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液体》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84 MB
- 文档页数:8
2.5 液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
了解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2.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表面张力现象。
3.了解浸润和不浸润的原因和应用。
4.了解毛细现象的原因和应用。
5.了解液晶性质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液体表面性质的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类比法,感知物理化抽象为具体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科学奥妙,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增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
【学习重点】1.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
2.会应用液体表面张力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难点】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量筒中的水面为什么向下凹?二.进行新课(一)液体的表面张力1.观察演示实验(3个),如何解释现象?2.表面层:液体表面有一层跟气体接触的薄层,叫作表面层。
3.表面层的特点:表面层与液体内部的微观结构不同。
(1)在液体内部,分子间平均距离r略小于r0,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2)在表面层,分子比较稀疏,分子间距离r略大于r0,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4.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绷紧的力。
5.表面张力的特点(1)在液体表面层内的各个方向上都存在。
(2)力的方向总是跟液面相切,且与分界面垂直。
(二)浸润和不浸润1.观察演示实验(2个),如何解释现象?2.浸润:一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着在固体的表面上,这种现象叫作浸润。
3.不浸润:一种液体不会润湿某种固体,也就不会附着在这种固体的表面,这种现象叫作不浸润。
4.浸润条件:一种液体是否浸润某种固体,与这两种物质的性质都有关系。
当液体和与之接触的固体的相互作用比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时,液体能够浸润固体。
反之,液体则不浸润固体。
5.毛细现象: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上升的现象,以及不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现象。
在液体和毛细管材料一定的情况下,管的内径越小,毛细现象越明显。
(三)液晶1.构成:构成液晶的分子为有机分子,大多为棒状,其棒长多为棒直径的5倍以上。
《液体》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液体》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物质的状态变化和性质。
学生在进修《液体》这一内容时,需要了解液体的定义、性质、特点以及与固体和气体的区别。
通过进修,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液体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液体的定义、性质、特点,能够区分液体、固体和气体。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液体的定义和性质2. 液体的特点3. 液体、固体和气体的区别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入液体的观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液体的性质。
2. 实验教学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液体的特点,加深他们对液体的理解。
3. 合作进修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液体的性质和特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质,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液体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液体的定义、性质和特点,让学生对液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流动性等特点,加深他们的认识。
4.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小实验,让他们自主探究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5. 总结评判:引导学生总结液体的性质和特点,评判自己在进修中的表现,激励他们对科学的探究。
六、教学评估1. 观察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判他们对液体的理解水平。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评判自己的实验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效果,评判小组合作的效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认识。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械:玻璃容器、水、油等液体物质。
2. 教学PPT:展示液体的定义、性质和特点,辅助教学讲解。
《液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的基本性质
2.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3.用对比方法去理解液体的微观特性,并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了解浸润和不浸润
5.了解毛细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表面张力
学科素养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学模式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
教案
由回顾气体液体的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渗透微观结构决定宏观性质的思想,继而引导学。
高中物理液体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物理中的液体教学部分。
教学任务主要包括:让学生理解液体的基本性质,掌握液体压强、浮力、表面张力等相关概念及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液体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力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但对于液体的特性和相关物理现象尚未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在认知发展、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液体的基本性质,包括密度、粘度、表面张力等概念;(2)掌握液体压强、浮力、毛细现象等液体物理现象的计算方法和应用;(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液体相关实验操作,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液体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液体物理现象进行深入思考;(3)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学会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2)通过液体物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科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液体污染及其防治方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5)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在教学难点和复杂概念面前,教师适当退一步,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9.2液体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并会解释有关现象。
