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1.16 KB
- 文档页数:3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99~100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据的整理和表示,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理和表示数据的方法。
2.难点:根据统计结果用图表示数据,并从图中获取信息。
四、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骰子。
四、教学过程●回顾与交流(一)复习《调查与记录》在多媒体课件出示二年级下册课本第86—89页图片。
师:我们在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学习了《调查与记录》,请同学回顾一下为什么要进行调查?生:为了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小结: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需先开展调查,收集数据。
(二)复习《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在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年级下册课本第80—83页图片。
师:我们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整理与表示》,请同学回顾一下表示数据的方法有哪些?生1:“正”字表示法。
生2:符号标记法。
生3:画图表示法。
生4:文字、表格……小结: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的方法很多。
(三)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在多媒体课件出示浔江小学三(1)班级学生花名册(性别、身高、出生年月)。
师:如果要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请选择不同的标准,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1:我按性别分,男生分一组,女生分一组。
生2:我按出生年月分,上半年分一组,下半年分一组。
生3:我按身高分,够140厘米的分一组,不够的分一组……小结:看来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的结果就不同。
师:请全班同学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分类,并记录结果。
生:男生34人;女生13人。
师:根据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男生比女生多的多……师: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标准进行分类,并记录结果。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分类整理和表示数据,教师巡视)生1:我们班上半年出生的同学比下半年出生的同学多……生2:我们班身高不够140厘米的少……(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得到的统计结果就会不同,让学生自由回答,只要正确,教师就应给予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可能性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Statistics and possibility teaching plan of the third grademathematics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可能性教案六、统计与可能性一、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3、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教材安排了“奖牌给哪组”“猜一猜”“体育中的数学”三个版块的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分析,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奖牌给哪组”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试一试”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和统计表中的信息。
目的是让学生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题解决的关键是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的进货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根据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数是合理的,但不是唯一的。
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或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理由,如果答案是合情合理的,老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练一练”组织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尤其是练一练第四题的第(3)小题,除了能看懂统计图外,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猜一猜”让学生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体操表演教学设计主备人:马山中心校王婵娟复备人:陈佰荣审核人:李幸年一、教学内容:第六单元体操表演第三课时二、教学目标:1.结合体育中实例,探究队列中的数量关系。
2.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自己的生活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队列中方队的含义。
2.进一步巩固有关图形乘法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课件、操场实地演练。
在实践中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前置作业:(课前预习)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果我们班要进行体操表演,应该如何排列队形呢?说说你的想法。
2、探究新知体操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课件主题图)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提出问题。
①48人参加体操表演排练如果排成长方形队,有几种排法?(尝试完成89页统计表)②如果要站成方队至少去掉多少人?至少增加多少人?说说你们的想法。
(2)小组讨论,集体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六、小结:通过刚才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巩固练习:如果把我们班的人数排成一个大方对,怎样排?(独立思考,集体交流)八堂上练习:新一课一练三、四题。
一.教学内容:比赛场次第四课时二.教学目标:1.结合比赛实例探索比赛场次中的搭配问题。
2.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能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分析、图解、列表等。
三.教学重难点:探索比赛场次的搭配问题,会用分析、图解、列表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教具准备:表格图。
五.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8人下棋每两人下一局,共多少局?2、六⑴班60人相互握手,共握多少次?3、一条线段上共有6个点,一共有多少条不同线段?(二)探究新知板书课题:比赛场次1.出示例题:学生独立思考,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汇报:展示方法。
A 连线法①中国加纳澳大利亚② B 列表法①中国 加纳 奥地利亚 俄罗斯②加纳(中国 加纳)③奥地利亚(中国 奥地利亚)(加纳 奥地利亚) ④俄罗斯(中国 俄罗斯)(加纳 俄罗斯)(奥地利亚俄罗斯) 四.课堂练习我们班中每个小组的同学两人握一次手要握多少次?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你的表现满意吗?六.作业完成本课时一课一练的练习 中国加纳澳大利亚俄罗斯。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统计|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统计|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总复习课,主要复习统计单元的内容。
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识别和理解,以及如何通过统计图来获取和分析信息。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2. 学生能够通过统计图来获取和分析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图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不同类型的统计图,以及如何通过统计图来获取和分析信息。
2.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图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统计图示例、实物统计图等。
2. 学具:学生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统计图,如商场促销活动的条形统计图、学校运动会成绩的折线统计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条形统计图的识别和理解: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条形统计图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如:通过条形统计图可以很容易地比较不同类别的数量大小。
3. 折线统计图的识别和理解: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折线统计图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如:通过折线统计图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
4. 扇形统计图的识别和理解: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扇形统计图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如: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5. 教具演示与学生实践:教师通过实物统计图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制作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并从中获取和分析信息。
