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52.01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治疗发表时间:2014-07-23T14:19:16.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9期供稿作者:王清[导读] 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
王清(尚志市一面坡医院 150622)【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6例患者资料,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治疗后,34例患者完全康复,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
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9-0134-02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它是指在足够静脉回流的前提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流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伴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
临床上左心衰竭最为常见,单纯右心衰竭较少见。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36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5岁-46岁。
1.2结果:36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经过治疗后,已经有34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并且满意出院,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
2 治疗2.1药物治疗2.1.1减轻心脏负荷(1)利尿药的应用1)噻嗪类利尿药:以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为代表。
可25mg/次,每周2次,隔日1次,每日1~3次等不同剂量应用,最大剂量可用到100mg/d,分3次口服[1]。
2)袢利尿药:以呋塞米(速尿)为代表,作用于髓袢升支,在排钠的同时亦排钾。
为强效利尿药,口服剂量20~200mg/d,分2~3次。
效果不佳或病情危急可用20~40mg静脉注射。
卡托普利\美托洛尔\氢氯噻嗪\螺内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目的:观察及分析卡托普利、美托洛尔、氢氯噻嗪、螺内酯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3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联合应用卡托普利、美托洛尔、氢氯噻嗪、螺内酯治疗。
结果:38例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都得到了改善,并且大部分患者心功能能够长时间维持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患者生命得以延长。
结论:卡托普利、美托洛尔、氢氯噻嗪、螺内酯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且效价比高,患者依从性好。
标签:卡托普利;美托洛尔;氢氯噻嗪;螺内酯;联合用药;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且随着高血压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增多,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发病率和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较好地控制慢性心力衰竭可以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命。
卡托普利、美托洛尔、氢氯噻嗪、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已得到循证医学的证实[1-3]。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联合应用卡托普利、美托洛尔、氢氯噻嗪、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其联合应用疗法及疗效观察与分析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2年2月~2006年6月笔者诊治的患者,入组38例,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心功能Ⅱ级8例、Ⅲ级15例、Ⅳ级15例,且全部患者无美托洛尔、卡托普利、氢氯噻嗪、螺内酯治疗禁忌证;无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38~83岁,平均68岁;高血压心脏病1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
1.2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加强健康教育,加强随访,鼓励其坚持治疗,强调改善生活方式,血糖、血脂异常的也注意治疗纠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同时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阿司匹林肠溶片。
β受体阻滞剂的研究进展摘要: β受体阻滞剂是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中最常用和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药物之一,是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基石或一线药物。
β受体阻滞剂不仅有助于改善症状,而且能够显著减少心血管病事件和降低总死亡率。
但各种β-受体阻滞剂不尽相同,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适应证选择适当的药物。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分类;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原发性高血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或以上两种疾病并存等的治疗中作用明显。
1.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根据选择性的不同,β受体阻滞剂大体可分为3类: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同时阻滞β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
