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小球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滑梯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当一个孩子在滑梯上下滑时,其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2. 知识讲解:(1)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高度等。
(4)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 例题讲解:(1)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求其在不同高度处的动能和势能。
(2)一个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求其在不同位置处的动能和势能。
4. 随堂练习:(1)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运动,求其动能。
(2)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离地面3m高,求其势能。
5. 课堂互动:(1)动能和势能能否同时存在?(2)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中,能量是否守恒?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概念: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二、影响因素:1. 动能:质量、速度。
2. 势能:质量、高度。
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_______。
(2)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称为_______。
课题: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复习功的概念,让学生讨论并上台演示使钢球、弹簧对木块做功的方法,用铁锤对木楔做功,引出能量的定义;从学生演示使钢球、弹簧对木块做功的方法,引出动能和势能;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的科学方法和演示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决定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初步了解能量的概念。
②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理解动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③通过设计并进行探究实验,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④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经过分析、推理、概括等思维过程的训练,使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材料,从而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
②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直接经验得到足够鲜明真实的感性材料,为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坚实的感知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能量概念的建立。
教学资源:(1)教师用:钢球1个、小车1个、弹簧1根、玻璃槽1个、铁锤1个、松土若干、木楔1个、动能和势能演示器、实物投影仪、计算机(2)学生用:体积相同的钢球、塑料球各1个、小纸杯50个、小烧杯50个、铁架台(固定1个试管夹)25个、白纸50X、玉米渣若干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附录1:实验步骤:(1)将两X白纸并列地平铺在实验桌上,分别往两个纸杯中倒满玉米渣,将它们分别放在白纸的中央;(2)用钢球和塑料球分别正对纸杯的中心,从同一高度处自由下落,观察并比较玉米渣被击出的数量多少;(3)将击出的玉米渣重新补倒回纸杯中,重复步骤(1),用钢球分别正对纸杯的中心,从不同高度处自由下落,观察并比较玉米渣被击出的数量多少。
附录2:1. 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结论:2. 探究: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被举高度的关系实验结论:。
11.3 动能和势能【学习目标】1.了解能量的概念,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能量的概念,探究动能和势能大小影响因素分析。
学习内容一:动能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67至P68文字内容,熟记动能概念。
【自学检测】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简称为能,能量的单位是焦耳(与功的单位相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如:运动的汽车3.下列物体具有动能的是(BC)A.汽车停靠在路边B.汽车匀速前进C.苹果从树上掉下【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以钢球撞击木块为例,让钢球从斜槽上滚下,撞击在水平桌面上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猜想一: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时,应控制质量一定。
做法:将同一钢球,先后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越远,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越多,钢球的动能越大。
结论: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2)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应控制速度一定。
做法: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先后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总结: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运动物体的速度和质量。
在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在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1.在碰撞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钢球有没有做功?试验中怎样比较动能的大小?采用的什么方法?2.在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关系时为什么要用同一个铁球?在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关系时,为什么要让质量大小不同的铁球从同一高度滚下?这又采用什么方法?3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速度,是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质量为牛的1/12,速度为牛的12倍,动能是900J,而牛的动能只有75J,故速度对动能的影响较大。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三节动能和势能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上学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能的概念的建立,理解动能和势能。
【教具准备】斜槽,钢球,塑料小球、小车,海绵、橡皮筋,弹簧等。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情境导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
“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认真听讲学习目标: 1.观察演示,通过分析,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以及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并解释有关简单的现象。
新课引入认识能量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小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或者能。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能量有能力的意思,能量描述的是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
思考,讨论功能关系是什么?1、形成知识: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一个物体做多能对外做功100焦耳,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100焦耳的能量!列举有能量的物体: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飞行的子弹能击穿靶,能对靶做功,飞行的子弹具有能。
教案: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2018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3节。
2. 详细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2. 学生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3. 学生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运动员跑步和跳高的能量转化过程。
2. 知识点讲解:(1) 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2) 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3)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4. 随堂练习:完成课本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分析一个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
2. 答案:滚摆上升过程中,势能增加,动能减少;滚摆下降过程中,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掌握较好,但在动能与势能转化的理解上仍有一定难度;2. 拓展延伸:讨论动能和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行驶、电梯运行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动能与势能的转化过程”这一部分内容。
这是因为在物理学中,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关键。
然而,由于这一概念涉及到抽象的能量形式和复杂的转化过程,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
第十一章第 3 节《动能和势能》教课方案一、教课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能经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
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
记着能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看法,并能运用其解说相关的现象。
3.能经过实验研究,认识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要素相关。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经过概括概括获得动能势能的看法。