6.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教师通过讲解一些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统计图来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与可能性》教案【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
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wo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统计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与可能性》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四个袋子里分别装有4个球:1号袋有4个黑球;2号袋有4个白球;3号袋有3个黑球和1个白球;4号袋有1个1个黑球和3个白球2、提问:从上面的某个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黑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有可能是黑球,也有可能是白球?3、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用分数来表示图3、4的口袋中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大小。
5、完成后进行交流。
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3题。
1、完成第1题,要让学生连线后,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在学生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3、第3题,要抓住怎样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判断。
三、复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判断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2、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游戏规则公平,你认为口袋里可以怎样放球,为什么?3、小结:不管怎样放球,只要使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主备人:戴辛娥复备人:陈佰荣审核人:李幸年一、教学内容:课本P84—P86 投篮比赛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2)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的意识和能力。
(1)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丰富的实例,掌握平均数的方法。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求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学方法:解读题目的步骤:1、提出问题2、收集和处理数据3、发展统计观念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前置练习。
1、说说你是如何求平均数?2、我们班同学平均分成四个组,每个组是多少人?(二)指导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题。
1、第1题。
观察表中的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第2题。
学生读懂统计图,独立列式计算。
3、第3题。
第(1),学生根据用“正”字法统计各年龄段人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2),根据表(1)完成统计图的制作,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
第(3),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查阅统计表中信息,再回答问题。
4、课后巩固。
三、讨论“数学故事“中的问题:有危险吗?(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四、课时小结解读题目的步骤:1、提出问题2、收集和处理数据求平均数。
平均数= 总数÷个数六、作业。
课本第83页“实践活动”。
(1)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2)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说一说。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可能性教案六、统计与可能性一、教学目标: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3、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段“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教材安排了“奖牌给哪组”“猜一猜”“体育中的数学”三个版块的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分析,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奖牌给哪组”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试一试”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和统计表中的信息。
目的是让学生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题解决的关键是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的进货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根据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数是合理的,但不是唯一的。
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或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理由,如果答案是合情合理的,老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练一练”组织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尤其是练一练第四题的第小题,除了能看懂统计图外,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猜一猜”让学生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说一说”教师可以准备充分的教具,猜想指针停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哪种可能性小,然后说一说为什么,最后让学生亲自进行验证。
“抛纸杯”目的是让学生体验这个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三种,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不一样。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分下面几步来进行:让学生猜想纸杯落地后有哪几种结果猜一猜出现哪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哪种可能性小?验证结果。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总复习第3课时统计北师大版一、教学课时信息•课时名称:总复习第3课时统计•所属年级:三年级•所属学期:下学期•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二、教学目标•了解并初步掌握统计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能够用图形和文字描述统计资料;•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统计问题。
三、教学内容1.统计的相关概念和方法–统计的定义和目的–调查、统计和分析过程的概述–统计资料的分类和表示方法–表格和图形的制作方法2.统计资料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图形和文字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利用图形和文字分析一组数据的异同–用数据比较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统计资料的分类和表示方法•表格和图形的制作方法•通过图形和文字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难点•用数据比较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2.讲述法3.问答法4.实际操作法六、教学流程1.预习(5分钟)–讲解统计的定义和目的–学生预习本课相关内容2.导入(10分钟)–随机抽取一组数据,让学生使用图形和文字描述该组数据的特征–师生互动,讨论学生的描述方法3.讲解(25分钟)–讲解统计资料的分类和表示方法–讲解表格和图形的制作方法–案例分析,让学生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形4.实践(30分钟)–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对一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老师在旁边协助学生完成实践任务5.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本节课的作业七、教具和材料•幻灯片•实际数据•作业本八、教学评估•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任务的情况•展示作品并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总复习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88—90页【复习目标】1、再次经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使学生巩固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和用画“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
并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推断。
2、再次经历操作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能对某些事情发生的结果作出推测和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复习重点】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如何对某些事情的结果做正确的推测和判断。
