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8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情感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鉴赏对点精练一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白居易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明月高悬、碧空如洗、宁静安谧的环境中,月下人形单影只、愁思萦怀的画面。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意象: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
(写出四个即可)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孙昌胤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①。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②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注①陲:边陲,国境,靠边界的地方。
②沈冥:隐居的人。
诗中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感叹自己还不如林间的飞鸟快乐,写出了“林间鸟”自由地飞翔,还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毛的情景,表现了作者为世俗所累,顾及太多而无法达成本心,于是向往自由生活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冯延巳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栏,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注]春寒。
注特地:特别。
说说“双燕”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引发主人公的情思,既有对成双晚归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
鉴赏现当代诗歌的形象,分析思想情感一、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艾 青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1937年4月为纪念“左联”五烈士①而写注①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的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和胡也频五位革命作家被秘密枪杀。
1.“桃花”意象在诗中既实又虚,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二)(2020·山东济宁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还 给 我严 力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也请把骨头还给我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哪怕已经被你录在磁带上了也请还给我请还给我我与我兄弟姐妹们的关系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请还给我爱的空间哪怕被你用旧了也请还给我请还给我整个地球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也请还给我2.“还给我”是这首诗的核心诉求,简要概括作者希望“还给我”的究竟是什么。
二、仿真练(2020·山东日照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6题。
金黄的稻束郑 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描绘的是乡村常见的图景:秋天,收割好的水稻被捆成一束束,立在稻田里。
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提升练一、【2020·辽宁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
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英武潇洒的形象。
B.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C.尾联使用问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故友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这首诗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B2.①壮志难酬。
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
“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错误,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这里只是突出了一种对自己戎马生涯的怀念。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要素,结合重要诗句进行具体的分析。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1.D 2.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第二部分专题七第四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知能演练场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相思林逋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
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①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已平。
[注]①罗带,香罗带。
古人把香罗带打成同心结,表示永远相爱。
试就你的理解,简单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参考答案: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一个青年女子因爱情受到波折(罗带同心结未成)而泪别情人(君泪盈,妾泪盈,两岸青山相送迎)时的情景。
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及依依难舍之情。
2.(2010·郑州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3.(200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①。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参考答案: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律诗。
(步骤一)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步骤二)寄寓了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步骤三)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夜啼陆游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从词中的“弄笔”、“钩帘”、“听新蝉”这些词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弄笔”表现词人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的感情;“钩帘”挂起帘钩,迎风纳凉;“听新蝉”以动衬静,凸显环境的清幽。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01 考点解读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瑰宝,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1、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并能理解运用。
2、阅读古诗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4、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5、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把握古诗词情感”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诗词类别、诗词情境、关键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领会人物精神、体会蕴含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情绪。
02 考查方式古诗词情感考查的方式通常有: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这首诗的某一句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03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中,品味作者思想感情题型就是根据整首诗歌大意及意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抒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关注题目,推知情感。
诗歌题目有时明确了写作的目的、背景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背景,往往能够提示抒发什么情感。
诗题形式上的标志词有:思、别、送、谪、行、咏、登、寄、赠、感、遇、访、题......关注诗歌题目、知晓诗歌内容,可以推知诗歌情感:1.“题”、“访”,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感”,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谪”,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包括离别之事,迁谪之事等。
4.“行”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5.“送”、“别”,送别诗,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对友人的祝愿、牵挂......二.明确题材,分析情感。
高考常考查的诗歌类型(按题材分类)包括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物诗、讽喻诗等。
考生对古诗词不同的题材表达的具体情感内涵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考生在鉴赏具体诗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鉴赏诗歌形象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象和画面。
它经常是抒情诗的抒情仆人公,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李白的形象;也指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隐者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或物象,陆游的《咏梅》中梅的形象。
