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的源与流及其美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2.48 KB
- 文档页数:3
养生气功八段锦的源流和中医理论探析养生气功八段锦的源流和中医理论探析引言:养生气功八段锦作为我国传统的健身养生方式之一,在养生领域广受推崇和喜爱。
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医学养生的传统,结合中医理论,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调理身心,增强体质。
本文将从养生气功八段锦的源流和中医理论探析两个方面,对八段锦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一、养生气功八段锦的源流八段锦源于我国古代的养生传统,其起源可追溯到明代的明代宗康熙。
据史料记载,明代时期的道士张知希创编了《易筋经》,其中就包括了八段锦的内容。
张知希将此方法传授给宫廷内外的人士,并被广泛流传。
后来,又有多位医学家、武术家对八段锦进行改进和完善,增加了更多的动作和气功手法,使之成为一套更加全面、系统的功法。
至今,八段锦作为一种健身养生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和其他国家。
二、八段锦的基本动作和功效1. 收势与冲拳:起身运动,双手两侧向上提至大横,同时两脚并拢。
此举可强健心肺,提高肺活量。
2. 鼓背与齐步:两手下垂,同时背部向后挺起。
这一动作对改善驼背、腰酸背痛有显著效果。
3. 手撑天:两手下垂,同时身体向右侧弯曲,右手撑至右大腿,头部微微向左转。
此动作对调节脾胃功能、防治胃痛、消化不良有益。
4. 下沉与揽肩:双手下垂,在上体稍微弯曲的情况下,两手臂几乎与身体重合。
这一动作能有效缓解颈肩部疼痛。
5. 空势与拿脚:双手下垂,左脚置于左侧,双手向外抬至两脚腕部。
该动作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加强腿部肌肉。
6. 手托天与直身:两手下垂,腰背部和后颈部向后微微弯曲。
该动作可改善颈椎关节病、肩周炎等症状。
7. 齐步与姿势:两手下垂,两脚向前迈出一步,身体重心落于右脚前。
该动作有助于提高神经系统活力、改善慢性疲劳。
8. 抚顶与踮足:双手从前方轻轻抚向后方,同时两脚踮起脚尖。
此举有助于平衡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
三、八段锦与中医理论的关联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与精气神三者协调密不可分。
八段锦中的动作和气功手法,与中医所讲的调理阴阳平衡、协调脏腑功能等理论紧密相连。
致敬即将消失的传承:“少林武穆八段锦”源流和动作详解一今天介绍少林八段锦一个比较小众的练法,少林武穆八段锦。
先说几句废话。
一、八段锦,百家争鸣才更进步10年之前,八段锦还没有现在这么流行时,研究者很多,创新者很多,当然练法也很多。
而且其渊源多借少林或武当之名。
仅少林八段锦就有多种练法,除了我之前介绍的释行宇版八段锦外,还有目前少林寺正宗的练法。
网上视频很多,大家可以看看。
和释行宇版还是有不小差别。
奇怪的,这三年因为抗y,大家学习八段锦的多了,反而常见就是体育总局版八段锦了。
我之前也介绍过胡海牙内家八段锦,这个功法其实也20年前的功法。
看到网上甚至电视上纠正观众的一些练法,都是完全把体育总局版当成最正确的,不可置疑的样板,实在遗憾。
我们知道,八段锦从魏晋时期演化到清朝成熟,一千多年的时间,变化很多,很难说最标准的版本。
而且,对于导引术而言,限定某种特定的标准,反而让导引术变得狭隘了。
养生功法,包括武术都是在演化中进步和发展,有着不同的版本和练法,才更能促进其发展。
太极拳的全世界流行就是如此,不但有陈式,还有杨师,有孙式,有武式,有天龙太极,才让太极拳虽练法不同,但核心理念都不离“太极拳论”。
二、少林武穆八段锦来源少林武穆八段锦最早来源不可考,但传为岳飞所创。
传岳飞所创的还有易筋经等很多功法。
因岳飞谥号“武穆”,所以叫“武穆八段锦';据说岳飞武功的老师是来自少林的周侗,所以也叫少林武穆八段锦。
但,我更相信是清代到民国年间所创立。
武穆八段锦整体口诀如下:【总诀】叉指托天舒三焦,骑马弯弓射胡雕。
托天踏地对抻劲,回首凝望消五劳。
摇头摆尾灭心火,折身攀足壮肾腰。
冲拳怒目增力气,马背颠簸起俯仰。
其功法整体与目前体育总局八段锦基本一致,但名称和练法略有不同。
三、少林武穆八段锦动作详解(第一式和第二式)分八式详细介绍。
第一式:“叉指托天舒三焦”动作详解这一式整体动作为:两脚并拢叉手上托天。
这和体育总局版叉手类似,和释行宇版两掌托天完全不同。
八段锦详解八段锦是我国古代民间流行最广的导引术之一,分为两大类:坐式八段锦与立式八段锦,即文八段锦(坐式静功)和武八段锦(站式动功)。
坐式八段锦主要起源于八仙之一钟离权所传之八段锦。
钟离八段锦因吕洞宾手书于石壁而得以流传下来。
钟离八段锦首述总诀,次列图说,图文并茂,可称佳品。
明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编刊的《活人心法》一书中,钟离八段锦被分别标以叩齿集神法、摇天柱法、舌搅漱咽法、摩肾堂法、单关辘轳法、双关辘轳法、托天按顶法、钩攀法。
立式八段锦流行于世的主要代表功法为曾慥立式八段锦,其内容简而备,易于行,综述为:“仰掌上托,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鲜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
”(《道枢·众妙篇》)流行的各种立式八段锦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介绍每个功法动作的时候,都相应说明该功对人体生理所发生的作用,而以曾慥所述最为鲜明突出。
