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夏教案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0.36 KB
- 文档页数:5
课堂随笔:【反馈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贮.满()潺.潺()芊.芊()主宰.( )匍匐.. ( ) 黛.色 ( ) 苦sè ( ) xuānlǜ( )2.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用修辞手法的一项()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秘密的厚发。
B.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C.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D.“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3.从“轻飞曼舞、蜂飞蝶舞、磅礴、希望、赞美、春华秋实、春花秋月、灵秀之气、旺盛活力”中任选4个词语写一段话。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4.“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人的哪几种感觉角度写夏之韵?5.选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夏天的旋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模仿“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写出夏和冬。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有雷声,有蛙声、鸟呜及蝉唱。
夏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pú fú)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给下列字组词:梁()粱()歉()镰()旋()淤()⎧⎨⎩⎧⎨⎩⎧⎨⎩2.在原文找出体现“五月人倍忙”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看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________________4.模仿文中画线句子,用相同的句式以“夏之色”、“冬之色”开头各写一个句子。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的横线上,用相同的句式续写两个句子。
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pú fú)前进的瓜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6.“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pú fú)前进的瓜秧,”运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第2段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夏天紧张的旋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句诗的理解。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主题阅读苏教版有人说春天赋予我们蓬勃向上的生机,夏天点燃我们火一样的工作热情,冬天鼓起我们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那么,秋天又能给我们什么呢?我想起了欧阳修的《秋声赋》,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其色惨淡,其容清明。
其气凛冽,其意萧条……一片萧条凄凉的景象。
然而,这毕竟是前人的感受,秋天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我终于有机会到野外去饱览秋果。
在那广阔的田野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片片即将成熟的稻子,在微风吹拂下,层层波动,向前涌来。
我的脑海中,闪出了“稻浪”、“金色的海洋”等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但总觉得这还不够概括这一切。
我正绞尽脑汁地苦想着,又一番景象迷住了我,在那稻田旁不远处,一排排果树已结满了硕果,那一个个饱满和果实,使人看得心花怒放,我似乎闻到了那清新诱人的香味。
此时,我的心情很兴奋。
我想如果欧阳修老先生能看到这情景的话,也许不至于写出那样悲观、低沉的《秋声赋》了。
蓦地,我像发现什么哲理似的,低头沉思起来,我爱秋天,就是从刚才起,我深深地爱上了秋天,是喜爱秋天的果实呢,景物呢,还是别的?我想这些都不完全。
我爱秋天是因为我发觉秋天有一种内在的品行,它严厉公正,也不缺乏美好,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性格吧,我们不防称它们为“秋天的性格”。
秋天的性格是严厉的,“秋天的扫落叶”这是那么天情啊!一切陈腐的东西,终究要在秋天被淘汰,换上干净的,崭新的东西。
新陈代谢,这是自然界中的一条真理。
我真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对秋天抱的偏见,总认为秋天是凄凉的,萧条的,难道仅仅因为秋天淘汰陈旧的事物不留情吗?别忘了,秋天是在为大自然,为人类做好事。
不管人们怎样死抱住偏见不放,秋天却还是默默地工作着。
为人们除残去秽,岂能温情脉脉,秋的严厉是多么值得称道。
秋天的性格又是公正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朴素的哲理在它身上反映得是多么深刻。
在春天,如果你播下了勤奋的种子,并且灌注了你的血汗,那么秋天就会给予你丰硕的果实;如果你播下的是无用的草籽,那么秋天就会给予你满地的荒草; 如果你不播种,那么秋天仍旧给予你光秃的一块土地。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教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教案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春》2课时《三峡》1课时《济南的冬天》2课时《夏》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单元专题小结1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
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
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
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
《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1导语:明确任务听讲2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阅读、做好批注。
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7《夏》教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这一单元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济南的冬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关于写夏的文章,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梁衡走进《夏》,去感受夏的独特魅力!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梁衡,山西霍州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荣誉称号。
2.了解背景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
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使夏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
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重点字音主宰.(zǎi) 积蓄.(xù)澹.澹(dàn)黛.色(dài) 匍匐..(pú fú) 贮.藏(zhù)迸.发(bèng) 遗憾.(hàn) 芊芊..(qiān qiān)磅礴..(páng bó) 闲情逸.致(yì) 轻飞曼.舞(màn)4.解释词语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气势)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主宰:主管,统治。
灵秀:秀美。
终极:最终,最后。
春华秋实:春天开放,秋天结果。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细滋慢长:细细滋生,慢慢长成。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5.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夏》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夏》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第一部份:1.下列各组拼音中,无误的一项是( )(2分)A.芊芊(qi刓plainn) 迸发(b孿plainng) 澹澹(d刓plainn)B.黛色(d刓plaini)酿成(ni刓plainng) 主宰(z僜plaini)C、曼舞(m刓plainn) 匍匐(p慭plain) 细滋(z塡plain)D.磅礴(p俓plainng) 苦涩(s圽plain) 蒸腾(zh匼plainn)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春华秋实( ) (2)轻歌曼舞( )(3)春日融融( ) (4)秋波澹澹( )3.下列各句没有运用修辞方式的一项是( )(2分)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C.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D.“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4.“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下面哪些句子表现了这一特点( )(3分)A.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转动,在天地间升腾。