一般认为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降压作用来源于其对β1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滞。
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同时抑制β2受体,产生对糖脂代谢和肺功能的不良影响,甚至通过动脉上的β2受体增加周围动脉的血管阻力。
其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由于β2阻滞相关的不良反应,该类药物在临床已较少应用。
②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特异性阻滞β1肾上腺素受体,对β2受体的影响相对较少。
其代表药物为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
③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阻滞α1受体,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如卡维地洛;或者通过增强一氧化氮的释放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如奈必洛尔。
2.β受体阻滞剂的药理作用1)受体选择性也称心脏选择性作用。
B受体分布于全身脏器血管系统:①中枢β受体兴奋时,心率加快,肾交感神经冲动增加,尿钠减少。
②突触前膜β受体兴奋时,血压升高。
③突触后膜β受体包括心脏β受体和血管β受体,肠道、心房和心室以β1受体为主,心脏β受体兴奋时,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肠道β受体兴奋时,肠道松弛;血管床、支气管、子宫和胰岛以β2受体为主,β2受体兴奋时,支气管和血管床扩张,子宫松弛,胰岛素分泌增加[1]。
医师练习题--心力衰竭1.引起左室后负荷增高的主要因素是A.肺循环高压B.体循环高压C.回心血量增加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E.红细胞压积增大2.对未经治疗的患者,以下检查项目,哪项结果正常时最有助于排除心力衰竭A.心电图B.胸部X线检查C.冠状动脉造影D.血浆心钠肽水平E.血浆肌钙蛋白水平3.慢性心力衰竭时推荐使用的β受体阻断剂是A. 所有已上市的β受体阻断剂B.美托洛尔C.阿替洛尔D.普萘洛尔E.吲哚洛尔4.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和逆转心肌肥厚并能降低病死率的药物是A.强心苷B.哌唑嗪C.硝酸甘油D.酚妥拉明E.卡托普利5.急性肺水肿抢救时不宜选用A.依那普利B.吗啡C.呋塞米D.硝普钠E.氨茶碱6.可以导致心力衰竭加重的因素应除外A.感染B.心律失常C.回心血量不足D.肺栓塞E.β受体阻滞剂7.应用利尿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临床应特别注意A.肝功能B.肾功能C.血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情况,有无低血钾、低血镁与低血钠D.血尿酸情况E.血糖8.心力衰竭患者应当如何控制活动量A.避免一切体力活动B.逐步增加运动量C.活动不受任何限制D.鼓励无氧运动E.完全卧床休息9.心功能按NYHA 分级,心功能在I、Ⅱ级时其治疗措施是A.应用洋地黄制剂加强心肌收缩力B.应用利尿剂减轻心脏前负荷C.应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后负荷D.适当休息,避免体力劳动,防治原发病与心力衰竭诱发因素E.应用非洋地黄类的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10.测定左室射血分数最准确的方法是A.超声心动图B.心脏核素检查C.左室造影D.右心导管检查E.无创心功能仪11.洋地黄的禁忌证是A.右心衰B.舒张性心力衰竭C.无症状心力衰竭D.单纯二尖瓣狭窄伴窦性心律E.已经使用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者12.不符合舒张性心力衰竭特点的是A.心肌肥厚B.左室射血分数降低C.左室舒张期充盈降低D.超声心动图E峰A峰E.心腔大小正常13.急性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颤的患者首先应当考虑的治疗是A.控制呼吸道感染B.控制心室率C.纠正电解质紊乱D.控制液体入量E.加强利尿14.洋地黄中毒的最可靠的诊断是A. 服用期间出现恶心症状B.服用期间出现肾功能异常C.服用期间新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异位快速心律失常伴传导阻滞为特征D.服用期间心力衰竭不改善E.服用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15.提示左心衰最有诊断意义的体征是A.左心扩大B.心尖区听到舒张期奔马律C.心率增快D.心脏有杂音E.肺部闻及哮鸣音16.右心衰所致肝大和永肿与肝硬化所致者最主要的鉴别点是A.前者无大量腹水B.前者有颈静脉怒张,中心静脉压增高,后者无此征象C.前者无牌大,后者有牌大D.前者血浆蛋白正常,后者血浆蛋白降低E.前者无黄疸,后者有黄疸17.下列不是心力衰竭的发病因素的是A.冠心病B.高血压C.摄盐不足D.风湿性心脏病E.心肌病18.左心功能不全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是A.咳嗽,咳白色泡沫样痰B.劳力性呼吸困难C.气短,咳粉红色泡沫样痰D.心悸,乏力E.少尿19.诊断心力衰竭首选的检查是A.胸壁X线片B.超声心动图C.左心室造影D.运动负荷实验E.心电图20.患者,男,70岁。
ACEI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86例远期疗效观察宋艳巴东县溪丘湾乡卫生院摘要目的分析ACEI与β受体阻滞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的远期疗效。
方法对我院住院治疗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洋地黄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以及β受体阻滞剂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具有远期疗效。
结果:用药后1、3、6个月对后,观察患者心衰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对照组与治疗组心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心功能指标无进一步改善,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与治疗后1月相比无差异(P<0.01)。
治疗组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
结论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可明显改善CHF患者心功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慢性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种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的心脏病发展到终末阶段所致。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寻求理想的CHF治疗方法一直是心血管医生研究的课题。
