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冷水和热水丨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2.19 KB
- 文档页数:3
冷水与热水教学目标1、经历用触摸的方法,按冷热程度把水分成烫、热、温、凉、冷的过程。
2、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
3、培养学生在探究冷与热的活动中,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分析、交流、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探究冷与热的活动中,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分析、交流、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5-9页附课堂实录)一、引入1、同学们可以用“看”的方式来分辨水是冷还是热吗?2、学生汇报、分析讲解。
3、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摸摸冷热两杯水,说说触摸的感觉。
4、冷和热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观察认识一下冷水和热水。
二、用触摸的方法感受冷水与热水的基本差异。
1、引导学生使用“触摸”的方法分辨水是“冷”还是“热”。
2、用一瓶冷水和一壶热水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
怎样倒更合理?3、描述触摸4杯水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给水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
4、让学生明白先倒热水和冷水有什么不同,记录整理平时发生烫伤的事例知道怎样避免烫伤。
三、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
1、冷水和热水除了冷热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能换一种方法来研究吗?2、在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蓝墨水看看会有什么发现?3、进行对比实验,指导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4、把装冷水的小水球放入热水中,观察小水球在热水中的沉浮情况。
然后取出小水球,让学生摸摸,感受一下水球的温度。
再把这时的小水球放入冷水中,观察小水球在冷水中的沉浮情况。
5、怎样解释以上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四、研究热水球上浮的原因。
1、观察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拿一个平底烧瓶,在瓶颈上接近瓶口的地方用记号笔做一个记号。
然后往烧瓶里面装上冷水,一直到水面与记号相平为止。
用天平称出这时烧瓶和水的总质量。
《冷水和热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说出什么是冷和热。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是温度。
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能认识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
2、科学探究能力:能利用感觉器官感知物体的冷和热。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曲线图的分析,学生能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认真、细致地观察试实验现象。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对实验的结果分析结论。
教学重点:体验完整的探究实验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和预测→实验、观察、记录→信息整理→交流与评价)教学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及能用统计图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分组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锥形瓶、温度计、冷水、热水、保温纸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展示图片):冬季与夏季让同学们回忆在这两个季节中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比冬季与夏季人们穿着打扮和具体的感受来引起同学们的思考:怎样科学地描述冷与热,然后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一)活动1手指的感觉1.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
桌面上摆着三杯水:谁来用手指感觉一下水的冷热?告诉大家他的感受结果。
(冷、热、温)2.既然人体的感觉不能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冷热程度,人们就借助一些仪器、工具来准确测量——温度计。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了解温度计的种类、用途及使用温度计应注意的事项。
(二)测量水温的变化1.(出示课件)提出问题: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明确思路,进行实验:(1)指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
(2)实验步骤。
(播放课件)a、测量两个容器中水的初始温度。
b、把盛有冷水的锥形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c、把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调整温度计的位置。
d、用保温板盖住杯口。
e、观测冷水和热水每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并做好记录。
4、整理数据,归纳结论。
(发放实验记录表)(1)从实验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分组展示汇报。
《冷水和热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的操作,能绘制、分析曲线图,形成科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重点和难点重点:测量水温变化的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描述。
难点:水温变化统计图的绘制及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课请同学们欣赏老师带来的图片。
思考问题:图片上都是描述的那些季节呢?学生回答:夏季和冬季关于冬天与夏天,请同学们继续思考问题:回忆冬天和夏天给你带来了那些感受?学生回答:冬天天气冷,夏天天气热;冬天穿的又多又厚,夏天穿的又少又薄;冬天喜欢吃热的东西,夏天喜欢吃凉的东西……把同学们的回答总结一下就是冬天冷夏天热。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的描述冷与热呢?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教学首先,我们大家来做一个小实验。
让大家切身体会一下冷与热。
活动1:手指的感觉我给同学们准备好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倒入适量的热水、冷水和温水,请同学们按照屏幕上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将左右手的手指浸入冷水和热水中一分钟左右,再同时放入温水中。
提问: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请你向大家说一说。
学生:左手感觉到冷,右手感觉到热。
提问:第二次,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请你向大家说一说。
学生:左手感觉到热,右手感觉到冷。
提问:为什么同一杯水,感觉不同?回答:左手开始是在冷的环境下,右手开始是在热的环境下总结:我们所说的冷和热不是绝对的,只是相互比较的结果,当只有一杯水时我们不能确定它是热的还是冷的,当有两杯水时,我们才能说这杯比那杯热,那杯比这杯冷。
我们的左手感觉到热也只是说现在的水比原来的热;右手的感觉则是比原来的冷。
也就是说我们的手指不能准确的感觉到水的冷热程度。
我们要想准确掌握水的冷热程度,需要用工具进行测量,就像我们要知道一条线段的长度要用尺子一样,那么水的冷热程度用什么来表示呢?是温度。