现根据历代各家多种坐式、立式八段锦的文武练法,结合家师所传及自己四十多年的练功实践经验,熔导引、按摩、推拿、点穴、吐纳、六字诀、武术、内功等修炼方法于一炉,创编了下述这套动静结合、文武双修、内外兼练的八段锦修炼功法。
此功法具有相当好的健身祛病、增智开慧的效果,安全可靠,不出偏差,简单易行,适合于男女老少各种人群演练。
呼吸采用鼻吸口呼、鼻吸鼻呼两种方式为主,少数特殊功法采用闭息的屏闭呼吸方式。
练功方式采用坐式和站式两种方式,坐式可盘趺而坐,站式可双足齐肩宽而立,垂目冥心,握固静思,久暂均可。
练功时间以子时后、午时前的早晚时间为佳,(从子时后至午时前为六阳时为生气,从午时后至子时前为六阴时为死气),可子后、午前各行动一次,导引专修者亦可于子午卯酉四时各行动一次。
练功方向以肝病患者面向东方、心病患者面向南方、肺病患者面向西方、肾病患者面向北方、脾胃病患者面向任意方向意守中宫修炼为佳。
立式八段锦发展演变历程探究立式八段锦发展演变历程探究引言:众所周知,八段锦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健身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健身保健活动中。
其中又以立式八段锦最为独特而广为人知。
立式八段锦的发展演变历程至今仍未完全明确,本文将通过探究其历史背景、传承、演变过程以及现代应用等方面,来揭示立式八段锦发展演变的历程。
一、历史背景立式八段锦作为传统保健养生方法的一种,源自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在古代中国,人们注重保健养生,而道教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身体修炼和健身方法。
在此背景下,立式八段锦应运而生。
二、立式八段锦的传承传统的立式八段锦几乎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古代的道士、武术家,以及一些健身爱好者,都会将自己掌握的技艺传授给后人。
这样的传承模式使得立式八段锦得以延续至今。
三、立式八段锦的演变过程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传承,立式八段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动作序列。
早期,立式八段锦主要以单个动作为主,如举手、掣肘、托足等,每个动作都有相应的呼吸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立式八段锦逐渐发展出一套相互衔接、流畅连贯的动作序列,形成了更加复杂的练习方式。
四、立式八段锦的现代应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健身意识的提高,立式八段锦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现代人常常面临长时间的办公和久坐不动的情况,导致身体的不适和健康问题。
立式八段锦能够通过身体的伸展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缓解久坐的困扰,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
此外,立式八段锦的练习还能增强体质、调整身心状态、增强免疫力等,对于现代人的身体保健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论:立式八段锦作为中国传统的健身保健方法,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健身方式之一。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更加重视立式八段锦的研究和推广,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它带来的健康益处,并为其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总的来说,立式八段锦作为中国传统的健身保健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已成为现代人们广受欢迎的健身方式之一。
八段锦研究释名八段锦是中国著名的导引术,源远流长,流传甚广。
锦原意是指有彩色花纹图案的精美丝织品,在古代是最贵重的丝织品,代指美好和优异的事物。
八段锦之意是八个优异导引术的集合。
八段锦的锦字是集锦之意。
有一种观点认为八段锦原名“拔断筋”,讹音为“八段锦”。
拔断筋亦称“筋拔断”,是中国传统的外家武术拉伸关节,肌肉和韧带,扩大肢体活动范围的一种练习,道家养生的导引术较少采用这种方法。
拔断筋也有很多流派和练习方法,练习方法也不一。
过度拉伸肌肉韧带对人体有害,一切以扩大肢体活动范围为目的的拉伸都对人体有害。
道家导引术文献常有“极力”“引”的要求,某些由于方法本身的限制,再怎样极力引,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八段锦双手臂向上的极力引(双手托天理三焦);有些方法极力引会对身体造成损伤,比如弯腰贴近腿部的练习(两手攀足固肾腰)。
(导引术并非都是正确的和有益的,在浩如烟海的导引术方法中,并不缺少错误有害的练习。
这一点提请研究者和练习者注意,古代流传下来的养生健身术并非全部都天然正确,在方法研究上不可一味崇古、泥古。
)八段锦中虽然有一些拉伸肢体的动作,但是大多跟扩大肢体运动范围无关,在方法上也跟拔断筋相悖。
因此八段锦的名称不大可能是由“拔断筋”讹误而来。
八段锦根据练习方法的不同,有立八段、坐八段;内八段,外八段;文八段、武八段;南八段、北八段等名目。
简介八段锦方法上分为立八段、坐八段两种。
