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涉佛诗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90.19 KB
- 文档页数:2
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引导语:《菩萨蛮》是温庭钧的作品,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其中两首词的诗文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
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懒:句指懒得起来迟:句指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露(一作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赏析前三句都是写环境。
第一句写时间,应该是在后半夜。
第二句写地点,在重帘之后,也就是在闺中。
另外还有“无人语”三字,写环境之静,也点出词中女子孤身一人。
第三句写室内环境,熏炉里麝香已经燃尽(所以才到了“深处”)。
第四句写到人,“卧时留薄妆”,就是说,这女子睡时脸上还留着淡淡的妆。
本来,这是个很美也很幽静的状况,但是透出一股孤寂的情绪来。
下片写女子的思绪。
当年还自惜”,女子在一片寂静中醒来,躺在床上回忆过去,感觉过去的美好都已经不再。
“往事哪堪忆”,往事不堪回首,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是孤身一人,越是回忆过去的美好,越是映衬出现在的孤寂,所以不堪忆。
“花露(落)明月残”,写景,以这种零落的景象暗示女子的遭遇或是思绪。
“锦衾知晓寒”这句意蕴最为丰富,细点说:“晓寒”,不单单是指温度的低,而是说“我一个人孤睡,凌晨所感受到的寒冷”,意思主要是放在“孤睡”上。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温庭筠水精帘里颇黎枕⑵,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⑶。
藕丝秋色浅⑷,人胜参差剪⑸。
双鬓隔香红⑹,玉钗头上风⑺。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此词咏立春或人日。
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⑵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
“颇黎”既玻瓈、玻璃。
⑶”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
”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
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
详见《读词偶得》。
⑷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
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
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
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
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
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
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⑸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
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⑹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
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⑺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
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参考译文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
江边那绵长而细软的柳丝,刚刚发新芽,看上去朦朦胧胧,像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
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了,大雁一字飞过时,天上那一轮残月就要消失了。
赏析:《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温庭筠《菩萨蛮》的双性之美《菩萨蛮》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作的一首佳作,其中展现了双性之美的意境。
