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理,先讲礼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礼仪礼貌的演讲稿8篇礼貌是一个人的根本,我们从小就接受了学校的礼仪教育。
让我们以礼相待,以礼为先,做到“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样,社会的文明就指日可待了。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礼仪礼貌的演讲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礼仪礼貌的演讲稿1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有礼貌的一句话,让人就算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觉得寒冷,一句没有礼貌的话,就算身处暑气正热的六月也会觉得寒冷,可见礼貌待人有多么重要。
从前有甲、乙两个艺人,甲艺人长得十分漂亮,乙艺人就差了一点。
甲艺人虽然很漂亮,但是不但不尊敬前辈,还对后辈呼来唤去,所以久而久之再也没有人喜欢她了。
反观乙艺人,他虽然没有甲艺人那么漂亮,但是他非常有礼貌,所以他很快就成为了演艺圈的焦点人物,而甲艺人最后只能成了一个默默无名的艺人了。
记得有一次,我扫地时因为粗心大意,没有发现一团灰尘,所以老师就说:“你看,那边有一团灰尘,等一下要记得把他扫起来喔!”于是我礼貌的回答:“喔!好的。
”接着我又听到老师有礼貌的对其他同学说:“你扫的很干净,只要在加强一下角落的地方就好了。
”而不是单到直入的说:“喂!那里很脏,没看见吗?赶快去扫干净。
”后来不认真的那些同学越来越认真的扫地,因此,我们班还得到了整洁优良奖呢!老师也勉励我们,希望大家能继续为班上争取荣誉。
曾经有一个故事,是在描述一个小孩,他到处去捉弄人。
有一次,他在村子里大声的说:“有一个小男孩掉到河里了,快来救救他!”大家听完了都十分惊讶,连忙跑到湖边去找那个小男孩,他们从早上找到晚上,都没有人见到那个小孩所说的小男孩,后来小孩出现了,他说:“哈哈哈!根本就没有人掉进水里,哈哈哈!”隔天,他又骗别人他的裤子破了一个大洞,这个人连忙跑回家看,发现根本就没有破洞,被捉弄的这个人非常生气。
有一天,这个小孩家失火了,他飞快的跑进村子的市场请求帮忙,可是都没有人相信他,后来有一个人急急忙忙的跑出来说:“那个小孩的家真的失火了!”所以大家就赶紧帮他灭火,才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知礼仪懂礼仪演讲稿精选 6 篇知礼仪懂礼仪演讲稿篇 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伴我行》。
大家都知道,文明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根本,是一个人修身养性必修的课程。
古时候的圣人君子都是尊崇文明的。
正是这种文明,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苦苦的追寻文明,但他们没有发现,实际上,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文明就在我们心中,我们常把文明看得那么神圣,那么高贵,那么遥不可及。
其实不然。
文明不就是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吗?其实,只要多留心一下你身边的人和事,文明不难找到。
每当你走在大街上,看见有人将老人扶过马路的时候;每当你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个天真的小孩把车位让给老奶奶的时候;你所看到的都是文明。
我们不要总以为文明是神圣的,是要经过千辛万苦才能找到的。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们也要学会创造文明,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我想,也许有人会说:“我哪儿会创造文明啊。
”其实,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创造文明的人,又哪儿来的文明呢?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去培养我们文明的习惯。
我们要把文明和我们的生活合而为一。
我们要做到每当我们走在路上看见废纸可以自然而然的将它捡起;每当你看见老师同学能够自然而然的'打招呼。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这些,那这就反映了你是一个讲文明的人。
因为文明的意识早已在我们的心里扎了根,这些看似平常却能折射出我们修养的事,早已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根本不用我们去特意想起它并且刻意去做。
文明是一种修养,它透露的是我们的纯洁、谦逊、有文化底蕴。
如果一个粗鲁、野蛮的人站在你面前,你一定会感到很不快吧!那是因为他是个没有修养、不讲文明的人。
相反,如果一个文质彬彬、朝气蓬勃的人站在你的面前,你难道还会觉得不快吗?你一定会上前主动去和他打招呼吧!因为那是个有修养的人、是个讲文明的人!文明又是一种气质。
它让别人看到了你“高雅脱俗”的一面,可能你做的一切是微不足道的、平平常常的,但是,你良好的习惯、讲文明的行为,往往会使人称赞:“这人真有气质! ”因此,寻找文明并不难,难的是你不知道什么是文明,什么叫讲文明。
古代的重“礼”讲“理”与现代的无“礼”失“理”中国古代讲做人要讲“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正统文化,也叫神传文化――神传给人的文化。
