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品社五下《艰辛的求索》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5
7、艰辛的求索教学目标:1、学会从图片、文字、影片等历史资料中获得相关信息,了解我们的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2、知道林则徐禁烟、孙中山组织民主革命等抗争事例,感受为人的远大志向,弘扬民族精神。
3、调查了解当地的革命历史,增强家乡自豪感。
4、围绕相关问题,收集资料,展开合作学习。
教材分析:教科书选取了一些比较生动、典型的事例和图片资料分三个部分陈述。
1、不能忘记的屈辱。
2、放抗侵略,自强维新。
3、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教学过程:一、不能忘记的屈辱:活动准备:1、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尽可能调查了解当地在近代遭受的侵略的历史或者遗迹。
活动过程:1、情景导入:教师给学生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的有关鸦片输入中国的片段,让学生从中感知鸦片的危害性。
2、七嘴八舌话鸦片:(1)教师介绍鸦片的特点,引导学生谈对鸦片的看法,包括鸦片的药性、毒害等。
(2)设计问题“鸦片给我们带来什么?又带走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教科书及相关的资料,开展小组讨论,表述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3)延伸:教师向学生简单讲述,禁烟运动给了侵略者武力侵略中国的借口,之后的鸦片战争即签订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社会遭受一轮又一轮武力侵略的开始。
3、圆明园遗迹见证历史:(1)学生阅读课文后提问,看谁提的问题最具有针对性,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2)展示“焚毁前的圆明园的景致”和“焚烧后的圆明园残景”;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火烧圆明园”的段落。
(3)引导学生评价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暴行。
4、回放历史,牢记屈辱:阅读课文50页上的三幅图片。
活动要求:1、把我本活动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衔接过度。
2、从一系列事例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所造受的屈辱。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一定的指导。
活动拓展:组织学生对一些典型的、有现实意义的历史进行专题讨论。
以“拒绝诱惑,远离毒品”为主题,组织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开展大讨论。
二、反抗侵略,自强维新活动准备:1、教师收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自强维新的相关史实,并制作“大年事表”。
鄂教版道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不屈不挠的中国人第七课艰辛的求索教学目标:1.学会从图片、文字、影片等历史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咱们祖国曾经蒙受的屈辱,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2.知道林则徐禁烟、孙中山组织民主革命等抗争事例,感受巨人的远大志向,宏扬民族精神。
3.调查了解本地的革命历史,增强家乡自豪感。
4.围绕相关问题,搜集资料,展开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1.教师搜集鸦片输入中国、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等有关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
2.指导学生搜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招架外来侵略、自强维新的相关史实。
3.学生搜集孙中山的少年故事和革命故事。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不能忘记的屈辱一、回顾历史,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祖国古代史上的辉煌事迹。
二、七嘴八舌话鸦片1.了解鸦片的特点。
(药性、毒性)2.熟悉鸦片给中国人带来的危害。
3.交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三、圆明园遗迹见证历史1.出示报导。
2.看了这则报导,同窗们有什么疑问?3.学生质疑、交流。
4.课件出示《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断。
5.学生看视频后谈感受。
7.课件出示雨果的话:8.欣赏圆明园恢复视频,在对比中再次激起愤怒。
四、回放历史,牢记屈辱1.学生控诉帝国主义罪行。
2.同窗们愤怒的控诉,让咱们痛心地看到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罪罪行径,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社会蒙受的(屈辱)(学生回答后板书:屈辱。
)3.分析旧中国中华民族蒙受屈辱的原因。
4.学生交流。
5.小结板书:掉队就要挨打五、再谈今天,激起奋发意识。
作为祖国的交班人,未来的建设者,今天咱们该做些什么?六、总结深化主题用一段话来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和学生共勉。
第二课时招架侵略,自强维新一、谈话导入教师展示中国人民招架侵略、自强维新的“大事年表”。
让学生直观了解到中国人民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涌现出来的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
二、感悟体验学生分组开展讲故事竞赛。
1.首先组织学生结合起来教科书进行适应的完善,对各组准备的材料进行补充、修改。
“艰辛的求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艰辛的求索”这一主题的内涵,包括其在历史、科学、文化等领域的体现。