这首诗以其婉约清丽、妙笔生花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宋玉和温庭筠对双性之美的领悟和情感挥洒。
下面就从意象、意境和艺术手法三方面来解读《菩萨蛮》所体现的双性之美。
首先从意象来看,《菩萨蛮》中展现了双性之美的丰富意象。
全诗以“香雾云鬟,星河秋水浸光腕”一句作为开篇,将女性的娇美和温柔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又有“罗袂斜开”、“掩面金钗脱”等意象,展现出女性的妩媚和柔情。
与此诗中还存在着“峨嵋岫”、“独见绛筠裙、玉容寂寞泪阑干”等景象,体现出男性的高贵和豪迈。
作者以此将男性的刚毅与女性的柔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双性之美的鲜明对比和和谐统一。
其次从意境来看,《菩萨蛮》中展现了双性之美的含蓄意境。
全诗以“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作为开篇,将女性的娇艳和温柔化为意境中的一种情感,将男性的刚毅和豪放融入到情感的含蓄中。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又有“人两人”、“悔教夫婿觅封侯”等句子构筑起的韵味深长的意境,将男女情感的错综复杂和细腻真挚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以此将男女之间的情感难题和心灵悲凉融入到意境之中,形成了双性之美的含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从艺术手法来看,《菩萨蛮》中展现了双性之美的婉转艺术手法。
全诗以“雾髻雨巾”一句作为开篇,将女性的娇艳和温柔搭配得宛转婉约,将男性的刚毅和豪放描绘得妙趣横生。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又有“金炉沉水赤龙鱼”、“漉酒白莲初结愁”等句子构筑起的鬼斧神工的艺术形象,将男女之间的情感碰撞和心灵交融凝聚成一幅幅绝世佳作。
作者以此将男女之美的描写和表达相得益彰,形成了双性之美的深远意境和婉转艺术手法,让人倾心流连。
温庭筠《菩萨蛮》的双性之美
温庭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被誉为“唐代诗歌的绝品”,其中《菩萨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其双性之美而闻名于世,表现了温庭筠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
《菩萨蛮》以描写美丽的女性为主题,歌颂了女子的婉约、妩媚之美。
诗中以尽情赞美女性的风姿绰约、温柔娴静,表现出了男性对女性美的迷恋和赞叹。
诗人通过描绘女性美丽的容貌、婀娜的身姿和端庄的气质,展现了女性在男性心中的崇高地位和至高无上的美丽之感。
《菩萨蛮》并不局限于对女性的赞美,其中还包含了对“道”、“菩萨”等佛教概念的渗透。
通过将女性形象与佛教理念相结合,温庭筠巧妙地融入了宗教色彩,赋予了诗作更加深邃的内涵。
在诗中,菩萨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使得诗作不仅仅是对女性的歌颂与赞美,更是对“菩萨蛮”这一形象的艺术呈现和内在意蕴的挖掘。
由此可见,《菩萨蛮》融合了女性美的赞美及佛教思想的渗透,展现出了双性之美。
它既具有对女性美的传统赞美之情,又体现了对精神境界的探求和对内在美的追求。
正是在这种双重的美的表达中,《菩萨蛮》展现出了深厚的诗意魅力和富有内涵的艺术特点。
在《菩萨蛮》中,温庭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铺陈出了一幅典型的唐代女性形象。
他通过对女性美的描述,强调了其婉约、妩媚、端庄、高洁的特质,表现了对女性的赞美与歌颂。
在诗中,他以“菩萨”这一形象为女子作描绘,赋予了女性更加高尚的灵性寓意,使女性形象在诗中更加具有宗教性和超越性。
这种融合了宗教意蕴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对女性美的讴歌,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美的精神追求。
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唐代诗人——温庭筠,退而不隐,自然随性!忧患慕禅味,寂寥遗世情。
所归心自得,何事倦尘缨。
——温庭筠唐代社会儒释道三教并存,这种现象在文人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尤其在晚唐乱世生活的温庭筠,具有愤世刺世的儒家思想、叛逆不羁的道教思想和显而不浓的佛教思想,且有互相交融的趋势。
温庭筠是晚唐五代著名文人。
他生于太原祁地的名门望族温家。
其先祖温彦博是初唐宰相,受唐太宗信任与重用,温家显赫一时,但后来家道中落。
他被家族寄予厚望,希望使温家可以再次飞黄腾达,他本人也有光耀门楣的愿望,但怎奈生逢乱世,志高命舛,他有才难以施展,有怨无法呐喊。
恃才傲物,蔑视权贵的他只能借助其独特甚至被人所诟病的行为和文学作品表现他的内心情怀。
在这个过程中,他形成了对儒家、佛家、道家的独特理解,其一生都贯穿着对儒释道的践行和思考。
具体如何呢?请继续跟随哲学诗画往下看。
