设置几门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过学习,使博士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问题。
博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导师负责博士生主要专业课的讲授、博士论文的具体指导;博士指导小组协助导师工作,主要参与博士生的中期考评、开题报告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的讲授。
全脱产金融学博士生的专业课采取模块化设置的方式,每位学生应选择随后列出的6门专业课程中的至少4门课:资本市场研究,金融资产定价,公司金融研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货币理论与政策,金融风险管理。
西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学科优势明显,办学层次完整,在中国金融行业和金融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
学科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5年光华大学商科银行学系,1997年在西南财经大学原金融系、国际经济系国际金融教研室以及农经系农村金融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金融学院,1998年金融学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属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后。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部货币信用教材《货币信用论大纲》就是由金融学科教师彭迪先编著,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书于1956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三和书店出版。
1952年以后,彭迪先、留法博士梅远谋、何高著、留英学者程英琦、温嗣芳、柯瑞麒、汪桂馨等知名学者学成归国。
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金融专家,如曾康霖教授、何泽荣教授、冯肇伯教授、刘锡良教授、林义教授、卓志教授、刘俊教授、殷孟波教授、陈野华教授、张桥云教授、赵静梅教授等。
金融学专业(金融与人工智能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同时具备金融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编程技能、熟练运用数学建模方法三大核心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高水平金融科技人才,能够解决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互联网金融、智能投顾与风险管理、借贷与公司金融创新、区块链技术等领域的实际问题,能够胜任与金融科技相关的工作并引领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系统掌握金融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人工智能等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金融科技相关的各类问题。
在全部培养环节结束时,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2.全面系统地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3.了解金融领域的各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在现代金融应用的前沿动态,具备金融科技创新的基本素质。
4.熟练掌握数学、统计学、机器学习的基本知识,能熟练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金融问题,能有效运用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方法进行金融量化分析以及金融数据的分析和挖掘。
5.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编程能力,熟练掌握数据结构和算法知识。
6.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三、培养路径
第一学年,结合我校经济、金融等学科优势,大力加强通识基础教育,金融与人工智能专业的所有学生必须学习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课程,从而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和经济学基础。
同时,学生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使其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
另外,通过金融科技导论的学习和参加与金融科技相关的讲座,使学生了解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过程及前沿动态。
在第二学年,以货币金融学、公司金融和投资学为专业必修课程中的基础课程,为学生构建较为全面的金融学知识总体框架,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金融计量学等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同时,通过学习最优化理论为后续课程做好理论准备,并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金融大数据的能力。
通过学习数据结构加深对编程的理解。
此外,所有学生需要完成金融科技方向的专业方向课学习,并通过定期举办与课程相关的实务讲座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
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分为金融模块、科技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金融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现代金融理论;科技模块涵盖了金融科技相关的主要课程,如区块链技术与加密数字货币、机器学习基础、多元统计分析等。
第三学年,进一步通过大数据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基础、贝叶斯统计基础、深度学习基础、金融计量学的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定量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金融经济学、计算金融、固定收益证券、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随机过程和公司财务案例等金融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更加完整的金融学理论与实务知识体系。
在此基础上,第四学年,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课程之后,需要接受创新、创业相关的培训,并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
四、培养目标、专业能力与课程设置矩阵图
五、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理科)、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序设计及应用(C++)、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最优化理论、货币金融学、公司金融、投资学、数据结构、金融计量学、衍生金融工具、数据原理与应用、金融随机过程、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公司财务案例、金融经济学、计算金融、量化交易、区块链技术与加密数字货币、机器学习基础、多元统计分析、大数据处理、自然语言处理、贝叶斯统计、金融科技、离散数学、信用评分、深度学习、金融随机分析
六、计划学制、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和授予学位(一)计划学制
按学分制的规定执行,一般为四年,最长可延至六年。
(二)毕业最低学分要求71
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161 学分,学分具体要求如下表:
(三)本专业准入、准出标准
1.专业准入标准
(1)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2)专业准入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2.专业准出标准
(1)专业准入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2)专业准出课程:金融科技导论、会计学、程序设计及应用(C++)、最优化理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货币金融学、公司金融、数据结构、金融计量学I、投资学、衍生金融工具、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3)实践教学课22 学分,通识教育和专业课实践环节4 学分,共计26 学分
(四)授予学位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72
七、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