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托宁联合托烷司琼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托烷司琼预防妇科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妇科腔镜全麻术前静注托烷司琼对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方法 70例asa ⅱ级的妇科腔镜全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托烷司琼(b组),每组35例。
快速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控呼吸,维持paco2在30~35 mm hg之间。
吸入异氟醚和静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与肌松。
术毕时a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b组静脉注射托烷司琼3 mg。
观察每个患者用药前后生命体征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同时记录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
结论妇科腔镜全麻术前静注托烷司琼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对患者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用药后眩晕、口渴、皮疹等并发症极少出现,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腹腔镜;妇科手术;恶心呕吐;托烷司琼[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2-75-02妇科腔镜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恶心、呕吐,轻者影响患者术后的舒适与康复,重者危及患者生命。
本研究以腹腔镜妇科术吸入全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术前通过静脉注射托烷司琼预防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on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期妇科腔镜术患者70例,asaⅱ级,患者术前肝、肾、心、肺功能及电解质平衡正常,均无眩晕症、酗酒史,术前24 h内均未服用止吐药。
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托烷司琼实验组(b组),每组35例。
1.2 方法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3021167)0.1 g、阿托品(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1020766 )0.5 mg。
麻醉诱导: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42022076 )5μg/kg,丙泊酚(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j20070010)2 mg/kg,维库溴铵(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19991172)0.1 mg/kg静注。
长托宁和格拉司琼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长托宁和格拉司琼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
方法18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
对照组:在胆囊取出时静注生理盐水3mL;格拉司琼组:在胆囊取出时静注格拉司琼3mg;长托宁合用格拉司琼组:在麻醉诱导前静注长托宁0.5mg,胆囊取出时再静注格拉司琼3mg。
观察手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
结果长托宁合用格拉司琼组及格拉司琼组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长托宁合用格拉司琼组比单用格拉司琼组亦明显低(P<0.05)。
结论长托宁合用格拉司琼及单用格拉司琼均能有效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且长托宁合用格拉司琼效果优于单用格拉司琼。
标签:长托宁;格拉司琼;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恶心;呕吐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病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给病人带来极大不适和痛苦,影响术后恢复。
近年来预防性用药、多模式结合、联合用药(术前、术中、术后)、给药持续被用来治疗和预防PONV[1,2]。
本文旨在探讨长托宁联合格拉司琼预防PONV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80例择期行LC病人,ASA Ⅰ~Ⅱ级,男77例,女103例,年龄25~60岁,体重48~75kg。
术前心、肺、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基本正常,无恶心、呕吐、晕动病史,24h内未用抗呕吐药物。
1.2麻醉方法及用药全部病人均不用术前药,采用气管内全麻,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5μg/kg、维库溴铵0.1mg/kg。
以芬太尼、维库溴铵间断静注和持续泵入丙泊酚维持麻醉平稳。
二氧化碳气腹时腹内压维持在15mmHg以内。
术毕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回病房。
1.3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180例病人分为三组,每组60例。
对照组(C组):在胆囊取出时静注生理盐水3mL;格拉司琼组(G组):在胆囊取出时静注格拉司琼3mg;长托宁合用格拉司琼组(P+G组):在麻醉诱导前将长托宁0.5mg稀释成5mL静注,胆囊取出时再静注格拉司琼3mg。
托烷司琼在预防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申展;姚继红
【期刊名称】《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0)S2
【摘要】作为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恶心、呕吐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不良反应。
在恶心、呕吐的同时常会伴有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会因呕吐导致反流误吸的出现,从而造成患者出现肺炎、呼吸道梗阻甚至窒息死亡。
如何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直接关系到麻醉质量的提高。
本研究探讨了托烷司琼应用于预防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择期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
【总页数】1页(P217-217)
【关键词】托烷司琼;术后恶心呕吐;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
【作者】申展;姚继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五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2
【相关文献】
