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答案:第七章 德育(60道题)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0
《德育》7-9章基础知识过关试卷一、简答题1、宪法的特征?2、宪法的作用?3、公民的基本权利?4、公民的基本义务?5、诉讼的基本程序?6、司法公正的内涵?7、加强司法公正的重要性?8、违法行为的含义?9、违法行为的危害?10、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11、违反治安管理应受到的惩罚?12、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3、自觉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方法?14、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的方法?一.单选题答题卡(每小题1分,计30分)1.政府的组织、权利、运行和行为,都要以()为依据并受其约束。
A.宪法B.法律C.民法D.宪法和法律2.( )是衡量社会主义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党的领导3、宪法序言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种组织、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都必须()。
A.负责维护宪法尊严的职责B.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C.负有保障宪法实施的职责D.负责检查宪法执行情况的职责4、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是()。
A.习惯和法律B.风俗和法律C.道德和法律D.习惯和风俗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A.中国共产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人民D.国家主席6、下列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正确的是()A 法律具有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的作用B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C 违法犯罪的人都逃不脱法律的制裁 C 法律具有裁决违法犯罪行为的作用15.下列哪项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A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 法律的强制性C 法律的普遍约束力D 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8、违法犯罪行为应依法受到制裁和惩罚。
这体现了法律的()A.指引作用B、强制作用C、教育作用D、预测作用9、公民的下列违法行为中属于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是()A 不遵守合同约定,长期拖欠房屋租金B 拒绝赡养年迈,丧失劳动力的父母C 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路牌、交通标志D 为境外机构、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9、、“宪法在哪里实现自由,也必将在哪里限制自由,”由此可见()A 离开法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B 法律确定的自由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随意行使C 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D 法律就是用来限制权利和自由的10、上学时间快到了,席东匆匆骑上自行车往学校赶,可是却总是遇到红灯,席东想:反正不迟到是大事,没有车就闯过去吧。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作业习题第一章德育范畴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2、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各有哪些?3、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5、结合你所耳闻目睹的学校德育问题,思考对德育概念理解的误区所产生的危害性。
6、阅读鲁洁等《德育新论》、胡守棼《德育原理》、戚万学《生活道德论》以及国外柯尔伯格、杜威、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的德育论原着,体会德育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对德育功能的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4、怎样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5、如何理解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6、阅读鲁洁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两篇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和“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结合本章所讲内容,仔细领会。
第三章德育对象1、“德性可教”如何理解?2、“新性善论”的内涵、解释与教育意义何在?3、三大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和缺陷何在?4、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的积极意义?5、个性与德性关系如何?6、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7、阅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着作,思考人性论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对人性论的见解。
8、阅读西方道德哲学(如陆有铨、戚万学的着作),了解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第四章德育目的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有哪些?3、德育目标分类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注意些什么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6、阅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
7、思考我国德育目的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德育目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思考德育目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问题。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心理[单选题]1.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江南博哥)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B.环境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众多因素中,学校教育具有主导作用。
[单选题]2.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
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其()。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人们将采取的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
道德意志就是意志在道德行为活动中的运用,题中该学生的道德意志需要提高。
[单选题]3.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单选题]4.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道德认识在学生的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单选题]5.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单选题]6.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情感异常B.道德行为不良C.道德意志薄弱D.道德认识缺乏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由道德的常识可知,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
[单选题]7.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像的C.行为的D.伦理的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第一章德育概述一、选择题1、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和( )。
A. 情感品质B. 意志品质C. 道德品质D. 行为品质2、不属于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的是( )。
A. 自觉纪律教育B. 道德教育C. 宗教教育D. 民主和法制教育3、关于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德育方针政策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而德育原理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B. 德育方针政策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而德育原理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C. 德育方针政策和德育原理都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D. 德育方针政策和德育原理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4、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德育规律B.总结德育方法C.探讨德育现象D.研究德育功能5、关于现代德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现代德育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德育B.现代德育是促进人精神解放的德育C.现代德育是没有阶级性的德育D.现代德育是提倡个性自由的发展性德育6、客观存在的德育规律在人们主观意识上的正确反映被称为( )。
A. 德育原理B. 德育实践经验C. 德育目标D. 德育方针7、品德属于()。
A.集体现象B.个体现象C.社会现象D.民族现象二、简答题1、试述德育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2、德育对个体发展都有哪些功能?三、论述题1、请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
2、你是如何理解德育的经济功能?第二章德育理论的发展一、选择题1、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的教育家是()。
A.苏霍姆林斯基B.巴班斯基C.赞可夫D.马卡连柯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原始德育具有阶级性B. 原始德育具有融合性C. 原始德育的内容简单D. 原始德育的手段简单4、社会意识中制约影响德育根本观点和方法的是( )。