2.在认识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要素相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拥有从能量的角度解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经过科学研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形成尊敬事实、研究真谛的科学态度。
二、教课重难点本节内容由“动能”“势能”两部分构成。
此中,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看法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体拥有能量的思想为基础。
教科书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而后经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觉到动能、势能的存在。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要素是本节教课的要点,也是难点。
此中涉及丈量量的变换问题。
教科书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经过观察实验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要素相关。
这个实验是进一步认识势能的基础,可以指引学生利用身旁的器械设计实验,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教课要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要素。
教课难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要素。
三、教课策略第一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看法,不追求严实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修业生对能量的看法有初步的认识。
接着列举了风、流水等可以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拥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详尽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微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看法,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可以培育学生的观察解析能力,势能的教课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看法,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决定势能大小的要素。
四、教课资源准备第1 页多媒体课件、木块、弹簧、橡皮筋、斜槽、不一样质量的钢球、玻璃球等。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势能的定义和分类;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4. 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公式;2. 使学生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转化过程。
难点: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尺子等);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的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思考。
2. 知识点讲解:(1)动能:定义、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2)势能:定义、分类及影响因素;(3)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条件、过程及判断。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分析、解答,加深对动能和势能的理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势能的定义、计算公式、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转化过程,对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的理解是否到位。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动能和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钟表、汽车行驶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重点和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但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1114386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
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
记住能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木块、弹簧、橡皮筋、斜槽、不同质量的钢球、玻璃球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演示:用手推动木学生思考并回答,木块在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推力做了功和能有密切联系,从做功直接引入能的概念。
并为下面设计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
在此过程中,手的推力是否做了功?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功。
学生思考并回答,滚下的钢球撞击木块,对木块有力,并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
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
记住能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动能”“势能”两部分构成||。
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概念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为基础||。
教科书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势能的存在||。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其中涉及测量量的转换问题||。
教科书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个实验是进一步认识势能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加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教学重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策略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接着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并能识别具有动能和势能物体的事例.2。
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二、过程与方法1。
熟练掌握分类法、控制变量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2.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教具准备】斜面(光滑的长木板)、钢球(大、小钢球各一个)、木块、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有关功率的知识,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教师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小球对木块做功了吗?实验操作:让一个小球沿桌面滚动,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生:做了功。
师小球能够对外做功,它有能量吗?生:(齐声回答)当然有能量.师运动的物体有什么能量?有什么特点?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进行新课】能量师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J).下面请大家说说生活中都有哪些种类的能量?生1:生活中常见的能量有电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热能等。
生2:我所知道的还有化学能、核能。
师很好,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人们就是利用能量来做功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生活中一些常见事例中的能量。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动能、势能的事例)事例:①汹涌的洪水冲击泥石流前行;②树枝上的苹果;③拧紧发条的玩具车;④提起在高处的打桩机重锤;⑤被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弯的弓;⑥行驶的汽车.师上面的这些物体都具有能量,请大家分析、讨论并提出分类的方案,说出你的依据.(提示学生从运动和静止的角度分)生:(讨论中)方法一:从运动和静止的角度分:方法二:从自然和人为的角度分:师很好,同学们从方法一分类中,发现一些物体运动时具有能量,另外一些物体尽管静止,但也储存了能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动能和势能.(引出动能和势能)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意图:本次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短片,展示动能和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课堂讲解(15分钟)结合课件和实验,详细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四、动手实践(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规律。
活动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至关重要。
引入新课的方式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短片。
这个短片的选取是我精心准备的,因为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动能和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短片中可能会出现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的场景,这个过程中,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2. 详细内容:a.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b.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c.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d. 能量守恒定律在动能和势能转化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
2. 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兴趣。
2. 讲解:a.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b.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重力势能(质量、高度)、弹性势能(弹簧的形变程度)。