1.盐酸托烷司琼与盐酸倍他米松联合应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后恶心呕吐临床观察[J], 张同帅;游燃
2.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联合托烷司琼预防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比
较 [J], 胡伟;李金玉;张志捷
3.盐酸托烷司琼与盐酸倍他米松联合应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后恶心呕吐临床观察[J], 张同帅;游燃
4.两种托烷司琼给药方式预防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J], 朱玛;陈宝妫
5.托烷司琼联合右美托咪啶预防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 [J], 曾伟平; 胡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托烷司琼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托烷司琼是目前临床上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一种常用药物。
在手术中,术后恶心呕吐一直都是患者感到最为不适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在需要进行全身麻醉的手术中。
因此,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手术后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托烷司琼作为一种预防手术后恶心呕吐的药物,引起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关注。
托烷司琼属于一种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托烷司琼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阻断中枢的5-羟色胺受体,从而降低术后的中枢和外周5-羟色胺生成和释放;延缓肠壁的反应性,减少随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以上这些有效的作用可以为术后的恢复和康复提供良好帮助。
托烷司琼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
现有的研究发现,托烷司琼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进行应用。
然而,静脉注射是其一种高效的给药方法,因为其在药效上的快速出现、持久时间和对于口服给药而言无需经过肠道吸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托烷司琼的用量和用药时间也是需要注意的。
在研究中,一次性给药40mg的剂量可以有效地防止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但是,这种剂量需要在术前30分钟至术后24小时内进行使用。
如果需要进行更长时间的预防,可以采用24~48小时的口服维持治疗,这种疗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值得一提的是,托烷司琼也是一种安全的药物,除了少数个别患者会出现轻微的过敏反应外,其并不会带来大的副作用。
此外,托烷司琼的停药也不需要特殊注意,只需要在患者的情况出现显著好转后,逐渐减少用药剂量即可。
总体而言,托烷司琼已经成为预防手术后恶心呕吐的一种相对有效的药物选择。
虽然其在某些患者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过敏反应,但多数患者仍然能够安全地使用。
因此,临床医生应当在合适的时间和剂量下使用该药物,以达到最好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
托烷司琼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作者:杜力侠沈如刚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2年第03期【摘要】目的观察托烷司琼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
方法将8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托烷司琼组,B组为对照组,每组40例。
观察两组用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结果 A组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关键词】托烷司琼;术后;恶心;呕吐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78术后恶心呕吐(PONV)在全部住院手术患者中发生率约为20%~37%,大手术后发生率达35%~50%,高危PONV患者发生率达70%~80%[1]。
PONV可能造成术后伤口张力增加、伤口裂开、水电解质紊乱等不利于患者康复的问题,严重者可有误吸、窒息的可能性,故在临床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
托烷司琼为5-HT3受体阻断剂,本研究观察托烷司琼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择期手术患者8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0~48岁,体重45~75 kg,无严重心肺疾患及肝肾功能损害,无恶心呕吐病史,术前24 h未服过止吐药;均为妇科手术。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托烷司琼组(A组)和对照组(B组)。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术前用药均为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那0.1 g。
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7 mg/kg、芬太尼0.005 m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mg。
麻醉维持:丙泊酚4~6 mg/(kg•h)、维库溴铵4 mg/h微量泵持续泵入,根据患者BP和HR变化调节速度并间断追加芬太尼。
手术结束前30 min,A组给予托烷司琼5 mg静脉注射,B组不给予任何抗PONV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苏醒过程中PONV的情况,待患者完全苏醒后2 h(T1)、6 h(T2)、12 h(T3)、24 h(T4)时采用VAS评分对患者恶心感觉进行评分:以10 cm直尺作为标尺:0 cm表示无恶心,为0分;10 cm表示存在极其严重的恶心,为10分。
托烷司琼预防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效应【摘要】目的:旨在观察比较托烷司琼、氟哌利多对女性患者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
方法:90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女性患者,年龄20~55岁,asa i~ii级,按双盲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t组,托烷司琼5mg;f组,氟哌利多2.5mg;对照组, 0.9%生理盐水5ml。
手术结束前15分钟分别静脉注射以上药物。
观察和记录术后24h内三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及程度。
结果:各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和ponv评分比较中,t组均优于f组和对照组(p<0.05)。