2、培养学生对困难和挫折的正确态度,鼓励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相关文本和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艰辛的求索”的深刻含义,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形式。
(2)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求索过程中坚持和勇气的重要性。
2、难点(1)如何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经历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2)怎样激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主动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培养他们的坚韧精神。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相关的知识和案例,让学生对“艰辛的求索”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艰辛的求索”的故事和经历,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阅读分析法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故事等材料,分析其中所体现的“艰辛的求索”的精神,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进行科研探索最终取得成功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艰辛的求索”这一主题。
2、知识讲解(15 分钟)(1)解释“艰辛的求索”的含义,强调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2)列举历史上著名的“艰辛的求索”的例子,如古代文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仍坚持撰写《史记》;发明家爱迪生经过无数次失败才成功发明电灯等。
(3)分析在这些例子中,主人公所具备的品质和精神,如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毅力、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艰辛的求索”的故事,或者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的。
一生不改革命志,布衣只为救中国——《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说课稿团风县团风小学叶玉姣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们党的十五大的政治报告,经过了反复讨论,最后确认了二十世纪的中国有三次伟大的变革,其中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
提起辛亥革命,我们很自然的就想起一个人,他就是孙中山。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就是《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示课件)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课件:说课内容)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体系、内容(课件示)《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艰辛的求索》的第三个话题。
它是对应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我是中国人”的第四项内容标准“知道近代以来猎枪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而设计的话题。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也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本单元是学生集中了解中国近代饱经沧桑的屈辱史和艰难曲折的抗争史,进而感受我们祖国顽强的生命力。
(课件附上本单元包含的主题和活动。
)因此,本课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是一堂难度较大的课,他把我们的目光定格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和一个伟大的人物以及围绕他的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
教科书围绕“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用三个页码呈现了学习内容,55页以孙中山“年少有志”和“创立中国同盟会”启发学生感受伟人志向及为此付出的努力,树立从小为此孜孜不倦努力的优良品质;56页着重围绕“武昌起义”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引导学生古今联系,寻访历史;57页以纪念馆和相关的名称、讲故事等多种多样的纪念形式引导学生缅怀历史。
2、学情分析(课件示)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清末至民国初年的社会形态与现实状况截然不同。
学生不容易感受到封建社会的弊端,进而明确民族革命的必要性。
而且,由于年代的久远,现在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身份,学生不容易理解。
艰辛的求索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案的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4、教学流程5、教学评估方式6、预计教学时长7、所需教学资源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在探索国家发展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历程。
11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11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121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遭受的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
122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12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
