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责官员复出现象看我国行政问责制度
- 格式:pdf
- 大小:108.46 KB
- 文档页数:1
行政问责制下的官员复出机制刍议摘要:随着我国行政问责实践的逐步深入以及信息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被问责官员的复出机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近几年出现了许多“下马”官员“闪电”复出、“神秘”复出、“违规”复出的现象后,构建科学有效的问责官员复出机制,对于建设责任政府和维护公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从五方面完善复出机制:明晰问责的标准和尺度;加强行政伦理和官风建设;建立健全问责官员复出法律体系;建立官员复出回应机制;建立官员复出评估和跟踪监督机制。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被问责官员;复出机制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14-02近些年,在民意和现实情境的逼迫下,官员问责有常态化之势,尤其是在群体事件和重大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中,迫于舆论压力,几乎都会有官员被问责。
这本是疏解民怨的正义之举,可是,频频发生的问责官员悄悄复出事件却一次次挑战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以及行政问责制的权威。
出于理性,对于那些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错误并且业务水平精湛的被问责官员,在一定期限后让其复出是可行的。
北京大学的李成言教授与南开大学的齐善鸿教授就曾说过,问责官员复出避免了人才浪费、是一种“政治理念与制度的理性”[1]。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官员复出的不透明和无序性却清晰地折射出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实施的诸多弊端和潜在隐患,如何完善官员复出机制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行政问责制下的官员复出机制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问责制周亚越教授认为,“问责制简单地说即是追究责任的制度,它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公共责任承担者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规范。
这里的公共责任承担者主要包括政府、执政党以及政府和党内的官员等等。
”[2]需要注意的是,问责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系统内部,而且还应当包括公众、传媒、社会团体等体制外主体。
2.行政问责制在问责制定义的基础上,学者张海燕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行政问责制下了定义:行政问责制是一种制度规范和安排,是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行政人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查、质问,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的政府及其行政人员,依据法定程序追究其责任,使其承担否定性结果。
中国问责制度
中国的问责制度是指政府官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生失职、渎职、违法等行为,需要接受法律、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责任追究。
其具体规定包括以下内容:
1. 行政问责制度:政府官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如果出现违法、失职、渎职等情况,相关部门可以采取问责措施,如责令改正、警告、记过、降职、撤职等。
2. 刑事责任追究制度:政府官员如果涉嫌犯罪或违纪,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刑事追究措施,如立案调查、逮捕、起诉等。
3. 行政复议制度:政府官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如果涉及到权力行使方式、行政手续等方面的争议,相关部门可以采取行政复议措施,对违法、失职、渎职等行为进行纠正。
4. 行政监督制度:政府部门对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如查办问题线索、检查督察、投诉举报等,确保政府官员严格遵守法律和职责。
5. 官员资产申报制度:政府官员需要对自己的财产进行申报,防止其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或者贪污腐败等行为的发生。
以上是中国问责制度的主要参考内容。
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加强政府官员的行为规范,减少失职、渎职、违法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保证政府的公正、廉洁和高效。
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共3篇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1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随着我国不断发展,行政问责制作为一种管治手段在政府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行政问责制是指对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追究责任,以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和国家的利益。
本文将围绕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发展和实践进行讨论和探究。
一、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和意义在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概念中,问责的主体是指政府或者政府的代表人物,被问责的对象是政府实施行政职能的机构或者个人,问责的方式是以行政手段追究相关机构或个人的责任。
这种问责制的存在,不仅可以督促政府进行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满意度,也可以促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协同,从而推进国家的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加强了对行政问责制的重视和建设。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对履行职责不当或不作为的负责人员,应当根据情节给予纪律处分。
