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其他麦类作物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74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84年总目次的报告,600字1984年国外农学—麦类作物总目次报告
一、简介
欢迎你来到国外农学-麦类作物总目次。
本报告旨在用最新的
资料提供全面的解释,展示我们为何选择麦子作为重要的农作物来进行研究。
麦子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它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农业生产中。
二、历史
麦类作物是一种重要的食用作物,历史上的记载显示它的出现要追溯到远古文明的时代。
据统计,1984年在世界上有超过1200多种麦类作物,它们遍布世界各地。
三、品种
1984年,当时存在的主要麦类作物有大麦、小麦、燕麦、黑
麦等4种,还有一些难以归类的小型水稻或稻类作物。
四、栽培
在1984年,世界各地都有种植麦类作物,由于各地气候不同,栽培技术也有所不同。
在北美大陆,各地比较流行有效地进行温室栽培,而在欧洲和亚洲,人们更多地使用大田种植和滴灌种植技术。
五、营养
1984 年,麦类作物被认为是丰富的营养来源。
它们不仅含有
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类和油脂,而且还含有重要的
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六、未来前景
1984年的麦类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是正面的,未来
前景看好。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种植麦类作物将成为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本报告总结了1984年国外农学—麦类作物总目次的基本情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植物病理学总学时:70 ,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30学时课程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先修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在修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水稻、小麦、棉花、油料作物、玉米、薯类、果树、蔬菜等主要作物的重要病害的症状识别、病原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并进行有关的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初步掌握上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初步具备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常见植物病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讲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教师提问与学生答疑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大田作物、果树、蔬菜等常见植物病害症状识别要点,掌握重要病害的病原鉴定、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等理论知识。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是配合理论讲授的内容,采用实验室病害症状和病原物形态的观察和病害田间调查等方式对各类作物重要病害进行诊断、鉴定或调查研究,旨在进一步加深和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诊断病害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结构及安排(以典型病害为例,共40学时)第1-2讲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任务和目标):主要介绍本门课程,了解课程性质及主要任务、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和参考资料目录等。
1.1 历史大事件1.2 课程性质及任务1.3 目的要求1.4 授课对象及要点1.5 教学方法1.6 课程考试1.7 相关参考资料第3-6讲第五章杂粮病害(4学时)具体病害学时分配:甘薯黑斑病(1学时),甘薯根腐病、甘薯贮藏期病害(0.5学时)、马铃薯晚疫病(1.5学时),马铃薯病毒病(1学时)。
小麦的生产技术1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小麦生产技术》是小麦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该门课程以农小麦小麦为研究对象,并探索其生长发育规律和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方法。
它以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农业气象等课程为基础,介绍小麦的形态特征,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和新的栽培技术方法,力求获得高产、优质、高效。
由于该专业主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介绍各小麦理论知识和小麦生产新技术的同时,该《大纲》中包含了实验和实训等技能。
本门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小麦栽培的概况,和当前小麦栽培的主要新技术;明确土壤基本耕作措施与农田覆盖耕作方法,小麦产量与品质;小麦生长与发育规律;熟悉当地的种植制度;掌握小麦种子处理技术,育苗与定植技术,小麦播种技术,小麦田间管理知识。
具备指导小麦生产、管理小麦生产、参与小麦生产技术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健康的心里素质;具有与当代大学生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且具备有计划生产、指导生产,管理生产的能力,达到高素质、全能力的综合发展。
【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我国小麦生产的基本情况2.掌握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器官的建成。
3.掌握小麦的产量、品质形成过程,明确如何合理调控,创造高产群体。
4.熟悉小麦栽培的技术体系,并了解当前的主要种植模式和新技术。
【能力教育目标】1.能因地制宜的选择小麦品种。
2.能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生产条件等,从事间套复种。
3.能合理播种、施肥和进行田间管理。
4.能确定适宜的收获期,并进行储藏。
【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及爱岗敬业的精神。