B.夏合法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
C.(这时她们)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着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D.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E.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人,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F.“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5.选词填空。
(5分)(1)我却要高声(A.称赞B.赞美C.赞扬)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日。
(2)金色(A.控制B.统治C.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A.飘B.吹C.飞)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3)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十七夏梁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1. 熟读课文,感受文章语言的音乐美。
2. 概括每一段的大意,理清课文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大自热爱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赏析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夏的赞美之情。
【教学法】交流展示法。
指导: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点同学上黑板展示,师纠正强调,正确后齐读巩固。
【课时】一课时【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播放梁静茹的《某某》,感受夏夜的宁静、温馨的气氛,引入新课梁衡的《夏》(解释题目)2.作者梁衡:某某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某某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3.给加点字注音。
芊芊.细草主宰磅礴挑....着七八片绿叶4.补全下列四字短语。
轻飞()舞细滋()长春()秋实闲情逸()【合作·探究·展示】一、一读课文,读出音乐美听音频朗读,感受《夏》语言的音乐美对称(多媒体展示)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绘,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体会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探究、创写学习课文精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看画面,你是否想到了一首诗?这首诗中描绘的正式盛夏的景物。
你还学过哪些描绘了夏天景物的诗吗?不是很多。
你们喜欢夏天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作家梁衡先生的《夏》,在冬日回忆夏这一季节,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预习检查:你会读吗?你会写吗?(默写在默写本上,两人上黑板)三、初读感知:听录音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问题:1.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紧张热烈急促)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具体描写夏天的?3.(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四、品读夏天。
(过渡)作家梁衡用多情的笔调、精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莽莽秦川之夏的艺术画卷。
欣赏三幅“夏之景”。
1.第二段描绘了夏天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的?表现了夏天怎样的特点?2.品读第2段,划出文中你认为表现夏的特点最精彩的句子,试从词语使用(动词或形容词)、提示:修辞手法角度品味佳句的方法。
赏析步骤:①指出修辞类型。
②分解:a.该修辞的总作用。
b.赏析描写对象的特点。
c.作者表达的感情。
(深层含义)示例: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
《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情感
2、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是否喜爱夏天?为什么?
二、听读课文,感受诵读方法,圈划生字词,思考作者对夏天的感情
1、生字词
2、作者对夏天的感情:喜爱、赞美夏天
三、自读课文,探究品味:
1、作者喜爱、赞美夏天的原因是什么?
夏天是一个的季节
2、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
夏之景:
夏之色:
夏之人:
3、文中除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外,你还读出了什么感情?试举例说明。
四、精读课文,揣摩语言
文中的语言描写生动,描摹准确,表现力很强,有些句子有深刻的含义。
例: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照射托)
分析:“烘烤”能使人感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照射”就是一般的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温度的高。
“涌”是指水或云气冒出来,“托”是指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
这里是描写田野里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显然用“涌”字准确形象,也更能给人美感。
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试简要分析:
五、对比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7课《夏》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7课《夏》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7课《夏》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夏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3、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重点难点】ﻩ1、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ﻩ一年四季,日月轮回,风光流转.春的妩媚,夏的热烈,秋的丰腴,冬的冰洁,韵味各异,美不胜收。
可是遗憾的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见得多的是对春花秋月的礼赞,而对夏更多的则是埋怨、斥责.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先生的笔下,夏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好,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梁衡先生的散文《夏》,去感受一下作家笔下夏天独有的魅力吧.〈二〉整体把握1。
理清文章段落大意。
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
第四段:写夏天紧张的旋律。
第五段:表达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
2.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画面?麦浪翻滚的画面热风浮动的画面农民劳动的画面<三>合作探究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概括夏天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总领下文,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
2.文章第二段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来写大地的夏景?重点描绘了什么?表现了夏的什么特点?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重点描绘的是:成熟的麦子;表现夏天的热烈.3.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你是如何理解的?把夏天的色彩与春天的色彩作比较,并且以绘画的色调来比喻夏的特点。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语文备课笔记七年级(上)语文备课笔记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景物特点,感受景物美3.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学会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审美赏美。
三.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四.授课方法自主预习阅读感知讨论归纳练习巩固五.学法指导阅读“三到”六教学过程【亮标明学】齐读本课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合作互学】(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内容。