2.知道液体与固体之间有浸润和不浸润两种现象,以及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2.通过讨论分析,学习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实验增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养成主动探索、善于分析的科学习惯,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2.对相关表面张力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3.区分浸润和不浸润两种现象。
【教学难点】1.液体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2.浸润和不浸润产生的原因。
【教学用具】铁丝环、棉线、玻璃杯、肥皂水,蜡烛,注射器,一侧涂腊的玻璃板,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神州十号发射后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视频,演示失重状态下的水球。
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球来回晃动而不发生破裂呢?(通过神奇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观察生活中的四幅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
二液体的表面张力学生实验1:肥皂膜与棉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1).把系有细棉线的铁环放入肥皂液中,拿出后,铁环上留下了一层肥皂液的薄膜,用烧热的针刺破棉线某一层的薄膜,观察薄膜和棉线发生的变化。
(2).把一个棉线圈系在铁丝环上,使环上布满肥皂液的薄膜,拿出后,用烧热的针刺破棉线圈里的薄膜,观察棉线圈外的薄膜和棉线圈发生的变化实验思考: 1.说明实验现象。
2.实验说明液体表面有怎样的趋势?学生讨论回答:实验(1):刚开始肥皂薄膜上的棉线仍是松弛的。
当刺破棉线的一侧的薄膜,另一侧的就会收缩,使棉线弯向另一边。
实验(2):刚开始棉线圈是松弛的,当刺破棉线圈里的肥皂膜后,棉线圈外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圈张紧成圆形。
结论:液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思考:为什么液体的表面具有收缩趋势?1.表面层:(1)定义:液体表面有一层跟气体接触的薄层。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3液体说课稿液体说课部分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的**,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液体,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对教材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法、学法的确定,最后是对教学程序的设计。
首先来看一下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选修3-3第九章第二节,它是一门典型的实验课,很好地体现了选修3-3是实验教材的特点,侧重了物理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强调了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本节课在内容上共包含五个知识点:液体的微观结构,表面张力,浸润、不浸润,毛细现象以及液晶,考虑到教学大纲中关于后三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没有做严格的要求,因此本节课重点讲解微观结构和表面张力。
在内容上主要是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形式上着重强调演示实验,偏重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从学生角度,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学过了分子动理论及相关知识,并用它研究了气体和固体,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考虑到本节学习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液体的微观结构、表面张力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养成主动探索的科学习惯。
从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确定的学习方向看来,学生如果把握住了表面张力的相关知识,就把握住了本节课学习的要理,因此本节的学习重点就是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和对相关现象的微观解释,难点定为对液体表面张力形成原因的理解。
针对这两个重点,我分别采用启发引导和实验探究的教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层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是要重点说明的内容——教学程序设计。
我将从以下两个知识点展开说明,首先是液体的微观结构。
教科书中对这部分内容讲述较少,在教学中,我将联系第七章、第八章的知识,将分子动理论与物态变化适当结合,先引导学生回顾固体、气体的微观结构和性质,类比研究固体微观结构和性质的方法研究液体,结合液体微观结构的特点去认识液体的宏观性质。
2 液体一、课堂引入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使它们分散开来,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便是由于分子的这两种作用而产生的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
为了更好的研究微观分子的排布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我们分别研究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今天,我们来研究液体。
板书:第二节液体二、新课讲解1、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问题:对比气体、固体,讨论液体与这两种物态的宏观性质具有哪些相似的特性?教师给一提示:宏观性质有形状、颜色、硬度、延展性等等。
教师总结:(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教师讲解: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与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同时,又像气体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这些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决定的。
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分子的这三种聚集形式。
2、液体的微观结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视频演示来表现分子的三种聚集形式;可以参考媒体资料)如果我们假设,固态时物质体积为1,液化后的体积大约为10,汽化后的体积则为。
板书:固态(体积1)→液态(体积大约10)→气态(体积)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液体分子的排布更接近固态,在宏观性质上表现出类似于固态的不可压缩性和体积不变性。
跟固体一样,液体分子间的排列也很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在这种分子力的作用下,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不稳定的:边界、大小随时改变,液体就是由这种不稳定的小区域构成,而这些小区域又杂乱无章的排布着,使得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