测量水的冷热程度的工具是什么呢?其实同学们一定都用过——温度计。
五年级科学《冷水与热水》教学反思今天的学习了《冷水与热水》一课,本课完成了本次的教学任务,并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实验证实了他们的猜想。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不足。
现在,我就谈一谈自己本课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组织上,出现不能正确控制掌握学生的情况。
在刚开始的教学时,一切是那么的完美与和谐。
可是在出现最后一个实验:观察小水球在热水和冷水中的现象时,就出现了难以控制学生的情况。
虽然我在实验前出示了温馨提示,但是在后面的环节中学生脑中已经没有了提示的影子。
他们,只是一味的兴趣高昂的在做实验。
我发现了学生的这种情况就马上进行了提醒和制止,也无济于事。
课后,我认识到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实验前的提示不够明确和简单。
还有最主要的是在发放实验器材的时候存在了一定程度的问题。
如果在这两方面做得具体和到位,应该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二、没有充分让学生汇报。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两次需要学生实验结果时,我都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实验反馈,而是各只有了两个小组的结果,就匆匆的引导到下一个环节中了。
这样做,就不能让学生真正的从实验得出结论了,而是由我告诉了结论。
这样做是不应该的。
出现这样的原因,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担心时间不够,还有由于在实验中出现了失控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我所不需要的结果,我怕学生说出的结果与我计划的相差太远,因此就没有很好的开展汇
报实验结果这个环节。
其实,这两点都是在科学实验课上最不应该出现的情况,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并争取改正。
以努力在科学课中做得更好。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冷水和热水〉教学设计冷水和热水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感觉器官知物体的冷热。
2.能预测冷水与热水接触时各自温度的变化及最后的结果。
3.能通过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及水量,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科学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曲线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说出什么是冷和热。
3.能描述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对实验的结果分析结论。
2.能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1.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物体的温度介绍给其他同学。
2.能举例说明温度计的用途。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变化教学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教具准备:铁架台、烧杯、锥形瓶、温度计、冷水、热水。
讲授进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说话:同学们,我们都感触感染过冬季的寒风刺骨和夏天的阴雨绵绵。
那么,应该怎样科学地描述冷和热呢?(出示插图)请同学们观察插图,比力图中有什么不同?说话:你能结合自己的糊口经历,说说什么是冷和热?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冷水和热水》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实验1:手指的感觉。
(一)、提出问题:我们的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的冷、热吗?让学生举行简单的猜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干更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激发学生探究冷热问题的兴趣。
(二)、实验验证:(1)提出实验要求①将自己的左手食指浸入凉水中,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中,体会手的感觉。
②1分钟后,将两只手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2)学生分组实验(3)报告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分析原因。
(4)教师总结师小结:有时用手指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需要用工具举行更为科学的测量。
(三)阅读科学在线学生浏览---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浏览后切入的问题: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XXX温度和温度计你还知道什么?我们的糊口和生产中哪里使用了温度计?师小结:冷与热是相对的,冷指温度低,感觉温度低;热指温度高,感觉温度高。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冷水和热水〉教学设计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全班交流,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
三)教师总结师小结:热的物体和冷的物体相遇,热会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直到两个物体温度相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和水量,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三、归纳总结,拓展应用1.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冷热是相对的,热会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直到两个物体温度相等。
2.拓展应用:温度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比如测量水温、食品温度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烹饪、烘焙等。
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情境、自主体验、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冷热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应用能力。
学生应该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的热水,同时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
这个实验方法需要教师进行纠正。
2)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数据有误差。
可能是我们使用的仪器不够精确,或者是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数据存在误差。
这可能是由于我们使用的仪器不够精确,或者是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加入不同量的盐会对水的沸点产生影响。
这与我们最初的假设相符。
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加入不同量的盐会对水的沸点产生影响。
这个结论与我们最初的假设相符合。
这个实验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盐对水的影响。
第四单元冷与热13.冷水和热水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感觉器官知物体的冷热。
2.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