【教具、学具准备】1 小黑板:习题1-52各学习小组准备一个色子,两个袋子:(一个袋子装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另一个口袋装有8个红球、2个黄球。
)【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过一些统计和可能性的知识。
今天我们来把学到的统计和可能性的一些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同学们:人的眼睛重要吗?你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下眼睛的重要性吗?对,人的眼睛就是我们心灵的窗户,我们要好好的保护自己眼睛,可是身边的同学总有不注意保护自己眼睛的,下面请看我这里是一份关于患近视眼的资料。
三、复习统计相关内容1、小黑板出示第1题:光明小学2002年一至六年级近视情况统计表。
(略)①、从表中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患近视人数最多吗?为了更清楚的表示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学生绘制统计图,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②、展示学生作业,并谈谈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③、根据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或对我们班的同学说什么?④、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出示第2题:三(1)班同学1分钟跳绳成绩单。
(略)①、我们应该怎样来整理这些数据呢?小组交流。
②、小组汇报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分组——画“正”字记录数据——绘制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分析。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统计与可能性”第一课时:复习统计主备人:高潭中心小学郭笑红复备人:陈佰荣审核人:李幸年复习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106~108页总复习中“统计与可能性”的第1、2、3题复习目标:1、进一步巩固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能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图表。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体验,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3、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正确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感受统计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策略:能从统计图中提出问题,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理解问题,并能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1、巩固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2、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3、感受统计知识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复习准备:实物投影复习过程:一、前置作业1、三年来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知识,请你写出你自己对统计知识的了解。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统计与可能性”中1、2、3、题。
1、第1题,先让学生根据题目提供信息制成条形统计图,学生完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反馈。
2、第2题,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理解表中数据所表示的内容,再让学生完成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完成(2)(3)题并交流。
3、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在理解题意基础上独立完成前3道小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交流。
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平均每个小组回收废报纸多少千克?三、全课小结。
1、你对统计知识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统计的知识。
2、学到的统计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四、布置作业。
下面是育英小学三(2)班男篮球队员的身高人数情况统计表。
(1)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制成统计图人数130|~135 136~140 141~145 146~150 151~155身高/厘米(2)这支篮球队有多少名队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统计|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复习,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能运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 通过统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让学生回顾和掌握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如何用表格、图表等方式展示数据。
2. 统计图表的认识和使用:让学生认识并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基本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数据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展示。
3. 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学会从统计图表中读取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如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图表的认识和使用,数据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如何从统计图表中读取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统计图表的挂图。
2. 学具:学生自带的数学书,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统计图表的认识和使用,以及数据的分析。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统计2. 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
作业设计1.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一些基本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2. 计算题:让学生计算一些基本的统计数据,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可能性》精品教案一、学目标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
二、教材版本及学生的状况分析:统计与可能性第一课时比一比是北师大版第六册上的内容本节课使用的学生我曾来见过学生一面而且不太熟悉的学生(5月份参加县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我从农村最喜欢玩的拍球游戏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我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农村孩子也能直观情境中学到的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三、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具:篮球和奖杯一个,学生每人准备20张小彩纸五、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你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师:今天我们在教室进行一次拍球,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这个比赛怎么搞呢?谁来出个主意?生:每个同学轮流拍一次,师: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是每个同学都来拍,时间太紧张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生:让每一队推选3个同学作代表来参加拍球。
师:出示比赛规则;时间为5秒钟,每队出一个记数员为队方球员记数。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
教师宣布哪队为胜利队。
这时老师请求加入败队,败队的同学你们愿意吗?现场拍球5秒钟,这时老师宣布此时败队对为获胜队。
师: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吗?生:真是这样太不公平了,生:要是这样我们也加一个人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
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吗?我们可不可把拍球的个数平均分给参赛的选手呢?生:用计算的方法师:出现问题了是吗?生:有的同学的结果有余数、有的同学的结果是小数师:这个数表示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这个数?这个数是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并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过程1、师: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条形统计图。
