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子之歌
- 格式:docx
- 大小:11.23 KB
- 文档页数:3
七子之歌历史事件一、背景介绍七子之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歌形式,流传时间久远且影响深远。
这些歌曲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本文将深入探讨七子之歌中所涉及的几个重要历史事件,并解析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二、纳兰性德与《虞美人·听雨》2.1 纳兰性德的背景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是清代文学家、词人,对于七子之歌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伯祖父,出身于豪门世家。
纳兰性德的词作深受当时社会的喜爱,他对七子之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2 《虞美人·听雨》的创作与背景《虞美人·听雨》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描述了一个人在雨天思念心仪之人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惋惜与悔恨之情。
2.3 历史背景与意义这首词作所描述的背景是清朝康熙时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情感变化。
康熙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但也存在着社会阶级分化和人们情感纠葛的问题。
纳兰性德通过这首词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表达了对逝去爱情和过去时光的思念和悲伤之情。
三、苏轼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1 苏轼的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
苏轼的诗词作品博大精深,对七子之歌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3.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与背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以对月亮的思念为主题,描绘了人们在困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3 历史背景与意义这首词作所描述的背景是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时期,但也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苏轼通过这首词歌颂了美好事物的存在,并表达了对理想国家的渴望和对人生追求的思考。
这种对美与理想的追求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的共同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七子之歌的发展。
四、辛弃疾与《青玉案·元夕》4.1 辛弃疾的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
《七子之歌》重点分析及知识点
《七子之歌》重点分析及知识点
一、闻一多在上世纪20年代写下的这篇《七子之歌》,传达了他怎样的心声?
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他坚定地相信这些被分裂掠夺的祖国的领土必将最终回归的信念。
二、诗歌简析
《七子之歌》由七首独立的短章组成,它的总的主题体现为每一首诗最后的语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一声声沉痛而急迫的呼喊,终于迎来了历史的光荣回应。
如今这一切该回来的,都已经回来。
剩下惟一的台湾宝岛,它的回归也终将是不可逆转的。
由于每一首诗都是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手法写成的,所以他所写的每一座城市港口,都具有自身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特色。
采用了拟人化的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不但便于自报家门,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一种归属感的亲情,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感。
融历史感与现实感于一体,是这一组诗的又一大特色。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所孕育的伟大人物,是民族的精英。
他们能够唤起我们强烈的自省意识,也鞭策我们奋发图强。
七子之歌·知识点
走完了他诗人——学者——民主斗士的光辉道路。
闻一多不仅是杰出的诗人,并且在有关古典文学的研究上建树甚多,他对唐诗、《诗经》、《楚辞》等的研究,考证精细,多有创见。
其学术著作具有很高价值。
七子之歌的相关内容
七子之歌是一首中国古代民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一。
它以其优美的曲调和深刻的歌词,深受人们喜爱和传唱。
七子之歌讲述了七个儿童在纷繁世界中保持纯洁和友爱的故事。
这首歌的歌词充满了童真和情感,展现了儿童们无忧无虑、天真可爱的一面。
七子之歌不仅是一首美妙的音乐作品,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将儿童的天性和纯洁无暇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歌的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悠扬。
歌词中充满了对友爱和互助的讴歌,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和善良的力量。
七子之歌不仅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
七子之歌的影响力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中国乐坛的经典之作。
它被广泛用于音乐教育、艺术表演和文化交流中,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美好。
这首歌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让人们从忙碌的现实生活中找到温暖与感动。
总之,七子之歌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国古代民歌,通过其优美的曲调和深刻的歌词,传递了友爱、纯真和美好的价值观。
它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颂。
无论在何时何地,七子之歌都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带来温暖和慰藉。
《七子之歌》中的历史《七子之歌》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作品将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忘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
其中,《七子之歌·澳门》被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改编选做主题曲,由于该纪录片的影响力,这首歌又成为迎接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全诗整体构架均齐、各节匀称、富于建筑美,韵律回旋起伏、一唱三叹、饶有深致。
七子之歌的历史背景《七子之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四分五裂的时期。
19世纪末,中国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国土不保。
1883年和1894年,中国先后爆发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七子之歌》写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先生旅居美国。
他时时关注着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股不可遏制的激情涌上心头。
特别是当他读到帝国主义列强又一次将魔爪伸向中国领土——将中国的七块“肥肉”(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和旅顺、大连)掠夺而去时,心中更是义愤填膺。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七子之歌》这首痛彻心肺的诗篇。
七子之歌的文学价值《七子之歌》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首先在于诗人把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与现代象征手法融为一体,将中国传统的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技巧结合起来,构成了优美而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画卷,具有特别的艺术魅力。
其次,《七子之歌》在结构上非常独特。
全诗用一个大的序曲和七个各不相同的独唱曲构成,用“母亲”和“乳儿”来称呼这七处“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地方,意在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号召大家把被掠夺的七处“失地”从帝国主义列强铁蹄下解放出来。
其中,《澳门》一章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澳门比作一个弃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方列强对待中国的粗暴行径。