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可以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人教版选修3-3 《液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华中师大一附中屯昌思源实验中学刘晓宇一、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的基本性质。
2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
3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4了解液晶的特性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液体的微观特性。
2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与加工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
三、教学难点表面张力现象的微观分析。
四、教学方法观察、实验、阅读、讨论和讲解法。
五、教学教具肥皂液、水槽、带有绵线的铁丝环、硬币和缝衣针。
六、教学过程:第二节液体(一)引入新课教师:在第八章我们学习了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实验定律,上一节课我们也学习了固体的结构和性质,今天我们将学习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气体。
(二)新课教学学生活动一、对比液体与气体和固体1形状:2体积:3是否容易被压缩:总结: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一方面像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另一方面又像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这些性质都是由液体的微观结构决定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液体的有关知识。
一、认识液体1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2液体与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3液体又像气体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这些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决定的。
液体的结构很特殊,并且液体也有一些独特的现象,下面我们从生活入手,认识并分析液体的一些特殊现象。
二、液体的表面张力1液体表面的现象:1)叶面上的露珠总是球形的2)昆虫可以停在水面上3)钢针、硬币可浮在水面上提出问题:为什么肥皂泡的形状总是球形的为什么叶片上的露珠是球形的相同体积下,球形的条面积最小,是不是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通过各种现象的分析,猜想液体表面应该有收缩力。
9.2 液体---- 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液体与气体、固体接触处的性质。
2、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现象,会解释常见的表面张力现象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分析表面张力、浸润不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的产生原因。
实验器材:烧杯,肥皂水,注射器,硬币,探究表面张力的双头铁丝环,玻璃板,涂蜡的玻璃板,水银,毛细现象演示管,一侧涂红线的纸巾条。
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让两位学生比赛谁在硬币上滴的水滴多,并观察硬币上水的形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
接着由硬币上水呈现半球形的成因引入课题2、新课教学让学生回想生活中的水滴是什么形状?水滴型是上窄下宽的水滴型,这是由于重力的作用,如果没有重力将如何?让学生观看我国神舟十号飞行员王亚平在太空中所做的实验的小视频,可以看到,最终形成了水球。
观看图片,草叶上的露珠,吹出的肥皂泡,酒精中的煤油为什么也是球形的。
引发学生的思考。
给学生展示以下的图片,观察同体积的几何体哪一种表面积最小,相同周长下那种图形的面积最大。
可以看到,体积相同时,球的表面积最小周长相同时,圆的面积最大为什么这些液体会选择表面积最小的球形呢?学生可能会猜测液体表面有收缩的作用,由此进入第一个探究。
通过给定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用针刺破某部分液膜,观察液膜和棉线发生的变化。
分组实验后,让学生描述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1)棉线的变化情况怎样?(2)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变化?水银(3) 是否有力的作用存在?(4) 其方向是怎样的?结论:液膜具有收缩的特性且使表面积收缩到最小细线因液膜收缩而张紧由此得出表面张力的定义,使得液膜收缩的力。
表面张力从何而来呢?让学生观察液体的结构,上方的水蒸气以及液体中的水分子间距,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表面层的性质,及使得表面层收缩的原因。
(1、当 r=r 0 时,分子力为 0;2、当 r <r 0 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3、当 r 0<r<10r 0 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当r>10r 0 时,分子力可忽略。
《液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液体》是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 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分子动理论”的具体应用。
本节课从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三部分进行述。
承接分子动理论和各物态变化关系等内容,又为本节后面液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
但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缺乏一定的认知理解,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以对比固体的性质来学习液体的微观特点,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2)结合自制泡泡水、金属环等进行实验,逐步地分析并掌握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大小和方向(3)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浸润和不浸润概念并能对不同现象区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固体与液体性质的方法理解液体的微观特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2)观察各种演示实验并参与探究、讨论和分析,学习从物质的分子间作用力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生活中的叶片上水珠呈球形等物理现象,培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2)经历对回形针、金属环、硬币等演示实验的观察、分组实验,参与、交流,养成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1)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大小和方向.(2)浸润与不浸润及毛细现象教学难点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教学设计及理念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认识液体微观结构以及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大小、方向等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生活中相贴切的视频及自然图片等引入,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结合猜想进行分组实验:硬币“浮沉”实验、金属环实验,并对实验进行分析,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依据实验设计的层层递进,依次对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大小、方向以及浸润和不浸润现象的了解和掌握。
同时结合微观图分析,使学生理解。