由他单位或上级行政机关给予问责;情节严重的,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又表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行职务,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接受人民的监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行政问责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奠定了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基础和规范。
从此以后,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就开始进入高潮,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问责制的规范与实效。
三、行政问责制的实践探索行政问责制的实践探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我国,问责机制已经逐步建立,但真正健全完善的问责制度还有待加强。
问责机制是否得到落实,是考验问责制度实际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日常实践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人员问题,二是制度问题。
1. 人员问题在问责机制的落实过程中,问责人员的作用至关重要。
作者: 曾媛媛[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50-5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问责官员复出;中国行政问责制;行政问责法
摘要:问责官员的去向与安置作为行政问责最后一个环节既体现行政问责的执行效力,也反映行政问责制度本身完善与健全的程度。
问责官员“悄然复出”、“迅速复出”、“神秘复出”甚至“无痛复出”等失范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的行政问责制在制度设计与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漏洞,如缺少对行政问责客体的后续跟踪和监督机制,问责标准模糊、范围狭窄,问责程序启动的内生动力不足,制度合法性自我消解等。
重视并规范问责官员的复出机制、细化并统一行政问责标准、强化异体问责及加强行政问责制度的执行力度是修复行政问责制度漏洞、促进行政问责制度建设、深化行政问责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问题官员复出现象分析作者:王洪涛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5期摘要:随着“问责风暴”的掀起,越来越多的官员因各种原因被问责,但很多被问责官员却在短时间内悄然复出,既没公示也未听取群众意见,引起社会普遍质疑,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这与我国行政文化、行政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密不可分。
必须通过调试行政文化,完善用人制度、问责制度和监督机制,解决问题官员复出中存在的弊病。
关键词:问题官员;复出;问责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239-02一、问题官员复出现象概述对于问题官员及其复出,没有明确概念,本文做出如下界定。
问题官员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身确实犯错误的官员,包括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而被制裁和因自身工作失误被问责的官员。
第二种是自身没有直接错误,但因制度设计而被问责的官员。
譬如,出现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时,一些主管官员,虽不是直接责任人,但因负领导责任而被问责。
问题官员复出是指被问责的官员,在免职或降职后,重新任职的状况。
笔者主要关注的是问题官员在没有公开、合理程序的情况下,未征求社会、民众意见悄然复出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大网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政治、监督政府行为。
在广大公众的助推下,“问责风暴”掀起,各级官员被问责的情况越来越多。
然而,就在广大民众拍手称快时,很多被问责官员很快重新复出,或官复原职,或异地任职,有的甚至提拔重用,令人愕然。
问题官员复出之所以引起争议,不在于该不该复出,而在于一些地方对问题官员复出采取的不当做法。
从媒体曝光的案例看,复出官员大多是在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悄然复出的,公众仅能看到复出结果。
而有关部门对此或是默不做声,或是以符合有关规定等说词模糊解释,但究竟是哪些规定,规定内容是什么并如何遵循的没有明确说明。
因此,打着有关规定的旗号,问题官员的复出往往如魔术般神奇[1]。
高调问责,低调复出,复出过快,程序不透明,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和民意支持,这样的复出难以服众。
从问责官员复出现象看我国行政问责制度 [摘要]:行政问责制度是强化政府职责、改善政府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官员问责制”成为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亮点,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问责官员复出现象研究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并希望通过制度建设来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度。
[关键词]:行政问责,官员复出监督机制一、我国行政问责制度。
所谓行政问责制,是指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由特定的问责主体对其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
一般认为,形式意义上我国行政问责制是从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后开始的,实际意义上问责开始于2003年的“非典”时期。
2003年为应对“非典”危机,中央掀起了一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问责风暴”,包括时任卫生部部长的张文康、北京市市长的孟学农在内的千名官员被问责,官员问责开始走入了公众的视野。
