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腹泻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
小儿推拿处方一.腹泻治疗(1)寒湿泻: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另】肠鸣腹痛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警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泻: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中枢、揉龟尾。
(3)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4)脾虚泻: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另】肾阳虚者加补肾经、揉外劳。
腹胀加运内八卦;久泻不止者加按揉百会。
二.痢疾治疗(1)湿热痢: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清天河水、推下七节骨、分阴阳、运内八卦、清肺经、揉天枢。
【另】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2)寒湿痢: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分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
三.呕吐治疗(1)寒吐: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2)热吐:清脾胃、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横位推向板门、推天柱骨、推下七节骨。
(3)伤食吐: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四.腹痛治疗(1)寒痛:补脾经、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
(2)伤食痛: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天枢、分腹阴阳、拿肚角。
【另】呕吐者加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发热者加退六腑、清天河水。
(3)虫痛: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揉脐。
【另】腹痛甚者加按揉脾俞或背俞部压痛点。
(4)虚寒腹痛: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揉中脘、揉脐、按揉足三里。
五.疳积治疗(1)积滞伤脾: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2)气血两亏: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小儿推拿案例小儿推拿是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中医疗法,它通过按摩、推拿、拍打等手法,调理小儿的脏腑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小儿推拿的案例。
案例一,小儿感冒。
小明,3岁,因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流涕,就诊于中医门诊。
中医师根据小明的症状,采用小儿推拿治疗。
首先,在小明的背部和胸部轻柔地做推拿,促进肺气流通,缓解咳嗽症状。
然后在小明的头部和面部做按摩,帮助缓解鼻塞和流涕。
经过几次推拿治疗,小明的症状有了明显好转,体温下降,咳嗽和流涕也明显减轻。
案例二,小儿消化不良。
小红,4岁,因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就诊于中医门诊。
中医师采用小儿推拿治疗。
首先在小红的腹部做柔和的推拿,促进脾胃功能,帮助消化吸收。
然后在小红的背部和腹部做拍打,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腹泻症状。
经过几次推拿治疗,小红的食欲逐渐好转,腹痛和腹泻也有了明显改善。
案例三,小儿失眠。
小华,5岁,因失眠引起的易醒、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就诊于中医门诊。
中医师采用小儿推拿治疗。
首先在小华的头部和背部做按摩,促进神经系统放松,缓解烦躁情绪。
然后在小华的双腿和双足做推拿,促进气血流通,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经过几次推拿治疗,小华的失眠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白天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改善。
以上就是几个小儿推拿的案例,通过小儿推拿的手法,可以有效地调理小儿的身体状况,缓解疾病症状,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小儿推拿也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疗法,受到了家长和小儿的喜爱。
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了解小儿推拿的好处,给孩子提供更好的保健和治疗方式。
· 医学诊疗技术 ·2552020年 第28期引言:腹泻在小儿疾病中发生率非常高,病因与食物不洁、病毒感染、饮食不适应等问题有关,常见症状有大便频繁、稀薄且腹痛、发烧等,容易导致小儿哭闹不止、情绪低落,影响其发育。
而且,小儿的表达能力较差,无法清晰的说明感受,这给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增加了难度。
临床中常单纯采取西药来治疗小儿腹泻,只是效果缓慢,疗程长,且服药过程中小儿配合度低,同时长期使用西药对小儿的肠胃、神经等易造成不良影响。
对此,本文研究了中医在小儿腹泻方面的疗效,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基础资料入院时,患儿均出现大便呈黄色水样状并伴有黏液,每日排便超过10次、食欲不佳及呕吐等症状,对患儿粪便予以实验室检测,发现脂肪球及白细胞等。
综合患儿症状、实验室检测以及小儿腹泻诊断标准,确诊腹泻疾病,排除合并肠道感染、肝肾功能障碍、免疫缺陷、资料不全面、对研究药物过敏等因素。
该研究得到患儿家属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所有患儿入院时间在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共96例,依据治疗方案分类编组,E 组男、女数量为26例、22例,最小5个月,最大23个月,平均(11.6±2.4)月,病程1-6d,平均(2.7±1.3)d,F 组男、女数量为25例、23例,最小6个月,最大22个月,平均(11.7±2.2)月,病程2-7d,平均(2.8±1.1)d。