1,愤世嫉俗、作为济世的儒家温庭筠有着济天下、安苍生的理想愿望,他和所有儒生一样想积极入世、报效国家,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从游庄恪太子,入京求仕不得又漫游江南,寻找机会。
即便后来与佛教中人结交也是选择在文人和朝臣中颇有名望的宗密禅师,希望借此可以认识更多的权贵,为入仕打好基础。
温庭筠的传奇小说集《乾子》很能说明他积极入世、关心时政的心态。
还有他早起的一些诗词,也是积极入世的,充满体现了作为一个儒士想干一番事业的想法。
温庭筠的咏史诗也是承载他入世思想的一类重要作品,约有五十多首,其内容主要包括:借古讽今、揭露和抨击时政;抨击藩镇割据、期望国家统一;歌颂先贤英烈,渴望国家再次强大辉煌;借古抒怀,发泄理想无望的愤慨。
这些诗几乎都可看作是他借史刺世、借古讽今的佳作。
这些作品将历史中的丑恶与晚唐社会的黑暗联系起来。
如: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马嵬驿》铁马云雕共绝尘,柳阴高压汉宫春。
温庭筠《菩萨蛮》讲解,考证,赏析词的讲解(三)——温庭筠《菩萨蛮》浦江清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校”]“颇黎枕”《金奁集》作“珊瑚枕”。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双蝶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校”]“双蝶舞”《金奁集》作“蝶双舞”。
翠翘金缕双鹧鸪,水纹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黏飞蝶。
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阑外垂丝柳。
意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校”]“意信”《金奁集》作“音信”。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柳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方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校”]“重帘”《尊前集》作“重门”。
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
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菉蔌,眉黛远山绿。
春水渡溪桥,栏拂魂欲销。
[“校”]“玲珑日”《尊前集》作“玲珑月”。
温庭筠诗词赏析温庭筠诗词赏析意象是产生诗词意境的基础。
温庭筠在对意象的选择性运用中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意境,表达主人公的情意和感受真实贴切,词作所选意象色彩斑斓、浓艳绮靡,构成了以思妇为中心的意象群和自然山水意象群,两大意象群的组接始终贯穿思妇之情,虚实相生,兼长并美。
透过《菩萨蛮》十四首力求从意象的角度对温词有新的感悟和体会。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温庭筠诗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键词温庭筠意象虚实情一引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审美评价。
意象,作为产生诗词意境的基本要素,是词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复合体,它是词人为了表现某种内心情感,通过精心的选择 , 提炼客观物象,加工后而形成的有特定情感意义的一种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简言之,即是寄意于象,以象尽意。
如果把一首词的意境比喻为一座建筑物的话,那么意象就是构成建筑物的砖石。
高妙的词人总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细致的观察体验,精心的选择出适合于他表情达意的艺术表象,创造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意象,以组合成为一个真实生动,含蓄蕴藉,引人无限遐思,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境界。
前人论温词,或谓“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
”或谓“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美不出乎绮怨。
”诸如此类,皆与作者善于选择意象,以创造独特的艺术境界密切相关。
“温庭筠者,太原人,本名歧,字飞卿。
能逐管弦之音,为侧艳之词。
”他是晚唐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古人誉之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开创的以侧艳为主要特色的花间词风代表了当时整个词坛的创作倾向和审美趣味,成为当时文人作词纷纷追摹学习的典范,词作影响深远。
