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两性心理学【最终】
- 格式:ppt
- 大小:299.00 KB
- 文档页数:62
性别心理学论文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男女两性互为基础,性别差异客观存在。
两性的并存,使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以下是性别心理学论文,欢迎阅读。
性差异心理学是以研究男女两性心理差异为内容的心理学分支。
它是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新学科。
由于男女存在着生理机制、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早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男女就各自担负起了一定的社会职能。
男人多从事生产劳动,妇女则多从事家务料理、抚养子女。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由于封建的道德、伦理及思想体系的束缚,这种分工被强化了。
于是,在人们的思维意识中男女之间的差别越来越绝对化。
认为须眉无论从哪方面都比裙钗优越。
男女在行为上的差异也被认为是先天就有的。
性差异心理学的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现象。
例如,每当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许多资本家常以童工、女工代替男工。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妇女能力的注意。
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分男人去前线打仗,许多重要的社会工作由妇女承担,人们对妇女能力的传统看法受到了猛烈冲击。
因此,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妇女本身的能力及其与男人的差异。
性差异心理学大致有这样几个理论流派:一是源于精神分析说的“角色自居说”,这一理论强调模仿与情感作用;二是“自我归类说”,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发生认识论,强调性别特点形成的认识因素;三是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性别定型说”,把性别特点发展的决定因素归之于强化教育;四是苏联的性差异心理学理论,既承认性别差异的生物性,又肯定其社会性,强调后天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的群体(特别是同辈群体)活动的影响。
心理学家一般将男女心理差别,依一定的年龄界限加以划分,例如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后。
青春期之前男女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感知差异、语言差异、行为差异等。
青春期之后男女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认识结构差异、神经机能活动特征的差异和感觉器官适应刺激速度差异等。
经实验证明,在这一时期内男女在心理发展上逐渐趋于平衡。
两性关系互动的六个角色和四种模式启明按:这篇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婚姻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为什么伴侣要出轨,有的甚至是和一个比原配更丑的人在一起,为什么婚后的生活出现各种令人烦恼的状况?相信看完你一定会有收获,同时也更能理解你的伴侣和TA的各种行为。
全文如下:在一个完美的婚姻中,要有六个角色。
他们分别是“男人”、“女人”、“小男孩”、“小女孩”、“爸爸”、“妈妈”。
“男人”所代表的是一个丈夫成熟的具有性吸引的自我部分。
“女人”代表的是一个妻子成熟的具有性吸引的自我部分。
“小男孩”代表的是一个丈夫的内在小孩的部分,每个成年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内在小孩。
“小女孩”代表的是一个妻子的内在小孩的部分。
“爸爸”代表的是一个丈夫道德自我和责任的部分。
“妈妈”代表的是一个妻子母性中的爱和温暖的部分。
婚姻中的丈夫和妻子各分担三个角色。
六个角色的相互搭配就产生了四种婚姻模式:男人和女人;小男孩和妈妈;小女孩和爸爸;小男孩和小女孩。
在两性关系互动中,丈夫要大部分以“男人”的身份出现,这样妻子才是一个“女人”。
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妻子在关系中的角色是女人,丈夫自然就是男人了。
如果家中的丈夫大多时候是一个“小男孩”,妻子就只能做“妈妈”,做的累了的时候,如果长期没有机会做小女孩或者女人。
她就有可能在外面去寻找男人或者爸爸。
故事中(一个出轨女士的故事)的女主人就是一个例子,家中的丈夫俨然已经只是一个爸爸了,女主人只有到外面的另一个关系中才能做女人。
外面的那一段亲密关系满足了她的激情的需要,甚至让她“上瘾”。
所不同的是,过去我看到的故事大多都是家中的妻子整日要面对一个小男孩,最后累了才走出去为自己找个“父亲”或者“男人”。
而她是因为家中没有“男人”才出去找的。
至于会找哪一个,要看当事人最缺少什么,以及自己是什么角色。
如果她是一个小女孩,就需要呵护和关心,自然是找爸爸了。
如果她是一女人,那自然是缺激情和性了。
当代两性关系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当我们谈论两性关系时,社会心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
