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 格式:doc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7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年产2000吨α-乙酰基-γ-丁内酯、1200吨5-氯-2-戊酮项目第1章总论环评报告1 总论1.1 编制依据1.1.1 法律法规(1)山东洪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α-乙酰基-γ-丁内酯、1200吨5-氯-2-戊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委托书;(2)东明县环保局《关于山东洪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α-乙酰基-γ-丁内酯、1200吨5-氯-2-戊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意见》;(3)山东洪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土地证;(4)拟建工程固废处置文件;(5)公众参与证明。
1.2 评价目的、指导思想和评价重点1.2.1 评价目的通过对现有工程现场勘查、分析,查找现有工程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以新带老”措施;通过对拟建项目厂址周围环境现状的调查、监测,掌握评价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现状;通过工程分析,分析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环节和排放量,结合项目所在地区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预测工程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论证工程拟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与合理性,从环保角度上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及减轻污染的对策及建议,为本工程环保设施的设计和环境保护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使工程建设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2.2 指导思想根据项目特点,抓住影响环境的主要因子,有重点地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力求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分析论证力求客观公正;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功能要求、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以及公众参与的原则;提出的环保措施力求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在保证报告书质量前提下,尽量缩短评价周期。
1.2.3评价重点根据项目的排污特点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特征,本次评价在工程分析基础上以地下水影响评价、风险评价、污染防治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为重点,并关注公众参与的意见。
1.3 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确定1.3.1 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与确定根据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和区域环境状况,本次评价分为施工期和运营期。
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技术问答(第三期,2022.11.15)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工作专班根据各省区市园林草地分等工作开展实际,结合近期工作专班与各省工作对接情况,现整理形成了《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技术问答(第三期)》,与第一期、第二期技术问答共同作为全国技术方案《指引》的重要补充,用以指导各地园、林、草地分等定级工作实际,请各省在具体工作中遵照执行,若实操中有相关疑问,请及时与专班取得联系。
一、共性问题(一)关于局部调整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的问题经各地实践检验提出并通过专家论证,对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速查表进行如下调整:一是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区、新林区、呼中区、松岭区归入温带、寒温带湿润区(Ⅰ);二是将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调整到亚热带湿润区(Ⅲ),将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调整到热带湿润区(Ⅳ);三是将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调整到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Ⅱ);四是将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武山县调整到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Ⅱ),将陇南市武都区、成县、文县、康县、西和县、礼县、宕昌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迭部县调整到亚热带湿润区(Ⅲ),将白银市平川区、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庆阳市环县,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镇)调整到半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区(Ⅵ);将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除马鬃山镇外)、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除明花镇外)调整到青藏高原高寒区(Ⅷ)。
(二)关于园林草地分等定级对象的问题本次园林草地分等对象为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的现状园林草地(含可调整地类),包括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范围内、外的园林草地。
园地定级对象为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的现状园地,林地、草地定级对象细化为林草综合监测成果中基于变更调查图斑划分的林地、草地小斑。
若外业调查发时发现图斑地类不符或发生了变化,仍以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库中的图斑、地类、面积为准开展评价。
1.实习目的为保护生态环境,某地区计划从地形、植被、水体三个方面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研究。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2.实习内容及要求(1)数据说明(见“Data”文件夹)1、dem.tif:某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2、vegetation.tif:该地区植被覆盖的信息。
(2)要求根据提供的数字高程模型,【1】计算“vegetation”图层范围内的坡度、坡向;【2】提取“vegetation”图层范围内的河流线数据(不考虑图层范围外部的影响,汇流临界值为1000);【3】在“vegetation”图层范围内,计算每个栅格到最近河流栅格的直线距离值;【4】地形、植被、水体方面的生态因子及其对该地区的敏感性等级见表1和表2。
请根据表1中各因子权重值,加权计算该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信息,并按照表3的敏感性等级分类方法,绘制该地区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分布专题图。
【5】根据你的解决方案,开发一个应用型GIS系统,该系统需要具备加载数据、浏览数据、查询数据等基本功能,其它功能不需编写代码,但应在程序界面上体现。
(注:需提交GIS应用系统的源码文件和可执行应用程序)表1 生态因子及其影响范围所赋属性值3. 实习步骤与结果加载DEM和“vegetation”数据,并设置地理环境,将输出坐标系和处理范围设置为和“vegetation”图层一致。
图2-1【1】计算“vegetation”图层范围内的坡度、坡向;(1)打开求坡度的工具(Spatial Analyst Tools->Surface->Slope)输入栅格数据DEM,输出Slope_tif1。
图2-2坡度结果如图:图2-3(2)打开求坡向的工具(Spatial Analyst Tools->Surface->Aspect)输入栅格数据DEM,输出Aspect_tif1。
图2-4坡向结果如图:图2-5(3)对坡向图层按表1中“分类”进行分类符号化。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1 适用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容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立工程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价。
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2 规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容引用了以下文件中的条款。
但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043-2008 开发建立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GB/T12763.9-2007 海洋调查规第9 局部:海洋生态调查指南SC/T9110-2007 建立工程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L 167-96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方法3 术语和定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态影响 Ecological Impact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所产生的任何有害的或有益的作用,影响可划分为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
3.2 直接生态影响 Direct Ecological Impact经济社会活动所导致的不可防止的、与该活动同时同地发生的生态影响。
3.3 间接生态影响 Indirect Ecological Impact经济社会活动及其直接生态影响所诱发的、与该活动不在同一地点或不在同一时间发生的生态影响。
3.4 累积生态影响 Cumulative Ecological Impact经济社会活动各个组成局部之间或者该活动与其他相关活动〔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造成生态影响的相互叠加。
3.5 生态监测 Ecological Monitoring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对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展的测定、观察。
3.6 特殊生态敏感区 Special Ecological Sensitive Region指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效劳功能,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严重且难以预防、生态功能难以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
