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模板——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1]8页word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8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评价参照)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2014年1月目录1总论 (3)1.1编制依据 (3)1。
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1。
1。
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1。
2地下水环境功能 (3)1.3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1。
3.1评价执行标准31.3。
2保护目标31。
4地下水评价等级 (4)1.4.1评价工作定级 (4)1。
4。
2评价范围51.4.2.1Ⅰ类建设项目 (5)1。
4。
2。
2Ⅱ类建设项目51。
4。
2.3Ⅲ类建设项目5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3.1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3。
1。
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3.1。
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9)3.2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3。
2。
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2)3。
2。
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3)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4)4。
1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4)4。
1。
1预测范围 (14)4。
1.2预测时段 (14)4。
1。
3预测因子 (14)4.1。
4预测方法 (15)4.1.5预测模型概化 (15)4.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5)4.2。
1评价范围 (15)4。
2.2评价方法 (15)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7)5。
1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7)5。
2环境管理对策 (18)6评价结论与建议 (19)1总论1。
1 编制依据1。
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12 月26 日起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4)《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5)《地下水水质标准》(GB/T 14848—93);(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8)《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SL345-2007)。
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
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
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
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
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1、2计算方法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
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在水位持续下降过程中,只有大部分漏斗开始等幅下降,降速大小同抽水量成比例,则任意时段的水量均衡应满足下式:—单位储存量,—时段的水位降,-平均抽水量—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由此得出:其中抽水量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二是含水层中消耗的储存量.在抽水过程中,如果抽水量小于补给量,则水位应发生等幅回升,这时应取负号,故,其中取已求的平均值;为等幅回升速度。
第5章水环境影响评价5.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5.1.1 总论5.1.1.1 评价依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是应充分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区在地质、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程度较高,前人做过多次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提交过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报告,积累了丰富资料和研究成果,主要有:1、1982年,**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幅,**、**幅,1 /20万);2、1988年,**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报告》;3、1989年,**省地质矿产局及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提交的《**省胶东地区l:20万水工环综合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4、1994年12月,**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省文(登)荣(成)环(翠)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5、2019年7月,**市地质矿产处及**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提交的《**市地质矿产概论》;6、2000年,**市人民政府提交的《**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9~ 2019)》;7、2019年,**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省**市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1996年~2000年)》;8、2019年,**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的《**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9、2019年9月,**市地质矿产处及**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提交的《**市矿产资源规划研究(2019~2019)》;10、2019年3月,**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市地热资源调查报告》;11、2019年,**市各级政府提交的《**市、环翠区、**市、文登市、乳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9~2020)》;上述资料为本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充分的基础资料和技术依据。
5.1.1.2 评价执行标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标准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3838-2019)及国家环保部2011年6月1日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9)。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一、评价工作分级(一)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1、划分依据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
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表4-12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分级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强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中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K≤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弱岩(土)层不满足上述"强"和"中"条件。
注:表中"岩(土)层"系指建设项目场地地下基础之下第一岩(土)层。
环评地下水模板――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1.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识别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情况详见表1-1。
表1-1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表指标问题水环境施工行为常规指标污染一级施工阶段生产经营阶段服务期满后-1d-1c-1d地下水水质和水温变化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机污染热污染冷污染设备注:“+”为有利影响;“-”是一种负面影响;“1”指轻微影响;“2”指一般影响;“3”指严重影响;C长期影响;D短期影响。
由表1-1可以看出,本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停留在生产运行阶段,但影响不大;建设阶段对地下水的影响短暂,随施工的结束而停止;同时由于本项目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非持久性污染物,故在服务期满后随地下水稀释、径流等作用,污染逐渐消失。
2、地下水评价因子筛选根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结果,结合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污水排放类型、污水排放方向及周边环境质量概况,确定本项目评价因素包括污染源评价因素和影响分析因素。
项目运营期地下水评价因子见表1-2。