温词有富贵气,也有华丽之色,但绮而不俗,类似邓丽君的歌,含蓄委婉,雍容华贵,哀而不伤,蕴着浓的化不开的幽幽之情。
有趣的是邓丽君的歌也曾被归入“靡靡之音”的艳曲,《菩萨蛮》的意境类于《在水一方》或《南海姑娘》,《梦江南》好似《船歌》(《星星索》),《更漏子》则可比《何日君在来》。
引导语: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
《菩萨蛮》就细细的描绘了一幅女子梳妆的场景,下面让我们仔细解读一下这首词。
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唐代人,字飞卿。
后人称他为“温八叉〞,据传其双手交叉八次,大作就会诞生。
这足以和曹植七步成诗相媲美。
按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词并不是唐代文学的主流,但温庭筠是一个例外。
在内容上,《菩萨蛮》写了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的过程,大体顺序如下: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有人会问,温庭筠一个大老爷们写女孩子起床梳洗之事,未免太“娘〞了吧?其实,这是典型的以现代人观念揣度古人的想法。
词,和今天的流行歌曲没有本质区别。
词的功能是娱乐,多由美丽女孩在酒席间演唱。
说柳永词作“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这个意思。
试想,如喝酒时唱“红星照我去战斗〞这样“高大上〞的歌曲,不能不说是大煞风景吧!可见,温庭筠《菩萨蛮》写女子梳洗打扮的小情调是篇“优秀作文〞,一点儿也不跑题。
不仅不跑题,还写得文思细密、辞采飞扬、耐人咀嚼。
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是什么意思,“金〞又指什么呢?这是两个麻烦的问题。
可以肯定,“小山〞肯定不是小山丘。
原因很简单,写女孩子起床梳洗,跟山丘八竿子打不着。
教材的说法,“小山〞是一种眉的样式,据说还是唐明皇李隆基创造的。
李隆基艺术修养很高,把女子所画之眉分成十种,“小山眉〞是第二种。
我猜想这种眉大概画得长度比拟短、颜色比拟浅,远山如黛嘛!但问题来了,眉如何“重叠〞呢?有人说这女子晚上没卸妆,早起时眉色凌乱不均。
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合事理,一觉就能将眉睡“花〞,那得出多少汗?太不堪了!“小山〞,指眉可备一说,但我并不认同。
第二种解释,小山是一种屏风。
叶嘉莹持这种观点,我认同。
古人的床前枕畔有一个用来遮面的屏风,被称为小山屏。
温庭筠的其他作品中有过描述,如“枕上屏山掩〞及“鸳枕映屏山〞等。
温庭筠《菩萨蛮》鉴赏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作者简介]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
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
唐宣宗大中初试进士,历次不第。
曾为方城(今河南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世称温方城、温助教。
他精通音律、诗词,而词的成就犹高。
词的内容偏重写闺情,词藻艳丽。
近人辑有《金荃词》,得词七十首。
[注释]①小山重叠:指床榻围屏上雕绘的重重迭迭小山的山水画。
金明灭;阳光照在上面,忽明忽暗,闪灼不定。
一说:小山指眉,唐明皇造十种女子画眉式样,小山眉是十种眉之一。
小山童叠:指眉晕褪色。
金:额黄。
②鬓:额角边的头发。
鬓云:乌黑如云的鬓发。
雪:比方香腮之白。
欲度:遮过。
这句写鬓发松乱,遮住雪白香腮的样子。
这是写女子躺在床上的姿态。
③懒起:懒洋洋的起床。
娥眉:细长弯曲的眉毛。
弄妆:化妆。
迟:迟缓,慢慢地。
④照花前后镜:梳妆时前后用两面铜镜对照。
花面交相映:镜子里映着人脸,也映着头上插戴的花,人面与花互相辉映。
⑤贴:盘绣。
指将绣好的图案贴绣到衣物上。
罗襦(rú):丝绸的短袄。
鹧鸪:形状像斑鸠的一种鸟。
这二句写短袄上刚贴绣上了用金线描绣的双双鹧鸪的图案。
[译文]床头围屏雕绘的重叠小山在旭日光照下忽明忽暗,松乱的鬓发要遮过雪白的香腮。
懒洋洋地起床描画弯曲细长的眉毛,慢腾腾地化妆梳洗。
在前镜后镜的对照中(插上花饰),花和人面交相辉映更见娇美。
身上穿的丝绸短袄,有新盘绣上的用金线绣成的一对对鹧鸪。
[简析]此词写闺中女子晨妆情景。
上片首二句写晨光映窗,残妆缭乱,鬓发蓬松之状,正是下文“懒起”情态。
次二句写梳妆。
梳妆而从整理眉妆开始,很合于画妆程序。
一个“弄”字,既写其精心细致,又写出慵懒之态,乃为一词之眼。
而一“迟”字,又写多少情态、多少心绪,一语道出诸多情状,实为传神之笔。
下片写妆后情景。
以两镜前后反复映照审看,见其精心妆扮,“弄”字仍在此延伸。
沈嘉柯品读古诗词【从这首词,读懂温庭筠】菩萨蛮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个很出名的花间派。
产生于唐朝晚期的五代时期。
花间派的代表作,就是一套文集《花间集》。
《花间集》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人的五百多首词。
其中选了温庭筠的六十六首词。
这个流派最重要的人物,正是温庭筠。