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技术流程 (2)6 评估指标体系 (2)7 评估技术方法 (3)8 评估结果 (3)附录A(规范性附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计算方法 (4)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总则、技术流程、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等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与以下标准同属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HJ 1166—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7—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8—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9—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70—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格局评估》(HJ 1171—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HJ 1172—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问题评估》(HJ 1174—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HJ 1175—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HJ 1176—2021)。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1年5月12日批准。
本标准自2021年8月1日起实施。
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等级划分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对象的特性,评价对象可以是不同类型的环境风险,如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
不同类型的环境风险可能具有不同的评价难度和风险程度,因此需要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进行等级划分。
2. 评价方法的复杂程度,环境风险评价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模型模拟等。
评价方法的复杂程度不同,对评价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也不同,因此可以根据评价方法的复杂程度划分等级。
3. 评价结果的影响范围,环境风险评价的结果可能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公众等。
评价结果的影响范围越广,对评价人员的责任和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可以根据评价结果的影响范围划分等级。
4. 评价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环境风险评价可以针对不同规模和复杂程度的项目进行,包括小区环境风险评价、工业园区环境
风险评价、城市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等。
评价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同,对评价人员的工作量和技术要求也不同,因此可以根据评价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划分等级。
5. 评价人员的资质和经验,评价人员的资质和经验是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因素。
具有较高资质和丰富经验的评价人员可以进行更高级别的评价工作,而缺乏相关资质和经验的评价人员则可能只能从事较低级别的评价工作。
综上所述,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等级划分依据包括评价对象的特性、评价方法的复杂程度、评价结果的影响范围、评价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以及评价人员的资质和经验等因素。
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可以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等级划分标准,以便对环境风险评价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组织。
表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表B.1 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构成要求表B.2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成图比例规范要求海湾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导则表3表3晦沟环曬影哨抨价分级判抿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5. 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常规项目的监测分析方法(大家看看)了解典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主要影响注意一下10个类别中有关影响的细节,对案例意义重大(1)工业类项目①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I类②固体废物对土壤、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③废水渗漏引起地下水水位、水量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H类④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产生的区域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企业用水取自地下水(如自备井);※①③为企业排水引贡(2)固体废物填埋场工程①固体废物对土壤的影响;②固体废物渗滤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I类、H类)(3)污水土地处理工程①污水土地处理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②污水土地处理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③污水土地处理对土壤的影响。
(4)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开发建设及调水工程①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对区域(或调水工程沿线)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②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引起地下水水位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③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5)水利水电工程①水库和坝基渗漏对上、下游地区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②渠道工程和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在施工和运行期间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③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沼泽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6)地下水库建设工程①地下水库的补给水源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②地下水库的水位和水质变化对其他相邻含水层水位、水质的影响;③地下水库的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④地下水库的水位变化可能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沼泽化和岩溶塌陷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Technical Criteria forBiodiversity Impact Assessment in Nature Reserve前言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管的职能,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和《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标准,用于规范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工作。
本规范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起草。
目次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24.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2A.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4B.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影响7C.对种群/物种的影响8D.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10E.对生物安全的影响11F.对相关利益群体的影响125.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I)146.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分级147.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评价指标权重值168.评价报告提纲17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云南省境内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类别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区边界范围调整、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所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也适用于在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或确定为保护区生物走廊带、外围缓冲地带,并由保护区管理部门行使管理权的区域开展的一切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性活动所进行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各地区(州)、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表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表B.1 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构成要求
评价等级基本图件推荐图件
一级(1)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
(2)工程平面图
(3)土地利用现状图
(4)地表水系图
(5)植被类型图
(6)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
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图
(7)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