有时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和诗歌塑造的形象是同一的。
而这些形象往往是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所以它们往往被叫做“意象”。
有的诗歌有一种意象,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渔翁,有的诗歌有多种意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头为了渲染一种离别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凄清的意境,分别用了“夜”“秋”“枫叶荻花”等意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是诗人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产生思绪,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
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一体的效果。
二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猛烈的主观感情接触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表达出来,客观的物境也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杜甫的诗《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带着“战斗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一主观感受,看到“花”和“鸟”,便用它们表达了出来,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意境。
三是物我情融,诗人内心的某种主观感情与所看到的客观事物自身的、人们公认的情意恰相吻合,于是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达到了某种有机的整体的意境。
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物我情融”例子。
了解了以上关于意象与意境的相关学问,再看高考对诗歌形象与意境的考查,就感觉有据可依了。
高考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诗歌的形象:⑴分析诗歌中用了什么形象;⑵说出形象的基本特征;⑶形象的意义。
第01讲整体把握诗歌文本目录语文高考试题诗歌是必考的题型,诗歌的整体把握要从题目、作者、背景、注释、所学旧知等方面把握,诗歌鉴赏一般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情感价值观四个角度出题,但是考查的试题不会单纯从某一个角度来出题,而是融合了四个方面的某些部分,是对诗歌的一个高度综合考查,试题一般来说是两道试题,一道四选一的选择题,赋分3分,另一道试题就是简答试题,也是力求综合几个考点。
例如:2023年全国甲卷,第一道选择试题: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解析如下: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
A项考查的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答案】14.A 15.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①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
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
现代诗歌阅读成为高考的新宠,而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又是重中之重。
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现代诗歌这两类鉴赏题中的得分率普遍较低。
因此,一轮复习中,要在答题方向和答题规范方面下功夫。
考法1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高考对形象的考查主要包括把握意象的内涵,鉴赏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
对现代诗歌而言,如何把握意象从而揣摩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尤为重要。
☞熟知类题通法解答意象鉴赏题“3环节”1.抓关键词语对现代诗歌内涵的理解,需要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反复揣摩,弄清表层意思。
2.结合作者经历或背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结合作者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内涵。
3.关注思考层次现代诗歌意象鉴赏题一般答题思路:表层属性+深层内涵。
作答时,要特别注意这一思维模式。
☞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树郑敏我从来没有真正听见声音像我听见树的声音当它悲伤,当它忧郁当它鼓舞,当它多情时的一切声音即使在黑暗的冬夜里你走过它,也应当像走过一个失去民族自由的人民你听不见那封锁在血里的声音吗当春天来到时它的每一只强壮的手臂里埋藏着千百个啼扰的婴儿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像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到的那样深无论自哪一个思想里醒来我的眼睛遇见它屹立在那同一的姿态里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在它的注视下细水慢慢流去在它的胸怀里小鸟来去而它永远那样祈祷,沉思仿佛生长在永恒宁静的土地上【注】选自诗人诗集《金黄的稻束》,本诗集所收诗歌写于1942—1947年。
“树”这个意象有何含义?(4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分类型题干中有“意象”“含义”等字样,是考查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
“树”既是诗歌的题目,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
第二步:依环节,找对应[答案]“树”是自然物象,但郑敏通过内心所感受到的是树的声音,树的宁静,这两种“品格”暗示民族力量的新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3讲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新高考命题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形式是多样的,主要从理解关键词语和品味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入手。
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
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情感来考查的。
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所不同,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这两个考法。
考法1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点主要有关键词语、关键诗句和语言风格。
☞熟知类题通法“3步骤”准解诗歌语言鉴赏题☞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请简要分析作者使用“扣”“垂下”“咽”“飘”这几个词的艺术表现力。
(4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定考查类型“这几个词的艺术表现力”,说明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关键词语,属于“炼字”题型。
第二步:依类型,定答题方法题干中列出的这四个词语均为动词,要结合全诗,把握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如“垂下”代表了老马内心的无奈和对苦痛的默认;“飘”,飘过的是鞭影,代表了老马受到奴役的命运。
第三步:依要求,定作答要点“扣”“垂下”“咽”“飘”这几个词都形象地描写出了老马命运的悲苦和生活的艰辛与无助。
作答时,要注意对词义的理解,关注其表达效果。
[组织答案][答案]“扣”形象地写出了老马承受的压力之大;“垂下”形象地表现出老马感受到的沉重与无可奈何,也写出了它卖力前行的样子;“咽”表现出它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无奈;“飘”形象地补充了上一行的“泪”字,使诗意更丰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不知道风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专练专题六现当代诗歌阅读(现代文阅读Ⅱ)真题先究(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在苏格兰高原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8.“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9.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练前必备一、意象1.结合诗歌,积累常见意象。
如: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与李璟《浣溪沙》“丁香空结雨中愁”以及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中的“丁香”意象一样,都蕴含着忧愁的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形象的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九江口作【注】王昌龄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开篇不凡,“漭漭”一句描绘了九江水势浩渺、江面广阔的场景,气势雄浑,意境壮阔。
B.“驿门”四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
“望”“期”等词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前景的深沉思考。
C.“明时”二句作者感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怀才不遇。
“孤舟”暗示了其内心的孤独、悲苦。
D.本诗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何当”两句直接描绘了他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
【解析】选D。
“直接描绘”错,“何当”是“何时”的意思,“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均为诗人想象的内容。
★(2)本诗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写及“吴钩”。
请比较两首诗词运用“吴钩”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两首诗词中都使用“吴钩”这一意象,而这一意象代表了战争。