表1-2项目运营期评价因素一览表环境要素评价类别污染源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影响分析评价因子cod、ss、bod5、氨氮、动植物油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挥发性酚类、氨氮、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cod、ss、bod5、氨氮、动植物油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1)建设项目分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21)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指在工程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及服务期满后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建设项目;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三类:指同时具有一类和二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项目建成后,将由**县第二水厂供水。
本项目不开采区域地下水,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的变化;项目建成投产后,生活生产废水经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通过工业区排水管网排入**县污水处理厂处理。
一、地下水评价等级本项目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规定的Ⅲ类建设项目。
本项目位于***产业园内,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
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含水性一般,富水性不高,项目周边不存在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本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二、水文地质条件1) 地层项目厂区所在地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该组地层为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白(灰紫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
按其岩性及垂向空间分布分述如下:(1) 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强-中等风化砂泥岩碎块石、粉质粘土组成。
碎石含量约25%~44%,粒径一般20mm~160mm,间隙充填可塑状粉质粘土,松散-稍密,稍湿。
系平场修路回填而成,回填时间约2年。
(2) 粉质粘土(Q4dl+el)黄褐色,表层含植物根系,局部夹少量砂泥岩碎石,呈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厚薄不均。
(3) 砂岩(J2s)灰白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钙质胶结,少量黄褐色强风化砂岩为钙泥质胶结。
岩芯较完整,呈柱状,为较硬岩。
砂岩为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岩层,强风化砂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综合作用,岩层破碎,强风化砂岩取渗透系数 1.2m/d(经验值),为透水层;中等风化砂岩渗透系数为0.174m/d,为弱透水岩层。
强风化砂岩富水性受大气降雨影响显著,岩层破碎,有利于水的储存,富水性较中等风化砂岩好,为中等富水层,中风化砂岩为弱富水层。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一、评价工作分级(一)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1、划分依据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
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表4-12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分级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强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中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K≤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弱岩(土)层不满足上述"强"和"中"条件。
注:表中"岩(土)层"系指建设项目场地地下基础之下第一岩(土)层。
一、地下水评价等级本项目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规定的Ⅲ类建设项目。
本项目位于***产业园内,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
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含水性一般,富水性不高,项目周边不存在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本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二、水文地质条件1) 地层项目厂区所在地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该组地层为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白(灰紫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
按其岩性及垂向空间分布分述如下:(1) 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强-中等风化砂泥岩碎块石、粉质粘土组成。
碎石含量约25%~44%,粒径一般20mm~160mm,间隙充填可塑状粉质粘土,松散-稍密,稍湿。
系平场修路回填而成,回填时间约2年。
(2) 粉质粘土(Q4dl+el)黄褐色,表层含植物根系,局部夹少量砂泥岩碎石,呈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厚薄不均。
(3) 砂岩(J2s)灰白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钙质胶结,少量黄褐色强风化砂岩为钙泥质胶结。
岩芯较完整,呈柱状,为较硬岩。
砂岩为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岩层,强风化砂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综合作用,岩层破碎,强风化砂岩取渗透系数 1.2m/d(经验值),为透水层;中等风化砂岩渗透系数为0.174m/d,为弱透水岩层。
强风化砂岩富水性受大气降雨影响显著,岩层破碎,有利于水的储存,富水性较中等风化砂岩好,为中等富水层,中风化砂岩为弱富水层。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一、评价工作分级(一)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1、划分依据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
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3。
表4-13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4。
(4)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4-15。
表4-15 污水排放量分级(5)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6。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一、评价工作分级(一)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1、划分依据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
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3。
表4-13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4。
(4)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4-15。
表4-15 污水排放量分级(5)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6。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一、评价工作分级(一)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1、划分依据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
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3。
表4-13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4。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4-15。
表4-15 污水排放量分级(5)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6。
I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1、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识别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情况详见表1-1表1-1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表水环境指标问题地下水水质与水温变化备注:“ +为有利影响;-”为不利影响;“1为轻度影响;“ 2为一般影响;“ 3为严重影响;c长期影响;d短期影响。
由表1-1可以看出,本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停留在生产运行阶段,但影响不大;建设阶段对地下水的影响短暂,随施工的结束而停止;同时由于本项目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非持久性污染物,故在服务期满后随地下水稀释、径流等作用,污染逐渐消失。
2、地下水评价因子筛选根据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结果,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特征、排污种类、排污去向及周围地区环境质量概况,确定本项目评价因子包括污染源评价因子和影响分析因子,项目运营期地下水评价因子见表1-2。
表1-2 项目运营期评价因子一览表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1)建设项目分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610-2011)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U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川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U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本项目建成后用水由**县城第二水厂供给,本项目不对区域地下水进行开采,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项目建成投产后,生活及生产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经工业区排水管网排入**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故本项目属于I类建设项目。