与理本课设计力求体现“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基本需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
下面老师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液体表面的性质。
(2)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以及其产生原因、定义分析下面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回形针实验:下面学生自己动手做做回形针实验,具体步骤:将水倒入玻璃杯中至刚好过杯口,再想其中逐个加入回形针,看液面的变化。
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当我们用手去碰这个液面时,观察液面有什么现象?分析:按理说,把回形针放入到满过杯口的玻璃杯,水会满出来。
在这里呢,没有马上满出来,而是水满过杯口呈凸形。
以上的现象以及实验足以说明:面有一层特殊的膜,这层膜具有收缩的趋为了研究液体表面张力的大小,:硬币的“浮沉”实验现在我讲桌上有多枚面值为一角的硬几小条餐巾纸,一只干燥洁净的玻璃杯,一大杯水,一瓶洗洁精。
具体的操作是:①取两枚硬币并并分别对它们用小餐巾纸包裹,然后一枚任意角度放入水中,另一枚平放如水中,分别观察现象;不一样的方法产生的硬币沉浮的现象不同,说明了同种液体间的表面张力存在着之后向水里滴入洗洁精,观察此时的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不同种液体间的表面张力存在着大小的差异。
补充:洗洁精确实有减小表面张力的)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当将其平稳提出时,注意观察现象。
完整的现象分析:会发现框内形成一层薄膜并在将其提出水面时金属杆就自动向使膜缩小的方向运动,即使膜收缩到最小。
、不浸润:一种液体不会润湿某种固体,也就不会附着在这种固体的表面。
3、附着层: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接触的图1、附着层里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的原因是()学校杭州师范大学院/系理学院专业物理教育081 姓名傅圆圆11。
06/2018《液体》教学设计◆尹延生(大庆实验中学)一、《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液体》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模块选修3-3中二级主题“固体、液体与气体”的内容,其基本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解释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表面张力现象的实例。
”(二)教材分析1.教材教材选自《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选修3-3模块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主要是由“微观结构、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毛细现象、液晶”五个问题组成。
2.地位、作用和价值液体知识点是在固体、气体之后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利用微观结构解释宏观现象的巩固和延伸。
学生将通过具体内容的探究学习,进而更好的利用微观解构解释物体的宏观现象。
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实验和生活现象进行探究,从物理来源生活的角度,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知识基础学生是高二平行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子动理论、气体、固体的相关知识。
(二)学生学习特点平行班学生,自主学习性较差,接受知识较慢,对已有知识掌握不牢逻辑思维不强;但有一定的动手和分析能力。
(三)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对液体的宏观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不能利用微观结构进行解释。
三、教案(一)液体的微观结构1.问题引导:液体对比于气体和固体分子结构有什么不同?宏观表现有什么差别?2.学生阅读,利用白板进行知识概括:(1)液体的分子间距比气体的小,很难被压缩,具有一定的体积。
(2)液体的分子力比固体的小,具有流动性,扩散速度更快。
(二)液体的表面张力1.趣味实验,引入表面张力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质疑,并引导观察生活中(叶面上的露珠、水黾停在水面)的表面张力现象。
学生实验:利用注射器向一元硬币滴水,记录所滴水滴数量和水滴形态。
利用智能演示,实时传输学生实验画面。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引导:通过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你能够猜想液体表面有什么样的特性吗?(展示内容:1.水珠;2.水黾;)期望回答: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液体教学设计标题:利用液体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科学实验技能的一等奖作品一、设计目标与背景随着教育的发展,科学实验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存在设备复杂、操作难度大、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本次液体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利用液体材料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技能水平,培养其实验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设计思路与方法1.选题:本次液体教学设计以“水与电解质的特性及应用”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水和电解质的特性,探索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方式:借助实验室进行现场实验操作,与教师一起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实验设计:(1)实验一:观察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目的: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性及应用。
实验过程: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师的指导,将酸和碱溶液混合,在实验过程中观察颜色、气味和温度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要求:每个小组必须注意实验的安全问题,并记下观察结果及过程。
(2)实验二:研究电导性能实验目的:探索溶液导电现象及应用。
实验过程: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师的指导,用电解池将电流引入溶液中,记录实验中测得的电导率数值,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实验要求:各小组要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
4.实验结果分析: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探讨和总结。
5.实验报告撰写: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班级内的展示。