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建立、维护和破坏他们的两性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受到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心理学家将两性关系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包括个体的特质和行为、两个人之间的交互、以及文化和社会因素。
下面我们将从这些角度来探讨两性关系的社会心理学视角。
一、个体的特质和行为个体的特质和行为是影响两性关系的重要因素。
例如,个体的性格特质、自尊心、人际关系技能和决策风格都可能会影响他们如何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关系。
例如,一个性格外向、自信、善于沟通的人可能会更容易建立和维护两性关系,而一个自闭、情感不稳定的人可能会更难以建立和维护关系。
此外,个体的行为也会影响两性关系。
例如,亲密行为(如拥抱、接吻和性行为)可能会增强两性关系的联系,而互相攻击、忽视和背叛则可能会破坏两性关系。
二、两人之间的交互两性关系是两个人之间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是这些交互如何塑造和影响两性关系。
例如,情感表达、沟通、共享利益和解决冲突等都是两性关系中的重要交互。
当这些交互良好时,两性关系可能会更加稳固和健康。
然而,两人之间的交互也可能会导致矛盾和分歧。
例如,当两个人的期望不一致或彼此之间的互动方式产生冲突时,就可能会导致两性关系的破裂。
因此,了解两性关系中的交互模式对于建立健康、稳定的两性关系至关重要。
三、文化和社会因素文化和社会因素也对两性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文化价值观、社会期望和性别角色都可能会影响两性关系。
在一些文化中,两性关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基础,而在其他文化中,则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四、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两性关系的影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固定化和刻板化的期望和行为模式。
这种观念往往通过社会化过程传递,并在个人的认知结构中形成,影响了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总结和参考文献文献综述一、前言两性关系一直是大多数都会关注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繁衍后代是人类的终极历史使命。
在人类文明没有产生以前,人和所有的动物无差异,活着为了两件事:一是生存二是繁殖。
两性问题说来之大,过于宽泛想要大且求全不是个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将关注点放在两性择偶上,去进行了解和思考。
国内各学科研究对于两性问题包括婚姻、择偶、社会地位等都有比较的文献发表,近十年每年几乎都有接近300篇论文发出,但相较于国外仍然有很大差距。
在说回国内,在我的印象中两性问题主要应该为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可经过查阅后,只有25篇这个方向的文献,相当薄弱。
(以上总结基于中国知网和springer link数据)二、主题(正文)心理学对择偶问题的研究,一个比较大的角度就是进化心理学,当然也被人广泛提起。
男女在择偶时都运用着不同的策略,当然都是为了在这段性关系中有最大的获益。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基本观点是人类虽然发展至今可大脑依然是用着和我们祖先一样的大脑。
基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女性与男性在长期择偶选择上略有不同。
女性看孕的过程中,生存能力大大降低,需要男性提供食物和保护。
所以女性偏好选择年龄稍大的男性,年龄稍大的男性拥有地位和财富,且仍然具有生殖能力。
另外就“诚实”是女性择偶时的重要参考项。
这涉及这个男性是否愿意持续的为男性进行资源的提供。
而男性在选择长期配偶时,就看重是女性年龄,其次是腰臀比,本质都是女性的生育能力。
对于男女关系来看,可能会觉得男性在男女关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理由也很简单男性可以片地撒种,而女性一旦怀孕成功便陷入被动。
这其实是思维狭隘,男性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的繁育后代没错,可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后代的存活率,本质这就限制了男性的不忠诚行为,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男性都享有异常多的资源。
当然也从侧面印证了男人有钱就变坏这句话。
依据上述内容,为什么当今整容行业如此火爆,化妆品几乎是女性的必需品,可理解为女性为让自己看起来年龄小,凸显自己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家庭系统排列之两性
关于伴侣
1、伴侣联系的平衡:在伴侣联系中,女性因爱给予了男人一些东西,男人因为也爱女性,所以也给予她多一些。
如此你来我往累积起来,美好地添加,感情维系亦会加深。
但如果伴侣所得到的比支付的少,那就会损害伴侣的联系;一方支付,另一方回绝承受或者补偿,联系也会破裂。
2、温文有礼会损坏联系:伴侣若是太有礼貌,彻底地不发脾气,反而会损坏两边的联系;愿意因对方做错事而适当发脾气,才能重整伴侣的联系。
