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325.00 KB
- 文档页数:28
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内容标准】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理解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知道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地位等知识。
提升对教育重要性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对教育重要性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准确的教育方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保证;初步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教学要点】重点: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难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今天,同学们坐在教室里接受初中阶段的学习,享受的就是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国家法律给予大家的权利叫“义务教育”?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少年儿童实施一定范围的普通教育,叫做“义务教育”。
通俗地说,父母或监护人必须按照政府的法律规定将自己的适龄子女送入学校接受教育【新课探究】一、义务教育的普及1、掌握 1986 年 4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把基础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开始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开始时间:1986年4月。
法律依据: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实施成果:到2001年底,占全国人口85%的地区已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3、指导学生看 117 页和 118 页四幅插图及课文小字,了解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概况。
1 )、教育的初步发展,农村小学入学人数大幅增加2 )、邓小平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题词,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 )、推行《义务教育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1989年开始我国实施了一项协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
图为“希望工程——托起明天的太阳”宣传照片。
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意义;掌握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掌握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针等的教学,协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和比较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难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我国教育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探究我国教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科教兴国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出示PPT2、PPT3,通过中共十九大导入本节课。
2、出示PPT4,展示本节课学习内容。
3、出示PPT5,展示学习目标。
“双百”方针促发展出示PPT6、PPT7,通过观看微课,发现十九大报告中有关这节课的知识,然后阅读课本P118的内容,自主解决问题。
百年大计兴教育1、出示PPT8、 PPT9、 PPT10,通过给事件排序的问题以及分析“文革”摧残了文化教育的发展,重点讲解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然后,扩展到中国传统文化,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兴盛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出示PPT11,学生根据课本完成基础知识搜集。
与时俱进创辉煌1、出示PPT12,学生根据微课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2、出示PPT13,学生找出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我国的做法——与时俱进创辉煌。
【课堂小结】1、出示PPT14,通过视频展现近五年的科技成就,树立科技兴,民族兴,科技强,民族强的意识。
2、出示PPT15,通过学生齐读《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责任感。
【课堂训练】PPT16、17。
结束:出示PPT18。
《厉害了我的国》,展现强国风采,传递中国力量,推荐学生观看。
学情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十九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能够有效地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对一些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
但是学生参差不齐,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提高他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课标内容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科教兴国战略”。
二、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涉及“科教兴国”战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资料引导学生去探究;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较以前有所增长,但其理解仍带有一定的表面性,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2019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二、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三、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水平,改变我国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现状。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了解我国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明确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基本史实和实施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在课堂上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科教文体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保障,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品质。
六、教学重难点重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科教兴国战略难点: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提问:每年的6月7日、8日、9日是什么日子?生:高考师:高考改革。
提问:今天星期五放星期回家准备干什么?生:略师:大家会看综艺节目,如《奔跑吧》,《中国诗词大会》,还可能一起和弟弟妹妹看看少儿节目《小猪佩奇》,也可能骑共享单车享受雨天,也可能实行网购买买衣服。
以上提到的高考改革、综艺节目、网购、共享单车等科技成果,都与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有密切关系,那大家知道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来探寻问题的答案。
海淀3、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 ,通常不.会发生〔〕A.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B.通过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C.通过细胞凋亡调控细胞数量D.通过细胞衰老实现个体衰老5、有丝分裂过程中 ,不.会发生的是〔〕A.基因自由组合B.基因突变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14、分裂间期依次分为G1、S和G2期 ,研究者将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融合 ,实验如以下图所示。
其中灰色的局部是细胞核 ,黑点代表中心体。
以下推测不合理...的是〔〕A.中心体的复制始于G1期 ,在G2期复制完毕B.中心体和DNA的复制可能同时进行C.S期细胞中存在使G1期细胞核进入S期的物质D.引发中心体复制的物质持续存在到G2期丰台7.关于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的表达 ,正确的选项是A.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不一定具有细胞周期B.细胞分裂的各时期均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C.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同步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8.以下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表达 ,正确的选项是A.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B.细胞分化时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不发生改变C.衰老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而功能不变D.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 ,使其产生原癌基因9.某精原细胞的局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图乙或图丙所示的变化 ,以下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乙为隐性突变 ,产生3种配子B.乙为显性突变 ,产生2种配子C.丙为基因重组 ,产生1种配子D.丙为染色体变异 ,产生4种配子24.以下有关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表达 ,正确的选项是A.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的DNA分子数目和染色体数目相同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C.假设1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了4种精细胞 ,那么一定发生了染色体变异D.减数分裂过程中假设同源染色体不别离 ,产生的正常配子与异常配子比例为1:1西城6.以下图为胚胎细胞形成多种类型细胞的过程示意图。
中学政史教研组第19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近代杰出思想家的爱国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学生回答: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学生回答: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
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
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
4.教师强调: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5.教师提问:这些形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学生回答:这些新式报刊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政的喉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6.教师提问: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有何作用?学生回答:主要有商务印书馆;还有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
学生回答: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我国教育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探究我国教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科教兴国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出示PPT2、PPT3,通过中共十九大导入本节课。
2、出示PPT4,展示本节课学习内容。
3、出示PPT5,展示学习目标。
“双百”方针促发展出示PPT6、PPT7,通过观看微课,发现十九大报告中有关这节课的知识,然后阅读课本P118的内容,自主解决问题。
百年大计兴教育1、出示PPT8、 PPT9、 PPT10,通过给事件排序的问题以及分析“文革”摧残了文化教育的发展,重点讲解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然后,扩展到中国传统文化,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兴盛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出示PPT11,学生根据课本完成基础知识搜集。
与时俱进创辉煌1、出示PPT12,学生根据微课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2、出示PPT13,学生找出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我国的做法——与时俱进创辉煌。
【课堂小结】1、出示PPT14,通过视频展现近五年的科技成就,树立科技兴,民族兴,科技强,民族强的意识。
2、出示PPT15,通过学生齐读《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责任感。
【课堂训练】PPT16、17。
结束:出示PPT18。
《厉害了我的国》,展现强国风采,传递中国力量,推荐学生观看。
学情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十九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能够有效地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对一些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
但是学生参差不齐,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提高他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