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五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讲 人口迁移课件 鲁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6.17 MB
- 文档页数:39
第五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讲⎪⎪⎪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一)世界人口增长 读图甲世界人口增长图、图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对比图,回答问题。
(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2)时间差异:工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二战以后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空间差异: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出生率高,就业困难。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的基数有关;人口基数大的地区,即使自然增长率不高,人口增加的数量也可能较多;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3.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4.目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发达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
5.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7%。
6.人口问题的范围很广,除人口数量过多或者过少、人口增长过慢或者过快外,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等都属于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
(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及分布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类型、特征及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典型分布1.人口增长模式分为“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和“三低”模式,发达国家多为“三低模式”,多数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模式。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讲人口第二讲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和流动1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世界人口迁移的阶段划分和特点:在人类社会(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古代农业社会的影响因素、自然条件、土地开垦、逃离饥荒、战争、宗教迫害等地理发现,新路线的开辟和殖民主义的扩张,新兴城市的出现,旅游业的兴起、政治避难、区域经济差异等特点往往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和流动,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迁移的永久移民比例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民的形式在15~19世纪趋于多样化[著名教师笔记]【记】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注1]每年春节期间,中国有大量“农民工”不属于人口迁移。
尽管“农民工”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绝大多数人的居住地并没有“长期”或永久性地发生变化。
【注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国际难民和环境移民:2.人口流动(1)概念:因某种原因,暂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不改变户籍人口流动。
(2)主要形式:民工流和外籍劳工。
1.人口迁移的原因第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影响(1)最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2)其他原因:地区间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的影响:① 迁出: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②迁入地: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 建立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② 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题把握]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其他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水和矿产资源等)有时也会起作用。
练案[33]第二部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讲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一、选择题(2022·山东聊城二模)一个地区可以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重大国土开发和保护战略。
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区域的主体功能不合理的是( D )A.北部湾沿海红树林区——生态保护B.长三角经济开发区——工业生产C.东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D.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文化旅游2.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原因是( C )①后备土地资源充足②生态环境比较脆弱③自然资源丰富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第1题,沿海红树林生态功能强大,破坏它不利于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因此北部湾沿海红树林区以生态保护为主,A不符合题意;长三角经济开发区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生产能力强大,工业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应发挥优势,主体功能应工业生产为主,B不符合题意;东北平原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因此应农业生产为主体功能,C不符合题意;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烟稀少,开发历史晚,文化景观少,因此不适合以文化旅游为主体功能,D符合题意。
故选D。
第2题,我国人多地少,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少,因此后备土地资源不充足,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重大国土开发和保护战略,而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这是我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②符合题意;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大,许多自然资源比较缺乏,如果自然资源丰富,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紧迫性不强,③不符合题意;各个地区因为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缓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这是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④符合题意。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跟踪检测鲁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跟踪检测鲁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跟踪检测鲁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三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一、选择题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发展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人口的原因是()A.空间条件优越B.能源资源丰富C.开放程度高D.生活消费水平高2.图中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北方地区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与外界联系密切;西北地区深处内陆,交通不便,制约了其与外界的联系。
第2题,青藏地区地形较崎岖、生态环境脆弱、耕地面积狭小,要提高该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只能依靠科学技术。
答案:1。
C 2.B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1990~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
读图,完成3~4题。
3.1990~2010年期间,下列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A.①B.②C.③D.④4.人口数量变化对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有()A.交通压力增大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C.促进资源开发D.劳动力数量减少解析:第3题,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等于自然增长人数,再用自然增长人数加上迁出人数等于增长人数,经计算可知,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①地区。