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曲线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对实验的结果分析结论。
教学重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分组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锥形瓶、温度计、冷水、热水、保温板。
教学设计: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感受过冬天的寒风刺骨和夏天的烈日炎炎。
那么,应该怎样科学地描述冷和热呢?(出示插图)请同学们观察插图,比较图中有什么不同?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是冷和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冷水和热水》二、活动(一)——手指的感觉。
1.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的冷、热吗?(生猜)2.实验验证:(1)师提出要求(课件出示)(2)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试分析原因。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有时用手指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需要用工具进行更为科学的测量。
(6)阅读科学在线,同桌间说说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7)生汇报。
(8)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哪里应用了温度计?三、活动(二)——测量水温的变化。
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一)明确思路,进行实验。
1.指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
2.讲解实验方法。
(播放课件)(1) 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冷水。
(2) 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3) 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
(4) 观测两个容器中水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并做好记录。
3.小组讨论分工情况。
4.学生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二)整理数据,归纳结论。
1.教师讲解曲线图的绘制。
冷热水科学教案反思教案标题:冷热水科学教案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冷热水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冷热水的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冷热水的情况,并提出相关问题,如为什么热水可以煮开,为什么冷水可以变成冰等。
探究活动:2. 分组让学生进行实验,将冷水和热水倒入两个烧杯中,并记录水温的变化。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他们描述水温变化的过程,并思考原因。
知识总结:4. 教师向学生介绍冷热水的性质和特点,如热水的分子运动较快,冷水的分子运动较慢等。
5. 教师解释水温变化的原因,如热水分子的能量较高,冷水分子的能量较低等。
拓展活动:6. 学生分组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冷热水变化的影响,如加入盐、糖等溶质对水的影响。
7.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了解不同因素对冷热水变化的影响机制。
评估活动:8. 设计一道与冷热水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以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案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同时,通过知识的总结和拓展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案设计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例如增加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和交流。
此外,教师在引入活动中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更具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冷水和热水一、教学目标1、能用手感知物体的冷和热2、能预测冷水和热水接触时各自的温度变化及结果3、能够合作来完成实验4、能够用曲线图来整理数据二、教学重难点合作完成实验: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变化三、教学过程1、引入:拿出两杯水,走到学生中间,师说:“这两杯水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学生来摸,学生摸之前提示学生摸的时候小心一些,由杯口从上往下摸。
学生摸完之后,答:展示“提示”的幻灯片,师拿出第三杯水,请前排的同学来摸,问:“这两杯热水哪杯比较热哪杯比较冷呢?”学生:我们这节课一同来探究“冷水和热水”(板书),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0页。
2、“人们常用温度(ppt展示)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像我们说的昨天天气28度,今天温度30度,我们就知道今天比昨天热,今天温度30度,这里的度指的是摄氏度,温度的单位除了摄氏度外,还有华氏度和开尔文(板书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
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度,水沸腾时候的温度为100度,而我们人体通常体温大约是37度。
我们的手能摸出冷水和热水,但却很难确定这两杯热水中哪杯水到底哪杯比较热,我们能否借助一种工具来测出水的温度来呢?学生:“当我们感冒了去医院,医生摸摸我们的额头,然后会拿出体温计测测我们的体温,看是否发烧了,发烧到了多少度。
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ppt展示)来测出水的温度,这样我们就能准确的判断出到底哪杯水比较热。
(看到ppt三种温度计图片)这是常用的温度计,寒暑表通常挂在室内墙壁上,用来测室内温度;中间这种就熟悉了,体温计,医生常用来给我们量体温;第三种温度计也是我们这节课会用到的,实验用温度计(拿出温度计展示),中间用到的是重金属水银,它最高温度可以测到100摄氏度,最低温度能测到0摄氏度”。
3、“如果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里,这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来预测一下”学生:4、“接下来,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ppt展示)“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ppt展示):(师依次展示实验器材)500ml烧杯、100ml锥形瓶、2支温度计(为什么是两支?)、热水、冷水”“接下来,我们的实验该怎么来做呢?(学生三分钟讨论)四个同学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接下来的实验你会怎样来做?”三分钟后停止讨论,师开始讲述“测量水温的变化”实验的实验步骤。
《冷水和热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冷水和热水》是《冷和热》单元的第一课。
围绕着冷水和热水,按照观察、体验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2个活动。
教材引入部分通过观察、描述,使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冷和热。
“手指的感觉”是通过感觉、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什么是冷和热,并认识到冷水和热水是相对的,使学生对冷和热的现象有初步的认识。
“测量水温的变化”是通过实验、整理信息,使学生观察到冷和热相互作用及到达平衡的现象,初步懂得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么传递的。