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法,一是站立练习的导引术,称立八段锦,也称外八段锦。
一是以坐姿练习的一套导引术,称坐八段锦,也称内八段锦。
坐八段锦又发展出十二段锦、十六段锦。
通常所讲的八段锦指的是站立练习的八段锦。
站立练习的八段锦又有有文八段、武八段,南八段、北八段等名目。
文八段、南八段是相同方法的不同名称:多以双腿直立练习八段锦的肢体动作,屈膝练习时,幅度较小,练习时较柔和。
也有把坐八段锦称为文八段锦的。
武八段、北八段也是相同方法的不同名称:多以马步练习八段锦的肢体动作,练习时较刚猛。
关于八段锦的历史源流阐释在我国导引气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八段锦是最为流行的导引养生功法之一,其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宋代学者的著述中,史书《夷坚乙志》这样记载:“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常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上述记载意思是指:在历史上政和七年时,有李四矩这样一位官员,其常常在半夜时起身进行呼吸、按摩练习,其这种习练方式被当时称之为“八段锦”。
因此在《夷坚乙志》史书中虽然最早提出了“八段锦”这个养生功法称为,但是其并未就何为八段锦、八段锦的具体习练方式进行具体的描述。
从查阅的现有文献资料可以查阅到,“八段锦”在北宋时期已在社会中得到了普遍的流传,并在动作形式和派别上有了一定的分流,如坐式八段锦和立式八段锦、地域性的南、北派之分等。
立式的“八段锦”最早见于南宋时期史著《道枢众妙》之中,但是其习练内容的记载并未经系统的整理而形成完整的“八段锦”习练字诀。
其完整的“八段锦”习练字诀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事林广记-修真密旨》一书中。
从南、北宋时期发展至明清,“八段锦”养生功法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其学习资料已发展成为图文并茂的形式,极大了方便了这种养生功法在社会上的流传,《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是第一本直接以“八段锦”命名的史书,该书内容图形并茂、讲解完善、套路完整,其完整的字诀介绍了习练“八段锦”的养生功效:双手翻掌朝天能够理顺人体“三焦”,左右身体拉伸练习形成“开弓射雕”形,单举手臂能够调节人的脾胃功能,多做后转回头练习能够有效缓解多种损伤,多做颈部和髋部的活动能够祛火,两手攀足运动能够起到有效的固肾作用等。
而关于坐式太极拳的历史发展,未查阅到详细的记载资料,亦在此不在盲目赘述。
关于八段锦养生功法在何时、何地、为何人所创,在笔者查阅的资料中并未发现有效的论证,近代学者的研究也一直尚未作出明确的定论。
有学者在南宋时期史书《郡斎读书志》中研究得到,该书提到了“八段锦”的有关章节,但没有具体的撰写人,其具体的功法被总结为“吐故纳新”的习练字诀。
八段锦的起源八段锦是由古代导引术总结发展而成的一种传统养生功法,有关八段锦的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八段锦起源于宋代;也有学者认为最早可以推到晋代。
那么,八段锦究竟起源于何时?1、八段锦渊源于西汉1972年考古学家在发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时出土了一幅两千一百年前的导引图。
导引图是中国古代导引术的动作汇编,共描绘了四十几个动作姿势。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可看出,至少有四幅图势与八段锦图势相似。
因此,可推断它与后世流传的八段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养性延命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导引资料进行整理的辑录专辑,这本书总结概括了魏晋以前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其中《导引按摩篇第五》中有五势分别与清末定型的八段锦中的五组动作一一对应相似,可以推断《养性延命录》最早记载了与立式八段锦动作相似的功法雏形。
而且该书中的叩齿、咽津等动作也被后世流传的十二段锦、十六段锦等功法所吸收。
因此可以说,八段锦的形成与《导引图》以及《养性延命录》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2八段锦形成于宋元2.1 “八段锦”之名的出现“八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宋代。
北宋洪迈在他的《夷坚志》中论述道,“在宋政和七年之前,民间早己流行一种'虚吸按摩’的八段锦”;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刊行的晁公武撰写的《郡斋读书志》中所引录的藏书目录中载有题为“吐故纳新之诀”的《八段锦》一卷。
2.2八段锦歌诀形式的出现宋元时道人托晋人许逊所编的《灵剑子导引子午诀》中有“许真人引导诀”,首次将《道枢·众妙篇》中的八段锦文字改为歌诀形式,即“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肝单托西通肾,五劳回顾七伤调,游鱼摆尾通心脏,手攀双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
”这是继南宋曾慥《道枢·众妙篇》中首次以文体记载八段锦功法后,第一次以歌诀的形式记载的该功法套路。
与《道枢·众妙篇》中记载的内容相比,该歌诀内容中增加了“鸣天鼓”一势,但缺少了“大小朝天”一势。