七子之歌的历史意义《七子之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历史意义的作品,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和独特风貌。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和艺术价值等方面,探讨《七子之歌》的历史意义。
首先,理解《七子之歌》的历史意义需要了解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七子之歌》创作于南朝宋代,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之一、南朝宋代,战乱频繁,政治、军事、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但同时,南朝文化也逐渐繁荣发展,文人雅士层出不穷。
《七子之歌》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它以歌颂七位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表达了宋代文人对人生的审视和思考。
其次,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七子之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七子之歌》以文人雅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特有情怀和精神追求。
这些文人才子通过文字和音乐表达情感,展示了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观。
并且,这些文人雅士的创作和生活态度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进,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南宋文人以《七子之歌》为主题的创作成为当时文学的热点,推动了文人诗歌创作的发展,为后世文人的创作风格和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七子之歌》的历史意义还体现在它的艺术价值上。
作为一部具有较高文学艺术成就的作品,《七子之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七子之歌》采用音乐、舞蹈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和综合性。
这一形式对后世音乐和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七子之歌》以七位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素材,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充满着诗意和浪漫主义情怀。
这些元素使得《七子之歌》在艺术方面达到了较高的境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总的来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七子之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更在文化传承和艺术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七子之歌》是现代闻一多的作品。
原文部分: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诗人作《凯风》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
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
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威海卫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广州湾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九龙岛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七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
我们常听的《七子之歌·澳门》,仅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
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
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此后的50多年,直到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铺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
“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
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
七子之歌文言文带拼音1. 七子之歌全篇(带注音)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mei)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香港我好比凤阙①〔凤阙que:宫阙,皇宫。
)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①〔氤氲(yīnyūn)这里是弥漫、充满的意思。
〕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威海卫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广州湾东海和硇(náo)洲(岛名,在广东。
)是我的一双管钥,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我要紧紧的拥抱着你的脚髁(kē)。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九龙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呀,可记得你的 *** 九龙?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归宁:回娘家看望父母。
)的吉日,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旅顺,大连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两个强邻将我们来回的蹴蹋〔蹴蹋(cùtà):踢,踏。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2. 文言文< >字词及原文翻译原文: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之歌是哪七子【七子之歌是哪七子】《七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
我们常听的《七子之歌·澳门》,仅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
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
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
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七子之歌表达了什么
在歌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强烈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七子之歌》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
诗人在这一组诗作品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春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
全诗整体构架均齐、各节匀称、富于建筑美,韵律回旋起伏、一唱三叹、饶有深致。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发表《二月庐漫记》。
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的经典之作。
七子之歌全部七首一、《天行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句经典格言。
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天地还是人,都有各自的特性和境遇。
然而,作为君子,我们应该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困境。
天行健,地势坤,各自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但只有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才能在逆境中坚持下去,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二、《反正》反正,我就是我,我不改,我不懂;反正,生活就是一场奇遇,我将尽情体验。
这首歌让人感觉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保持真我,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做自己。
同时,人生就像一场奇遇,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全心全意地体验。
无论结果如何,重要的是我们敢于追求和尝试,不将自己束缚在框架中。
三、《岁月神偷》岁月催人老,神偷偷走了青春岁月;然而,我不留恋,因为后面有更美好的未来。
这首歌描述了岁月如何无情地带走了青春,但作者并不怀恋过去。
相反,他认为过去的岁月只是一种经历,而真正重要的是未来。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应该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岁月催人老,但它也带来了成长和智慧,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四、《寄明月》寄明月,希望它能传达我的思念;寄明月,希望它能承载我的梦想。