我院内科自2005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CHF 86例,在应用洋地黄类、利尿剂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ACEI和β-受体抑制剂。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按NYHA心功能分级,确认为CHF者86例,男性60例、女性26例,年龄45 -79(平均66)岁。
病程0.5-18(平均7.5)年。
其中冠心病3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扩张型心肌病1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9例、慢性克山病4例(外院确诊病例)、其它4例。
86例中合并糖尿病者6例、肺部感染者26例、心房颤动者9例。
心功能Ⅱ级者21例、Ⅲ级者54例、Ⅳ级者11例。
左心衰竭56例、右心衰竭10例、全心衰竭2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46和对照组40例。
两组在心衰程度、年龄、基础心脏病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领域中的临床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在1978~1988年的10年间,在心律失常的外科和介入治疗迅猛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热情也在稳步高涨,直到1989年CAST试验结果公布。
CAST试验发现,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尽管患者的心律失常得到不同程度控制,但死亡率反而增高。
这一结果使人们开始深刻反思,使Ⅰ类药物应用受到质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逐渐降温。
近年来,令人十分关注的是某些其他类型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心律失常死亡甚至比抗心律失常本身更有效,例如Ⅱ类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以后简称β阻滞剂)未必减少室性早搏,但可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
近年来,β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步上升,目前已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中流砥柱。
其最大的特点是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这与它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密切相关。
β阻滞剂已被推荐为多种心律失常治疗的I类和Ⅱa类应用指征,又多是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合并用药的首选药物。
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其能有效地治疗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是唯一被证明可以降低由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SCD)的药物。
临床医生提高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重视,才能更好地应用β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
一、β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时的特点β阻滞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很多,尽管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除了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外,目前已经能够明确的其他作用机制包括:防止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作用、抗心肌缺血作用、改善心脏功能和左室结构、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过度激活及抗高血压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降低心肌氧化及应激作用等。
β阻滞剂的多重作用针对心律失常不仅能够“治标”,还能够纠正或改善心律失常发生病因,起到“治本”的作用,是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所不能比拟的。
β阻滞剂这些独特的抗心律失常机制,使其在心律失常治疗中具有以下特点。
1.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β阻滞剂对心房肌、心室肌、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作用广泛,应用后可使心脏上述部位的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
心力衰竭多选试题1.慢性心力衰竭使用β受体阻滞剂获益来自于(abc)A、抑制交感神经系统B、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C、减少心室重构D、减少水钠潴留E、正性肌力2.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的发作与以下哪项发病机制有关 (bce )A、熟睡时对缺氧更敏感B、平卧时膈肌上升,肺活量减少C、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D、熟睡时呼吸频率减慢E、静脉回心血量增加3. 下列哪项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 (bcde)A、左室舒张末期容量减少B、心搏出量下降C、中心静脉压升高D、循环血容量增加E、循环时间延长4. 可造成双下肢水肿的原因是(bcde)A、左心衰B、右心衰C、舒张性心力衰竭D、肾实质疾病E、心包积液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为(abcd )A、扩张血管B、改善心肌及血管的重构C、抑制醛固酮D、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E、以上均不是6.下列会导致心脏后负荷增加的疾病(abd)A、高血压B、主动脉狭窄C、动脉导管未闭D、肺动脉狭窄E、主动脉关闭不全7.下列属于慢性左心衰的临床表现的是(abe)A、劳力性呼吸困难B、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C、粉红色泡沫样痰D、肝静脉充盈E、端坐呼吸8.下列哪些是心力衰竭的诱因(abce)A、感染B、房颤C、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D、甲状腺功能减退E、肺动脉栓塞9.由于容量负荷过重导致的心力衰竭疾病是(abcde)A、主动脉关闭不全B、甲状腺功能亢进C、二尖瓣关闭不全D、室间隔缺损E、动静脉瘘10.Killip分级正确的是(ac)A、Ⅰ级无心力衰竭征象,无肺部啰音和第三心音B、Ⅱ级肺部啰音范围小于1/3肺野C、Ⅲ级肺部啰音范围大于1/2肺野D、Ⅳ级出现心源性休克,血压小于80/40mmHgE、以上均正确11.