神传给人这样的文化是为了规范人类的道德和行为,不仅使人类社会拥有普世价值,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繁荣富足,更是给人类奠定着关键历史时期所必须拥有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所以古人崇尚周公之“礼”,重“礼”节,见面施“礼”,彬彬有“礼”,知书达“礼”,谦虚“礼”让,“礼”尚往来,“礼”贤下士,为人处事更是讲道“理”,重德行善,以“理”服人。
古人虽然“兵征天下”,但仍能以“礼”临邦,以“理”治国。
以至古代的中国成为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成为各国尊崇和效仿的榜样,从而“礼”被传播至五湖四海,世界各地。
神传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历经黄帝、尧舜禹之治,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上下五千年,经久不衰,历代中华子孙纷纷继承,“儒释道”交相辉映,千古风流人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绎着一出出历史大戏,悲壮而宏伟,可歌又可泣!如今,在现代中国,“礼”崩乐坏,贪污腐败为荣,嫖娼卖淫遍地,二奶小三泛滥,黑社会老大横行,人们心中无“礼”可循,以钱代理,以权谋私,傲慢无礼,讲的是能争善斗,好勇斗狠,人民币“挂帅”,比的是谁的二奶多,谁的小三漂亮,用钱可以买官卖官,用钱可以占地强迁,用钱可以欺男霸女,用钱可以买凶杀人,用钱可以摆平一切。
“有钱可使鬼推磨”成了现代人的座右铭,有权就可横行乡里,有钱就可鱼肉百姓,这几乎成了现代人的标准,官二代酒后驾车撞死了女大学生,可以说:“我爸是李刚”,用钱“摆事”。
许宗衡用钱买官犯事后,又可以因为官官相护而“缩水死缓”;权钱交易不仅使现代社会成了金钱万能的社会,也严重践踏了人类对善恶美丑的标准和理念。
在网络调查的问卷中有人提出:“在金钱和生命二者中你愿选哪个?”,还真有许多人大言不惭地说“选金钱”,“要钱不要命”,可见现代人的头脑被钱迷失得找不到做人的方向和标准,那“理”就更谈不上了,没有“礼”又焉能与其谈其“理”?!这真是现代人的可悲和可怜啊!没有“礼”的规范,没有“理”的约束,人们就可毫无顾忌,胆大妄为,所以于官才会有“强拆民房”的横征暴敛,“上访被拘”的无处申冤,异己人士的“突然被失踪”,和海外华人的“护照被吊销”。
关于事理类的谚语讲道理谚语大全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事理类的谚语,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关于事理类的谚语篇11、教人教心,浇花浇根。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5、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6、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7、宠狗上灶,宠子不孝。
8、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9、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10、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11、买瓜看皮,扎针看孔。
12、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13、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14、懒人急在嘴上,勤人急在腿上。
15、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16、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17、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18、久住坡,不嫌陡。
19、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20、富人过年,穷人过关。
21、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22、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23、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24、庄稼怕旱,干活怕站。
25、戒酒戒头一盅,戒烟戒头一口。
26、南方吃雁,北方吃蛋。
27、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28、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29、会写的坐着,会唱的站着。
30、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关于事理类的谚语篇21、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2、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3、人到世上,猴到树上。
4、好客的朋友多,好说的废话多。
5、碰一次钉子,长一次见识。
6、庄稼怕旱,干活怕站。
7、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8、春天南风不受北风气,秋天北风不受南风欺。
9、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10、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11、敢过大江,不怕小河。
12、没有不上钩的鱼,没有不上竿的猴。
13、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14、馋人家里没饭吃,懒人家里没柴烧。
