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心脑综合征临床观察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9.19 KB
- 文档页数:2
入院治疗期间多次行心梗三项、心肌
入院后给予苯海拉明止晕、止吐,阿司匹林0.1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联合双抗抑制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钙片
请脑病科会诊,暂不除外急性脑梗死,静脉给予醒脑静注射液、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硝酸甘油泵入降压改善心肌
160/100mmHg后停用硝酸甘油泵入,长期予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60mg,每日1次口服。
入院第2天患者头痛缓解,无恶心呕吐,静息状态时无明显不适,稍有体位变化感觉视物颠倒,不敢睁眼。
心脏彩超:射血分数59%,室间隔厚度 9mm,左室后壁厚度 9mm,运动呈节段性运动减低,以下后壁减低明显,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入院第4天复查颅脑CT:双侧小脑大面积梗死。
请脑病科会诊,考虑急性脑梗死,予依达拉奉营养脑神经、甘露醇脱水降颅压,丁苯酞营养神经促进功能恢复。
甘露醇治疗5天后患者头晕减轻,缓慢342019.06 No.18。
51例脑心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方法:对51例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心脏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心电图的st-t改变,心律改变,假性心梗样图形及心肌酶谱的改变。
结论积极心电监护,控制心律失常,保护心脏功能对患者安全度过脑心综合征有较好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24-01脑心综合征又称脑原性心脏损害,指并发于各种脑部疾病(卒中、癫、外伤、头部手术)的心脏损害。
脑心综合征经常见于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是心脏事件。
本文重点讨论急性卒中的心脏损伤,将2001-01~2012-12收治的51例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男31例,女20例,平均61·4岁,脑梗死(ci)20例,脑出血(ch)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
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证实。
均起病3d内就诊,其中合并意识障碍者6例。
1.2 诊断标准原无明确的心脏病史及相关的心电图改变,在脑卒中发作时伴有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或)心律失常症状及相关的心电图改变。
1.3 方法1.3.1 心电图检查:患者入院后即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异常者分别于入院后3、5、7d复查心电图,其后每周复查心电图,对有胸闷、心慌、心前区疼痛患者随时行心电图检查。
对心衰、持续性心前区疼痛及严重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1.3.2 实验室检查:入院患者均进行血、尿、粪常规检查,于次日送检心肌酶谱及血电解质。
1.3.3 救治方法:对心电图改变者予以保护心肌,控制心律失常,对心力衰竭患者以强心、利尿等治疗。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3.1 发病机制(1)已有实验证明,颅内压升高、脑损伤的部位、程度以及血管活性物质均对心电图有一定影响〔1〕,卒中后心肌损害的机制,一些论据支持在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域内存在“心脏的皮质节律控制位点”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