下列属于慢性右心功能不全并发症的是(abcde)A、心律失常B、低钾血症C、肝淤血D、肺栓塞E、以上均正确12.下列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检查正确的有(abe)A、X线显示Kerley B线B、LVEF降低C、CVP降低D、CI增加E、CO降低13.慢性心衰常规治疗的三大类药物(abc)A、利尿剂B、ACEI/ARBC、β受体阻滞剂D、地高辛E、硝普钠14.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有下列情形时不宜使用ACEI(abcde)A、干咳不能耐受者B、血肌酐>225μmol/LC、血钾>5.5mmol/LD、双侧肾动脉狭窄E、低血压15.下列不宜使用扩血管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有(ac)A、二尖瓣狭窄B、二尖瓣关闭不全C、主动脉狭窄D、主动脉关闭不全E、以上均是16.下列情况不宜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是(ace)A、预激综合征并房颤B、扩张型心肌病C、二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D、心率低于65次/分E、血钾低于3.5mmol/L17.洋地黄中毒治疗措施包括(acd)A、立即停用洋地黄B、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并房室传导阻滞伴低钾患者,可予钾盐静脉滴注C、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可应用利多卡因D、地高辛特异性抗体E、直流电复律18.急性心衰常见的病因有(abcde)A、急性心肌梗死B、室间隔穿孔C、心脏游离壁破裂D、控制欠佳的严重高血压E、持续性的心律失常19.急性心衰的临床表现正确的是(abde)A、粉红色泡沫样痰B、呼吸加快,皮肤湿冷,苍白发绀C、双肺可闻及干啰音、喘鸣音,但无细湿罗音D、P2亢进E、可闻及S320.急性左心衰患者不宜使用吗啡的情形有(abd)A、颅内出血B、神志障碍C、气急,焦虑D、慢性肺功能不全E、以上均是。
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及麻醉效果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9, 25(4):610-614.[6] 赵 艳,唐慧敏,郭向阳,等.靶控输注低浓度舒芬太尼的准确性评价[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9,39(5):586-589.[7] 陈金辉,孙学飞,王忠义,等.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对老年手术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5):123-124.[8] Gao J,Wei L,Xu G,et al.Effects of dexmedetomidine vs sufentanil during 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Medi⁃cine,2019,98(35):e17012.[9] 范 洁,张奉超.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分别复合丙泊酚对小儿麻醉诱导期血压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比较[J].儿科药学杂志,2020,26(2):28-30.[10] Yang Song.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fferent doses of ropiva⁃caine+sufentanil for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J].海南医科大学学报(英文版),2018,24(20):36-39.[收稿日期:2021-01-04 编校:徐 强]伊伐布雷定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射血分数减低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李玲玲,李慧娟,马 骁 (解放军第九六零医院南院心内科,山东 济南 250031)[摘 要] 目的:探讨伊伐布雷定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射血分数(EF)减低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㊂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住院的EF值下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按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㊂对照组给予包括利尿剂㊁β受体阻滞剂或ARB类㊁洋地黄类等血管扩张剂治疗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伊伐布雷定治疗3个月㊂应用SPSS软件对患者临床症状㊁血压㊁心率㊁化验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前后分析对比,观察应用后伊伐布雷定的疗效㊂结果:治疗组患者NT-pro-BNP㊁血压㊁心率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超极激活阳离子钙通道抑制剂-伊伐布雷定作为一种特异性的降低心率药物,能够有效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对于控制心率㊁抗心力衰竭作用确切,对于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不能耐受患者效果尤其明显,值得推广应用㊂[关键词] 盐酸伊伐布雷定;β受体阻滞剂;射血分数减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Clinical effect of ivabradine combined withβ-blocker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with decreased ejection fraction LI Ling-ling,Li Hui-juan,MA Xiao(Department of Cardiology,South Hospital,960 Hospital of PLA,Jinan25003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vabradine combined withβ-blocker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Method From January2019to January2020,60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30cases)and control group(30cases)according to random draw.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vasodi⁃lators including diuretics,β-blockers,captopril(ACEI)or valsartan(ARB),Cediland,digoxin and mononitrate.