结论:托烷司琼可减少女性患者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降低其严重程度。
【关键词】托烷司琼;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恶心呕吐;女性患者【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197-01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麻醉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20%~30%[1]。
主要发生在手术后24~48小时内,但也可能持续达5天之久。
女性患者ponv发生率尤其高,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是麻醉导致术后恶心呕吐的主要因素,腹腔镜手术因二氧化碳人工气腹的原因ponv发生率更高。
使用选择性阻滞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剂可预防术后恶心、呕吐。
近年来5- ht3受体拮抗剂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旨在观察比较托烷司琼、氟哌利多对女性患者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及不良反应,探寻一种比较好的预防方法应用于临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90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女性患者,asa i~ii 级,年龄20~55岁,体重45~65kg。
排除条件:术前有5-ht3受体拮抗剂过敏史、胃肠道疾病、肝肾功能严重受损、眩晕症、酗酒史,阿片类药物滥用史,术前24h内服用过止吐药的患者及ponv 史的病人。
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t组,托烷司琼5mg;f组,氟哌利多2.5mg;对照组,0.9%生理盐水5ml。
长托宁联合托烷司琼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关键词】长托宁托烷司琼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53%~72%[1]。
本研究将长托宁联合托烷司琼应用于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其对术后PONV的预防作用。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其中男56例,女64例,年龄25~60岁,ASAⅠ~Ⅱ级,体重45~70kg。
术前心、肺、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正常范围,无恶心、呕吐史。
已除外有晕动恶心史和术前24h 内用过止吐、镇痛药者。
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
A组长托宁联合托烷司琼组,B组为托烷司琼组,C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麻醉方法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4~0.05mg/kg、异丙酚1~2mg/kg、阿曲库铵0.6~0.7mg/kg、芬太尼3.0~4.0μg/kg,麻醉诱导期间保持气道通畅、低流量面罩控制呼吸,同时持续压迫环状软骨,尽量避免气体进入胃内(有较多气体进入胃内者即排除在本研究之外)。
维持采用异丙酚、芬太尼、阿曲库铵和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
A组:麻醉诱导前静注长托宁0.01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5ml),术毕静注托烷司琼5mg;B组:术前静注生理盐水5ml,术毕静注托烷司琼5mg;C组:术前和术毕各静注生理盐水5ml。
1.3 观察项目术后0~6h、6~24h内PONV发生率,用评分法0~10分评估严重程度,0分表示无恶心,10分表示恶心呕吐非常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2.1 三组PONV发生率及程度比较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术后PONV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略)注:与C组比较,*P<0.05,**P<0.01;与B组比较,#P <0.052.2 三组头痛、眩晕、烦燥比较术后6h内头痛A组4例,B 组3例,C组12例,C组明显多于A组和B组;术后6h内眩晕A组3例,B组无,C组4例;术后6h内烦燥A组、B组无,C组3例。
联合用药预防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用于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的药物种类繁多,但是目前没有一种药物或技术对所以病人都有十分满意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托烷司琼及地塞米松联合长托宁、氟哌利多或生理盐水预防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选择预防PONV的方法提供借鉴。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和分组选择择期接受全麻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手术类型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腹股沟疝修补、输卵管切除术、子宫或卵巢良性肿瘤切除;年龄18-75岁;无明显重要器官功能疾病;没有使用该试验所用药物的禁忌症。
排除标准:术前和术中止吐治疗(术前48h内接受止吐治疗);局部麻醉或局部麻醉联合全身麻醉者;ASA>Ⅲ,肥胖(体重指数BMI大于40);滥用药物史,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有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的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史;皮质类固醇禁忌证病史;资料不完整或不连续者。
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双盲分组,直到试验完成及数据统计分析完成揭盲时各参与人员均不知道受试对象的分组情况。
1.2 麻醉方法手术前常规禁食禁饮8小时以上,入室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地西泮10mg。
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缓慢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依托咪酯、顺式阿曲库铵,快诱导经口气管插管,间歇正压通气机控呼吸。
麻醉维持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恒速泵注及吸入1%-3%七氟烷。
术中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45mmHg。
CO2气腹腹内压维持在15mmHg左右。
三组在诱导期缓慢静注托烷司琼2mg、地塞米松10mg,在关气腹时缓慢静注盲法抽取的药物1ml。
术中充分给氧,维持患者生命征稳定,维持平均动脉压60-100mmHg,SpO2≥95%。
手术结束转至麻醉后恢复室复苏,避免用新斯的明拮抗肌松药残余作用。
所有患者不使用静脉镇痛泵行术后镇痛。
1.3观察指标术前访视评价并记录患者PONV的预期发生率,参照Apfel制定的简化评分2:使用麻醉镇痛药、女性、非吸烟、有PONV史和晕动史,无以上4种情况发生率为10%,具备以上1、2、3、4种情况者的发生率分别为21%、39%、61%、79%。