A. 哲学B. 政治思想C. 文学艺术D. 法律5、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 )A. 杜威B. 马卡连柯C. 班杜拉D. 柯尔伯格6、在道德教育理论中强调教师中心,重道德灌输的是()。
第七章中学德育题库1-0-7问题:[单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A.说服教育法B.B.锻炼法C.C.陶冶法D.D.榜样法解析:这句话体现的是榜样示范法。
问题:[单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解析:德育内容的确定要受到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制约。
所以,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只注重外部环境的调节。
问题:[单选]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
A.A.德育内容B.B.德育活动C.C.德育方法D.D.德育过程解析:根据德育方法的定义可知选C。
(辽宁11选5 )问题:[单选]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A.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科教学B.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C.C.劳动D.D.班主任工作解析: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基本途径。
问题:[问答题,简答题]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问题:[问答题,简答题]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问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做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
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第四节-德育过程[单选题]1.衡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是(江南博哥)()。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成分,其中,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根本标志。
[单选题]2.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动力。
A.知B.情C.意D.行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品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品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努力的过程。
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知.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单选题]3.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德育过程的()。
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
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有目的地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设计实施活动,能加快个体品德的发展速度,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作用。
这就要求教育者精心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和交往。
[单选题]4.随着年龄和才智的增长,学生的()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A.自我评价能力B.自我调控能力C.自我教育能力D.自我学习能力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的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模块七中学德育一、单项选择题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3.衡量人们思想品德好坏高低的根本标志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4.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A说服法B陶冶法C实际锻炼法D榜样示范法5.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7.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
A德育内容B德育活动C德育方法D德育过程8.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A马卡连柯B加里宁C乌申斯基D赞可夫9.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科教学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C劳动D班主任工作10.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A德育目的B德育原则C德育规律D德育目标1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12.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13.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A知B情C意D行14.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5.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6.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A榜样法B说服法C陶冶法D锻炼法17. 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18“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最符合下列哪个德育原则()A 导向性原则B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C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 因材施教原则19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是()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C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D 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20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是()A 说服法B 榜样法C 锻炼法D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21不属于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的是()A 爱国主义教育B 劳动教育C 宗教教育D 民主和法制教育2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的规律。
德育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德育的定义,正确的是:A.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B. 培养学生优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C. 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D. 培养学生艺术欣赏和创作能力答案:A.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2.以下哪个是德育的基本任务?A.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B.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C.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D. 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答案:C.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德育的过程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知识的传授和教育B. 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C. 艺术和美育的培养和教育D. 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E. 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答案:B. 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D. 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二、简答题1. 请简述德育和智育的关系。
答:德育和智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德育是在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智育是指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技能,使其具备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德育和智育相互促进,德育可以培养出有道德操守和良好品质的智育人才,而智育可以为德育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使德育更具体、更有效地体现出来。
2. 简述您的理解中德育的目标和意义。
答: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行为习惯。
德育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德育的目标和意义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为社会和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同时,德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公民。
三、论述题请根据上述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内容,综合论述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德育在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首先,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通过德育教育,学校能够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德育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德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教育。
A. 知识性B. 思想品德C. 技能性D. 艺术性答案:B2.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