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vabradine for3months.SPSS software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symptoms,blood pressure,heart rate,NT Pro BNP and LVEF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ivabradine.The curative effect of ivabradine was ob⁃served.Results The NT-Pro-BNP,blood pressure,heart rate and other index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ejection fr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As a specific heart rate lowering drug,ivabradin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It has definite effect on heart rate control and anti heart failure,especially in patients who can't tolerateβ-receptor blocker.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Key Words:Ivabradine hydrochloride;Beta blocker;Decreased ejection fraction;Chronic heart failure;Clinical effect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缺血㊁炎性反应㊁高血压㊁心肌病㊁瓣膜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引起的心脏收缩或(和)舒张功能减弱的一种疾病[1],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最后归宿㊂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激活可致心率加快㊁外周血管收缩,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前后负荷压力增大并且导致舒张期冠脉灌注时间缩短,导致心肌供血更加减少㊂而心肌β-受体敏感性下调使心肌收缩力进一步减弱,出现心肌收缩不协调,甚至心律失常和猝死等情况[2]㊂同样, Greene[3]指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前3个月,死亡风险能高达15%,再入院风险高达30%㊂89%患者仍存在心力衰竭的症状,71%的心力衰竭患者出院时心率≥70次/min㊂加之易损期内心率持续增快,将致心功能进一步下降,非但不利于患者病情好转,反而会使心力衰竭症状进一步加重㊂为观察心率控制与心力衰竭治疗的关系,我科在常规应用治疗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应用盐酸伊伐布雷定治疗慢性EF值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效果显著,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住院的EF值下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按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㊂全部来自我院南院心血管科病房㊂其中女26例,男34例,年龄为60~82岁,平均(77.18±4.33)㊂既往有基础疾病:冠心病的53例,肺源性心脏病39例,高血压49例,心肌梗死病史38例,其中合并2~4种疾病的有41例㊂有冠脉造影或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PCI)者32例,病程8~15d,平均10d㊂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㊂一般资料情况见表1,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基本情况组别例数性别(例)男 女年龄(x±s,岁)冠心病(例)肺心病(例)高血压(例)心肌梗死(例)冠脉造影(例)治疗组30201771.07±7.002719251917对照组30201771.50±6.002620241815 注:两组间各项比较,P>0.05 病例纳入标准:既往有冠心病㊁肺源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有的合并有高血压㊁糖尿病等疾病㊂入选的冠心病患者均有冠脉造影依据或心肌梗死病史或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史(CABG)㊂临床辅助检查结果:心脏彩超LVEF≤35%,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且静息心率≥75次/min㊁ST-T改变㊁具有胸闷㊁憋喘㊁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 NYHA分级≥Ⅱ级㊂病例排除标准:①NYHA分级Ⅰ级心率<60次/min,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且为静息心率;②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㊁乙肝㊁艾滋等传染病者;③过敏体质者;④伴有肝肾功能障碍者㊂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利尿剂(呋塞米注射液20mg,产品批号34181203)㊁β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产品批号SVKK)㊁ACEI类(培哚普利叔丁胺片4mg,产品批号10203013)或ARB类(缬沙坦胶囊,产品批号X2593)㊁洋地黄(毛花甙C注射液0.4mg,产品批号AF170703)及硝酸酯类(单硝酸异山梨酯氯化钠注射液20mg,产品批号80809001)等强心㊁利尿㊁扩血管药物治疗并积极纠正感染㊁心律失常等诱因㊂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伊伐布雷定(研究药物:盐酸伊伐布雷定,由法国施维雅药厂生产,剂型:片剂;规格型号:5mg×14片;批准文号:H20150217;产品批号651259),剂量2.5~ 