3、忠实:小孩子需求忠实,背面的原因是惧怕被遗弃;但伴是侣间若需求忠实,则会损坏了联系,妻子不再是妻子,而变成母亲。
婚姻的联系中,第三者是取得容许的,乃至性联系也是可以,如果当事人
对伴侣的根本忠实以及依靠存在,又能在婚外情的过程生长,并把生长带回婚姻,也不是件坏事。
以上内容由深圳常回家友情提供。
《两性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13103602课程名称:发展心理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适用专业:心理学开课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2.课程任务:两性心理学是从男女两性的特点出发,分析男女两性的区别,尤其是性心理的区别,以便让大学生更好的与异性相处。
因为目前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加上部分大学生同居现在也开始日益增多,所以本课程旨在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异性的特点,学会在恋爱中正确的处理两性的争议问题,更合理的处理这些问题。
具体来说:第一、使学生了解男女两性在生理方面的差异,了解自身及异性身体的特点。
第二、使学生了解男女两性在心理方面的差异,消除因为认知问题而造成的错误理解,减少摩擦。
第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婚恋观,理性处理性冲动的问题。
所以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教学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讲解,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和谐的两性相处之道,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两性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演化,学会用男女两性不同的思维去分析同一个事件,以及更好的理解异性的思维,学会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影响恋爱及婚姻的心理因素,能够在以后的恋爱及婚姻生活中收获幸福。
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性社会学的常识。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作业、辅导答疑等。
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开卷考试、调查报告)(70%)+平时成绩(考勤、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两性心理学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两性心理学的概念和来源,对两性心理学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理解两性心理学的概念。
男女大不同!心理学视角下的两性差异教育(二)引言概述:在男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差异,这些差异涉及到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模式等方面。
针对这些差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应该注重根据性别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深入探讨男女两性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性别教育策略。
正文:一、认知差异1. 学习风格:男孩更趋向于使用空间思维,而女孩更偏重于语言思维。
2. 问题解决方式:男孩在解决问题时更倾向于采用抽象思维,女孩则更注重细节。
3. 学科倾向:男孩更擅长于数学和科学领域,女孩则更擅长于语言和艺术领域。
二、情感表达差异1. 表达方式:男孩更倾向于通过行动来表达情感,女孩则更倾向于通过言语表达。
2. 情感认知:男孩在情感表达上较为直接和简单,女孩则更注重情感细节和表达的多样性。
3. 情感处理:男孩更倾向于内化情感,女孩更倾向于外化情感。
三、社交行为差异1. 交往方式:男孩偏向于通过竞争和攀比来建立社交关系,女孩则更善于通过合作和互助来建立社交关系。
2. 合作能力:女孩在合作方面更具优势,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
3. 影响力展示:男孩更倾向于通过权力和控制来展示自己的影响力,女孩则更倾向于通过社交智能和情商来展示自己的影响力。
四、学习动机差异1. 成就动机:男孩更倾向于追求个人成就和竞争胜利,而女孩更注重集体荣誉和合作成果。
2. 学科动机:男孩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学科的兴趣较高,女孩则更对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感兴趣。
3. 目标设定:男孩更倾向于设定具体的目标,女孩则更注重目标的挑战性和自我发展。
五、性别认同差异1. 自我认同:男孩更容易建立稳固的性别认同,女孩则更容易接受和转变性别认同。
2. 社会期望:男孩在社会中承受着更多的期望和压力,而女孩则受社会期望影响较小。
3. 自尊心:男孩更注重个体成就和自我评价,女孩则更注重社会认同和他人评价。
总结:男女在心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认知、情感、社交行为、学习动机、性别认同等方面都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