为什么叫花间派呢?顾名思义,那就是以风花雪月、男女私情、悲欢离合为主题。
《红楼梦》里薛宝钗和香菱谈诗,提到文学史的说法:“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
”这个温八叉,也就是温庭筠的外号。
这也是个才子,天赋高,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
“温八叉”。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
至于“绮靡”这个评价,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诗词浮华艳丽。
“绮靡”是个很有来头的常用术语。
西晋年代的文艺评论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我们只是欣赏这首词的遣词造句,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香艳绮靡气息。
欣赏温庭筠的词,还是得了解一下他这个人。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宣宗爱唱《菩萨蛮》词。
令狐相国(綯)假其(温庭筠)新撰密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
温亦有言曰:“中书堂内坐将军。
”讥相国无学也。
唐宣宗这个皇帝很喜欢风花雪月的文艺诗词,尤其喜欢唱《菩萨蛮》也词牌的歌。
于是,当时的宰相令狐綯,拿温庭筠撰写的二十阕《菩萨蛮》献给皇帝。
令狐宰相这么做,当然是为了讨皇帝欢心。
他还要求温庭筠保守秘密,不得泄露。
原本温庭筠跟令狐相国往来,就是希望得到提携重用。
没想到,这位大领导拿他当枪手,让他捉刀代笔。
温庭筠自然是心中愤愤不平,我的绝世才华,却被你拿去利用,你这不就是仗势欺人,欺世盗名么!就把这事泄露出去。
那令狐相国自然也被激怒,从此疏远他。
温庭筠就更加口无遮拦,得罪到底,讥讽令狐綯是没文化的将军,还硬是当上了文官职位的大官。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唐宰相温彦博后代,属于没落贵族家庭出身。
才思敏捷,屡举进士不第,一生抑郁不得志。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
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其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
以下是小编带来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牌说明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
《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
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 据此可知其调原出外来舞曲,输入在公元847年以后。
但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人崔令钦所著《教坊记》中已有此曲名,可能这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输入中国。
菩萨蛮为词调中之最古者,属小令,共四十四字,以五七言组成;句句押韵,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
定格: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 ◆ ◆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眉毛。
小山眉为唐明皇定的十种眉样之一。
《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
”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
金:额黄,六朝以来妇女习尚。
杨慎(明)《丹铅续录·十眉图》:“ 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
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峯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逐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温庭筠诗词的评价(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温庭筠诗词的评价关于温庭筠诗词的评价引导语:温庭筠的诗词,历来倍受词评家关注,仁智之见,清代的张惠言,民国初年的王国维,还有当代的叶嘉莹老师等人,都曾对此作过深度的解读,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历来诸家对于温词是怎么研究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温庭筠词的审美意象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