3.具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4.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第五章食物营养与食品加工基础第一节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一谷类•五谷麦蜀稻梁谷,古指禾、稷、菽、麦、稻•富含五大营养素,首推碳水化合物,丰富B 族维生素,钙磷钾钠镁和铁,•蛋白脂类它较低,谷中首限赖氨酸,谷油保健显神力,加工烹调很重要,储存搭配要记牢。
1. 主要品种(1)小麦在我国北起漠河县,南到海南岛,西起塔什库尔干塔克自治县,东抵沿海诸县。
均种植小麦。
按种植业时节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
按皮色分有红皮麦、白皮麦、花麦。
冬小麦白皮面色好,春小麦深皮面筋高。
面筋的主要成分是麦谷蛋白让面弹,麦胶蛋白让面粘。
(2)稻谷稻谷国标可分为五类: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粳稻谷、籼糯稻谷和粳糯稻谷。
蛋白质含量在7%-12%,香大米含量最高12.7%,红籼米最低为7%。
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最低。
碳水化合物在77%。
籼稻与粳稻籼稻形长而扁平,毛稀无芒或短小,米粒质松易折断,熟后质软又不粘粳稻粒短呈椭圆,毛密且长芒亦长,米粒质硬强度好,味美质好粘适中(3)玉米玉米由阿拉伯人首先传入西藏,后传入四川,称为玉蜀黍。
可分为黄玉米、白玉米、糯玉米、花玉米。
玉米中含有烟酸多为结合型,加工中加入少量的苏打有利于吸收。
玉米胚中含脂肪丰富,出油率在16%-19%。
有利于降低胆固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 。
(4)大麦、燕麦、荞麦大麦酿酒制饲料,燕麦油麦和莜麦,产蒙晋冀云贵川,营养价值不一般,高脂肝肾糖尿病,个个患者都喜欢。
大麦、燕麦、荞麦荞麦生长两月半,历史久远耐高寒,完全蛋白营养好,含铁含钙又含铬,治疗糖尿用之多。
2. 主要营养素成分及组成特点(1)蛋白质稻谷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小麦粉,小麦胚粉含量最高,莜麦面的含量也较高。
谷类蛋白质组成中赖氨酸含量相对较低(2)脂类以小麦胚粉中最高,其次莜麦、玉米和小米,小麦粉较低,稻米类最低。
谷类组成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质量较好。
(3)碳水化合物主要集中在胚乳中,稻米(籼米较高)较高,小麦粉次之,玉米含量较低。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为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各类主要作物的基本栽培实践技能,了解各类主要作物的研究动态,为学生今后从事具体的农作物新品种栽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能够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观察现象探索分析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观认识。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了解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掌握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了解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
【讲授内容】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第二章小麦目的要求】1.了解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掌握小麦的栽培技术。
讲授内容】1.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小麦的栽培技术;5.北方小麦几种专项栽培技术。
第三章其它麦类作物目的要求】1.掌握大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2.掌握燕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3.掌握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4.掌握小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作物的分布名词解释作物是指人类种植和培育,以供食用、制作食品、纺织原料和医药用途的植物。
作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和人类习惯,作物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和地域性特征。
一、冷温带作物1. 麦类作物麦类作物是冷温带地区最重要的作物之一,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亚洲的中高纬度地区。
麦类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燕麦等,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酿造酒精的原料。
2. 蔬菜作物蔬菜作物在冷温带地区也有广泛的种植,如西兰花、花菜、白菜等。
冷温带的气候适宜蔬菜的生长,同时这些蔬菜作物还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土壤条件。
二、热带作物1. 水稻水稻是热带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尤其是东南亚国家。
水稻需要高温和充足的水源,所以热带地区的湿润气候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2. 玉米玉米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作物,尤其在美洲地区广泛种植。
热带地区的阳光和降雨条件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同时热带地区又是玉米的原产地之一。
三、干旱地区作物1. 马铃薯马铃薯是一种能够适应干旱地区生长的重要作物,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高海拔和寒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
2. 粟类作物粟类作物如高粱、小米等也适应于干旱地区的生长。
这些作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和适应性,可在气候条件较差的地区中存活和生长。
四、沿海地区作物1. 水果作物沿海地区的气候湿润,适宜果树的生长。
例如,柑橘类水果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南沿海地区,而香蕉则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沿海地区。
2. 海产品沿海地区还有丰富的海产品资源。
海产品包括鱼、贝类、虾、蟹等,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不同种类的分布和供应。
总结:作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水源和人类的种植习惯。
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满足人类的食物需求。
