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除铁除锰机理与技术的变革.pdf
- 格式:pdf
- 大小:393.42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地下水中铁、锰的去除及生产工艺用水水站的设计研究摘要:地下水中的铁、锰元素的去除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甚至地下水会出现一股腥臭的味道。
基于此,本文就从地下水中铁、锰元素的来源影响以及去除方法出发,对生产工艺用水水站的设计方法进行探讨分析。
以此,更好地满足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需求。
关键词:地下水;工艺用水生产;水站设计前言:地下水的治理方面一直是我国水环境治理中较为重视的一环,水中的铁元素以及锰元素的超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有效地加强地下水中铁、锰元素的去除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生产工艺用水水站的设计方法。
1.地下水中铁、锰元素的来源影响以及去除方法1.1生物去除法可以利用生物去除法对地下水中的铁、锰元素进行治理,主要就通过构建过滤池,利用过滤池对铁细菌进行培养,在活性过滤膜上附着进行繁殖,可以有效地吸附地下水中的铁离子,同时也可以通过溶解氧化的形式将亚铁离子氧化成为氧铁离子,进一步产生更加能量进行释放,以此保证细菌体系的始终维持生命附着的活力。
生物法去除铁、锰元素主要通过两种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是利用细菌产生酶或者其他因素对地下水中杂质去除起到了催化的作用,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生物细胞体分泌出具有活性反应的小分子与锰产生反应,通过改变水的酸碱度,对于锰元素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固化作用。
可以去除铁元素以及锰元素的微生物较多,例如假单胞菌以及生石微菌等等都可以对地下水中的铁、锰元素的去除以及治理起到良好的作用[1]。
1.2药物氧化去除方法现今处理地下水中的铁元素以及锰元素的药物主要是利用氯氧化法、高锰酸钾氧化法、过氧化氢氧化法以及臭氧化法,四种药剂氧化治理方法。
药剂氧化去除方法主要是利用具有较强氧化性的化学药剂与地下水中铁元素以及锰元素进行氧化融合,氧化反应发生过后就可以利用沉淀工艺将氧化后的离子进行分离。
经常使用的氯氧化剂主要是二氧化氯以及次氯酸钠,治理地下水时以氯气作为氧化剂就会有效地提升地下水中铁元素的去除效率,相应的氯气与地下水的酸碱度的比值呈现正比,氯气投入多,酸碱值也会随之升高。
除铁锰过滤器的技术参数及应用领域
地下水主要是由降雨或地表径流渗流到地层之下形成的,因为与外界无接触,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较少,但是含盐量相对较高。
尤其是铁锰离子的含量。
必须使用专业除铁锰设备去除,才能符合生活和生产用水的标准。
地下水除铁锰过滤器特性及技术参数
地下水除铁锰过滤器配备专业设计的布水和集水器,保证进水均匀,增加过滤效率,提高除铁锰效率,出水水质中铁含量小于0.3mg/L,锰含量在0.1mg/L以下,出水浊度小于5mg/L,稳定可靠。
整个处理过程采用全自动微电脑控制,无需人工操作,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有效降低了成本。
地下水除铁锰过滤器的应用领域
地下水除铁锰过滤器的主要工艺流程为“氧化+吸附+过滤”三步法,无需宏大的反应构筑物,占地面积小。
针对不同进水水质,采用石英砂和天然锰砂两种滤料,主要用于食品,饮料,造纸,酿造业,含铁超标水的处理,地下水,井水作为饮用水除铁,地热工程及游泳池循环水的需要。
还可以根据水质的不同,选择不同配置的过滤器,根据进水容量选择单台或多台过滤器并联系统。
铁锰含量较高的水如果被用做生活用水,Fe2+被氧化成
Fe3+,就是我们常说的铁锈,锰元素的存在形式为Mn(HCO3)2,这样的水闻起来会有腥味,洗衣服会污染衣物,做饭会在锅表面结垢,长期使用会中毒。
如果用作工业用水,会导致锅炉结垢腐蚀,引发细菌滋生,堵塞管道,降低仪器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周期。