八段锦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段锦的知识和体会。
八段锦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健身方法,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够提升心智。
在我演讲的过程中,我将分为以下八个部分,详细介绍八段锦的来源、内容及其益处,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八段锦的源起八段锦,又称为易筋经,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健身方法。
据传,八段锦起源于中国宋朝的一位名将瑜伽波斯米哑。
瑜伽波斯米哑年迈后,为了保养自己的身体,他总结了多年的经验,创造了这套简单而有效的练习方法,成为后来八段锦的基础。
二、八段锦的内容八段锦共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法。
这些动作包括揉腰运肾、运脾调胃、提肺炼肺、扩胸壮胸、舒心静神、益肝明目、润肺拔神以及润脾通腑。
通过每天坚持练习八段锦,可以调理人体的脏腑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三、八段锦的益处八段锦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方法,在养生保健方面有着诸多益处。
首先,八段锦能够调整和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给,提升细胞活力。
其次,八段锦通过调理脏腑经络,能够有效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八段锦还可以提高人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预防关节疾病的发生。
四、八段锦的正确练习方法要想正确地进行八段锦的练习,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首先,要选择一个安静、空气流通的场所进行练习。
其次,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放松身体,保持呼吸顺畅。
此外,要注意动作的平稳和流畅,不要勉强,以免造成伤害。
最后,要坚持每天练习,持之以恒,才能够获得最好的效果。
五、八段锦的适用人群八段锦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可以受益于它。
对于老年人来说,八段锦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机能退化;对于年轻人来说,八段锦可以缓解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对于那些长期坐办公室的人来说,八段锦也可以有效缓解颈椎和腰椎的问题。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气功练习方法,源自宋代的王宗岳。
它以八个动作为主要练习内容,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中医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解析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理论基础,介绍其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气的作用。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通过练习八段锦,可以调和气血,达到温通经络、强身健体的作用。
“第一式·两手承天”动作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可以舒经活络、调理气机,帮助气血循环;“第五式·左右搂膝低头看脚尖”,可以收敛气机、益脾胃,有助于增强体质。
八段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了中医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练习八段锦,可以刺激经络,畅通气血,达到调和经脉、强健身体的目的。
“第二式·左右掩面横扫折腰看脚尖”,可以刺激足太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有助于调节肝气、益脾胃;“第七式·拉弓似射雕”,可以活血化瘀、通利经络,有助于增强筋骨力量。
八段锦的理论基础还涉及到五行学说。
中医认为,五行是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分别为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五脏六腑相对应。
通过练习八段锦,可以调和五脏之气,达到平衡五行、保健强身的效果。
“第三式·左右托天展翅展展翅”,可以调理心肺,有助于平衡木火之气;“第六式·转腰摇头摆臀拢胯”可以调理肾膀,有助于调和水土之气。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气的作用、经络学说、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
通过练习八段锦,可以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平衡五脏之气、调和阴阳,从而达到健身养生的效果。