15、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16、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17、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考试标题:人际交往与沟通力(4期)考试试卷:共80道题,满分100分单选题(共20道,40.0分)第1题.根据本课程所讲,在面试的过程中,女士的正确坐姿应该是坐椅子的( )。
(2.0分)A.二分之一B.三分之一C.三分之二D.四分之一正确答案:C第2题.一个人寒暄的时候不应该()。
(2.0分)•A.找准时机• B.赞赏开始•C.真心诚意• D.喋喋不休正确答案:D第3题.根据艾莫老师所讲,下面哪个选项不是职场生活的必要条件?(2.0分)• A.态度• B.人品• C.外向• D.敬业正确答案:C第4题.根据艾莫老师所讲,“演讲准备”不包括()。
(2.0分)• A.调整好心态• B.分析听众•C.选择语言•D.选择主题正确答案:C第5题.女士包包的颜色应该和()搭成同色系,这样看起来比较协调和统一。
(2.0分) •A.鞋子•B.上衣• C.裤子• D.头饰正确答案:A第6题.“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语出()。
(2.0分)• A.《论语》• B.《孟子》• C.《中庸》•D.《左传》正确答案:D第7题.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社交礼仪的原则()。
(2.0分)• A.真诚尊重• B.平等适度• C.自信自律•D.有错必纠正确答案:D第8题.周思敏老师讲到社交场合中的仪容仪表TPO原则,其中O是指()。
(2.0分)•A.时间• B.地点• C.对象目标• D.起因正确答案:C第9题.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办公室拜访时必须注意的事项?(2.0分)• A.提前准备• B.举止得体• C.备足礼品• D.注意时间正确答案:C第10题.艾莫老师认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应该以哪种方式对待他人?(2.0分)• A.感恩• B.欣赏• C.包容• D.批判正确答案:D第11题.在社交场合中我们经常提到首因效应,也就是第一次见面的效应,首因效应的时间是:(2.0分)• A.3秒• B.7秒• C.5.8秒• D.3.8秒正确答案:D第12题.按照周思敏老师的观点,一个人依靠下面哪一条难以碰到人生中的贵人()。
关于生活的谚语有哪些(经典14篇)生活的谚语篇一1、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吃饭先尝一尝,做事先想一想。
4、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5、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6、和人路路通,惹人头碰痛。
7、行路能开口,天下随便走。
8、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9、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
10、逢着瞎子不谈光,逢着癞子不谈疮。
11、人讲礼义为先,树讲花果为原。
12、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一三、当着矮人,别说矮话。
14、让路不是痴汉,躲路不是呆人。
壹五、冷天莫遮火,热天莫遮风。
16、一天吃餐粥,一年省石谷。
一qi、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18、大欺小,不公道;大帮小,呱呱叫。
19、有果必有因,有利必有害。
20、宁失一事,不失一时。
21、吃菜吃心,听话听音。
22、见人不施礼,枉跑四十里;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地。
23、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24、人美不在貌,美在心意好。
25、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26、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27、打人不打脸,吃饭不夺碗。
28、好饭不怕晚,好话不嫌慢。
29、一滴汗珠万粒粮,细水长流度灾荒。
30、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31、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赢一步。
32、不怕衣服有补钉,只怕心灵有污点。
33、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34、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35、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36、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
37、打怕的人是假的,敬怕的人是真的。
38、若要好,大让小。
39、有上坡必有下坡,有进路必有出路。
40、你敬人一尺,人敬您一丈。
41、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42、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
43、小心不怕多,有礼不在迟。
44、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草。
45、会跳的先缩脚,会撞的先缩脖。