12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在艰苦斗争中的发展壮大。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系统讲解历史知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1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1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13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14 教学流程141 导入部分1411 通过播放一段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
142 知识讲解1421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讲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分析其背景、主要人物、措施和结果。
1422 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强调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
1423 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和早期的革命斗争,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环境中的奋斗历程。
143 小组讨论1431 分组讨论“近代中国的探索为何屡次失败,而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144 总结归纳144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中国近代探索的艰辛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作用。
145 布置作业145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近代探索的启示”的短文。
鄂教版品社五下《艰辛的求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艰辛的求索》是鄂教版品社五下的教材,主要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本课内容涉及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2.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与成就。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为例,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情况。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图片和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何要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实物道具,呈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例如,讲解改革开放的政策、现代化建设的举措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七嘴八舌话鸦片1.师:(师生问好)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配乐欣赏图片)2. 师:大家觉得这花怎么样?生1:这花真漂亮!生2:它们的色泽真艳丽,太美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传说中的罂粟花。
3.师:这确实是被人们誉为天底下最美丽的花,也是引人走入地狱的死亡之花——罂粟花。
(点击课件:出示“罂粟花”)这么美的花,为什么被称为“死亡之花”呢?4.师:的确:这些冰毒、鸦片、海洛因等毒品就是从这美丽的罂粟花中提炼出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至少有97.3万人在吸毒,毒品给自己、家庭、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危害。
同学们,毒品给人们的身心,家庭带来的危害,你们听说过吗?5.师:是的,明知它是毒品,可吸食毒品的人却为它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无法自拔。
而最早的毒品就是鸦片,鸦片是怎样叩开中国的国门,让我们翻开P48,小声读读、看看48面。
生读看P48的文字。
6.师:鸦片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
(点击课件,出示图片)这张图片就是当时人们吸食鸦片时的真实照片。
看了这些照片,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讲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生2:(“危害社会稳定”)生3:(“白银大量外流”)师插评:这掠走的大约三、四亿银元,相当于28亿元人民币呀!师点击课件,出现文字P48(“严重摧残吸食者体质”,“危害社会稳定”,“白银大量外流”)7.师:正因为鸦片给当时的人们、社会和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当时的清末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民谣)生读民谣。
8.师:就这样,英国用鸦片——一种特殊的武器攻打了不堪一击的清政府,轰开了一个曾经具有辉煌成就的文明国度的大门。
我们的祖国——母亲,从此开始了她被人践踏、蹂躏、宰割的历史,留下了一段让中国人民“不能忘记的屈辱!”板书课题:不能忘记的屈辱9.师:他们是怎样一步步入侵我们的旧中国的,让我们来听一听。
(点击课件)课件(讲解入侵图,显现入侵关键时间、地点,出示《南京条约》)10.师:让我们来看看《南京条约》的不平等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七嘴八舌话鸦片1.师:(师生问好)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配乐欣赏图片)2. 师:大家觉得这花怎么样?生1:这花真漂亮!生2:它们的色泽真艳丽,太美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传说中的罂粟花。
3.师:这确实是被人们誉为天底下最美丽的花,也是引人走入地狱的死亡之花——罂粟花。