A.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B.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C.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答案:A3. 德育教育中,以下哪项不是基本的德育内容?A. 诚实守信B. 尊重他人C. 追求时尚D. 遵守纪律答案:C4. 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是至关重要的。
A. 应试能力B. 道德判断力C. 个人兴趣D. 学术成就答案:B5.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
A. 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B.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C. 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D. 强化学生的学科知识答案:B二、填空题6. 德育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7. 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8. 德育教育的实施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________。
答案:共同参与9. 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以________为榜样,影响和激励学生。
答案:自己的言行10. 德育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________意识和________精神。
答案: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三、简答题11. 简述德育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
答案:德育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遵守社会规则,为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基础。
12. 德育教育应该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答案:德育教育应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通过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七章德育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A.途径B.方式C.出发点D.关键环节【答案】C【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上。
A.德育内容B.德育规律C.德育原则D.德育方法【答案】A【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的总体规格要求,具体的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细化。
3、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陶冶教育法C.实际锻炼法D.榜样示范法【答案】A【解析】说理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4、(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答案】A【解析】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5、我国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重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主要是德育内容。
A.礼B.射C.御D.书【答案】A【解析】礼,指的是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属于德育的内容。
6、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A.教育者、受教育者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因素构成。
7、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A.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答案】C【解析】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答案】D【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对其进行的提高过程不一定要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培养顺序,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最后达到四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德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问答题
1. 什么是德育的基本内涵?
答:德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道德教育和培养,使其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2. 德育的目的是什么?
答: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德育工作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包括校本课程、课外活动、学生管理、导师制度等多种形式。
4. 请简要说明学校应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答:学校应当积极营造诚信、友爱、勤奋、勇敢的校风和学风,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加强德育专业队伍建设,注重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综合题
阅读下面案例,回答相关问题。
某校发现一名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应对该生进行何种处罚?
学生在考试中作弊违反了考试纪律和道德规范,对于这种行为学校
应当严肃处理。
首先,应当立即收回该生的试卷,并记录作弊现象及
相关证据。
其次,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对该生进行相应的处罚措施,可以视情况给予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处分。
同时,还应当教育该生,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他改正错误、重新树立正确的
学习态度。
最后,学校要以此为借鉴,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守规矩的品质。
以上就是德育考试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阅读!。
第七章德育论第四、五、六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模式、改革附:本节基础巩固训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德育体谅模式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2.B【解析】略。
3.C【解析】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个体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
4.D【解析】榜样示范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去影响学生的方法。
5.D【解析】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言行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品德成长的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下,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为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而自己要求自己、自觉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调节的活动;实际锻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6.B【解析】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题干中体现的正是陶冶教育法。
7.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体谅模式的观点。
8.A【解析】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法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讲解、谈话、报告、讨论、阅读书籍报刊等)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参观、调查、访问等)。
9.C【解析】略。
10.D【解析】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1.C【解析】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所以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炼法。
12.B【解析】略。
13.C【解析】略。
14.C【解析】略。
15.C【解析】在实施德育的方法上,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但在实施说服教育法的同时应结合纪律教育,还有其他形式的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德育习题册下册参考答案德育习题册下册参考答案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德育习题册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道德素养的重要工具。
下面是德育习题册下册的参考答案,希望能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第一章:诚实守信1. 诚实守信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它是我们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
诚实守信的表现包括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说谎、不偷窃等。
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我们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二章:友善待人1. 友善待人是一种基本的社交礼仪,它要求我们用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友善待人的表现包括微笑、礼貌用语、主动帮助他人等。
通过友善待人,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的友谊。
第三章:团结合作1. 团结合作是一种团队精神,它要求我们与他人共同努力,互相支持和帮助。
团结合作的表现包括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分享和倾听等。
通过团结合作,我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共同的目标。