46、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47、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48、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49、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50、刚则易折,柔则常存。
讲文明懂礼貌的内容讲文明懂礼貌的内容 1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
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我们必须有礼貌,有很高的素质才能跨入新世纪的门槛,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古人云:“自修齐,至治平”。
不错,要干大事,就必须先学好礼仪。
罗曼罗兰也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正在接受着知识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举止文明、谈吐得体,提高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样才能学好知识,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合格中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就像普列汉若夫所说的“道德的基础并不是对个人的幸福的追求,煞是整体的幸福,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
”一个有素质、有道德、有风度的人,一定会吸引别人的认同和祝福。
无论你有多优秀,你那种处处为人民着想的天真无邪的样子,足以让人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
在一个可怜的乞丐面前,只要你把手伸进口袋,给他十分之一、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的钱,他心里都会默默祝福你。
在一个已经失去生活勇气的人面前,你可能只是给他一个幸福的微笑,一句鼓舞人心的话,就会让他对生活充满希望。
这一刻,你的脸会深深印在他的心里。
生活中,很多事情在不经意间发生,足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礼仪文化,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一个很小的动作。
“孔融让梨”-- 一个大家再也熟悉不过的故事。
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他虽然还是一个四岁的孩子,但是他的那种精神足以让人敬佩一生。
比那些满腹经-文,却只懂得说,不会做的大人要强上百倍。
这件小事之所以会被后人所传颂赞扬,就是因为四岁的孔融做到了道德礼仪。
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
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自夸自大,相反一个无修养、无道德的人,将会到处炫耀自己的功勋。
讲文明知礼仪演讲稿讲文明知礼仪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从容礼数,发于公心》。
时至今日,孩提时代常常诵读的《三字经》,依然清晰地回响在耳边:“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这是童年时期父母言传身教的礼仪,这是潜移默化影响我至今的礼仪。
他不仅教会我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善同窗,还教会我为年迈者让座、为异乡人指路、为无助者分忧。
而时光荏苒,一晃十几年过去,曾经那个不经世事、终日嬉笑玩闹的孩童,已成长为明礼数、有抱负的七尺男儿,成长为今天站在诸位师友面前从容洒脱、挥斥方遒的有志青年。
弱冠之年回首遥望,不禁发现:是礼仪约束着我、雕琢着我,使我能挺起胸膛自信地站在这里,站在这山水圣人之地,畅谈齐鲁的礼仪和文明;是礼仪警示着我、提升着我,使我在人生的征程上不断努力,他鞭策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工商新兵,它也督促我成为果决睿智的执法者,他更鼓励我成为淡定豁达的人民公仆。
然而,仅仅是笔挺的西装革履、仅仅是完善的礼仪手册,就能诠释礼仪的真谛吗?不能!《孙子兵法》有言:“上下同欲者胜”。
战争的本质,不是披甲列阵、刀枪剑戟,而是决心和勇气;同样,礼仪的精髓,不是举手投足、言谈进退,而是真诚和信仰!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虚假的谦恭、伪善的宽容,这样的礼仪只是逢场作戏、矫揉造作。
从王莽到秦桧,历史已经无数次地鉴证了伪君子的破产;而从魏征到王阳明,对那些真正明礼数、知进退、有操守的官员,历史同样不吝惜赞美的笔墨。
如果说儿时学礼,是出于敬畏和服从,那么如今,每一名人民公务都力求展现气宇轩昂的仪表、以德服人的仪容、应对如流的'仪态,则是发自于内心所愿,是内在修为的真正反映。
这正是“欲得从容礼数,须持三份公心”。
我相信:庄严肃穆、气宇轩昂的礼仪,源自于清风两袖、无欲则刚的廉政之心。
“清风两袖朝天去”的于谦离开了,留下的是北京城下死战不退的威武;“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林则徐离开了,留下的是虎门不怒自威的庄严。
莫讲理请讲礼“理”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东西,并且常会用嘴来表达。
所以我们常会听到有人对某些人说:你这人怎么这么不讲道理!或者说:我这么做自有我的道理!还有就是:大家来评评理啊!其实我自己也很喜欢讲“道理”,也讲了很多年。