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养生方法,对人体的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到八段锦的练习中,共同享受中医养生的乐趣。
天下功夫源流50八段锦源流与演化和发展文/张绍义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一书中。
据该书记载:“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半夜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这些记述说明八段锦在南宋时己流传于世,这一时期的八段锦分为坐式和立式两种形式。
坐式八段锦的源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坐式八段锦源自唐代钟离(权)创编的“钟离八段锦法”,此首见于《修真十书》,曾收入明代《正统道臧》第122—131册。
南宋曾慥在《道枢•众妙篇•临江记》注中有过记述:“钟离(权)先生八段锦,吕公(洞宾)手书石壁上,因传于世。
”另一说认为坐式八段锦源自明代臞仙《活人心书》中所载“八段锦导引法”。
此两法的歌诀图基本相同。
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较有影响的著作,如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中的《八段锦导引法》,清代席锡蕃集《八段锦内功图说》,清代娄杰集《八段锦坐立功图说》中的《八段锦坐功》等。
清乾隆年间徐文弼将此法收入其所编的《寿世传真》,易名十二段锦,咸丰年间潘霨据徐氏本并略微增删,编入《卫生要术》,光绪年间王祖源改《卫生要术》书名为《内功图说》,流行于世。
立式八段锦在养生文献上首见于南宋曾慥著《道枢•众妙篇》,其文字为:“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
”这一时期的八段锦未定名,其文字也尚未歌诀化。
而在宋陈元靓编《事林广记•修身秘旨》中,八段锦被定名为“吕真人安乐法”,其文己歌诀化:“昂首仰托顺三焦,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较有影响的著作,如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中的《八段锦导引法》,清代席锡蕃集《八段锦内功图说》,清代娄杰集《八段锦坐立功图说》中的《八段锦坐功》等。
天下功夫源流51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鳝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
健身气功《八段锦》起源、歌诀、特点及作用(附图解)健身气功《八段锦》起源、歌诀、特点及作用一、八段锦起源八段锦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
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深受人民喜爱,据说是岳飞与梁世昌所传。
早在北宋时已有记载,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八段锦是古代上等丝织品,用多种不同颜色编织而成。
古人把这套动作视为祛病保健效果极好而又编排精练,动作完美的一套导引功法。
八段锦由八节组成,体势动作古朴高雅,故名。
二、八段锦歌诀(详见附1)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三、功法特点健身气功八段锦同祖国传统养生治病理念密切结合,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整套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有松有紧,动静相兼。
十分适宜中老年人、亚健康人群以及体质虚弱的康复病人习练。
而且可以不受时间、场地和天气的影响。
1、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柔和,是指习练时动作不僵不拘,轻松自如,舒展大方。
缓慢,是指习练时身体重心平稳,虚实分明,轻飘徐缓。
圆活,是指动作路线带有弧形,不起棱角,不直来直往,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
连贯,是要求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转换衔接,无停顿断续之处。
2、松紧结合,动静相兼松,是指习练时肌肉、关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的放松。
在意识的主动支配下,逐步达到呼吸柔和、心静体松,同时松而不懈,保持正确的姿态,并将这种放松程度不断加深。
紧,是指习练中适当用力,且缓慢进行,主要体现在前一动作的结束与下一动作的开始之前。
紧,在动作中只在一瞬间,而放松须贯穿动作的始终。
松紧配合得适度,有助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分解粘滞、滑利关节、活血化淤、强筋壮骨、增强体质。
本功法中的动与静主要是指身体动作的外在表现。
动,就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动作轻灵活泼、节节贯穿、舒适自然。
静,是指在动作的节分处做到沉稳,特别是在前面所讲八个动作的缓慢用力之处,在外观上看略有停顿之感,但内劲没有停,肌肉继续用力,保持牵引伸拉。
八段锦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各位分享八段锦的魅力和好处。