5mg/次(年龄>75岁的起始剂量2.5mg),于早㊁晚7时2次/d口服㊂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应用NYHA分级标准和6分钟步行试验评价心功能,计算总有效率㊂显效:心功能达到Ⅰ级,患者胸闷㊁憋喘㊁心悸㊁乏力等心力衰竭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心功能进步Ⅰ级以上,胸闷㊁憋喘㊁心悸㊁乏力等症状改善;无效:心功能症状无改善㊂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病例总数×100%㊂不良反应:随访治疗3个月,观察应用伊伐布雷定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前后(NT-pro-BNP)心率㊁血压㊁LVEF等指标变化,闪光现象(光幻视)㊁心悸眩晕㊁心动过缓㊁视力模糊㊁有无房颤㊁血压控制不稳㊁高尿酸血症等情况发生㊂治疗期间60例患者中治疗组发生闪光现象1例,发生率为3.3%,对照组发生闪光现象1例,心悸眩晕1例,视力模糊1例,发生率10%,高尿酸症发生率0,用药减量后患者症状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并均在5d内完全消失㊂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2㊂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组别例数闪光现象心悸眩晕视力模糊总不良反应治疗组301(3.33)001(3.3)①对照组301(3.33)1(3.33)1(3.33)3(10.0)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1.4 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㊂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t检验,取P<0.05为检验水准,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两组间疗效比较: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较对照组显效18例㊁有效9例㊁无效3例,总有效率90%有明显提高㊂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详见表3㊂表3 两组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治疗组3025(83.33)4(13.33)1(3.33)29(96.67)①对照组3018(60.00)9(30.00)3(10.00)27(90.00)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见表4㊂本研究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与治疗前相比,患者NT-pro-BNP㊁血压㊁心率等指标均有明显下降,LVEF明显增加㊂本研究与谢赘的[治疗前NT-pro-BNP㊁LVEF㊁血压㊁心率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治疗组LVEF㊁NT -pro-BNP㊁收缩压㊁舒张压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㊁心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4]相同㊂由此可见,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4㊂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指标治疗组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NT-pro-BNP(x±s,pg/m)8083.12±10001000.21±508083.12±10002300.12±50 LVEF(%)<35>50<35>40血压(x±s,mm Hg)140±10100±5140±10125±5心率(x±s,次/min)80±759±780±768±5 注:1mm Hg=0.1333kpa3 讨论β受体阻滞剂主要是通过对抗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能递质毒性,减轻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尤其是β1受体介导的心脏毒性作用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㊂此外,还具有抗高血压㊁抗心肌缺血㊁抗心律失常等作用,是目前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可迅速缓解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减少病死率,提高患者疗效[5-7],是目前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㊂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诸多患者对于β受体不能耐受或有禁忌,无法单纯使用,本研究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选择应用治疗EF值下降心力衰竭的新型药物--伊伐布雷定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射血分数减低慢性心力衰竭进行临床观察,与传统常规治疗相比,应用伊伐布雷定患者的NT-pro-BNP㊁血压㊁心率等指标均有明显下降,LVEF明显增加㊂伊伐布雷定作为它作为现阶段唯一特异性的窦房结If电流抑制剂,选择性的作用于窦房结f通道,无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和负性传导的 双负”作用,能够显著减缓舒张期去极化的斜率,有效减慢窦性心律㊂EAUTIFUL[8]也表明,5~ 7.5mg伊伐布雷定2次/d治疗左心室射血分数<0.40且心率>70次/min的冠心病患者6㊁12㊁24个月后能使心率分别减慢7.2㊁6.4㊁5.6次/min;MichelsG的研究[9]也证实:伊伐布雷定通过降低心率显著延长心室舒张期,增加心室充盈㊁提高心脏每搏输出量㊁降低氧耗㊁改善心肌灌注并维持心肌的收缩力,提高射血分数,改善患者心功能,并且在出院前联合应用时能协助改善患者呼吸困难㊁憋喘㊁外周水肿外,还具备 三显著”特点即:显著逆转心力衰竭患者左室重构(研究表明[10]㊁联合应用伊伐布雷定治疗8个月,能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LVESVI 和LVEDVI,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及再住院的风险[11])㊁改善易损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显著㊂慢性心力衰竭以心室重构为核心特点,心脏表现为心肌及室壁活动受限,室壁僵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12]㊂另外,盐酸伊伐布雷定片于减慢心率同时,不会产生负性肌力及负性传导作用,不会导致血压降低㊁呼吸道痉挛等不良反应,进而保证了用药安全[13]㊂根据此研究可知美托洛尔加伊伐能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静息心率及NT水平,同时对血压等无明显影响,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㊂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60岁以下人群中约有2%罹患心力衰竭,而75岁以上患病人数比例高达10%[14]㊂相对于EF患者,EF的发病率增长幅度随年龄的增长变化更明显,该研究通过对射血分数减低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伊伐布雷定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用在临床中,没有负性传导㊁负性肌力作用,可显著降低心率[15]控制心率㊁抗心力衰竭作用确切,对于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不能耐受患者效果尤其明显,值得推广应用㊂4 参考文献[1] 黄龙祥.