两首诗词作者借助“把吴钩看了”“佩吴钩”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
不同之处在于两首诗词表达的感情基调不同,王诗“报君恩”“系单于头”表明了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辛词“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抒发的则是英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
答案:相同点:吴钩是一种武器,两首诗词中作者借“吴钩”意象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
(2分)不同点:两首诗词作者借“吴钩”所表达的感情基调不同,王诗中作者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
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三)现代诗歌现代诗歌题型讲解一、基础知识积累1.现代诗歌的概念诗歌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诗歌饱含情感和想像,是以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集中精炼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
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
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
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2.诗歌的主要分类(1)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叙事诗和抒情诗①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②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2)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①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
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③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和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9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时间:30分钟分值:32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题。
(16分)一片槐树叶纪弦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1.(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题)如何理解第二节前两行“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的含意?(4分)[答案]这两句诗不是特指江南或江北,某个城市或某个园子,而是泛指大江南北、城市乡村。
这从心理表现的角度来看,是实写,而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来看,则是虚写。
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
★2.(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题)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6分)[答案]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所以它是“最可宝贵”的一片;又因为离开了哺育它的“泥”,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的一片。
3.下列关于第一节的四行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递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
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6 鉴赏诗歌的形象题组一题型对点练1.[人物形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2.[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断:夜深。
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3.[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上早秋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4.[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离恨纳兰性德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
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
一声横笛锁空楼。
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
答:5.[事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庭芳·残梅李清照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②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
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
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情感(时间:30分钟分值:32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题。
(16分)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鉴赏现代诗歌的思想情感题)如何理解这首诗第五节所表达的情感?(4分)[答案]“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
2.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中“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绝望的死水”成了“绿酒”。
诗人善用很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来表达其尖锐的讽刺。
B.诗中还表现了死水的声音——“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还有歌声——“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作者以动衬静,使人想象这里可怕的死一般的沉寂。
C.作者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
D.诗歌用语极为讲究,比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织一层罗绮”“蒸出些云霞”等,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
C[“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一句曲解文意,这两句诗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3.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字富于色彩感,尽管写的是丑恶,却也艳丽鲜明,更反衬出诗中有意营造出的病态美在否定现实中的力度和深度。
专项对点练8
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情感
(时间:30分钟分值:3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题。
(16分)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鉴赏现代诗歌的思想情感题)如何理解这首诗第五节所表达的情感?(4分)
[答案]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
2.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绝望的死水”成了“绿酒”。
诗人善用很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来表达其尖锐的讽刺。
B.诗中还表现了死水的声音——“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还有歌声——“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作者以动衬静,使人想象这里可怕的死一般的沉寂。
C.作者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
D.诗歌用语极为讲究,比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织一层罗绮”“蒸出些云霞”等,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
C [“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一句曲解文意,这两句诗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 3.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用字富于色彩感,尽管写的是丑恶,却也艳丽鲜明,更反衬出诗中有意营造出的病态美在否定现实中的力度和深度。
B.这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
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
一、二、四句押韵,每节一韵,节奏和谐,动听入耳。
C.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终于“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问而不答,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D.诗人以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B [“一、二、四句押韵”有误,从诗中看,每节的第一句均不押韵,仅有二、四句押韵。
]
4.《死水》一诗,充分体现了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请就诗中的“绘画美”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这首诗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但所用的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
这里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罗绮”,有鲜艳照人的“云霞”。
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8题。
(16分)
浮云①
[俄国]莱蒙托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