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这首词是描绘艳妆女子怀念征人的作品。
上片,是烂漫春天的景象呈现。
以起句“双鸂鶒”的精美头饰一下飞渡到春池春水,引出“水纹细”,“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等一连串艳美细密的自然景色意象,由池到岸,刻画春光旖旎的庭园,鲜亮夺目。
而和煦的微风,吹皱了一池春水,似乎也漾起女子内心层层涟漪。
这浓艳的春景,为抒写游春之人的春思、春怨,做好了铺垫。
下片,转到春女怀思。
“绣衫遮笑靥”,写活了一个娇羞的游春女。
“烟草”粘“飞蝶”,将花草与飞蝶粘连,是写自然景象,亦关合二人相恋,隐含着对爱情痴迷的情愫。
此刻,春色与春情相交映,美景与欢欣相衬托,女主人公的兴致达到高潮。
而结尾作者笔峰陡转,由乐景推出了怨情,使得悠上加愁,美好的景色带来得欢愉是短暂的,欢乐过后剩下的是美好景色都遮不住的愁。
(二)温词中的景色意象充满朦胧幽约的美感。
温庭筠善于利用傍晚或拂晓的景物作为衬托来表达女主人公的闺阁愁怨。
是用周围景物的朦胧感来渲染主人公的心绪的。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其十二):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此词开头用“夜来、当午”点明时间,写夜景衬托闺怨。
皓月之意象,清辉空朦,正写午夜时分的月色。
“才”字,既是客观地说明时间的推移,刚到半夜;也是突出女主人公长夜难熬的主观感受:入夜以来,她辗转反侧、不能人睡,每时每刻都是一种煎熬,好不容易熬到现在,以为天要亮了,一细看,“才”到半夜。
听听四周的动静,“重帘悄悄无人语”,这就很自然地转写闺阁情思。
闺房静谧,唯有“深处麝烟长”。
“深处”与“重帘”照应,造成一种封闭感;因而,这麝烟,并未增加一点儿生气,反倒更显出了闺中的空廖。
至“花露月明残”,“花露”与“月明残”的`意象组合,使周围景物笼罩上一层朦朦的色彩;“锦衾知晓寒”之感伤情境,则随着自午夜至天晓这一段漫长时间的推移,思妇深深的忧思,是一种心灵上的落寞。
温庭筠《菩萨蛮》:绮罗香泽,深细婉约温庭筠《菩萨蛮》:绮罗香泽,深细婉约引导语:温庭筠《菩萨蛮》写女子梳洗打扮的小情调是篇“优秀作文”,写得文思细密、辞采飞扬、耐人咀嚼。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一下温庭筠的《菩萨蛮》。
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
先看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这个形象,在“花间集”的时代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可以指山眉,说女子眉毛的形状象山。
在这首词里面,它指的是不是眉呢?我以为不是的。
词中说小山重叠,眉毛可以象小山,但如何重叠呢?还有,词中第三句有“懒起画蛾眉”,又提到蛾眉。
就文学的感动的情意上说来,这种重复显得凌乱,不能造成一种感发的效果。
小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山枕。
五代时“山”是可以形容“枕”的。
顾夐写的两首“甘州子”里,就有“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和“山枕上,几点泪痕新”的句子。
但我以为,温词中的小山,不指山枕。
因为他说小山重叠,现在软的枕头可以两个重叠,山枕是无法重叠的。
剩下的一个可能,是山屏。
小山的形状,指的是屏风,是折叠的屏风,有点像山的形状。
有人以为这说法不对。
说下边将“鬓云欲度香腮雪”,是女子鬓边如云的头发要从脸上遮掩过去的样子。
屏风离得老远,女子在床上,两者不能衔接。
可是,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屏风来理解古人的词。
古人所说的山屏或屏山,就是在床头的。
我们可以用温庭筠自己的词来证明。
他在一首“菩萨蛮”中写有“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把屏山和睡脸结合在一起来写。
我们上面讲的“鬓云欲度香腮雪”,指的是睡脸,小山指的正是屏山。
“小山重叠金明灭”,“金明灭”是什么呢?他所写的应该是早晨,阳光从门窗的空隙照射进来,照在这个女子枕畔的屏山上,而屏山上是有一种金碧螺钿的美丽装饰的。
所以当日光照在上面,就显出金光闪烁的样子。
有了光线人就容易惊醒。
“鬓云欲度香腮雪”,晚上卸了妆,头发是披散的。
温庭筠《开圣寺》鉴赏整理温庭筠《开圣寺》鉴赏温庭筠《开圣寺》鉴赏1《开圣寺》唐代:温庭筠路分蹊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开圣寺》译文漂动的烟霭下,一条曲折的小道顺着山谷曲折而上,两旁乱石磷石旬,丛林苍苍,山风吹来,落木萧萧。
到寺庙后,长途跋涉后的马儿,得以纵辔休息,在闲适地踢着蹄,打着响鼻,不时地仰头长嘶;夕阳染红了远远近近的山岭,觅巢归宿的乌鸦在层林之间飞来飞去,噪声乱成一片。
寺内枯草遍地,乱竹丛生,泉水自落其间,无人汲用,虽时近黄昏,山厨依旧冷冷清清;影殿空空,木鱼声绝,殿外不远处,墓塔林立,原来僧人已葬在那里。