同时也会污染离子交换树脂,导致严重损坏,无法修复。
除铁锰过滤器主要用于去除系统中铁锰物质,净化水质,达到脱色、除臭、除味的效果。
除铁锰的水处理方案进水流量Q=50m³/h,工作压力为2-3公斤,PH=6.5处理后的出水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规定,铁含量≤0.3㎎/L,锰含量≤0.1㎎/L,处理后的水用于日常家用,采用锰砂过滤器对水中的铁离子和锰离子进水处理,处理工艺流程为曝气→接触氧化→吸附过滤→反洗。
一、工作原理除铁锰装置的工作原理:利用氧化方法将水中低价铁离子和低价锰离子氧化成高价铁离子和高价锰离子,再经过吸咐过滤去除,达到降低水中铁锰含量的目地。
滤料采用精制石英砂和精制锰砂。
精制锰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锰(MnO2)它是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良好的催化剂。
精制锰砂中的MnO2的含量很高,其除铁效果非常理想,含铁锰地下水的PH值大于5.5与精制锰砂接触即可将Fe2+氧化成Fe3+,最后生成Fe(OH)3沉淀物经精制锰砂滤层后被去除。
所以精制锰砂层起着催化和过滤双层作用。
锰砂除铁机理,除了依靠它自身的催化作用外,还有在过滤时在精制锰砂滤料表面逐渐形成一层铁质滤膜作为活性滤膜,使能起催化作用。
活性滤膜是由R 型羟氢化铁R―FeO(OH)所构成,它能与Fe2+进行离子交换反应,并置换出等当量的氢离子。
Fe2+ +FeO(OH)=FeO(OFe) + +2H+结合到化合物中二价铁,能讯速地进行氧化和水解反应,又重新生成羟其氧化铁,使催化物质得到再生。
Fe0(OFe)+ +O2 +H2O=2FeO(OH)+H+新生成的羟基氧化铁作为活性滤膜物质又参与新催化除铁过程所以活性滤膜除铁过程是一个自动催化过程。
二、运行过程①.曝气根据水质情况采用深井水余压射流曝气或压缩空气曝气等方式,管道混合溶氧,稳定可靠。
曝气法一方面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二是驱除CO2,以提高水的PH值,使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沉淀,然后再经过滤。
②.接触氧化滤料采用天然锰砂滤料,其具有催化和过滤双层作用。
天然锰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锰(Mno2)它是将Fe2+氧化成Fe3+的良好催化剂。
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探讨摘要:介绍水中的铁、锰对生产生活的危害。
结合传统的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介绍改性滤料的除铁、除锰效能。
着重阐述铁质、锰质活性滤膜的形成及对铁、锰去除的作用。
关键词:除铁除锰;改性滤料;铁质、锰质滤膜1地下水除铁、除锰原理由于铁和锰的性质很相似,所以去除铁和锰的原理也相同,即:用氧化法充分曝气,把水中的溶解态的+2价铁和锰氧化成+3价铁和+4价猛的不溶态化合物,经氧化和絮凝后,生成的铁、锰沉淀物可经过滤而去除,从而达到除铁、除锰的功效。
2传统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使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去除水中的二价铁和二价锰。
美国从1950年就将锰质绿砂有效的运用到除铁和除锰过程。
2.1曝气氧化法此法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与水中的+2价铁和锰接触,将其氧化成+3价铁和+ 4价锰的化合物,然后经沉淀,过滤达到除铁、除锰的目的。
此过程去除铁、锰所需的PH值应不低于7.0,PH值越高,氧化速度越快。
向水中曝气的目的除了提供足够的氧气外,还有去除水中的CO2以提高水的PH。
2.2曝气接触氧化法经过曝气,使得含有溶解氧的水通过含有铁质和锰质的活性滤料,在所含铁质和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二价的铁和锰的氧化速率大大加快,进而被活性滤料去除。
其中,活性滤料可以是天然锰砂,也可由普通的砂滤料经熟化而形成。
接触氧化法所需的PH值不低于6.0,一般要大于7.0。
此过程曝气的目的是向水中提供足够的氧气。
2.3氯氧化法氯是比氧更强的氧化剂,当PH大于5.0时,氯就可以迅速的将二价铁和锰氧化成三价铁和四价锰。