这首歌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梦想的追求。
明月高悬,亮光照耀着大地,也象征着希望和温暖。
通过寄送明月,作者希望能传达自己的思念和向远方的亲人、朋友表达自己的祝福。
同时,他也将梦想寄托在明月之上,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对未来的向往。
五、《雪中悍刀行》雪纷纷,风飘飘,刀光剑影中一个人在行走;无论多么凛冽的寒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这首歌描绘了一个英雄人物在严寒环境中的坚强和勇敢。
无论外界环境有多么恶劣,他都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前行。
寒风凛冽,但他的内心却依然温暖,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坚韧和勇敢。
这首歌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不退缩。
七子之歌背后的历史故事七子之歌,是一首流传甚广的民谣,背后有着千百年的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相传是西汉时期的事情。
相传,古时有一位名叫穆桂英的女将军,她勇敢无比,擅长马上和箭术。
在军队中,她带领着七个儿子,而这七个儿子也非常勇敢。
她们一家在国家困难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保卫国家的战争之中。
这时,外敌入侵,战事异常激烈。
穆桂英和她的七个儿子,作为国家的守护者,坚定地抵抗外敌的入侵。
战场上,七个儿子个个英勇无畏,同穆桂英一起誓死保卫祖国。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穆桂英的七个儿子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使得穆桂英心痛欲绝。
她眼见儿子们为了祖国而献出了生命,悲痛欲绝的同时,也变得更加坚强。
穆桂英并没有选择轻易退却,而是继续带领军队继续奋战。
她把七个儿子像明星一样照亮黑夜,鼓舞士气。
她为儿子们写下了一首歌曲,即是我们知道的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通过亲情和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了穆桂英对儿子们的无尽思念和对祖国的赤诚情感。
这首歌曲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女性在战争中的坚强和母爱的伟大,也成为了后来人们崇敬的象征。
穆桂英的七个儿子,被她们带领的军队所称颂和纪念。
他们的英勇事迹,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历史中的一个亮点。
七子之歌,也因为这段历史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珍贵的一部分,代表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献身国家的精神。
虽然穆桂英的七个儿子已经离世,但他们的精神仍然永存。
每当我们听到七子之歌的旋律,我们会想起这段历史故事,想起那个勇敢的女将军和她的七个英勇儿子。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继续坚守并为我们的祖国而奋斗。
《七子之歌》的背景资料《七子之歌》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力量的歌曲,它叙述了七个兄弟的故事。
这首歌于19世纪末创作,源自于英国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七子之歌》的背景资料。
《七子之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里。
这个国度被一个邪恶的巫师统治着,人们的生活一直被他的黑暗势力所控制。
巫师有七个兄弟,他们分别代表着七种不同的力量和特质。
第一个兄弟名叫红衣,他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他是七兄弟中最勇敢的,他的任务是与巫师展开正面的战斗,并为人们带来自由和正义。
第二个兄弟名叫橙衣,他是贤明和智慧的化身。
他拥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他的职责是为红衣提供战略和建议,帮助他克服困难。
第三个兄弟名叫黄衣,他是正义和公正的代表。
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坚持和正直,他的使命是维护公正和为弱者发声。
第四个兄弟名叫绿衣,他是富有创造力和艺术天赋的人。
他的责任是为红衣和他的兄弟们创作壮丽的音乐,鼓励他们继续战斗。
第五个兄弟名叫蓝衣,他是信仰和希望的象征。
他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信念,并给予他们希望和勇气。
第六个兄弟名叫靛衣,他是和平和友谊的使者。
他以友好和平等的方式与其他国家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和谐。
最后一个兄弟名叫紫衣,他是神秘和梦幻的化身。
他拥有神奇的力量和预示未来的能力,他的存在使整个国度充满了神秘和奇迹。
这七个兄弟一起勇敢地战斗,与巫师的黑暗势力抗衡。
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聪明才智,为国度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最终,他们成功地打败了巫师,并实现了人们的愿望。
《七子之歌》以其美妙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它不仅表达了对正义和自由的向往,也寓意着团结和勇气的重要性。
这首歌一直被广泛传唱,并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七子之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性中各种力量和特质的理解与探索。
他通过这七个兄弟的形象,传达了他对于正义、智慧、和平、艺术等价值的认同和追求。
这首歌的力量和感人之处在于它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勇气和希望,激励他们勇往直前,与黑暗势力抗衡。
爱国歌曲:《七子之歌》歌词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爱国歌曲:《七子之歌》歌词,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作词:闻一多
演唱:容韵琳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要归来!归来!母亲。
历史--七子之歌
第一单元《七子之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教学意图和设想:本课是教材十三册第一单元中的《七子之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主题为:早日为实现统一祖国大业。
本单元体现了回归和盼归两部分内容,将这两个内容渗透于两课时的教学当中,以旅游景点为线索贯穿两课时,激发学生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欣赏《东方之珠》《天地人》交响曲序曲二教学目的: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聆听《东方之珠》《天地人》交响曲序曲,体验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因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主题是;早日实现统一祖国大业,因此在演唱时,应把歌曲的情感至于核心地位。
演唱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性。
教学过程:教师:简要的介绍澳门的历史以及回归事宜(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演唱一首新歌《七子之歌》。
提问:七子的含义?你了解闻一多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年月,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有感于时事,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喻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
儿,并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念,澳门便是七子之首。
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的开篇直抒胸臆: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提问:认真朗读歌词,-是什么意思?(书上注解有答案)教师:放录音,跟音乐一起唱(二)欣赏声乐及器乐曲教师;同学们过得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啊?都那里了,讲一讲?要是旅游你最喜欢到那里啊?今天老师带你们起一个美丽的景点-教师哼唱《东方之珠》片段,然后听录音。
提问:这首作品描绘的是那里啊?学生:香港教师;大家讨论一下你所了解的香港(风土人情以及地理历史知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归纳,香港是中国南海之滨的一个小岛,一向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年鸦片战争后由满清政府割让给英国。
年月日,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实行一国两制,港人制港的政策。
,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历史,热爱祖国!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与回归有关的器乐曲《天地人》交响曲序曲。
请同学们认真的欣赏,然后回答,作品中有那几种乐器?学生:教师:复听音乐,完成书上的练习题。
(三)音乐实践活动看录象片段分组以回归为主题设计活动内容(演唱组乐器组朗诵组)汇报演出:师生同唱,高潮结束(四)谈谈学了本课后的感想(教师补充)网上搜集内容台湾(为第二课时盼归内容作准备)七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