第四章:勤俭节约1. 勤俭节约是一种珍惜资源、反对浪费的行为。
勤俭节约的表现包括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合理使用物品等。
通过勤俭节约,我们能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关爱他人1. 关爱他人是一种善待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感表达。
关爱他人的表现包括关心他人的需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关爱弱势群体等。
通过关爱他人,我们能够传递爱的力量,温暖他人的心灵。
第六章:诚实守信1. 诚实守信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它是我们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
诚实守信的表现包括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说谎、不偷窃等。
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我们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七章:友善待人1. 友善待人是一种基本的社交礼仪,它要求我们用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友善待人的表现包括微笑、礼貌用语、主动帮助他人等。
通过友善待人,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的友谊。
第八章:团结合作1. 团结合作是一种团队精神,它要求我们与他人共同努力,互相支持和帮助。
德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行为符合道德准则?A. 说谎逃避责任B. 坦诚面对错误C. 欺凌他人获取好处D. 忽视他人需要2. 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品德?A. 诚实守信B. 勤学好问C. 团结友爱D. 勇于创新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老师?A. 尊称老师的职称B. 不迟到不早退C. 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D. 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接受指导4. 以下哪种行为是对他人失去信任的表现?A. 承诺而不兑现B. 不尊重对方的隐私C. 故意误导他人D. 随意打断他人发言5. 对待学业中的困难时,我们应该怎样坚持?A. 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B. 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C. 不轻易放弃D. 找借口逃避困难二、简答题1. 请谈谈你对“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理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
2. 你认为团队合作对于培养自身的德育品质有何重要意义?请举例说明。
3. 当你发现同学在考试作弊时,你会怎样选择行为?请谈谈原因。
4. 如何看待学习中的挫折与失败?你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并取得进步?5. 请描述一个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并讲述你是如何处理的。
三、论述题“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仅需要自律,更需要担当和责任感。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实际经历或例子进行论述。
四、大作文请以“诚实为本,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学子”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大作文,谈谈你对诚实、勇于担当以及团队合作等道德品质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
以上为德育考试的试题内容,希望能引发学生对道德品质的思考和反思,以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并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祝各位同学考试顺利!。
小学德育理论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请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答案。
1. 德育是指培养学生的()。
a) 专业知识与技能b) 体育运动能力c) 道德品质与思想品德d) 艺术审美能力答案:c) 道德品质与思想品德2. 德育的目标是()。
a)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b)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c) 培养学生健康体魄d)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答案:d)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3. 下列哪个是德育的重要方式之一?a) 课堂讲授b) 小组讨论c) 排队随行d) 体育锻炼答案:b) 小组讨论4.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
a) 学科知识的传授b) 纪律的约束c) 教育方式的创新d)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答案:d)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第二部分:解答题请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1. 请简要说明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列举至少两种德育方式。
解答: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德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质。
德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施,例如:- 设计情境教学: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思考和行动,并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规范意识。
-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请列举三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解答: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三个可行的方法:- 道德教育课程:设立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通过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道德原则与价值观念。
- 课堂讨论与互动:在各学科课堂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培养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道德思考和决策能力。
- 德育活动与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活动,如班级卫生检查、义工活动等,培养他们实际行动中的道德规范和责任感。
第三部分:应用题请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书写。
第七章德育1.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D.品德的教育2.从个体的素质构成出发,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A.政治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B.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C.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D.政治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1.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基础,是关键()。
A.知、情B.知、行C.意、行D.知、意2.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德育过程的要素包括()。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E.德育原则4.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
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观念D.道德行为6.【判断题】德育必须从提高首先认识开始。
()1.“夫子循循然善诱也,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B.导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疏导原则2.【判断题】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3.某学生是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但不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老师在班会上请他向全班同学讲解篮球竞赛规则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然后组织全班同学以此为例,讨论如何自觉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促进该生发生了转正。
这种做法体现了德育的()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D.个别教育原则4.【论述题】某初中三年级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
2024年《德育论》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第一章德育范畴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A.古代学校德育B.习俗性德育C.近代学校德育D.现当代学校德育标准答案:B2、所谓(),是指教育者的德育意图并不直接和明显,受教育者通过间接途径接受道德教育的德育形态。
A.直接德育B.间接德育C.隐形课程意义上的德育D.近代学校德育标准答案:B3、()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型哲学思考,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