经滤砂过滤,去除生成的铁、锰絮凝物。
2.4药剂氧化法药剂氧化法是利用具有强氧化性的化学药剂来氧化水中的二价铁和二价锰。
例如高锰酸钾氧化,氯氧化等。
此外,还有生物法去除水中的铁、锰。
3改性滤料的性能改性滤料是在载体(普通石英砂滤料、陶粒滤料或一些表面积大的天然材料)表面涂以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在水分子存在的条件下,金属氧化物表面具有大量的羟基集团,羟基化后的表面可以与水中的金属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从而改变原滤料颗粒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以提高滤料的截污能力。
原水除铁、锰介绍1、原水除铁、除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地下水中的铁、锰分别已经Fe2+和Mn2+离子形式存在,除铁、除锰的主要技术思路在于通过化学或生物氧化作用,将离子态的铁、锰转化为固态形式,并最终从水中分离从而净化水质。
地下水除铁除锰的主要方法包括自然氧化法、接触氧化法、生物氧化法和药剂氧化法。
其中自然氧化法、接触氧化法、药剂氧化法都是通过化学氧化的作用将水中的Fe2+、Mn2+转化为固态形式,最终去除水中的铁和锰。
属于化学氧化法;而生物氧化法是通过生物氧化作用来达到去除水中的铁和锰的目的。
1.1自然氧化法除铁、锰自然氧化法包括曝气、氧化反应、沉淀、过滤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曝气是先使含铁地下水与空气充分接触,让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中,同时大量散除地下水中的CO2,提高pH值,以利于铁锰的化学氧化。
地下水经曝气后,pH值一般在6.0---7.5之间,Fe2+氧化为Fe3+并以Fe(OH)3的形式析出,通过沉淀、过滤去除。
可是对于Mn2+的去除,只经过简单的曝气是不能实现的,因为Mn2+在pH 大于9.0时,自然氧化速率才明显加快,而地下水多呈中性,在同样的pH条件下,Mn2+的氧化比Fe2+慢得多,难以被溶解氧氧化为沉淀物而去除.所以需向地下水中投加碱(如石灰),提高pH值,才能氧化Mn2+.可见,自然氧化法除锰后尚需进一步酸化才能使用,这使工艺复杂并增加了运行费用在实际运行中由于Fe(OH)3絮体颗粒细小,易穿透滤层,除铁效果有时达不到要求.氧化和沉淀过程要求处理水在沉淀池中停留时间较长,约2~3 h,因此,该工艺设备庞大,投资高.此外,水中溶解性硅酸与Fe(OH)3形成硅铁络合物使Fe(OH)3胶体凝聚困难,影响Fe(OH)3通过絮凝从水中分离.以上问题的存在,限制了该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运用,达不到高效除铁除锰的根本目标。
1.2微生物氧化法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张杰院士等对除锰滤池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滤沙表面有大量微生物繁殖,由此提出了生物催化氧化除铁的新思路,并于90年代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地下水生物除锰新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生物除锰的过程包括扩散、吸附和氧化3个阶段.在扩散阶段,Mn2+由水中向生物膜表面扩散;在吸附阶段,扩散到生物膜表面的Mn2+通过范德华引力和细菌胞外分泌物被吸附到生物膜的表面上;在氧化阶段,被吸附的Mn2+被氧化为MnO2,该过程可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微生物周围及内部形成了一个碱性的微环境,Mn2+在扩散到微生物表面及进入生物膜内部的过程中,被水中溶解氧迅速氧化.二是吸附在生物膜表面的Mn2+在微生物胞外酶的催化下被氧化成MnO2.在滤池中接种铁锰氧化细菌,经培养,熟料表面形成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该系统中存在着大量具有锰氧化能力的细菌.滤层的活性就来自于附着的锰氧化细菌的活性.细菌在载体上再生出新的吸附表面,从而使吸附、氧化、再生处于动态平衡.