上述所涉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不大(p>0.05),分组合理。
1.2方法1.2.1基础治疗:根据患儿体质、体征调理饮食、纠正电解质、补液、营养支持等,应用于所有患儿。
1.2.2针对性治疗:E 组应用西药,选择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指导患儿家属掌握正确的给患儿喂药的方式,温水口服,0.5-1岁的患儿需每次服1.5片,1-3岁的患儿每次服2片,大于3岁的患儿每次服3片,所有患儿每日用药均为3次[1]。
腹泻⼩⼉推拿处⽅1-4腹泻⼩⼉推拿处⽅1寒湿腹泻处⽅1:寒湿泻:温中散寒化湿⽌泻取⽳:补脾经300次推三关300次补⼤肠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脐100次按揉⾜三⾥100次推上七节⾻100次揉龟尾100次腹痛加按揉⼀窝蜂100次拿肚⾓50次体虚加捏脊5遍烦躁不安加清肝经100次掐五指⾻10次揉五指⾻100次(⽅义: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补脾经揉脐按揉⾜三⾥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肠推上七节⾻揉龟尾温中⽌泻)寒湿泻特点:⼝不渴⾯⾊淡⽩肠鸣腹痛⼤便清稀多沫⾊淡不臭⼩便清长苔⽩腻指纹⾊红脉濡(浮细⽆⼒的脉轻按所得重按反不明显的脉)腹泻⼩⼉推拿处⽅2湿热腹泻处⽅2:湿热泻:清热利湿调中⽌泻取⽳:清脾胃300次清⼤肠300次清⼩肠100次退六腑100次揉天枢100次揉龟尾100次(⽅义:清脾胃以清中焦湿热;清⼤肠、揉天枢清利肠腑湿热积滞;退六腑清⼩肠清热利尿除湿;揉龟尾100次理肠⽌泻)湿热泻特点: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有微热⼝渴尿少⾊黄苔黄腻指纹⾊紫脉滑数腹泻⼩⼉推拿处⽅3伤⾷腹泻处⽅3:伤⾷泻:消⾷导滞和中助运取⽳:补脾经300次清⼤肠100次揉板门100次运内⼋卦100次揉中脘100次顺时针摩腹3分钟揉天枢100次揉龟尾100次(⽅义:补脾经揉板门运内⼋卦揉中脘摩腹健胃和脾⾏滞消⾷;清⼤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积滞;揉龟尾理肠⽌泻)伤⾷泻特点: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便量多酸臭⼝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厚腻脉滑腹泻⼩⼉推拿处⽅4脾虚腹泻处⽅4:脾虚泻:健脾益⽓温阳⽌泻取⽳:补脾经300次补⼤肠100次推三关100次逆时针摩腹3分钟揉脐100次推上七节⾻100次揉龟尾100次捏脊5遍(⽅义:补脾经补⼤肠健脾益⽓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温阳补中推上七节⾻揉龟尾温阳⽌泻)肾阳虚加补肾经揉外劳宫;腹胀加运内⼋卦;久泻不⽌加揉百会升阳⽌泻;脾虚泻特点:久泻不愈或伴反复发作⾯⾊苍⽩⾷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物残渣或⾷后即泻⾆淡苔薄脉濡(浮细⽆⼒的脉)腹泻总结腹泻⼩⼉推拿处⽅共4张处⽅1:寒湿泻寒湿泻特点:⼝不渴⾯⾊淡⽩肠鸣腹痛⼤便清稀多沫⾊淡不臭⼩便清长苔⽩腻指纹⾊红脉濡(浮细⽆⼒的脉轻按所得重按反不明显的脉)处⽅2:湿热泻湿热泻特点: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有微热⼝渴尿少⾊黄苔黄腻指纹⾊紫脉滑数处⽅3:伤⾷泻伤⾷泻特点: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便量多酸臭⼝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厚腻脉滑处⽅4:脾虚泻脾虚泻特点:久泻不愈或伴反复发作⾯⾊苍⽩⾷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物残渣或⾷后即泻⾆淡苔薄脉濡(浮细⽆⼒的脉)。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手法
下面简单介绍用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手法:
1补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桡侧边缘,操作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2揉板门: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儿手掌大鱼际。
3揉外劳:外劳宫穴在小儿手掌背正中,操作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儿手掌背中心的外劳宫穴。
4运内八卦:内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内八卦穴为一圆圈。
操作者用左手捏住小儿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儿掌心作圆圈运动。
5揉脐:脐即肚脐,操作者用中指指腹或掌根揉之。
6摩腹:腹指小儿腹部,操作者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儿腹部作圆周运动。
7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侧一寸,操作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作按揉。
8捏积疗法:捏积时,主要将手法作用于小儿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可调理阴阳,健脾补肾。
操作时,操作者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
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作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
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作捏提手法。
六遍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小儿的肾俞穴轻抹三下即可。
捏积疗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9小儿在腹泻较重时,尤其是水样泻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补充液体,可用口服补液盐冲水频频饮之。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评述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在我国疾病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变下稀薄或水样,或伴有未消化的乳食、残渣及粘液。