(点击课件:出示“罂粟花”)这么美的花,为什么被称为“死亡之花”呢?4.师:的确:这些冰毒、鸦片、海洛因等毒品就是从这美丽的罂粟花中提炼出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至少有97.3万人在吸毒,毒品给自己、家庭、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危害。
同学们,毒品给人们的身心,家庭带来的危害,你们听说过吗?5.师:是的,明知它是毒品,可吸食毒品的人却为它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无法自拔。
而最早的毒品就是鸦片,鸦片是怎样叩开中国的国门,让我们翻开P48,小声读读、看看48面。
生读看P48的文字。
6.师:鸦片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
(点击课件,出示图片)这张图片就是当时人们吸食鸦片时的真实照片。
看了这些照片,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讲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生2:(“危害社会稳定”)生3:(“白银大量外流”)师插评:这掠走的大约三、四亿银元,相当于28亿元人民币呀!师点击课件,出现文字P48(“严重摧残吸食者体质”,“危害社会稳定”,“白银大量外流”)7.师:正因为鸦片给当时的人们、社会和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当时的清末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民谣)生读民谣。
8.师:就这样,英国用鸦片——一种特殊的武器攻打了不堪一击的清政府,轰开了一个曾经具有辉煌成就的文明国度的大门。
我们的祖国——母亲,从此开始了她被人践踏、蹂躏、宰割的历史,留下了一段让中国人民“不能忘记的屈辱!”板书课题:不能忘记的屈辱9.师:他们是怎样一步步入侵我们的旧中国的,让我们来听一听。
(点击课件)课件(讲解入侵图,显现入侵关键时间、地点,出示《南京条约》)10.师:让我们来看看《南京条约》的不平等内容。
(生看完后)你们从哪儿看出了不平等?感受到了哪些屈辱?生谈感受(3-4名)11.师:这该是怎样的一段屈辱啊!不平等条约何止一个《南京条约》啊!仅仅1856年5月28日到6月27日,就签订了这样几个不平等的部分条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2.(生看课件)师:看你们这样愤慨,一定有许多心里话想和同学们说说,来,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生四人小组交流。
13.师小结:是啊!每个中国人都和你们一样,读到旧中国的这段近代史,总让人感到揪心的痛,对于华夏子孙而言,这是一段无法言表的屈辱。
可对于帝国主义而言,当时的中国遍地是黄金,是一块令人垂涎的肥肉,他们都想来分一口,他们所到之处都是一片狼藉。
这其中留给中国历时一百多年的最大的一次浩劫,就是震惊世界的“火烧圆明园”。
【设计意图: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整合课程资源,实现品德教育与历史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
教学中,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地体验到屈辱的历史背后有着一段令人痛楚历史的原因。
】活动二“万园之园”——圆明园1. 师点击课件(出示“圆明园”全景图)这就是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对圆明园这样描述:“在世界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短片,穿越时空,走进150年前的圆明园。
(师点击、播放课件,看影片,结束后,回到圆明园全景主画面)师:你们知道圆明园有多大吗?猜一猜!(1) 师:5200亩有多大呢?板厂小学大约占地7.5亩,圆明园有大概有693个星火小学那么大!生表现出惊叹的神情、语调。
(2) 师:圆明园除了以大著称外,它还有一个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是它的——美!师:圆明园到底有多美呢?(点击出示课件)这是圆明园一百零八景中最有名的四十景,来,轻轻地读读它们的名字,然后把你最喜欢的景点告诉大家。
(课件:四十景,背景音乐)师小结:富丽堂皇、精巧雅致、自然幽美、诗情画意的圆明园,确实是座集宏伟、华美、智慧于一体的化身。
相传被欧洲人称为四大名园之一。
除此以外,它还是一座收藏了无数奇珍异宝、历史文物、书画古玩、铜瓷器皿的巨大宝库。
2. 今天的圆明园又是什么样子呢?(课件出示:焚烧后的照片)同学们为什么这样唉声叹气呢?眉头紧锁呢?大家一定有满腹的疑问吧!谁来说一说?3.剪辑播放《火烧圆明园》师用沉重、缓慢的语调:圆明园变成废墟,祖国遭受欺凌、屈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4.这些就是被帝国主义强盗们抢夺走的极少的一部分“国宝”。
(点击课件)这是我们国家自己的珍宝,而这些珍宝居然出现在国外的博物馆和拍卖会上。
更令人悲哀、屈辱的是我们国家还要花巨资购买这些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宝。
这就是购买国宝的价格。
(点击课件)5.现在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6.师小结: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了,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明白当时的清政府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科学技术的落后,才会导致了我们的国家逐渐走向衰落,所以当外国列强用鸦片和洋枪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无力抵抗,只能蒙受屈辱。
这是多么沉痛的历史教训呀!【设计意图:教学活动中要想锻炼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重要的是通过活动,亲身体验中得到自主教育。
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体味情感,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取向是本课学习的宗旨,也是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第二个活动“万园之园”这一部分的设计中,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味圆明园的美,它的独一无二,它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再话锋一转,“今天的圆明园又是什么样子呢?”课件出示:焚烧后的照片。