伊伐布雷定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4,35(3):375-379.[2] 马满州.β-受体阻滞剂治疗室壁瘤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5(95):159.[3] Greene SJ,et al.Nat Rev Cardiol[J].2015,12(4):220-9.[4] 谢 赘,蒋金法.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4(33):78.[5] 叶 芬,吴少威,石理卡,等.卡维地洛联合美托洛儿对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2,24(1):9-12.[6] 孙海清,康建勋,李鸿雁,等.波依定联合倍他乐克治疗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2011,23(6):1032.[7] 寿丽华,李 洁,蒋彩芬,等.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刊,2014,49(3):54.[8] Fox K,Ferrari R,Tendera M,et al.Rationale and design of 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trial of ivabradine in⁃patients with stablecoronary artery diseaseand left ventfieularsystol-icdysfunction:the morbidity-mortality evaluationof the If inhibito⁃rivabradine inpatientswithcoronary disease andleftventriculardys⁃function(BEAUTIFUL)study[J].American Heart Journal,2006, 152:860-866.[9] Michels G,Brandt MC,Zagidullin N,et al.Direct evidence for calcium conductance of 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s and human native If at physiological calci⁃um concentrations[J].Cardiovasc Res,2008,78(3):466-475.[10] Tardif JC,O'Meara E,Komaijda M,et al.Effects of selec⁃tive heart rate reduction with ivabradine on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ling and function results from the SHIFT echocardiography sub⁃study[J].Eur Heart J,2011,32(20):2507-15. [11] 胡一大,黄德嘉,袁祖贻,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㊂2017,45(3):190-197.[12] 张文颖.心力衰竭患者中伊伐布雷定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J].中国药业,2016,25(15):4-9.[13] 侯玉琴,黄翠霞,谢 燕.盐酸伊伐布雷定片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9,6(3):229.[14] Metra M,Teerlink JR.Heart failure[J].Lancet,2017,390 (lOl06):1981-1995.[15] 田 盼,王跃华,张 卿,等.依伐布雷定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改善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1):57.[收稿日期:2020-01-16 编校:李晓飞]自体股薄肌腱修复重建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技术的临床疗效观察王 敏,李基新,杨建磊,姜云虎 (天津市北辰医院骨一科,天津 300400)[摘 要] 目的:探讨使用自体股薄肌腱修复重建内侧半月板后根部(medi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MMPR)技术来治疗MMPR撕裂的临床疗效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36例诊断为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并运用自体股薄肌修复重建MMPR技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45~60岁,平均52.6岁;左膝17例,右膝19例㊂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并在术后12个月时拍摄MRI及X线平片,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VAS评分㊁Lysholm评分㊁内侧半月板外突程度㊁内侧间室宽度以及Kellgren-Lawrence分级情况㊂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㊂术后12个月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半月板外突程度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间室宽度及Kellgren-Lawrence分级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自体股薄肌腱修复重建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技术,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内侧半月板外突趋势从而延缓骨性关节炎进展,短期随访疗效满意㊂[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关节镜;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术;自体股薄肌腱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the technique of repair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medi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 with autogenous gracilis tendon WANG Min,Li Ji-xin,YANG Jian-lei,et al(Department of bone,Tian⁃jin Beichen hospital,Tianjin,China300400)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echnique of repair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medi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MMPR)with autogenous gracilis tendon in the treatment of MMPR tear.