八段锦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健身功法,源远流长,积淀丰厚。
它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广大民众喜爱的养生锻炼方法。
我将从八段锦的起源、内容及其对健康的益处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八段锦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八段锦的起源。
八段锦最早可追溯到宋朝时期,起初是由少林寺的和尚发扬光大,后来流传到民间并得到广泛的推广。
这个名字“八段锦”是近代形成的,由于它一共有八个部分,因此被称为八段锦。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八段锦的内容。
八段锦包含了八个动作,每个动作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锻炼效果。
首先是第一段——双手托天理三焦。
这个动作可以起到舒展脊椎、调整呼吸的作用。
第二段是垂手捧河海。
这个动作主要锻炼手臂的灵活度和腰腹部的活动能力。
第三段是箭步推掌云彩。
这个动作可以增加下肢的力量和平衡感。
第四段是玉环环绕百步灵。
此动作主要锻炼腰腹部的灵活性和肩部的柔韧性。
第五段是弯弓射虎伸身法。
这个动作主要锻炼腰腹部的灵活性和腿部的力量。
第六段是左右探手捉面门。
这个动作可以锻炼手臂的力量和柔韧性。
第七段是左右踢脚蹬九天。
此动作可以增强下肢的力量和平衡感。
最后一段是倒金盆洗心胸。
这个动作可以增强上身部分的柔韧性和胸肺的活动能力。
以上就是八段锦的具体内容。
那么,八段锦到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首先,八段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体代谢,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其次,通过练习八段锦,可以加强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提高身体的柔韧性。
此外,八段锦还有助于调整心理状态,缓解焦虑和压力,提升身心健康。
最重要的是,八段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无论是老人、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可以通过八段锦获得健康益处。
总结一下,八段锦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健身功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了解八段锦的起源、内容及其对健康的益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健身方法的独特魅力。
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演讲,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八段锦,并且能够积极地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八段锦的渊源2022-09-05 发表于上海八段锦功法的源流: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中,在北宋已流传于世,相传至今有上千年历史,分为南北两派,行功时动作柔和、多采用站式(立势)为南派伪托梁世昌所传;动作多马步、以刚为主的称为北派,附会为岳飞所传。
二派同出一源,八段锦究竟为何人、何时所创,尚无定论,但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中,至少有4幅图势(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攀足固肾腰、左右开弓似射雕、背后七颠百病消),相似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辑录的《养性延命录》中图势。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间著名的道教家、理论家兼医家)。
到清朝末年,《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首次以“八段锦”为名,并绘有图像,形成了较完整的套路。
八段锦的“八”字,不是单指段、节和八个动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
正如明朝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笺》中“八段锦导引法”所讲:“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
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锦”字,是由“金”“帛”组成,以表示其精美华贵。
除此之外,“锦”字还可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
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并有坐势和立势之分。
立势八段锦在养生文献上首见于南宋曾慥著《道枢·众妙篇》:“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
”但这一时期的八段锦没有定名,其文字也尚未歌诀化。