这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重在培养学生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的能力,学会用曲线图整理记录信息,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特别强。
他们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和领悟能力。
也有一定的数学思维,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统计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而且生活常识也让他们对一些现象有所了解,因此有利于他们用多种方法去观察,探究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冷水和热水是一种既可以触摸到又可以感觉到的事物,同时,对冷与热的探究又是一系列十分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
本课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丰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有感触、更有兴趣、更有积极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说出什么是冷和热;认识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曲线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以及对实验的结果分析结论。
教学重点:体验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和预测、实验、观察、记录、信息整理、交流与评价)。
教学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能用统计图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烧杯、锥形瓶、温度计(2支)、冷水、热水、保温板、胶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浏览50页图片,比较图中有什么不同。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冷水和热气〉教学设计引言本教学设计以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冷水和热气〉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水的变化和气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液体的性质,能够描述冷水加热时的变化过程;2. 掌握气体的性质,能够描述水蒸气的形成;3. 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液体的性质及冷水加热的变化过程;2. 气体的性质及水蒸气的形成。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通过与学生短暂的问答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并复已学知识,如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步骤二:实际观察1. 给每组学生准备一杯冷水和一个加热用的烧杯;2. 学生观察并描述加热冷水时的变化过程,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步骤三:实验操作1. 带领学生进行下面的实验操作:- 取一小瓶水,盖上瓶盖,将瓶子放在变热的水气上;- 学生观察瓶子内部是否产生了水珠。
步骤四:总结讲解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导入总结讲解。
让学生共同总结和描述冷水加热的变化过程以及水蒸气的形成。
步骤五:巩固练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相关的巩固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步骤六:实践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液体和气体的应用场景,如蒸馏水、水循环等。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操作结果,评价学生在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表现。
可以进行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总结本教学设计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
通过丰富的教学步骤和练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
冷水和热水教学目的1、经历对热的传递过程的探究。
2、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热由高温向低温处传递的结论。
3、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热的传递实验结论教学准备烧杯10套(大、中、小各一个/套);锥形瓶10个;温度计20个;纸板10个;水槽10个;温水、80摄氏度热水、冷水若干;实验记录纸10张、每组学生自备红蓝彩笔各1支。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谁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夏天?冬天呢?(引出:热与冷。
)如何科学的描述冷与热呢?二、新课活动一:手指的感觉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你面前桌子上分别有大、中、小三杯水,请把你的左手食指浸入大杯中,手指不取出。
说一下你左食指感觉水怎么样?用右手食指尖先试一下小杯中的水,如果能忍受再浸入,右手的感觉呢?(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跟他的感觉相同吗?(半分钟后)这说明手指可以感觉水的冷、热。
现在把你的冷水中食指放入中杯的水里。
感觉冷,还是热呢?(指名回答)现在把热水中的食指放入中杯中感受一下,冷还是热?大家有同感吗?同一杯水,两个手指的感觉却不同!看来要准确描述水的冷热,只靠感觉是不行的,必须用专门的工具进行更科学的测量。
请大家看这份资料(放课件)。
你从资料中知道了些什么?课后,大家可以搜集一些关于温度计以及温度计在生活或生产中应用的资料。
活动二:测量水温的变化如果我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容器中的水的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预测)我们的预测是否正确呢?还是让实验来验证吧!每桌面向老师的左侧的同学为组长,小组合作,按照这个操作步骤(出示课件)完成实验并认真填写实验记录。
(教师演示并引导学生共同实验)实验步骤:1、把两支温度计穿入纸板的两个孔中。
2、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冷水;把烧杯中原来的水倒进水槽,向烧杯中加入250毫升热水(注意:别让水烫着)。
3、把锥形瓶放入杯中的热水里面。
小学科学冀教版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冷水和热水》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原因。
2.能按要求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观测记录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3.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
4.能把自己探究的结果实事求是地与同学交流。
5.能分析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么传递的。
二、学习重点
体验完整的探究实验过程。
三、学习难点
实验条件的控制及能用统计图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冬天打雪仗、堆雪人的时候,你的手感觉是什么?
2.如果那拿起一杯热气腾腾的水,手的感觉又是什么?
3.你有过发烧的时候吗?用什么测的体温?手摸的话准确吗?
4.除了体温表,你还知道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哪里应用了温度计?(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
(二)合作探究
1.热是怎样传递的
(1)你知道什么是暖宝吗?什么时候才会想起它?它能给你带来什么?
(2)冬天的时候,想喝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怎么才能做到呢?