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36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MMPR tear and reconstructed by using autogenous gracilis tend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rom January2018to December2018.Among them,there were14males and22females,aged45~60years,with an average age of 52.6years;there were17left knee and19right knee.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t least12months,MRI and X-ray were taken at12months after operation.VAS score,Lysholm score,degree of medial meniscal extrusion,width of medial com⁃partment and Kellgren Lawrence grade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12months after operation.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12~22months.At12months follow-up,VA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P<0.05),Ly⁃sholm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P<0.05),and the degree of medial meniscal extrus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idth of medial compartment and Kellgren Lawrence grade(P>0.05).Conclusion The technique of repair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MMPR with autogenous gracilis tendon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pain,improve knee joint function,reduce the trend of medial meniscus extrusion and delay the progress of osteoarthritis.The short-term follow-up effect is satisfactory.Key Words:Osteoarthritis;Arthroscopy;Repair of medi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Autogenous gracilis tendon通讯作者:李基新。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临床治疗进展发表时间:2020-06-04T17:01:43.500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月3期作者:覃国富[导读]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危重表现,临床表现为心输出量减少、静脉系统淤血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等综合征,心血管疾病随着时间影响,疾病进展成慢性心力衰竭覃国富(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危重表现,临床表现为心输出量减少、静脉系统淤血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等综合征,心血管疾病随着时间影响,疾病进展成慢性心力衰竭,所以,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实施有效的用药方案,才能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的死亡率,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配合多种治疗方案,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而未来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向是干细胞移植。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病情比较复杂,而且预后较差,患者5年存活率也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临床治疗;进展;心力衰竭是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出现障碍,静脉回心血量排出障碍,引起静脉系统的血液淤积,影响了动脉系统的血液灌注,导致血液灌注不足,而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也会受到不良影响,针对病程急缓程度可以分成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1]。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进展性临床综合征,多种原因致心脏重构,功能衰竭,减少了心输出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是典型症状或体征临床综合征[2]。
随着临床大量研究的深入开展,对心衰病情进展和治疗较多,对心衰临床治疗不仅要修复心肌,激活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还要改善临床症状,进而改善生活质量[3]。
美国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与我国心衰诊断指南中也不断更新诊疗标准,使心衰实现规范化与个体化的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综述,阐述如下。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诊断时要针对症状、病史和各项检查结果,对疾病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其中检查基础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收缩期心力衰竭与舒张期心力衰竭的诊断,可以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分型和预后诊断指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