c.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滚摆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势能;下降过程中,势能转化为动能。
d. 能量守恒定律在动能和势能转化中的应用: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小车的速度、高度等数据。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和讨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5. 练习:解答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4. 能量守恒定律在动能和势能转化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过程中,从高度h1下落到高度h2时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答案:动能增加:ΔK = mgh1 mgh2势能减少:ΔU = mgh2 mgh12.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小车,以6m/s的速度冲上一个大坡,上升过程中速度减小到4m/s,求小车上升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的第3节,动能和势能。
2. 详细内容:a. 动能的概念、影响动能的因素。
b. 势能的概念、影响势能的因素。
c.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2. 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描述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讲解:介绍动能和势能的定义,通过示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 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分析:讲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等。
4.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实验:进行实验,展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5. 例题讲解:给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6.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7. 动能和势能的应用:介绍动能和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电梯等。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过程中的动能和势能变化。
答案:根据公式和条件进行计算,给出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值。
2. 题目:分析一个实际情境中的动能和势能转化,如滑梯、秋千等。
答案:描述情境,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探讨动能和势能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新能源、航空航天等。
《动能和势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课前准备】实验器材:大铁球、小铁球、铜球、木块、斜面【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流水、锤子他们都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答:能对外做功二、新课教学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一个问题:能量师:1、定义:一个物体能对外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
2、单位 : 焦耳简称焦,符号是 J3、注意:(1)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2)能做功但不一定做功师:观察这两幅图片:流水可以发电,风能推动风车,子弹可以击穿木块,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生:它们都是运动的、他们都具有能量师: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注: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生:(1)、猜想:动能大小可能与物体运动速度、物体质量…..有关。
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呢?生:控制变量法师:怎样比较动能的大小呢?生:通过被撞物体运动距离大小比较师:都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呢?生:大铁球、小铁球、铜球、木块、斜面师:实验过程:让钢球A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钢球运动到水平面时的快慢一样吗?哪次物体B被撞得远?生:通过实验结果发现:实验表明钢球从高处滚下,高度h 越高,钢球运动到水平面时速度越快,物体B被撞得越远。
所以,质量相同时,钢球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1章的第3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室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思考。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3. 实验演示:进行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一些与动能和势能相关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动能和势能有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势能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动能1. 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二、势能1. 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
2. 影响因素:质量、高度。
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1. 转化规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请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 一个小球从高处落下,求落地时的动能和势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现象、实验演示、例题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2018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教案:11.3 动能和势能在设计这个教学方案时,我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我希望能够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之
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
的转化条件。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这些概念
和规律。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会准备一些必要的教具和学具,如
篮球、斜坡、尺子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知识。
在课后反思中,我会思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会考虑如何将动能和
势能的知识拓展到生活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个教学方案,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他
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动能和
势能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我决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我会让学
生观察篮球从高处下落的过程,并讨论篮球在下落过程中动能和势能
的变化。
这个实验能够直观地展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帮助学生
建立起对这两个概念的基本理解。
通过关注这些关键的细节,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动能和势能的知识。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
2. 详细内容:(1)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4)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3. 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其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滑梯上下滚动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 知识点讲解:(1)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解动能的定义,指出质量、速度对动能的影响。
(2)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解势能的定义,指出高度、质量对势能的影响。
(3)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通过示例演示转化过程。
(4)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指出在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4. 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 答案:根据公式计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能的转化、能量的利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其守恒定律一、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
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
记住能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动能”“势能”两部分构成。
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概念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为基础。
教科书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势能的存在。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其中涉及测量量的转换问题。
教科书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个实验是进一步认识势能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加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教学重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接着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块、弹簧、橡皮筋、斜槽、不同质量的钢球、玻璃球等。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