出示P、126统计图2、问:你有什么想法?(作用、制作方法、和统计表的区别)3、认识统计图(1)让学生看刚才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反映的情况都是学生转圈的情况,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对比,想一想他们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清楚、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板书(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2)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意义和作用。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对比,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现在以这一幅统计图为例,谁能说一说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标题、制图日期……)你从这幅统计图上了解到了什么信息?师:怎么看出来的呢?生:直条越长,数量越多。
师:说明直条的长度是根据什么画出来的?生:数量的多少。
师:(画出竖轴)垂直射线也可叫做纵轴或Y轴,在这里表示什么?生:表示人数。
师:(画出X轴)水平射线也可叫做横轴或X轴,在这里表示什么?生:表示统计的项目。
师生谈话制出条形统计图。
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师:这样的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生:更清楚、更形象、更容易比较大小。
小结: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形象、直观、具体,更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板书: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条形统计图?它们的Y轴表示什么?X轴表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还有哪些数据可用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可以怎样设计?(讨论后再回答)三、自主练习四、总结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又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2、这些知识和方法你是怎样学会的?(观察对比、自学课本、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2023年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总复习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统计图的绘制教学目标:掌握绘制条形图和折线图的方法,能够正确解读和分析统计图表。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绘制条形图和折线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实物或图片、练习题。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统计图的兴趣,并简单介绍统计图的作用和意义。
Step 2:学习绘制条形图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并总结数据信息。
2.教师在黑板上绘制条形图,解释绘制方法。
3.请学生仿照教师绘制条形图,然后相互比较、讨论。
Step 3:学习绘制折线图1.教师以某小朋友每月身高的变化为例,绘制折线图。
2.让学生观察、分析图表,并回答问题。
3.请学生仿照教师绘制折线图,然后相互比较、讨论。
Step 4:练习巩固教师出示一些数据,让学生自行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绘制,并回答相关问题。
Step 5:小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思考:统计图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教案二:数据分析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数据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统计数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个统计图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数据的变化趋势,引起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
Step 2:学习数据分析方法1.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的方法。
2.让学生观察给定的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答相关问题,并让学生自己思考。
Step 3:练习巩固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解答问题。
Step 4:小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思考:数据分析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案三:收集和整理统计数据教学目标:学习收集和整理统计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总复习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88—90页
【复习目标】
1、再次经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使学生巩固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和用画“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
并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推断。
2、再次经历操作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能对某些事情发生的结果作出推测和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
步发展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复习重点】
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如何对某些事情的结果做正确的推测和判断。
【教具、学具准备】
1 小黑板:习题1-5
2各学习小组准备一个色子,两个袋子:(一个袋子装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另一
个口袋装有8个红球、2个黄球。
)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统计和可能性的知识。
今天我们来把学到的统计和可能性的一些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
同学们:人的眼睛重要吗?你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下眼睛的重要性吗?对,人的眼睛就是我们心灵的窗户,我们要好好的保护自己眼睛,可是身边的同学总有不注意保护自己眼睛的,下面请看我这里是一份关于患近视眼的资料。
三、复习统计相关内容
1、小黑板出示第1题:光明小学一至六年级近视情况统计表。
(略)
①、从表中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患近视人数最多吗?为了更清楚的表示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学生绘制统计图,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②、展示学生作业,并谈谈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③、根据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或对我们班的同学说什么?
④、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出示第2题:三(1)班同学1分钟跳绳成绩单。
(略)
①、我们应该怎样来整理这些数据呢?小组交流。
②、小组汇报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分组——画“正”字记录数据——绘制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分析。
)
③、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并完成统计图和回答后面的问题。
④、交流讨论:在整理数据我们用到了什么方法?要注意什么?在绘制统计表的时候呢?在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呢?在分析的时候我们用到了那些知识?
3、出示第3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在这个题目中你复习了什么知识?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求平均数)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四、复习可能性相关的内容
1、抛色子游戏
①、猜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跟“可能性”有关的事情,老师这儿也有一个色子,现在如果把这个色子抛向桌面,(抛小正方体)朝上的数字可能是几呢?那么这几种情况的可能性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猜猜,如果抛20次,1朝上可能有多少次?2呢?3呢?那1、2、3向上的可能性到底是怎样的呢?
②、验证:下面就请大家按照每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抛,另一位同学负责记录,一共抛20次。
开始!(出现统计表并放音乐)
③、交流验证结果: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谁来说说1、2、3朝上的次数怎样?那这说明了1、2、3这三个数字朝上的可能性是怎样的?(指多名学生回答)
④、结论:经过刚才的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抛到1、2、3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还掌握了不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法。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2、摸球游戏:
①、学生猜测:在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的袋子里拿一个球可能是什么球?在8个红球和2个黄球的袋子里拿一个球,拿出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性大?
②、学生操作验证
③、交流验证结果
④、结论:哪种多,可能性就大。
五、全课小结:从以上的学习中你复习到了什么知识?
1、数据记录的方法:画“正”字。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学会了根据统计图表分析问题。
4、关于可能性的判断。
六、布置作业:
做抛硬币游戏,并研究,抛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