虽然再也不见旧时寺宇的风貌,但是记载当年建寺的南朝旧碑依旧存在,读读旧碑上镌刻的文字,再对比眼前的情景,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开圣寺》解释开圣寺:指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之开圣寺,建于南朝。
蹊(xī)石:溪流中的石头。
蹊:同“溪”,山谷。
烟丛:丛丛烟树。
萧萧:象声词。
这里形容草木摇落声。
出寺:指寺外。
向陵:对着陵墓的地方。
陵:南朝诸帝陵墓。
山厨:山野人家的厨房。
影殿:寺庙道观中供奉佛祖、尊师真影的殿堂。
南朝: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
耻:一本作“敢”。
兴废:盛衰,兴亡。
休公:指南朝僧人惠休,后还俗出仕为官。
借指开善寺住持僧。
一本作“渔翁”。
《开圣寺》创作背景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自长安东归吴中旧乡。
暮春抵达扬州,有较长时间逗留。
秋天自扬州渡江至润州(今江苏镇江)。
此诗为归吴中途经丹阳开圣寺时所作。
《开圣寺》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
开头两句写的是通往开圣寺的途中景象。
诗人并没有设色描绘,而只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进一个旅况萧瑟的.境界。
山道、乱石、古树、烟霭,旅途的荒芜、孤独可想而知。
但是诗人的感受程度好像还不仅如此,“萧萧”一词状山中秋风萧瑟、草木摇曳的窸窣之声,更增加了旅途的凄凉况味。
温庭筠菩萨蛮意象温庭筠菩萨蛮意象温庭筠(812?—870?)唐末诗人和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温彦博裔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温庭筠菩萨蛮意象解读,欢迎大家阅读!温庭筠菩萨蛮意象解读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写了一个美女,在闺房当中,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这一系列的镜头和影像,充满了那种软香温玉的美丽的感觉。
按照惯常的理解,也许有的人会有疑惑,说这样的词充满了慵懒的情调,写些空洞的意象,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先不说它的作者,先来看词作本身。
“小山”,有人解释说是小山眉,是当时一种流行的眉型;有人解释成为小山枕,就是像山形状的一个枕头;而最贴切的解释是山屏,就是古代的那种围着床榻一侧的小屏风。
在破晓的时候,阳光从门窗的空隙里照进来,照在她的枕畔,曲曲折折的光线撒在金螺碧钿的围屏之上,那种晦明阴阳、金光闪烁的光线照在她的脸上,惊醒了睡梦中的美人。
在半梦半醒之间,日光洒在她的秀面之上,一转头,乌黑的头发就仿佛“欲度香腮雪”,有一点凌乱,像流云一样要遮盖她的香腮。
读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注意呢,温庭筠说“鬓云欲度香腮雪”,而不是说“云鬓欲度雪香腮”,就更加有一种韵味。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字面的意思是说这位美女慵懒地起床,慢悠悠地画眉。
这两句的意味究竟在哪里呢?叶嘉莹曾经分析说:温庭筠仿佛是在写一个美女的梳妆,但是他在不知不觉之间,触动了传统文化的语码,这个语码就是“蛾眉”。
为什么说“蛾眉”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语码呢?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过美丽的女子,《诗经·卫风·硕人》中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样一位佳人,手指洁白修长、肤如凝脂、脖颈细腻、齿如编贝、额角丰满、眉毛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扉,眼波流转、酒窝深深、笑靥如花、眉目含情……这里的“蛾眉”代指了非常温柔、又非常善良而纯洁的美丽。
《菩萨蛮》温庭筠鉴赏《菩萨蛮》温庭筠鉴赏导语:对于温庭筠的《菩萨蛮》,我们该如何鉴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菩萨蛮》温庭筠鉴赏,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用。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鉴赏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鉴赏《菩萨蛮》,亦作《子夜歌》,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均两仄韵转两平韵,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
词上片描绘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
起始两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写女子褪色走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的残妆。