果和预测图
(8)生态监测布点图
(9)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
布置示意图(1)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山岭重丘区时,可提供地形地貌图、土壤类型图和土壤侵蚀分布图;
(2)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时,可提供水环境功能区划图;当涉及地下水时,可提供水文地质图件等;
(3)当评价工作范围涉及海洋和海岸带时,可提供海域岸线图、海洋功能区划图,根据评价需要选做海洋渔业资源分布图、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分布图、滩涂分布现状图;
(4)当评价工作范围内已有土地利用规划时,可提供已有土地利用规划图和生态功能分区图;
(5)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地表塌陷时,可提供塌陷等值线图;
(6)此外,可根据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选作动植物资源分布图、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图、基本农田分布图、绿化布置图、荒漠化土地分布图等。
二级(1)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
(2)工程平面图
(3)土地利用现状图
(4)地表水系图
(5)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
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图
(6)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
果和预测图
(7)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
布置示意图(1)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山岭重丘区时,可提供地形地貌图和土壤侵蚀分布图;
(2)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时,可提供水环境功能区划图;当涉及地下水时,可提供水文地质图件;
(3)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海域时,可提供海域岸线图和海洋功能区划图;
(4)当评价工作范围内已有土地利用规划时,可提供已有土地利用规划图和生态功能分区图;
(5)评价工作范围内,陆域可根据评价需要选做植被类型图或绿化布置图。
三级(1)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
(2)工程平面图
(3)土地利用或水体利用现
状图
(4)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
布置示意图(1)评价工作范围内,陆域可根据评价需要选做植被类型图或绿化布置图;
(2)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山岭重丘区时,可提供地形地貌图;
(3)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时,可提供地表水系图;
(4)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海域时,可提供海洋功能区划图;
(5)当涉及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可提供关键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图。
表B.2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成图比例规范要求
海湾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导则表3
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
5.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常规项目的监测分析方法(大家看看)
了解典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主要影响★注意一下10个类别中有关影响的细节,对案例意义重大
(1)工业类项目
①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Ⅰ类
②固体废物对土壤、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③废水渗漏引起地下水水位、水量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Ⅱ类
④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产生的区域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企业用水取自地下水(如自备井);※①③为企业排水
(2)固体废物填埋场工程
①固体废物对土壤的影响;
②固体废物渗滤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Ⅰ类、Ⅱ类)
(3)污水土地处理工程
的影响;
②污水土地处理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③污水土地处理对土壤的影响。
(4)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开发建设及调水工程
①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对区域(或调水工程沿线)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②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引起地下水水位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③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5)水利水电工程
①水库和坝基渗漏对上、下游地区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②渠道工程和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在施工和运行期间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③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沼泽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6)地下水库建设工程
①地下水库的补给水源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②地下水库的水位和水质变化对其他相邻含水层水位、水质的影响;
③地下水库的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④地下水库的水位变化可能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沼泽化和岩溶塌陷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7)矿山开发工程
①露天采矿人工降低地下水水位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②地下采矿排水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④尾矿库坝下淋渗、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⑤矿坑水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⑥矿山开发工程可能引起的水资源衰竭、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8)石油(天然气)开发与储运工程
①油田基地采油、炼油排放的生产、生活废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②石油(天然气)勘探、采油和运输储存(管线输送)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油对土壤、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③采油井、注水井以及废弃油井、气井套管腐蚀破坏和固井质量问题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④石油(天然气)田开发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⑤地下储油库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问题。
(9)农业类项目
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②污水灌溉和施用农药、化肥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③农业灌溉可能引起的次生沼泽化、盐渍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0)线性工程类项目
①线性工程对其穿越的地下水环境敏感区水位或水质的影响;
②隧道、洞室等施工及后续排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③站场、服务区等排放的污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1)Ⅱ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地下水供、排水(或注水)规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大小等条件确定。
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
注意:如建设项
目场地的含水层
(含水系统)处
于补给区与径流
区或径流区与排
泄区的边界时,
则敏感程度上调
一级。
掌握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评价技术要求
(1)一级评价要求
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详细掌握建设项目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的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应大于或等于1/10000)及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的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应大于或等于1/50000)、污染源状况、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评价期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平、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预测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2)二级评价要求
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基本掌握建设项目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的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应大于或等于1/50000)及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评价区评价期内);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补充必要的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半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8个区别
(3)三级评价要求
通过搜集现有资料,说明地下水分布情况,了解当地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监测,通过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或类比预测分析等方法进行地下水影响分析与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