托烷司琼预防妇科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托烷司琼预防妇科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于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妇科腔镜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与c组,每组30例,a组在术后给予托烷司琼5mg静脉注射,b组在术后给予格拉司琼3mg 静脉注射,c组在术后给予生理盐水5ml静脉注射。
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结果①a组患者的术后恶心发生率为10%(3/10),b组为13.3%(4/10),c组为30%(9/30),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术前常规禁食8-12h,于麻醉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100mg。
采用芬太尼5μg/kg,咪唑安定0.1m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麻醉诱导。
气管插管后用麻醉机空气呼吸,间断静注维库溴铵与芬太尼,吸入异氟醚。
手术后,三组分别采取以下措施:①a组,给予托烷司琼5mg静脉注射;②b组,给予格拉司琼3mg静脉注射;③c组,给予生理盐水5ml静脉注射。
清醒后拔管,送入监护病房观察。
1.3 观察指标采用双盲法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24h以内的术后恶心及呕吐次数,按照无恶心呕吐,恶心无呕吐,恶心并呕吐三种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x2进行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a组患者的术后恶心发生率为10%(3/10),b组为13.3%(4/10),c组为30%(9/30),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的术后呕吐/恶心并呕吐发生率为6.6%(2/30),b组为16.7%(5/30),c组为36.7%(11/30)。
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即ponv)妇科腔镜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40%-80%,远高于非腹腔镜手术,成为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长托宁联合托烷司琼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长托宁托烷司琼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53%~72%[1]。
本研究将长托宁联合托烷司琼应用于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其对术后PONV的预防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其中男56例,女64例,年龄25~60岁,ASAⅠ~Ⅱ级,体重45~70kg。
术前心、肺、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正常范围,无恶心、呕吐史。
已除外有晕动恶心史和术前24h 内用过止吐、镇痛药者。
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
A组长托宁联合托烷司琼组,B组为托烷司琼组,C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麻醉方法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4~0.05mg/kg、异丙酚1~2mg/kg、阿曲库铵0.6~0.7mg/kg、芬太尼3.0~4.0μg/kg,麻醉诱导期间保持气道通畅、低流量面罩控制呼吸,同时持续压迫环状软骨,尽量避免气体进入胃内(有较多气体进入胃内者即排除在本研究之外)。
维持采用异丙酚、芬太尼、阿曲库铵和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
A组:麻醉诱导前静注长托宁0.01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5ml),术毕静注托烷司琼5mg;B组:术前静注生理盐水5ml,术毕静注托烷司琼5mg;C组:术前和术毕各静注生理盐水5ml。
1.3 观察项目术后0~6h、6~24h内PONV发生率,用评分法0~10分评估严重程度,0分表示无恶心,10分表示恶心呕吐非常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三组PONV发生率及程度比较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术后PONV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略)
注:与C组比较,*P<0.05,**P<0.01;与B组比较,#P <0.05
2.2 三组头痛、眩晕、烦燥比较术后6h内头痛A组4例,B 组3例,C组12例,C组明显多于A组和B组;术后6h内眩晕A组3例,B组无,C组4例;术后6h内烦燥A组、B组无,C组3例。
术后6~24h头痛A组3例,B组2例,C组6例,C组明显多于A组和B 组;术后6~24h眩晕A组1例,B组1例,C组2例;术后6~24h 烦躁三组均无。
三组均无体外系症状。
3 讨论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麻醉和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麻醉药物、手术方式等因素都可影响PONV的发生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能因为CO2气腹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腹腔内操作对胃肠黏膜的刺激、麻醉和手术的影响、术后疼痛、异丙酚及阿片类镇痛药等因素所导致PONV的高发生率,过高的PONV发生率常成为影响患者早期康复的主要原因。
呕吐的发生机制,主要为各种因素通过乙酰胆碱、多巴胺、
组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5-HT等递质刺激外周感受器下呕吐中枢引起[2]。
已经推测阻滞这些受体是当今应用抗呕吐药物的重要作用机制。
传统的抗胆碱药物有阿托品、格隆溴铵和东莨菪碱,因具有止涎和解迷走神经效应[3],而具有预防恶心呕吐的作用。
术前采用抗胆碱药阿托品或东莨菪碱阻滞大脑皮质中枢神经系统的呕吐受体,减轻呼吸道及消化腺分泌,减少分泌物的刺激,从而预防性减少PONV[4]。
但既往的术前抗胆碱药物因为时效较短,而不能较好地控制术后长时间分泌物的增多。
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是一种新型、长效抗胆碱药,体内半衰期长达10.34h,可选择性作用于M1、M3受体,而对M2受体无明显作用,由于其空间位阻很小,与M受体亲和力最大,因而药效强而持久,从而能更长时间的控制术后分泌物的增多。
近年来,5-HT3受体拮抗剂已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术后恶心呕吐。
托烷司琼是继恩丹西酮、格拉司琼之后新一代的5-HT3受体拮抗剂,具有外周性和中枢性的双重抗吐作用,在同类药品中,只有托烷司琼的主环结构与5-HT主环结构完全相同,几乎不与其他受体发生作用,故安全性好,副作用甚少,是选择性更高、亲和力更强的止吐药[5]。
本研究中,将长托宁联合托烷司琼应用于预防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结果显示可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特别是在早期,其效果优于单独应用托烷司琼,在后期,和单独应用托烷司琼均可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长托宁联合托烷司琼组及托烷司琼组头痛、烦躁的发生率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