之后,在南宋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才定名为“吕真人安乐法”,其文已歌诀化:“昂首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鳝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
八段锦的历史来源是怎么样的?八段锦起码汉代就有。
八段锦,来源于中医这是比较合理的。
八段锦属于中国的导引术范畴。
导引术和中医关系最多的就是道家和神仙家以及后期形成的道教。
这就是为了健康长寿,去病养生,强身健体甚至长生不死的目标服务的。
中医用了道家的思想,起码在老子的春秋时代和孔子同时或者更早!老子的《道德经》,以前必有道家思想,这东西不是老子原创!老子只是把这些东西写下来而已!八段锦,唐朝就有流行。
现在就有吕洞宾流传的八段锦。
好多医书和道教的典籍都有。
直到清和民国重视内功气功和修炼养生,才逐渐被世人知晓!并且现今八段锦的流派很多。
八段锦有武家,医家和道家以及民间之分。
但是,八段锦是我们祖国医学哲学养生学和医疗体操的结果,是强身健体的自我运动方法。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脏腑经络气血和三焦,通过动作和呼吸意念的导引,来调节阴阳平衡,以达到去病强身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八段锦因为还有内外之分,实际上也是导引气功和道家内丹术长生不死理论的实践的结果。
锦缎是在古代很贵重的东西。
为什么叫八段锦呢?!也是因为最初的导引都是上层有知识有文化的贵族和大学问家和医家,道家养生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就是写在帛上的。
你说他们古人多重视如果没有用,写在那上面还要带进棺材干嘛呢?!这是中医学的独特思维和养生去病强身的实践中得来!并不是有些人说的那么玄乎!八段锦方法简单,但是人们坚持下来的很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怎么会好呢?!任何运动都要适合自己,不然再好的东西你也不感兴趣,也坚持不下来!越是玄乎的东西,越没有作用!健身运动是生活的医疗的辅助,不能代替药物!虽然这是一种非药物的运动健身方法。
现今国家提倡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是因为合理有效。
此编辑回答,本人原创。
因为对中医药武术气功内功内丹术儒释道现代科学医学,这些东西研究和实践二十多年了!所以,如数家珍。
不得不慨叹中国祖先的智慧和才能!。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健身气功方法,起源于中国,被广泛传播和流传。
八段锦是中国传统气功中的一种,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呼吸法来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改善健康。
在中医理论中,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作用和原理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下面对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进行解析。
第一、五脏通泻理论在中医理论中,五脏通泄是人体脏腑功能调节的重要理论之一。
《黄帝内经》中有“五脏者,盛中之官也。
皆藏精神,驱使而通泄百节也”的论述。
意思是说,五脏是人体内的精气所寄,它们不仅主管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还负责着精气的运行和调节。
健身气功·八段锦中的每个动作都包含了五脏通泄的理论,通过动作的疏通和呼吸的配合,可以调理五脏功能,增强脏腑之间的协调,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第二、经络通气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经络通气是指人体经脉通过气血的运行来调节和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
《灵枢·本脏》中说:“气之所行,莫入于良而出于恶”。
这说明经络是指气血运行的通道,调节机体功能的桥梁。
健身气功·八段锦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呼吸法,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调节经络的通畅,达到健身保健的作用。
“左右扣肘颐宫捧腹”可以通气血,活络经络。
第三、调节阴阳平衡中医理论强调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天。
因地制宜”的理论。
健身气功·八段锦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依据阴阳平衡的理论设计的,通过动作的起伏和呼吸的调节,可以促进体内阴阳的调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第四、运动与静养结合中医理论注重动静结合的养生观念,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和脏腑功能的协调,同时也要注重静养,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安定。
健身气功·八段锦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节奏有规律的运动,通过动作的起伏和呼吸的配合,可以调整身体的状态和心境,达到运动与静养相结合的效果。