(二)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课文围绕“春”字,可分为哪三个部分?主体部分描绘了哪几幅图?2.了解特征:文章在具体描绘春的五幅图景中,各写出这些景物怎样的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文章开头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两个“盼望着”写出了什么?4.重点研讨“春风图”学生先朗读,然后解决以下问题。
(1)本段重点描绘出春风怎样的特点?(2)课文分别从人的哪些感官来写春风的,找出对应的句子。
(3)课文运用这种方法写春风的好处是什么?(4)找出本段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或语句,并加以赏析。
(教师对赏析方法进行指导)示例:句1.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赏析:句中“酝酿”这一动词,原指造酒发酵的过程。
句中指春天来临后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一样越来越浓。
形象写出在阳光下这种芳香不断加浓的过程。
5.学生分组学着研讨“春风图”的方法,赏析其它四幅图中的一、二幅。
(共同设置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决)6.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结合课文谈景物描写的方法。
【释疑助学】1.文章结尾三段各用什么来比喻,赞美春的什么特点?文章抒发了对春的怎样的感情?2.课堂总结(1)主题:这篇优美的______________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景象,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夏》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夏》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第一部分:1.下列各组拼音中,无误的一项是( )(2分)A.芊芊(qi刓plainn) 迸发(b孿plainng) 澹澹(d刓plainn)B.黛色(d刓plaini)酿成(ni刓plainng) 主宰(z僜plaini)C、曼舞(m刓plainn) 匍匐(p慭plain) 细滋(z塡plain)D.磅礴(p俓plainng) 苦涩(s圽plain) 蒸腾(zh匼plainn)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春华秋实( ) (2)轻歌曼舞( )(3)春日融融( ) (4)秋波澹澹( )3.下列各句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2分)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C.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D.“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4.“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下面哪些句子体现了这一特点( )(3分)A.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B.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
C.(这时她们)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着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D.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E.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F.“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5.选词填空。
(5分)(1)我却要大声(A.称赞B.赞美C.赞扬)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金色(A.控制B.统治C.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A.飘B.吹C.飞)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3)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过故人庄》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导入。
我们又遇到一位“话桑麻”的诗人了,他被别人用“只鸡”招去喝酒,这就是孟浩然,他比陶渊明晚了二百多年,只能算半个田园诗人。
他早年隐居湖北襄阳的鹿门山,中年曾去京城应考,又去各地漫游,最后做了三年小官,死在任上,年51。
他写了一些田园诗,但更多的诗与田园无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算得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算得。
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
)问: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
)你们看,主人待客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问: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下面两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
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
)好,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大意是,村庄四周有绿树环绕,远处可以望见城郭,郭外有青山横斜。
)你对这样的风景有什么感受?(清新,淡远,幽静,色调丰富)这是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
问: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
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
(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
)问: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
同学们读过诗人的《春晓》,它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这是用感叹方式收尾。
这首诗的收尾方式跟《春晓》不同,用的是普通的道别语。
“重阳日”是哪一天?(农历9月9日)现在是什么时候?(从“绿水”“青山”“桑麻”等语可以判定是农历三四月间)“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来的意思,暗含欣赏之意。
过半年再来欣赏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再来做客)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
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套)【强烈推荐,一份非常好的参考教案】5.4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套)【强烈推荐,一份非常好的参考教案】5.4”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计)3.查找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词,及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二、导入新课。
可参考“教学设计A”的导语设计,或直接切入课文。
三、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理清文章思路。
四、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诵读脚本,推选最优秀的参加全班的交流,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五、教师组织学生召开小型赛诗会,朗诵课前查找的古诗词。
六、学生谈学习这篇课文或上这堂课的感受,教师总结。
[教学设计C]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内容浅显,可结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的内容,设计一个模拟采访于漪老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中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于漪老师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经历、著述情况、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等)及文章引用到的《千家诗》中相关诗句内容及出处的资料,印发给学生。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三、设置情境,分组探究学习。
1.情境设置:模拟CCTV-2的系列访谈节目“探访名师的金色年华”。
本期人物:著名特级教师——于漪2.任务分配:将全班同学分成五组,各组按要求推选代表担当下面的角色:CCTV-10直播间主持人(第一组1~2人,负责主持整个采访活动)CCTV-10驻上海记者站小记者(第二组1~2人,负责采访于漪老师)于漪老师(其他三组各1人,分别负责第二段、第三四段、第五六段内容)3.活动要求:各组同学要帮助本组推选的代表准备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老师发的材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4.学生分组准备,教师积极参与,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