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技术提出的新方法,该法提高了除锰效果,降低了工程投资及运行费用,是目前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但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各地水质的差异,生物除锰滤柱缺乏规范化的调试运行方法,在反冲洗时间、周期和强度、滤速、溶氧量、滤层厚度、滤料粒径等的选择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如何在保证出水合格的前提下缩短滤料的成熟时间、减小水头损失仍是一个应不断研究的课题.1.3接触氧化法地下水经过简单曝气后,直接进入滤池,在滤料表面催化剂的作用下,Fe2+、Mn2+被氧化后直接被滤层截留去除.该法的机理是自催化氧化反应,起催化作用的是滤料表面的铁质和锰质活性滤膜.铁质活性滤膜吸附水中的Fe2+,被吸附的Fe2+在活性滤膜的催化作用下迅速氧化为Fe3+,并且生成物作为催化剂又参与新的催化反应.同理,Mn2+在滤料表面锰质活性滤膜的作用下,被水中的溶解氧氧化为MnO:并吸附在滤料表面,使滤膜不断更新.接触氧化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处理技术。
地下水除铁和除锰I 工艺流程选择9.6.1 关于地下水进行除铁和除锰处理的规定。
微量的铁和锰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饮用水中含有超量的铁和锰,会产生异味和色度。
当水中含铁量小于 0.3mg/L 时无任何异味;含铁量为 0.5mg/L 时,色度可达 30 度以上;含铁量达 1.0mg/L 时便有明显的金属味。
水中含有超量的铁和锰,会使衣物、器具洗后染色。
含锰量大于 1.5mg/L 时会使水产生金属涩味。
锰的氧化物能在卫生洁具和管道内壁逐渐沉积,产生锰斑。
当管中水流速度和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时,沉积物泛起会引起“黑水”现象。
因此,《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规定,饮用水中铁的含量不应超过 0.3mg/L,锰的含量不应超过 0.1mg/L 。
生产用水,由于水的用途不同,对水中铁和锰含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纺织、造纸、印染、酿造等工业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对水中铁和锰的含量有严格的要求。
软化、除盐系统对处理水中铁和锰的含量,亦有较严格的要求。
但有些工业企业用水对水中铁和锰含量并无严格要求或要求不一。
因此,对工业企业用水中铁、锰含量不宜作出统一的规定,设计时应根据工业用水系统的用水要求确定。
9.6.2 关于地下水除铁、除锰工艺流程选择的原则规定。
试验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合理选择工艺流程是地下水除铁、除锰成败的关键,并将直接影响水厂的经济效益。
工艺流程选择与原水水质密切相关,而天然地下水水质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就给工艺流程选择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掌握较详尽的水质资料,在设计前进行除铁、除锰试验,以取得可靠的设计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如无条件进行试验也可参照原水水质相似水厂的经验,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除铁、除锰工艺流程。
9.6.3 地下水除铁技术发展至今已有多种方法。
如接触过滤氧化法、曝气氧化法、药剂氧化法等等。
工程中最常用的也是最经济的工艺是接触过滤氧化法。
除铁的过程是使 Fe2+氧化生成 Fe(OH)3,再将其悬浮的 Fe(OH)3粒子从水中分离出去,进而达到除铁目的。
铁锰去除机理分析在地下水除铁除锰过程中,pH值是影响铁锰去除的关键因素。
pH值越高,Fe2+和Mn2+的氧化速度越快,除锰的去除就越容易。
所以,在地下水除铁除锰的早期研究中,都将地下水的pH值作为去除铁锰的首要条件,不管是通过强曝气散除CO2的空气自然氧化除铁锰工艺,都是采用改变pH值的碱化除铁除锰工艺,都是采用改变pH值来加快铁锰的氧化速度。