(3)夏天,你见过父母倒出一杯常温啤酒,然后加几块冰块,等一小会儿,喝的时候就是凉爽爽的,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1。
冷水和热水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3、能体会到凭手指感觉无法知道冷热的准确程度。
4、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
5、能按要求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观测记录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6、能用曲线图整理数据,并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在热水和冷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7、能细致地观测实验结果。
8、能把自己探究的结果实事求是地与同学交流。
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比如,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
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每班学生中部分好动、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科学课程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基础薄,学习习惯有待于改进,家庭条件和环境不够,给科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重点、难点:测量水温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同学们我今天有一件事让我很烦恼,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今天中午我有一个邻居带着孩子到我家去了,我看到有孩子来了,于是就急忙拿出了冰激凌和雪糕让孩子吃,孩子还没说什么,大人很不高兴,有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为什么大人不高兴了?(因为现在的天气本来就很冷了,再吃这些东西,就更冷了。
)那么有谁能说说在什么时候请同学们吃这些东西,大人和孩子都会很高兴呢?对了,当然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一学怎样科学地描述冷与热。
(板书课题:冷水和热水)
二、我看今天来的同学们都很讲卫生,你们每天早上用什么洗脸呀?用冷水还是用热水?(热水)你所说的热水是刚刚烧开的水吗?(不是)你的洗脸水是自己准备的吗?你是怎么准备洗脸水的呢?(先放上冷水,后一点一点的添加热水,直到手的感觉合适为止。
)刚才有同学说到:手的感觉,手指的感觉一定是准确的吗?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点:选择:1、手的感觉是准确的。
2、手的感觉不是准确的。
三、我们现在以实验的方式来验证我们所选择的观点:
(一)实验材料:冷水一杯、热水一杯(温度不至于烫手)、温水一杯。
(二)实验过程:将自己的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说出自己的的感觉(左凉右热)。
一分钟后,将两个手指同时放入温水中,并说出两个手指的感觉(左热右凉)。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感受。
并试着解释为什么同一杯水左右手的感觉不一样。
我们所说的冷和热不是绝对的,只是相互比较的结果,当只有一杯水时我们不能确定它是热的还是冷的,当有两杯水时,我们才能说这杯比那杯热,那杯比这杯冷。
我们的左手感觉到热也只是说现在的水比原来的热;右手的感觉则是比原来的冷。
也就是说我们的手指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程度。
四、(一)要想准确掌握水的冷热程度,需要用工具进行测量,就像我们要知道一条线段的长度要用尺子一样,那么水的冷热程度用什么来表示呢?是温度。
测量水的冷热程度的工具是什么呢?其实同学们一定都用过——温度计。
(二)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的种类以及一些常见物体的温度。
(三)你还见过那些温度计,你知道他们是怎样使用的吗?如果你不知道他们怎样使用的话,你可能先通过你自己的渠道弄清它的使用方法(如上网查资料,向家长请教等)但要注意不正确的使用方法会损坏温度计的。
(四)介绍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五、测量水温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两个容器中的水温会有什么变化?
(二)猜想和预测小组讨论猜想。
你想用试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布置实验:
1、教师讲解实验仪器的组装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热水和冷水的量和初始温度。
2、学生分组组装实验仪器教师提示注意安全。
3、引导学生观察水温的的变化。
(每分钟记录一次)
(三)整理信息:
1、教师讲解并演示绘制曲线图的方法。
2、学生根据记录绘制曲线图。
3、根据曲线图描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结果怎样。
(四)小组讨论:热在热水和冷水是怎样传递的?
(五)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班内交流实验的结果。
教学反思:
上课过程中,我心里紧紧想着教学目标,但往往实际课堂并不像预想中的顺畅,所以这节课下来觉得有很多不足。
1、我虽然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假设结果、自己设定实验方案、自己交流与评价,但是安排的教学环节过多,高估了学生,结果适得其反。
想面面俱到却是面面不到!
2、由于时间的限制,所以有很多语句本来想引导学生回答出来的,变成几乎都是自己说出来了。
3、因为在实验的过程中隐藏着许多容易忽视的细节,我先让学生自己先讨论出实验方案,然而我觉得学生总结的不够详细,怕学生出差错,所以把实验步骤、细节等都告诉学生。
其实是变相剥夺了他们实验过程中出错再改进的这个探究的过程。
4、还是因为我强调的“东西”多,教学环节也多,因此留给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时间就变得很少了,更导致最后实验的结果分析、交流、评价的时间显得非常仓促。
5、对教材的处理不当,如果能先把观察、体验冷与热还有实验的预备知识(温度计的使用、坐标图的画法……)等教学环节先用一节课解决,然后这节课专门体验探究的完整过程就比较好。
我觉得:这次授课让我的到了很好的锻炼。
虽然我存在很多不足,但经历了这些考验后,会积累到很多地经验,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相信在风雨过后会有明媚地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