学生们面露惊愕、叹息之情,随即教师紧抓契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此刻順理成章的让学生看剪辑的《火烧圆明园》影片,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园愈美,心愈痛,对侵略者的恨就愈深。
在这个环节中,充分运用多媒体,音乐、图片、影像创设情境,及教师富真情实感的生动导语求得以情动情,使学生在自由讨论、交流中积淀感情、升华情感。
】活动三“我抒我心”1.师:按照惯例,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每人要说一句话,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你想说一句什么话?2.生进行“我抒我心”的活动:生1:国家要是强大了,这些帝国强盗们就不会抢我们国家的珍宝了!生2:我一定要牢记这个血泪斑斑的历史教训!生3:自己国家的珍宝,就不会花费巨资买回了,真气愤!生4:从现在开始,我倡议所有的同学要好好学习,掌握好本领,这样才能国富民强,这样做才是给曾经侵略我们国家的帝国主义列强们的有力还击!3.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梁启超说过的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出示课件)。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曾经侵略过我们祖国的列强们最有力的还击,莫过于学好本领,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渊博的知识,发达的科技来捍卫自己的国土。
让我们记住一句话:“不忘历史——振兴中华!”【设计意图:“我抒我心”这个活动,是学生在前两个活动中慢慢积淀后的情感,进行一次情感的升华,最终内化为内在的精神力量的一次交流、宣泄和倾诉。
】板书设计不能忘记的屈辱鸦片的危害火烧圆明园第二课时活动一反抗侵略,自强维新大事记1. 师: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中国人民英勇反抗,涌现出来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我们在反抗侵略,自强维新上都做了些事情。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资料的回报。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以时间为序进行整理,如下:1895年与日本发生甲午战争,战败后台湾、澎湖及附属岛屿被割让给日本。
外患之外,内部也发生农民起义,以太平军、捻军影响最大。
清朝于1860年代起开展洋务运动,1898年进行戊戌变法,1902年实行新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以民主共和制取代帝制,孙中山被推为临时大总统。
4.小结:从统治阶级内部到不同民众,为了国家的重生都在想尽办法。
【设计意图:本活动以时间年表的形式让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端有了全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理清时间脉络,重在了解每件事情的大致内容,对于比较深奥的政治问题把握重点,简单介绍维新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做法,注意表达浅显。
】活动二反抗侵略,自强维新人物记1.师:在自强维新的道路上,许多的英雄人物敢为天下先,牺牲自我,在民族救亡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就以故事会的形式讲讲他们的故事。
2. 师:先让我们在看看前面整理的大事记,你都想到了谁?3.学生一起梳理重要人物列表。
教师制成小纸条作为小组抽签之用。
4.按抽签分组准备。
5.教师巡视,指导。
(1)关于林则徐禁烟:你们是怎样看待禁烟运动的?为什么称林则徐是民族英雄?(2)关于邓世昌:你们知道的甲午战争,尤其是黄海海战是怎样的?看了邓世昌的事迹,你们有什么感想?(3)关于李鸿章、张之洞:作为统治阶层,他们有哪些维新的做法?这些改革做法对于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4)关于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戊戌变法”是什么?这些变法维新运动并未采取武力抵抗,对中国社会有什么意义?对于谭嗣同的遗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你怎样理解?6.在学生交流汇报的时候,相机补充如《甲午战争》等影片、图片资料。
7.师小结:1840年后的中国,已经走到了民族灭亡的危险边缘,作为有民族责任感的全国各阶层民众都在探索的道路上进行着艰辛的求索。
除了同学们提到的这些著名的英雄人物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民众,例如“三元里抗英”。
虽然在求索的道路上一败再败,但是他们的功绩我们需永远铭记。
【设计意图:本活动实在大事记的基础上,由面到点,从人物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入了解我们在救国维新的道路上所作出的努力。
通过具体的事迹和名言,让学生对这些英雄任务以国家命运为己任,不顾个人命运的精神产生崇敬之情,同时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三自强维新失败的原因探究1.师:看了这么多英雄人物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舍生忘死的事迹,我们为之感动。
但是,他们的努力却没有换来中华民族的崛起,无一不是遗憾逝去!为什么在清朝末年,我们总是被外国侵略者打败呢?2.学生阅读教材,探究原因。
3.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收集谈谈看法。
适当补充如清朝统治者——慈禧太后把大量国库资金用于挥霍的事例。
4.师总结:同学们都能够从清朝的社会现状中去找问题。
能够用事实说话,会思考!正如大家说说,清朝的社会形态没有改变,任何的改革做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重在思考,探究。
在活动中通过教材的引领,让学生学会通过事实去探究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但是要求不易过高,学生能够对社会问题产生思索探究的意识是重要的活动目标。
】板书设计反抗侵略,自强维新大事记人物记第三课时活动一孙中山的少年故事1.师: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欲壑难填,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