最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每次我跟别人讲完,尤其是跟自己的家里人讲完道理之后。
被讲的人似乎都不高兴,也有引经据典反驳的,于是本来的“讲理”成为了“辩论”。
总之大多数的“讲理”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种感觉。
可无数次的失败并没有引起我的反思,反而让我更想着要完善自己的“理”好去说服别人。
直到有天我的一位老师对我说:你的“理”是你的,你怎么知道也是“他”的呢?而且人真的是被你说服的么?于是我开始想“道理”到底是什么?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些关于这个词的意思。
百度词典当中关于“道理”一词是这么解释的: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
然后我又查找了一下关于这个词在古时候的解释。
发现有很多意思和用法。
其中有一种解释我觉得比较有意思——道和理分开解释。
道: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
理:事物运作的法则、规矩。
而我过去理解的“道理”只局限在规矩或是方法,甚至是经验。
学过初中物理的都知道,规律指的是万事万物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
就如水往低处流是现象,而产生这个现象是因为万有引力(规律)。
了解完了之后我发现自己在讲“道理”的时候,所讲的东西里没有涉及规律,也很少有法则,大多都是方法和经验。
那么这样问题就出来了!这些所谓的法则、方法和经验,是我从生活或是工作当中得来的,是我的东西,或者说是我的“道理”。
而这些我的东西是否适用在别人身上呢?别人也有他们自己的“道理”。
当两个人的“道理”相近的时候那就好说了,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可当两人的“道理”南辕北辙的时候,就成了话不投机半句多。
有时在生活或者工作当中我发现要说服人很简单,有时要说服人却很难。
而也有不少我跟他说的时候对方应承得很好,可回到实际中做事的时候却还是老样子。
对于气、礼、理的一点看法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他所展现的胸中浩然正气以及他气节品格上的端方正直,深深令人折服。
没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没有意志操守上的坚定不移,如何写出这真挚的、磅礴的、大气的千古不腐之诗篇。
全诗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历叙乾坤正气的历史表现,后半部分为自叙。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诗中所说的“正气”的气,不是人们常常理解的自然之气,那应该是什么呢?它同香气、臭气、秽气、清气、雾气、氧气等等应有所不同;但,它同风气、志气、杀气、晦气、戾气、脾气、俗气、习气等应属同类。
两类的“气”不相关联,但却用同一个字。
气是个象形字,最早是云气的意思,还有呼息、气息的意思,后来被引申,具备天气、气候、节气、气味乃至于风气、流行等等意思。
那么它是怎么被引申的呢?怎么就与气节有关了呢?古人想来,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能自由散布。
而人的一些精神状态,如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豪气、怒气、义气、英气、正气、锐气、才气、和气、勇气、志气等等,它也有传播性、流动性,能够随人群而“流动”。
并且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呼吸,关系极为密切。
人们在一呼一吸间,就把精神状态与气节等关联起来了。
南宋大儒朱熹认为理为气的本体,明儒曹端用人驭马来解释“理驭气”。
清初黄宗羲则认为理与气并不是分开的,“气之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
”中国的传统哲学主要是研究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哲学。
理与气,是中国古代人经常提起的话题。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
但在生活中,仅仅做一个讲理之人就够了吗?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一般人都不敢直视他的眼睛。
可见生活中还存在一个气的问题。
我们都希望理与气能够一致。
此乃有理有节。
理偏向于思维,气偏向于本能,如果我们想完善自己,我们就必须通过对理和气关系的讨论和思考,将属于气的东西意识化。
只有被意识化的东西才能被人类掌握!同时,我们还必须通过对气的护养,达到对理的实现和坚守。
做事讲道理的谚语导读:本文是关于做事讲道理的谚语,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人急悬梁,狗急跳墙。
2、人讲礼义为先,树讲花果为原。
3、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4、前笑王和尚,后面紧跟上。
5、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6、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7、人恋旧物,马恋旧槽。
8、宁当懒汉,不去拐骗。
9、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10、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11、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12、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13、爱徒如爱子,尊师如尊父。