“小山”,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据传唐玄宗造出十种女子画眉式样,有远山眉、三峰眉。
小山眉等;“小山重叠”即指蹙眉紧锁的样子。
“金”指额黄,即在额头涂黄,这是六朝以来妇女的化妆习俗。
“金明灭”隐现明灭,意为脱落褪色的额黄留下或明或暗的痕迹。
“鬓云”,发髻蓬松如云,即指头发;“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即面颊,“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全句是说乱发垂下,掩住面颊。
这两句所写待起未起的情景。
三、四句,“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写刚起床的“弄妆”,“懒”引全句,并非不起,是娇懒形态,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先“画蛾眉”,承起句“小山”;“弄妆”、“梳洗”紧承次句“鬓云香腮雪”。
“迟”字,与“懒”相为呼应,极富层次感,而多少时光和心绪,都包含在这两字中,由外表进入到内心的描写。
下片前两句写妆成后的明艳,极绘其人之美。
“弄妆”虽迟,终究会完毕,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
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人面“交相映”!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温庭筠涉佛诗分析温庭筠涉佛诗分析唐代诗人温庭筠涉佛诗中的用典和意象,可以通过温庭筠诗歌思想的矛盾性的来揭示。
一、温诗不受重视的原因探析人们往往更注重对温庭筠词的研究,而对他的诗歌的研究比较粗浅,有很多诗作都找不到较完整的注解、评价,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
其原因有三:首先,少年时所得钱帛,多为狎邪所费,挥金不顾,此本是少年偶尔误为之事,并非长久放荡之行,不料却被恶之之辈,蓄意中伤,遂大肆渲染,加以传播,在世俗中竟成狎邪恶名。
其次,温庭筠在833年(21)岁时,入太学,并从太子游。
后来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
从太子游也曾为人所诟病,认为温庭筠想走太子捷径。
最后,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相国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大为不满。
因次便得罪了当朝权贵。
以人品来否定诗品,本身就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人们往往因为温庭筠行为的放荡不羁来评价他的诗歌,导致他的诗歌遭到人们的诟病。
对此,《温飞卿诗集笺注》补中,作者郑文为温庭筠进行了大翻身,他说到:“不修边幅”,乃是生活细节,无关道德法度,而显其纯真任性。
“能逐弦吹之音”乃艺术修养,对音乐有兴致,属于一己喜好,有何不可。
就“为侧艳之词”言,当时民间创出新声,敦煌遗曲是其旧品,飞卿为之,加以改进,使词成为重要文体,此乃不朽贡献。
二、温诗中的涉佛诗温庭筠的诗中涉及佛教的诗有40多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有关佛寺、僧人的诗作,对于一个花间词人来说确实比较新奇。
温诗中涉佛诗:一是与僧人交游唱和之作;二是咏佛寺、谈佛理的篇目。
这些作品宗旨非一,或借前代大德比附与之交往的僧人,或以古代著名居士、旷达名士自比。
这与诗人自身经历有较大关系。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及赏析菩萨蛮温庭筠原文及赏析唐代诗人温庭筠所写的菩萨蛮怎么赏析才正确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菩萨蛮温庭筠原文及赏析,欢迎参考阅读!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作者: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小山:1.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2.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
3.形容女子隆起的发髻。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⑨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译文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地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翻译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赏析飞卿为晚唐诗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