pH值小于5.5时二价铁的氧化速度很低;pH值大于5.5时,pH值每升高1.0,Fe2+的氧化反应速度增大100倍,当pH值大于6.0时,出水铁的质量浓度从5.5mg/L降低至1.5mg/L 左右,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及误差,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是非常接近的。
而在pH值大于7.5时,亚铁的氧化速度已经大大加快,原水在混合池中停留不到1min 的时间内亚铁就已将被氧化为三价铁,使进水变为桔黄色,然后以氢氧化铁絮体的形式进入滤层,完全依靠滤层的截留能力而不是接触氧化能力去除,由于氢氧化铁絮体体积较小,容易穿透滤层,所以出水的总铁含量有所超标。
此时,除铁的工艺已经由接触氧化除铁工艺转变为碱化空气氧化除铁工艺。
从实验结果来看,其效果较接触氧化除铁的效果差,因此从除铁的机理上来考虑,不仅要提高进水的pH值大于6.0,保证Fe2+的接触氧化速率,同时也要防止过曝气使得处理水的pH值高于7.5,导致除铁工艺转变为空气氧化除铁工艺,降低铁的去除效率,对于北方pH值偏高的地下水尤其要注意此种情况。
中性条件下Mn2+离子的化学氧化反应速率非常缓慢,在pH值大于9.0时才会明显加快。
但地下水的pH值一般不会超过8.0,因此锰的去除需要有催化作用加快其氧化速率。
在接触氧化除铁工艺中,曝气后待滤水的pH值需要达到7.5以上,才能保证锰的顺利去除。
这对于我国北方原水pH值就已经达到6.8~7.0的地下水而言,曝气后比较容易满足pH值的要求。
但是相对于南方的地下水一般偏酸性的情况而言,则难以满足。
地下水除铁锰技术的现状及发展随着对铁锰氧化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开发出多种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目前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工艺方法。
1自然氧化法自然氧化法除铁除锰就是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地下水经过充分的曝气充氧后,将Fe2+氧化为Fe3+,并以氢氧化物沉淀的形式析出,再通过沉淀、过滤得以去除,除铁氧化反应见式l—l:4Fe2++O2+2H20=4Fc3++OH-(1一1)自然氧化除锰时,由于Mn2+的氧化还原电位高于Fe2+,所以在pH>9.0时,氧化速率才明显加快,而一般地下水的pH值为6.O~7.5,仅靠曝气散除C02以提高pH值的常规方法很难将水的pH提高到9.O以上,所以除锰必须另外投加碱。
自然氧化法工艺通常由曝气、反应沉淀、过滤组成,其特点是:工艺过程复杂,设备庞大,处理效果不稳定,工程投资高。
因此从60年代起逐步被接触氧化法所代替。
2接触氧化法地下水经曝气后,直接进入滤池过滤,随着运行时间的加长,滤料上逐步被铁锰氧化物包覆而形成对地下水中Fe2+、M铲+的氧化有自催化作用的“活性滤膜”。
接触氧化法就是指通过活性滤膜的催化氧化作用将Fe2+、Mn2+氧化的工艺过程。
研究发现:对Fe2+氧化起催化作用的成分主要为Fe(0H)3•2H20,称为“铁质活性滤膜”,反应原理式见式1—2和l一3:对Mn2+氧化起自催化作用的成分主要为Mn02•xH20,反应原理式见为式1-4和1-5:Fe(OH)3•2H20+Fe2+=Fe(OH)2-(0Fe)•2H20+H+(1—2)Fe(OH)2+(OFe)•2H20+1/402+5/2H20=2Fe(OH)3•2H20+H+(1—3)Mn2++Mn02•xH20=Mn02•MnO•(x.1)H20+2H+(1一4)Mn02.MnO。
(x-1)H20+l/202+H20=2Mn02•xH20 (1—5)接触氧化法是对自然氧化法的一大改进。
简化了自然氧化法的工艺流程,提高了除铁除锰的效果和稳定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接触氧化法的活性滤膜需要在运行过程中逐步形成,一般形成周期称为“成熟期”。
我国地下水除铁锰技术发展简史我国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许多城镇和工矿企业都以地下水作为水源。