14、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6、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17、和人路路通,惹人头碰痛。
18、宁可无钱,不可无耻。
19、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20、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2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2、只可救人起,不可拖人倒。
23、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24、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25、只可救苦,不可救赌。
26、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27、打空拳费力,说空话劳神。
28、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29、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30、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31、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32、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33、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34、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35、若要好,大让小。
36、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37、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38、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39、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40、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41、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42、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43、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44、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45、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46、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47、人怕引诱,塘怕渗透。
48、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49、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50、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5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先同理,再讲理读后感
小学一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小书包》。
小书包,可真不轻,掂量掂量孩子书包有多重,可知孩子上学也不容易。
父母多一些谅解和同理是很重要的先同理,再讲道理。
父母和孩子,应当是铅笔与转笔刀的关系。
铅笔和转笔刀是好朋友,铅笔钝了、断了,转笔刀都会来帮忙。
我们是削尖孩子,而不是要折断孩子。
课文内容:我的小书包,宝贝真不少。
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
上课静悄悄,下课不乱跑。
天天起得早,陪我去学校。
小小课文是可以讲大道理的有三点:
1、我的小书包,宝贝真不少。
孩子要视小书包为宝贝,要爱惜书包,父母进而教导孩子要珍惜学习的机会。
2、上课静悄悄,下课不乱跑。
上课静悄悄:指上课要专心听课、不懂发问;不要啃咬铅笔、不要用铅笔敲打桌子,要专心学习。
下课不乱跑:除了人不要乱跑,书包里的东西也不能乱跑,不要跑到自己或别人桌子底下,要养成随时收拾的好习惯。
3、天天起得早,陪我去学校。
天天起得早:周末孩子容易睡懒觉,周末多睡一会儿是可以的,但不适宜睡懒觉而打乱生理时钟,人的心有时候是盲目的,面对我们不熟悉的新事物,常常会有一种莫名的反对。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他人的启发教育、也需要自我教育。
教师正是心灵的塑造者,拨开孩子心灵里的愚蒙,让孩子克服大脑那种盲目
的反对与愚蒙,成为一个明理的人。
先同理,再讲理的教养方法,让我恍然大悟。
原来,同理心才是无条件的爱。
胡同胡语99——重提老北京精神文◎ 李劭南大家耳熟能详的北京精神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说是北京精神,其实我认为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
您说,全国各地,哪个地方的人民不爱国;论创新,沿海城市不比咱北京差;论包容,深圳等省份也不比咱北京差哪儿去。