第2讲人口的迁移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含义正确区分人口移动现象分析人口统计图表、考查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国际人口迁移历程、特点简图示意大洲之间的人口迁移我国国内人口迁移表现特点解读“闯关东”“走西口”“孔雀东南飞”抓住人口发展指标的变化,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能分别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影响规范全面表述研究区域人口的变化,考查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规范全面表述关注人口迁移新动向,考查人口迁移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129页)1.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分类人口迁移――→是否跨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国际人 口迁移 ⎩⎪⎨⎪⎧新大陆发现前:集中在旧大陆新大陆发现后:出现跨洲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劳务输出成为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4)国内人口迁移①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a .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b .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
②重要形式:城乡间人口迁移。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特别提醒] 我国的“民工流”的新变化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的改变。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高中毕业去外地上大学属于人口迁移。
(√)2.“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我国历史上的国内人口迁移。
(×) 3.南美洲始终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区。
(×)4.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外流也会影响其经济发展。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读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人口迁入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上海和北京等,人口迁出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西、四川等。
人口大题专题答题思路1.描述某一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通常是看图描述)①整体--分布不均匀②规律:X多X少(可以是方位,也可以是地形区等等),从XX到XX人口递增,人口沿XX(河流、交通线等等)分布③极值: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2.分析某地区人口稠密或人口稀疏的原因?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作答,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等)和人文因素(经济、交通、政策、历史、文化、军事等)3.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运用推拉理论从迁入地的拉力和迁出地的推力两个角度答题,具体推力和拉力有哪些可以参考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或迁出地的影响?主要从正面和负面影响两个角度进行答题。
具体对什么方面产生影响,角度有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迁出地:有利影响:①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②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③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影响:①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②人口老龄化严重;③经济发展缓慢;④耕地撂荒;⑤农业现代技术推广难度大。
迁入地:有利影响: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②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不利影响:①加大了对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等的压力;②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
5.人口迁入地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主要从迁入地的拉力即好处进行作答,包括自然方面((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和人文方面((就业机会多、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等)针对“ 返乡潮”、“ 用工荒”、“ 人口倒吸”、大城市人口增幅收窄、迁入人口减少等一类问题,可以参照以下几点来作答。
①大城市产业调整升级,对普通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②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③国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④迁出地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增加;⑤可以兼顾家庭,外出意愿降低。
如果题目设问是关于“ 海归人才”、人才引进等一类问题,可以这样回答。
2.人口与环境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和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Ⅰ.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①决定人口再生产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②人口再生产的四种类型:类型的转变从死亡率开始(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原始型: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离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注:1%是个临界率。
[基本技能]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Ⅱ.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政治因素。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对人口分布有着决定性影响。
②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③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衡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的标准:应该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
[基本技能]学会计算: 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公式:人口密度=地区总人口数(人)÷该地区总面积(平方千米)世界人口的增长。
⑴世界人口数:总数65亿,亚洲最多(占世界一半),其次非洲、欧洲。
大洋洲人口最少。
中国最多13亿,印度第二10亿;美国第三[附注]:全球人口超过半数居住在6个国家:中、印、美、印尼、巴西和巴基斯坦,人口总和为33亿。
人口超1亿国有10个:南亚巴印孟,东亚中日;东南亚印尼;以及俄、美、巴、尼日利亚。
⑵世界各洲人口增长:增长快的洲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
增长慢的洲:欧洲、北美。
世界人口的分布。
⑴世界人口稠密分布区的一般规律: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
原因: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人类历史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以后的工业、交通、城市不断的发展,成为世界人口稠密区。
高考地理人口知识点总结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基本的资源和因素,对于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人口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中的人口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人口数量与分布1. 人口数量的统计指标人口数量的统计指标有总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
总人口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全部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人口增长率是指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2. 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全球人口分布不均衡,大致呈现出人口稀疏、人口密集和人口过密三种类型。
人口分布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人口迁移与城市化1. 人口迁移的类型人口迁移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移民两种类型。
内部迁移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流动,包括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之间的迁移、城市到农村的返乡等。
国际移民是指人口跨越国界进行的迁移。
2. 城市化的影响和问题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城市化对人口、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加速了人口密集、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等。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扩张、资源压力、环境污染等。
三、人口结构与人口老龄化1. 人口结构的组成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组成情况。
其中,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年龄结构可以反映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如年轻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性别结构是指人口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关系。
2.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和影响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长的现象。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生育率下降、医疗水平提高、社会福利改善等。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和家庭等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四、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 人口问题的挑战人口问题主要包括超龄人口、少子化、人口流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