八段锦一.简介:八段锦是从北宋起便开始流传的一项健身运动,却历经千年仍经久不衰,其魅力可见一斑。
相信很多人都会做广播体操,却没有几个人知道广播体操的起源就是八段锦。
其实,八段锦就是古人创编的八节不同动作组成的一套医疗、康复体操。
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优美、柔顺,又因为功法共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
八段锦动作简单,易记易学,适合男女老少等不同人群习练。
传统医学认为,八段锦柔筋健骨、养气壮力,具有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之功能。
现代研究也已证实,八段锦锦能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和加强血液循环,对腹腔脏器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运动器官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是一种较好的体育运动。
二.作用和功效:(前四段作用:治病)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作用:上焦心肺,中焦俾胃,下焦肝肾,掌心向上托,小指和无名指有麻的感觉。
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作用:向前推出的食指向上,拇指斜向上,做法正确会有麻胀的感觉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作用:调理脾胃四式,五劳七伤向后瞧,作用:任督通,病不生,头旋转,手下按,打通任督二脉()(后四段作用:强身)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作用:健肾(去心火即强身)六式,两手盘足固肾腰,作用:健肾通过身体前后动两手至命门七式,攥拳怒目增气力,作用:练内气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作用:血脉通畅,气血充足八段锦动作口诀三.动作名称: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第三式调理脾胃臂单举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第七式怒目攒拳增气力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四.教学安排每节课学习两个新动作,并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八段锦之历史源流又据《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一书,摘录八段锦之历史附录如下:八段锦;渊源于南朝梁代八段锦是由两臂或单臂上举,马步左右开弓,头部左右旋转,摇头摆臀,弯腰两手攀足,马步左右出拳,足跟上提八个动作组成,是古代导引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算起,导引之术在我国流传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南朝梁代陶弘景撰有《养性延命录》,此书总结了魏晋以前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书中的内容亦被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日本《医心方》等书所吸收,其中《导引按摩篇第五》中“狼踞鸱顾,左右自摇曳”、“顿踵三还”,以及书中所描述的左右挽弓势、左右单托天势、两手前筑势,与清末定型的八段锦中“五劳七伤往后瞧”、“背后七颠”、“左右开弓似射雕”、“调整理脾胃须单举”、“攒拳怒目增气力”五种动作相仿。
书中叩齿、咽津亦被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所吸收。
从中可以看出,八段锦的形成与《养性延命录》有渊源关系。
一、八段锦形成于宋代八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北宋洪迈《夷坚志》。
其文曰:“政和七年(1117),李似矩为起居郎。
……似矩素于色简薄,多独止于外舍,仿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得之甚喜。
……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并称为“长生安乐法”,但未记载八段锦的具体功法。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刊行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有“《八段锦》一卷,不题撰人,吐故纳新之诀也”,但原书已佚。
八段锦在民间流传的情况,南宋初年著名道教学者曾訸(字端伯,号至游居士、至游子)在汇集宋以前文献的《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二十三《临江仙》词附注中有记载,原文谓:“钟离先生八段锦,吕公手书石壁上,因传于世。
其后又有窦银青八段锦,与小崔先生临江仙词,添六字气一其中,恨其词未尽,予因择诸家之善,作临江仙一阕,简而备,且易行。
普劝遵修,同证道果。
绍兴辛未(1151年)仲春,至游居士曾訸记。
”据此可知,宋时八段锦有四家,窦银青和小崔先生二家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