但是,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八个省、市的地下水中含有过量的铁和锰,不符合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因此,地下水除铁除锰在给水处理技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数十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地下水除铁除锰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得到解决,为给水处理事业做出了贡献。
一、地下水除铁技术发展过程我国最早的地下水除铁系统始建于1936年,是日本人在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市和齐齐哈尔市两地自来水厂几乎同时建造的,处理规模均为2000m3/d,其处理流程也基本相同。
含铁地下水抽取后,由空压机加气,经气水混合器混合后进入压力式滤池。
压力式滤池的上层设厚800~1000mm的焦碳层,下层为600mm厚的石英砂层(佳木斯采用KmnO4处理处理过的石英砂)。
使用的压力滤池构造较为复杂,而且佳木斯自来水厂的除铁滤池运行一段时间后尚需用KmnO4再生。
50年代初期,我国采用的地下水除铁技术是从苏联及东欧引进的。
当时采用的都是自然氧化除铁工艺,这种工艺的实质是根据地表水去除悬浮物的处理原理,首先将水中亚铁离子氧化,使之成为高铁絮状物,然后进行机械分离,其工艺流程一般由曝气、氧化反应沉淀和过滤三部分组成。
曝气是使含铁地下水与空气充分接触,让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同时大量散除地下水中的CO2以提高水的PH,加快亚铁离子的氧化速实用文档度。
氧化反应沉淀是让水在反应沉淀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使水中的亚铁离子被溶解氧全部氧化的三价铁,并絮凝生成沉淀物。
由于地下水中的亚铁离子的氧化反应一般比较缓慢,所以要求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较长,从而需要比较庞大的反应沉淀池容积。
反应沉淀后,水中还残留着许多铁质悬浮物,需经石英砂滤池过滤。
这种由曝气、反应沉淀、石英砂过滤三级处理构筑物组成的自然氧化法除铁工艺,其系统复杂,设备庞大,由于三价铁絮状物极易破碎,穿透滤层,所以这种工艺十分难以控制,出水经常不合格。
我国饮用地下水的农村和城市很多,地下水一般水质较好,作为生活、生产用水水源,具有很多优点,因此优先考虑。
但在很多地区地下水中铁、锰含量超标,如果水中铁、锰含量高时,除影响生活用水对色、味、嗅等感官指标的要求,在用具、洗涤物上产生斑渍外,还会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地下水去除铁锰离子的方法与工艺分析等内容,希望能对于去除铁锰离子方面起到一些参考价值。
地下水除铁方法:方法一:曝气氧化除铁法原理:利用空气中的氧将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使之析出,然后经过沉淀、过滤去除。
工艺流程:地下水去除铁锰离子的方法与工艺工艺特点:1、曝气不是完全为了充氧,不可忽视的是散失CO2,恢复地下水本来的OH- 浓度,提高PH值。
2、停留时间应由曝气氧化试验得出的完全氧化时间来决定,只考虑氧化速度是不充分的。
3、溶解性硅酸含量对曝气氧化铁有明显影响。
4、曝气氧化除铁不需要投加药剂,滤池负荷低,运行稳定,是一种经济的除铁方法。
方法二:氯氧化除铁法原理:含铁地下水经过加氯氧化后,通过絮凝、沉淀和过滤去除水中生成的Fe(OH)3的悬浮物。
当原水含铁量小时,可省去沉淀,当原水含铁量更小时,还可省去絮凝池,采用投氯后直接过滤。
工艺流程:地下水去除铁锰离子的方法与工艺工艺特点:1、只要投加必要的氯量,二价铁瞬间就完成氧化,达到Fe2+浓度为零。
2、向原水管中投氯,通过管内混合就可以顺利进行二价铁的氧化。
3、在沉淀池中除去氢氧化铁绒粒、悬浮物的主要目的是减轻滤池的负荷。
4、过滤时除铁工艺不可缺少的操作单元。
5、氯氧化法的适应性很强,几乎适用于各种水质,这是它的最大优点。
方法三、接触过氯氧化除铁法原理:经曝气后含铁地下水经过天然滤池的滤层过滤,水中的二氧化铁的氧化反应能迅速在滤层中完成,并同时将铁质截留于滤层中,从而完成除铁过程。
工艺流程:地下水去除铁锰离子的方法与工艺工艺特点:1、曝气仅仅是为了将空气中的氧气向原水中充入,以达到增加溶解氧浓度的目的,并不考虑二价铁的氧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