(2)1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610-2011),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情况见表1-3。
露深度为16.8m,最大揭露厚度为10.4m> 1.0m。
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1、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情况详见表1-1。
表1-1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表
地下水水质与水温变化 常规指标污染 重金属污染 有机污染 放射性污染 热污染 冷污染
Ⅰ类建设
建设阶段 -1d 生产运行阶段
-1c
服务期满
后 -1d
为一般影响;“3”为严重影响;c 长期影响;d 短期影响。
由表1-1可以看出,本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停留在生产运行阶段,但影响不大;建设阶段对地下水的影响短暂,随施工的结束而停止;同时由于本项目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非持久性污染物,故在服务期满后随地下水稀释、径流等作用,污染逐渐消失。
2、地下水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结果,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特征、排污种类、排污去向及周围地区环境质量概况,确定本项目评价因子包括污染源评价因子和影响分析因子,项目运营期地下水评价因子见表1-2。
表1-2 项目运营期评价因子一览表 环境要素 评价类别
评价因子
地下水
污染源评价 COD 、SS 、BOD 5、氨氮、动植物油
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 pH 、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挥发性酚类、氨氮、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 影响分析
COD 、SS 、BOD 5、氨氮、动植物油
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1)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建设项
水环境指标问题
建设行为
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指同时具备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本项目建成后用水由**县城第二水厂供给,本项目不对区域地下水进行开采,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项目建成投产后,生活及生产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经工业区排水管网排入**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故本项目属于Ⅰ类建设项目。
(2)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情况见表1-3。
表1-3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一览表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项目场区设勘察采样点61个,钻探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最大揭露厚度为10.4m>1.0m。
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结果,在勘察深度范围内,项目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一个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0.05m/d,即5.79×10-5 cm/s在10-7 cm/s~10-4 cm/s之间,且分布连续、稳定。
则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级。
场区在钻探揭露深度(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内均未见地下水,则场区潜水含水层埋深较深。
项目所在区域属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于河谷阶地,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呈季节性,则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较密切。
综合分析,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
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生活供水水源地准保护区、不属于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源保护区、也不属于补给径流区,同时项目占地为规划的轻工建设用地,场地内无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环境敏感区。
则项目场地地下水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项目产生的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废水排放量为220.03m3/d<1000 m3/d,废水中的污染物
、为非持久型污染物,即污染物类型数=1。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有CODcr、BOD
5 SS、动植物油、氨氮,共计5个<6个。
则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小,污水水质简单。
综上述述,通过查表1-3可知本项目地下水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降雨或废水排放等通过垂直渗透
进入包气带,进入包气带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经吸附、转化、迁移和分解后输入地下水。
因此,包气带是联接地面污染物与地下含水层的主要通道和过渡带,既是污染物媒介体,又是污染物的净化场所和防护层。
地下水能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
一般说来,土壤粒细而紧密,渗透性差,则污染慢;反之,颗粒大松散,渗透性能良好则污染重。
4.1水文地质概况
(1)地质概况
项目场地属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于河谷阶地,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区在勘察钻探揭露深度(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内均未见地下水,则场区潜水含水层埋深较深。
地下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0.5 g/L,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呈季节性。
地下水流向为由北向南。
(2)含水组水文地质特征
项目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浅水层上部为粘土,下部以砂砾石为主,卵砾石其次。
此类型地下水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控制影响,则比较容易受到污染。
一般旱季水位下降,雨季地下水位回升,自年初至五、六月份,由于降水量少,蒸发旺盛,地下水呈连续下降状态。
七月份后,随雨季的到来,地下水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水位迅速回升,九月份以后转入降落期延伸到年底。
(3)包气带及深层地下水上覆地层防污性能
包气带即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是地下含水层的天然保护层,
是地表污染物质进入含水层的垂直过渡带。
污染物质进入包气带便与周围介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作用,其作用时间越长越充分,包气带净化能力越强。
包气带岩土对污染物质吸附能力大小与岩石颗粒大小及比表面积有关,通常粘性土大于砂性土。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项目场区设勘察采样点61个,钻探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最大揭露厚度为10.4m >1.0m。
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结果,在勘察深度范围内,项目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一个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0.05m/d,分布连续、稳定。
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级。
4.2地下水污染途径、影响分析及预防措施
(1)污染途径
污染物从污染源进入地下水所经过路径称为地下水污染途径,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工程所处区域的地质情况,拟建项目可能对下水造成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待宰圈、屠宰车间、氨机房、污水处理站、垃圾集中箱放置场地等污水下渗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
(2)影响分析
①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影响
正常情况下,对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污染物迁移穿过包气带进入含水层造成。
项目场地为粉质粘土层,其渗透系数为0.05m/d,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级,说明浅层地下水不太容易受到污染。
若废水或废液发生渗漏,污染物不会很快穿过包气带进入浅层地下水,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很
小。
②对深层地下水的污染影响
判断深层地下水是否会受到污染影响,通常分析深层地下水含水组上覆地层的防污性能和有无与浅层地下水的水利联系。
通过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区内第Ⅱ含水组顶板为分布比较稳定且厚度较大的粘土隔水层,所以垂直渗入补给条件较差,与浅层地下水水利联系不密切。
因此,深层地下水不会受到项目下渗污水的污染影响。
(3)预防措施
该项目重点污染区防渗措施为:待宰圈、屠宰车间、氨机房地面采取粘土铺底,再在上层铺设10-15cm的水泥进行硬化,并铺环氧树脂防渗;氨机房中的氨罐区四周设围堰,围堰底部用15~20cm的耐碱水泥浇底,四周壁用砖砌再用水泥硬化防渗,并涂环氧树脂防渗;污水处理站所用水池、事故池均用水泥硬化,四周壁用砖砌再用水泥硬化防渗,全池涂环氧树脂防腐防渗。
通过上述措施可使重点污染区各单元防渗层渗透系数≤10-10cm/s。
一般污染区防渗措施:制冷工段地面、生产区路面、垃圾集中箱放置地、维修车间仓库地面采取粘土铺底,再在上层铺10~15cm的水泥进行硬化。
通过上述措施可使一般污染区各单元防渗层渗透系数≤10-7 cm/s。
由污染途径及对应措施分析可知,项目对可能产生地下水影响的各项途径均进行有效预防,在确保各项防渗措施得以落实,并加强维护和厂区环境管理的前提下,可有效控制厂区内的废水污染物下渗现象,避免污染地下水,因此项目不会对区域地下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