A.德育论B.德育学C.德育思想D.德育科学标准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德育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B.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C.德育应该是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构建的统一D.德育只是一种由外而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E.德育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的头脑的标准答案:ABC2、近代学校德育的主要变化有()A.学校德育的世俗化B.学校德育的民主化C.学校德育的组织化D.学校德育的神秘化E.学校德育的科学化标准答案:ABCE3、以德育活动发挥作用的形式为标准,可以将日常德育实践分为()A.现代德育B.直接德育C.间接德育D.习俗性德育E.隐形课程意义上的德育标准答案:BCE4、德育现实形态分析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A.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认同自己的德育使命B.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的德育使命C.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开阔德育思路D.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依据德育形态的实际开展更有成效的德育E.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全方位开展德育活动标准答案:ABCDE5、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A.德育范畴、德育的本质与功能B.德育对象、德育目的C.德育过程、德育内容D.德育课程、德育方法E.德育主体、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标准答案:ABCDE三、判断题1、讲德育即道德教育绝对不是要否定思想、政治、法制教育等。
第七章德育(60道题)1单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一条德育原则?()。
A.导向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2单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3单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规律。
A.智育过程B.德育过程C.心理咨询D.教育学生4单选:“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个德育模式所强调的?()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模仿模式5单选:“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条德育原则体现了()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6单选: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C.班主任工作D.体育竞赛7单选: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A.德育的政治功能B.德育的生存功能C.德育的发展功能D.德育的享用功能8单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9单选: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10单选: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11单选: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12单选: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13单选: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
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B.适当体罚也可以C.要以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D.要以纪律为主,说服为辅14单选: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15单选:关于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B.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D.德育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直线提高的过程16单选: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7单选: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18单选:教师运用英雄人物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方法属于()。
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19单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叫()。
A.智育B.德育C.教学D.美育20单选: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21单选: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22单选: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23单选: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在集体中教育原则24单选:孔子的弟子颜回评价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C.疏导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25单选:李明经常随地吐痰,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
老师问道:“李明,你为什么常常随地吐痰?你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吗?”李明说:“我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有时候就是忍不住。
”教师应从()入手对李明进行教育。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6单选: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D.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27单选: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
A.说服教育B.品德评价C.指导实践D.陶冶教育28单选: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属于()。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9单选: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0单选: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叫做()。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1单选: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是()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32单选: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德育目标的要求。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33单选: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34单选: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是指()。
A.言行一致原则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集体教育原则35单选:随着年龄和才智的增长,学生的(),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A.自我评价能力B.自我调控能力C.自我教育能力D.自我学习能力36单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榜样法B.说服法C.陶冶法D.锻炼法37单选:通过课堂教学、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B.说服教育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38单选:通过谈话、讨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
A.情感陶冶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说服教育法39单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以培养良好品质的方法是()。
A.说理法B.榜样法C.陶冶法D.锻炼法40单选:我国学校德育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是()。
A.评价法B.榜样法C.说服法D.锻炼法41单选:我们经常所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
A.一致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导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42单选: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高度发展的“合金”,就构成了()。
A.道德信念B.道德情操C.道德品质D.道德行为43单选:学生的()诸因素统一发展,是德育的重要规律。
A.德、智、体、美B.知、情、意、行C.德、才、个性D.胸襟、见地44单选: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过程中形成的。
A.知识学习B.劳动教育C.活动和交往D.课外活动45单选: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
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46单选: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观念D.道德行为47单选: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8单选: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基础和关键分别是()。
A.知、意B.知、行C.意、行D.知、情49单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50多选:德育对智育、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A.动机作用B.方向作用C.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D.提升智慧E.获得体魄、体能的提高51判断: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52判断: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53判断:德育必须从提高道德认知开始。
()54判断:德育的过程具有多端性。
()55判断: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6判断: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的过程。
()57判断: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8判断: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59判断: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60判断: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应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