小儿腹泻的发病率很高,每年5岁以下的儿童患腹泻平均为2-2.5 次/人,2次以下小儿约占75%,在夏秋季节为高发期。
在国内外皆呈现高发病率,如:克利夫兰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儿童每人每年发病率1.52 次,中国每年为1.76 次/人,农村高于城市,估计中国5 岁以下儿童每年有3〜4亿人次数腹泻。
其致病原有细菌、病毒、原虫等,以病毒多见,尤其是轮状病毒。
其中夏季多发细菌性腹泻,秋冬季节多发轮状病毒肠炎,据统计中国秋冬小儿腹泻中有多数位轮状病毒所致,可见轮状病毒是中国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与外国的报道一致。
轮状病毒感染导致6 月〜2 岁婴幼儿为多见(约占93.5 %)。
西医以纠正脱水及药物治疗为主,其中药物治疗多采用抗生素及微生物。
在临床上部分医师滥用抗生素在一些地区以成为医源性危害,引起不良反应。
如:肠道药群、耐药菌株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和院内感染及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等。
小儿腹泻在秋季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其次为肠道病毒及其他病毒,无合并细菌感染证据时,不需要用抗生素。
关于小儿腹泻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早已定论,应针对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不但不能治病,而且能严重危害患者健康。
近年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腹泻在临床上取得了明显效果,具有无副作用,无痛苦,不需打针,患儿易接受,避免长期使用抗菌素导致菌群失调带来的医疗缺憾。
现将近期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有关情况述评如下:1病因病机王受传,韩新民等认为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如下:(1) 感受风寒:小儿脏腑娇嫩,藩篱不密,外感风寒,直中脾胃,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合污而下,则为风寒泻。
(2) 湿热蕴结:素体湿热内盛,或夏季暑湿当合,湿热困脾,中阳失养,运化失常,水湿并走肠间,肠失传导,发为湿热泻。
(3) 内伤饮食:乳哺不当,或暴饮暴食,饮食失节,伤及脾胃,胃失和降,脾失运化,宿食内停,湿浊不分,合污而下,发为伤食泻。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腹泻
2011-09-24五味论坛
小儿腹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形状异常,便下稀薄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为特征的小幼儿常见
的消化道疾病。
小儿腹泻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夏秋两季发病率高,2岁以内易患
病,若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当,可影响小儿生长及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1、内伤乳食
小幼儿脾胃功能薄弱,若小儿喂养不当(饥饱无常、乳食无度、突
然改变食物性质、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职→泄泻
2、感受外邪
寒、热(暑)、湿之邪皆能引起泄泻,以湿邪引起发病为多见。
寒、
热(暑)邪常与湿邪合邪为病。
寒、热(暑)邪、寒湿、暑湿、湿热之邪(从
表入里或直接入里)→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泄泻。
3、脾胃虚弱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气相对较多,故脾胃负担
较重,谓之脾常不足,构成泄泻发生的内在因素,若长期饮食失调、
禀赋素虚、大病久病之后失调→脾阳不振→消化腐熟水谷功能失常→水谷不分并走大肠→泄泻。
临床表现
1、伤食型
腹痛腹胀,泄泻量多,酸腐秽臭,常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口臭嗳酸,口渴纳少,呕吐酸溲,舌苔厚腻微黄,脉滑数,指纹沉滞,色紫。
2、寒湿型
便稀多沫,甚如水样,色淡臭味小,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可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指纹色红或淡红。
3、湿热型(包括暑湿泻)
腹痛即泻,大便黄褐热臭,一日十余次,可表现为暴注下迫,便如水样,亦可为泻下粘滞不爽。
肛门灼热发红,身有微热,烦躁口渴,尿少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红。
4、脾虚型
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或食后即泻。
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有大量奶瓣及食物残渣,日泻数次至十余次,食欲不振,精神疲惫,睡时露睛,面黄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指纹淡红。
中医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调和脾胃,化湿止泻。
2、手法处方:推脾经,推大肠,运内八卦,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3、方义:推脾经,推大肠,揉脐,摩腹??调和脾胃,助运化湿。
运内八卦??调中理气,并能起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
推上七节骨,揉龟尾??调中止泻。
4、加减治疗
⑴、伤食型:加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推脾经用补法,推大肠用清法以健脾消食,调腑止泻。
⑵、寒湿型: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以健脾化湿,温中止泻。
⑶、湿热型(包括暑湿泻):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泻法以清热化湿,调腑止泻。
⑷、脾虚型:加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