所以上面说的,与其说是北京精神,不如说是中国精神。
其实真要讲“北京精神”来,我觉得是老北京人身上体现的“讲礼儿、有面儿,局气、厚道”八个大字。
先说说讲礼儿。
讲礼儿其实讲的就是尊崇社会秩序,长幼尊卑不能乱了套路。
尊长、扶幼、照顾妇女儿童、谦让残疾人,都是咱老北京的优良传统;社会是有秩序的,单位是有规则的,凡事不能乱了规矩。
在公交车上不让座,老北京人肯定看不过去;在公共场所有人打架欺负人,周围有老北京人,他一定会给拉开说道说道……这是北京城,不能随便撒野欺负人,干那些不讲理的事。
接着说说有面儿。
这面儿不是吹牛吹出来的,都是平时做事积攒下来的功德。
甲求乙办事,乙跟丙说了,丙把甲的事给办了,说明乙在丙面前有面儿,乙也给了甲面子,丙也给了乙面子。
范伟不是在一部电影里有这么句台词吗:“谁给我面子,我给谁金子。
”佛受一炷香,人受一句话——说到底,讲的是人情世故里的尊重。
受人尊重的人都是有面儿的人。
再就“有面儿”一词深度探讨一下,有面儿不完全等同于有权势、有地位,有面儿的人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有权势、有地位的人得到的“尊重”,人家尊重的是你的地位和权势,不一定尊重的是你那个人。
再说说局气——大家一起共事,这人说话办事不光守规矩、讲义气,更重要的是,宁可自己吃亏,也要顾全大局把事儿办好。
局气,说到底就是有大局观,凡事替别人着想的做派。
比如说,甲乙两人谈了一桩生意,甲有困难,资金暂时筹措不开。
乙对甲说,我这手头也不缺那俩钱,事儿咱先办着,等您筹措开了,再给我钱。
听着就暖人心,用咱老北京的话讲,这就是“局气”。
最后说说厚道。
今天您说谁“厚道”,人家也许会不乐意,觉得是在说这个人傻。
有关礼仪成语礼仪的成语:1、彬彬有礼[bīn bīn yǒu lǐ]彬彬:本义既文艺又高雅,再高雅。
形容举止优雅,有礼貌。
2、牵经引礼[qiān jīng yǐn lǐ]指援引经典。
3、相敬如宾[xiāng jìng rú bīn]《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人名)使,过冀,见冀缺(人名)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
” 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4、爱礼存羊[ài lǐ cún yáng]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
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5、先礼后兵[xiān lǐ hòu bīng]和对方谈判时,先讲道理;如果不行,就采取强硬措施。
Bing: Force,这里指的是强硬的措施。
扩展资料: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
这里的惯用形式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一般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并且一般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仪2.形容礼仪的成语当以方形步伐行走时,步伐的首尾配合。
意思是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仪。
双手、双膝和头部一起趴在地上。
这是佛教中最恭敬的仪式。
比喻到极致。
心到神知旧时指只诚心敬神,就用不到烦琐的礼仪。
比喻对人表示钦佩,不必有什么虚文浮礼。
必也正名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赐茅授土封建社会帝王分封诸侯的一种礼仪。
帝王以五色土为太社,分封诸侯时,各授以他们相应的某方某色土,如东方青。
礼,就是一个人的礼仪。
容止是内在的显现。
亲情,亲情;外貌和外貌。
外貌和感情都是内外互为表里的。
礼仪之邦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
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要讲理,先讲礼
姜堰区行知实验小学五(1)班王亦
表弟,我想劝劝你:请不要总跟家长大声嚷嚷,有理不在嗓门大。
你可知道,家长有时责怪你,也是出于对你的关心和爱护?
上周星期五,姑姑过生日,你、小贝和我都应邀参加生日聚会。
我们几个小孩吃了一半儿就都跑到院子里玩。
那里有一个台阶,我一高兴,从上面跳了下去,你紧跟着也成功“降落”,接着我们又跑到别处玩了。
谁料年幼的小贝见了也模仿起我们,结果重重地撞到了台阶下的一个凳子。
随即哇哇大哭起来,我们赶来时他仍在抽泣,我怕他哪摔伤了,立刻跑到屋里喊来大人。
“怎么回事?打架了?摔着了?……”你马上辩解道:“这可不是我弄的啊!是他自己摔的,也不是我第一个跳的,别怪我。
”你的言语中带着一丝幸灾乐祸,因为受伤的不是你。
还把矛头都指向了“始作俑者”——我。
你奶奶见状,把你拉到一旁问话,我在远处仍然能听到你和奶奶争吵的声音。
你依然为自己申辩,虽然奶奶一直说这件事不能怪你,只是希望你不要这么急于撇开责任……你却不听,并且一直大吵大嚷,似乎生怕自己受一丝牵连。
你为什么不能认真听别人把话说完呢?你爸爸也来怪你,你奶奶却意外地心甘情愿地帮起你说话。
我想正是这种溺爱,让你养成了这种以你为中心的习惯。
最后我问你为什么吵,你回答因为不想挨骂。
其实,你不吵也不会挨骂呀,因为小贝的摔倒确实跟你关系不大。
现在却因为你的对抗情绪,闹得大家都很不开心。
如果你能多同情小贝一点,如果你能学着尊重长辈一点,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用你的声音盖过他们的声音,你会是一个更加令人喜欢的好弟弟。
我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我仍然想劝劝你,要讲理,先讲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