三、教学效果与评价1.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提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学会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掌握实验安全规范,培养了实验的分析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2.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对实验流程的把握能力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3.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通过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学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液体”一节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液体的微观结构特点:2、知道液体的各向同性和流动性可用液体的微观结构来说明;3、知道显示液体表面张力的现象;4、知道液体表面层的特点,知道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5、知道与表面张力有关的现象,能用表面张力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液体的微观结构决定宏观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知道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1、液体的微观结构特点.2、知道什么是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3、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4、能用表面张力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教学难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系有径向棉线的金属丝环,系有环形棉线的金属丝环,肥皂水一杯,清水一杯,酒精灯、缝衣针、棉纸.教学过程【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l、知道液体微观结构有什么特点,并能用其解释液体的各向同性和流动性.2、知道液体表面层的特点,知道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3、能用表面张力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学习目标完成过程一、引入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一方面像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另一方面又像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这些性质都是由液体的微观结构决定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液体的微观结构特点,并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二、新课教学(一)液体的微观结构【教师介绍】1、液体分子也像固体一样是聚集在一起的,且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像固体中的微粒那样强;2、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暂时形成的,边界和大小随时改变,有时瓦解,有时又重新形成,液体由大量的这种暂时形成的小区域构成,这种小区域杂乱无章地分布着.【多媒体模拟液体的微观结构情况】【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思考题】【投影阅读思考题】1、为什么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且不易压缩?2、为什么液体能够表现出各向同性?3、为什么液体具有流动性?4、为什么液体的扩散比固体快?5、为什么说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学生解答思考题】1、因为液体中的分子也像固体分子一样聚集在一起,且分子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所以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且不易压缩.2、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暂时形成的,边界和大小随时改变,有时瓦解,有时又重新形成,液体由大量的这种暂时形成的小区域组成,这种小区域杂乱无章地分布着,因而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3、液体分子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但没有长期的固定位置,液体分子可以在液体中移动,这是液体具有流动性的原因.4、由于分子在液体里的移动比在固体中容易得多,所以液体的扩散比固体的扩散快.5、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可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强化训练】关于液体和固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比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强.B、液体分子同固体分子一样,也是密集在一起的.C、液体分子的热运动没有长期固体的平衡位置.D、液体的扩散比固体的扩散快.参考解答: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是液体分子密集在一起的缘故,但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像固体微粒那样强,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选项A是错误的.液体具有流动性的原因是液体分子热运动的平衡位置不固定,液体分子可以在液体中移动,也正是因为液体分子在液体里移动比固体容易,所以其扩散也比固体的扩散快,所以选项C、D是正确的.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C、D(二)液体的表面张力【学生每两人一组实验】实验一:把一根棉线的两端系在铁丝环上(棉线不要张紧),然后把环浸入肥皂水里,再拿出来环上就布满了肥皂水的薄膜,这时薄膜上的棉线是松弛的用针刺破棉线左侧的薄膜,观察薄膜和棉线的变化重做这个实验,再用热针刺破棉线右侧的薄膜,观察棉线和薄膜发生的变化.实验二:把一个棉线圈系在铁丝环上,使环上布满肥皂水的薄膜,这时膜上的棉线圈是松弛的,用热针刺破棉线圈里的肥皂膜,观察棉线圈外的薄膜和棉线圈有什么变化.【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一中,刺破棉线左侧的薄膜,右侧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向右弯成弧形;刺破棉线右侧的薄膜,左侧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向左弯成弧形.在实验二中,刺破棉线圈里的肥皂膜后,棉线圈外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圈张紧成圆形.【师】从上述二个实验中,我们看到了肥皂膜有一种收缩趋势,这里必然存在着力的作用,那么上述情况中棉线受到怎样的力呢?【生】在实验一中,棉线受到肥皂膜的拉力,实验二中,棉线圈受到肥皂膜的沿圆环半径方向的向外拉力.【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种力,而导致液体的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呢,这是因为表面层的位置而决定的.【介绍表面层】【师】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投影】液体表面附近分子分布的示意图,【用课本图12~12在实物投影仪上投影即可】【师】从分子分布密度来看,在液体的表面层与液体的内部有什么区别?【生】表面层的分子分布比内部疏些.【师】表面层的分子分布之所以比内部疏些,是因为处于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只显著受到液体内侧分子的作用,其外侧气体分子的作用与之相比可忽略不计,故受力不均,这样使速度较大的分子很容易冲出液面,成为蒸汽,就造成表面层分子较稀疏.【师】液体表面层与内部的分子分布疏密不同,又造成了它们分子相互作用的怎样的不同特点呢?液体内部分子较密,分子和分子间几乎是紧挨着的,稍远一些就相吸,稍近一些就相斥,分子间经常保持平衡距离,决定了液体分子不像气体分子那样可以无限扩散,而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和旋转.液体表面层由于分子较稀,分子之间距离就较大些,彼此之间的斥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这个特殊层中分子间的引力作用占优势,所以液体表面层中,任何两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引力,这就造成液体表面层具有收缩趋势.【投影】【师据图说明】上图所示是在液面上画一条分界线MN ,把液面分为(1)和(2)两部分,由于液体表面层中的引力作用,液面①对液面②有引力1F 的作用,液面(2)对液面(1)有引力2F 的作用,1F 和2F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总结】像1F 、2F 这种液面各部分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叫做表面张力.