了解作物的分布名词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作物的特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一地理农作物知识点归纳农作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它们承载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高一地理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到许多关于农作物的知识,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可根据其用途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
粮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如稻米、小麦和玉米等;经济作物指的是用于工业生产的作物,如棉花、油菜和烟草等;饲料作物则是用于喂养牲畜的作物,如苜蓿和玉米秸秆等。
除了按用途分类,农作物还可根据其种植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种植方式有农田种植和园艺种植。
农田种植是指在农田中进行大面积的种植,如水稻和小麦等;园艺种植则是指在小规模的园地中进行种植,如蔬菜和水果等。
二、农作物的适生环境农作物具有不同的适生环境要求,这取决于其生长和发育的需求。
例如,水稻喜欢湿润的环境,因此适宜在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中种植;相反,小麦则适宜在温带和寒带气候中生长。
此外,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等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其中,土壤改良是种植技术的基础。
通过施加有机肥料、调节土壤pH值和控制盐分等方法,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此外,合理的种植密度、科学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也是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关键。
四、农作物的区域分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的农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不同的区域分布。
例如,在中国,北方地区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南方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和蔬菜。
全球范围内,稻米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玉米主要分布在美洲地区。
五、农作物的发展与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需求,农作物的品种改良和增产措施不断进行。
例如,杂交育种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性。
然而,农作物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等,这些问题给农业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
六、农作物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农作物的种植将更加趋向于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麦类作物有哪些:
小麦共分为30个种类,30类小麦又进一步分为30000多个品种。
植物育种家通过杂交(将两个相同种类不同品种的植物异种交配)来培育新品种。
配种小麦的选择会根据其加工品质,良好的耐寒或抗病能力。
常见的种植小麦有:冬麦与春麦,冬麦种植于温带地区,在秋天时播种,而春麦则生长在有长冬的地方,它在无霜的春天播种,它们都可长出软质麦和硬质麦(取决于谷的质地)。
密穗小麦,是一种穗短,麦粒小,面筋蛋白含量低的矮秆小麦。
通常用于制作糕点面粉。
密穗小麦可以在贫瘠土地中生长。
主要被种植于美国西部、加拿大,以及欧洲山区。
密穗小麦是一种面筋蛋白含量低的矮秆小麦。
普通小麦,是一种主导性的经济类作物,被种植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面筋蛋白含量高。
普通小麦分为数百个品种——包括有芒小麦和无芒小麦;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
普通小麦被用来制作面包、糕点、早餐麦片、酒类饮品及其他。
一些品种被用来当作牲畜饲料。
硬质小麦,是一种耐旱能力强,硬质麦粒,面筋蛋白含量高的芒小麦。
主要用于制作通心粉。
硬质小麦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种植。
单粒小麦,是一种耐寒的芒小麦。
每个麦穗产一个麦粒。
单粒小麦是被人工种植的第一种小麦,同时也是现在很多小麦品种的前身。
可在贫瘠的土壤里生长。
单粒小麦多生于欧洲南部的山脉,被用作牲畜饲料。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81年总目录的报告,600字《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81年总目录报告本报告详细介绍了1981年国外农学中关于麦类作物的总目录,包括麦类作物的分类、特征、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情况等内容。
一、麦类作物分类:麦类作物主要包括小麦、大麦、燕麦、玉米和苜蓿等,这些作物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且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其中,小麦属禾谷科,大麦属于燕麦科,燕麦属于燕麦科,玉米属于玉米科,苜蓿属于豆科。
二、麦类作物特征:麦类作物的种植区主要集中在欧洲,主要有欧洲大陆、不列颠群岛、挪威、爱尔兰、芬兰等国家和地区。
麦类作物的成熟期不同,从种植到收获的时间通常由3-5个月不等。
除此之外,麦类作物还具有耐旱性和抗病性,适应宽广的土壤条件,在特定的生长温度和湿度范围内可以高效率地生长繁育,极其节约水源。
三、麦类作物栽培技术:栽培麦类作物,除了要求土壤有良好的肥力外,还要选择合适的品种,定期的施肥,采用改良的耕作技术等。
首先,选择有效的栽培品种,以保证作物生长茁壮,收获率高。
其次,在施肥上,根据地域条件,不同季节施用有机肥,提高作物抗病性。
最后,在耕作方面,采用小耕或条板耕等改良技术,以避免面对大穴耕,减少土地湿度,提高作物产量。
四、麦类作物研究和应用:近年来,麦类作物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包括了科学的栽培技术、农业机械、农药、施肥管理等研究。
在农药方面,科学家们已经发展出多种对麦类作物有效的杀虫剂,有效控制麦类作物的害虫。
在施肥管理方面,科学家们根据地域条件和季节性的变化,提出了用于驯化土壤肥力的施肥方法。
以上便是本报告关于1981年国外农学中关于麦类作物的总目录的详细介绍,从麦类作物的分类、特征、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情况等多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和管理麦类作物,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收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