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面收缩的趋势.(三)用表面张力解释现象【实物投影实验三】把一根缝衣针放在一张棉线上,用纸托着缝衣针一同放在水面上,棉纸湿透后沉入水底,缝衣针会浮在水面上.【师】缝衣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呢?【生】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师】不是浮力的作用,因为缝衣针的密度约为水的8倍,即使它全部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水的浮力也不可能大于重力.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能浮在水面上呢?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缘故,由于存在表面张力,水的表面层就像一层薄的橡皮膜,只要放缝衣针时,不将这层膜弄破,当这层膜受到缝衣针作用就会发生形变,从而产生弹力作用于缝衣针上,平衡了它的重力.【强化训练】1、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原因是A、液体可以流动B、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小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C、与液体接触的容器壁的分子,对液体表面分子有吸引力D、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2、关于下列现象中,哪些主要是表面张力起了作用A、小缝衣针漂浮在水面上B、小木船漂浮在水面上C、荷叶上的小水珠呈球形D、慢慢向小酒杯中注水,即使水面稍高出杯口,水仍不会流出来参考答案1、D2、ACD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1、液体表面层具有收缩趋势,这是液体表面相互吸引力即表面张力的作用结果.2、表面张力的本质是分子引力,这是因为表面层的分子较稀,距离较大,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表现为引力作用的效果.3、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液体表面积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四、作业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液体》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
(2)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意义和方向。
(3)知道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的特点。
(4)了解毛细现象及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液体表面收缩现象、浸润与不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的分子动理论解释。
难点:表面张力的含义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液体的微观结构(1)液体分子间距离比气体要小。
难被压缩。
(2)液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比气体强,比固体要小,液体分子的热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
液体具有流动性。
扩散比固体快。
(3)液体与非晶体的微观结构很类似。
非晶体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软化,流动性也逐渐增加。
因此,非晶体可以看作是粘滞性极大地液体,只有晶体才是真正的固体。
2、液体的表面张力(1)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演示实验:看PPT图片用肥皂水做实验来证明液面有收缩趋势。
①把一根棉线拴在铁丝上(棉线不要拉紧),铁丝环在肥皂水里浸过后,环上出现肥皂水的薄膜,用热针刺破铁丝环上、棉线两侧肥皂水薄膜的任意一部分,造成棉线被另一侧薄膜拉成弧形,棉线被拉紧。
②把一个棉线圈拴在铁丝环上,让环上布满肥皂水的薄膜。
如果用热针刺破棉线圈内的那部分薄膜,外边的薄膜会把棉线拉紧呈圆形。
以上实验说明液体表面好像绷紧的橡皮膜一样,具有收缩的趋势。
(2)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微观解释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形成一薄层,叫表面层。
由于表面层上方是气体,所以表面层内的液体分子受到周围分子作用力小于液体内部分子,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一些,这样表面层分子间引力比液体内部更大一些。
在液体内部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处于平衡状态,而表面层内由于分子引力较大,因此表面层有收缩的趋势。
(3)液体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叫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的方向垂直液面分界线,又与液面相切。
3、浸润和不浸润演示实验:看PPT中图片来观察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教材选择】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3)》(2010年4月第3版)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第37页至第4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物理(选修3-3)》第九章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共分为四小节,而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八章气体,第九章第一节固体的基础上对液体相关性质的研究,在学习方法上与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学好本节课既加深了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物态变化打好基础。
在教材中,本节课共分为五部分内容: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毛细现象以及液晶,考虑到教学大纲中关于后三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没有做严格的要求,因此本节课重点讲解前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并用它研究了气体和固体,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考虑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验过程中,应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避免被动填鸭,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注意逻辑线索,构建属于自己的物理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基本性质;
2. 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讨论分析,学习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实验增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养成主动探索、善于分析的科学习惯,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
2.对相关表面张力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
【教学难点】
液体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教法】
对液体的表面张力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对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主要实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
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用具】
硬币,毛笔、铁丝环、棉线、玻璃杯、肥皂水等二人一套,色素,学生自备牛奶,多媒体素材。
【课型及课时】
新授课,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