此后几年中,问责制逐渐趋于制度化、规范化。
从密云踩踏事故、到开县井喷,再到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每次突发事件的背后,都会有相关的政府官员被问责。
在我国目前政府和党内问责的方式主要是公开道歉、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公开谴责、诫勉,引咎辞职、撤职、免职、责令辞职,行政处分,刑事追究等;问责范围不但包括对重大事故、滥用职权行为的问责,而且还包括对行政决策失误、对行政效率低、推诿扯皮、个人行为不当等行为的问责。
二、问责官员复出现象。
一次次的铁腕问责,一批乱作为、作为不力、不作为、无作为的政府官员因此丢掉“乌纱帽”,《中国新闻周刊》对“问责风暴”的评价时:这场风暴有可能导致一场影响深远的体制革命,也有可能只是另一次过眼云烟式的“运动”。
部分问责官员甚至绝大多数问责官员往往在被问责一段时间后重新复出,或官复原职,或异地任职,甚至提拔重用。
问责官员复出与问责制的系统思考作者:杨庆东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05期【摘要】追究官员的责任应区分程度、定性准确、依法进行,从刑事、纪律、政治、道德等方面分别对待。
应依据官员受到问责的性质分析其复出问题。
应尽快健全和完善官员复出的制度规定,提高行政问责制的权威性、公信度。
【关键词】问责制官员复出责任政府公务员责任近年来,一些曾被问责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纷纷复出,使得刚刚兴起的行政问责制遭到公众和理论界对其制度价值指向的质疑。
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如何看待行政问责制?如何看待被问责官员?他们的复出会对行政问责制产生何种影响?如何看待公务员责任及问责体系公务员承担的责任有层次之分。
现代政府是责任政府,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公务员受国家的委托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对社会事务、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其行为受《公务员法》的规范,所承担的责任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责任。
通常,公务员在从事公务过程中,对其行为的结果需担当刑事责任、纪律责任、政治责任、道德责任。
我国公务员纪律责任体系建设相对完备。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工作人员的刑事责任、纪律责任体系建设。
早在1957年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中就明确了8种行政处分。
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将公务员的行政处分种类调整为6种,即: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公务员法》继续保留了这一规定。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专门对公务员违反纪律的行为作出了实体性和程序性的规定。
国家监察部专事公务员违反《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的职能。
我国已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相对完备的公务员违纪的责任追究体制机制。
可见,公务员的纪律责任体系是基本健全的。
我国公务员尤其是政府领导人员政治责任、道德责任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行政问责制的设立就是要弥补公务员追责体制中政治责任、道德责任的缺失,从而健全责任政府体制。
在我国,判定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道德责任的基本尺度是领导人员在发挥领导职能作用中的态度、表现、能力、影响等方面是否存在着严重问题,其追责形式是基于领导者的职务作出的。
被问责官员“复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期一些在责任事故中被问责官员的频繁和过快“复出”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日益引起公民和媒体的关注。
一些被问责官员在短时间内复出,甚至是“带病复出”。
问责复出机制的失范带来的危害不可低估,它弱化了党的执政能力,降低了政府公信力,使问责制面临合法性危机,影响社会和谐关键词官员问责复出近些年,一些下马官员出任新职的消息,使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下台官员的“复出”热。
三鹿事件、华南虎事件、瓮安事件、各种矿难事件等各种责任事故中被问责官员的频频复出,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引起了公众的困惑和质疑。
高调问责、低调复出似乎成为中国的官场常态。
问责制的推行,对于我国加快责任政府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部分问责官员悄然复出的现象,也日益引起公民和媒体的关注。
一些被问责官员在短时间内,甚至几个月之内就纷纷复出,有的是“带病复出”,甚至“带病提拔”。
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议,认为此举“太不顾老百姓的感受了”。
这种现象暴露出了我国问责复出机制上的失范问题。
问责复出机制的失范带来的危害不可低估,它弱化了党的执政能力,降低了政府公信力,使问责制面临合法性危机,影响社会和谐。
一、当前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确实存在着问题一是把问责作为“避风头”的一种手段。
2003年以来,我国已有上千名政府官员因工作失误被问责,其中大部分又在短时间内予以任用。
被问责官员不是不能复出,毕竟问责的目的是惩治失职行为,并不是单纯地将官员“革职“了事。
但“复出”时间太快会给人们一种印象,那就是失职事件发生后,把当事人撤职或让之引咎辞职以缓解社会情绪,待风头过后或官复原职或异地升迁,这种“避风头”式的问责引发了公众普遍的猜测和质疑。
二是复出缺乏相关法律程序规范和有效监督。
当前,有关官员复出的规定散见于党政机关的各种条例、文件、法律条文中,缺乏对问责官员复出的详细而系统地规定,且相关规定内容弹性空间大,可操作性不强。
再者,大多数问责官员的复出过程不公开,公众没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问责官员复出的失范与规制
伍洪杏
【期刊名称】《理论探索》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问责官员的复出不仅关系问责制的实施效果,而且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应当慎之又慎.现实中,由于缺乏刚性制度约束,“可以”复出异化为“必然”复出、“应当”复出中的“正当”缺位及“正当”复出偏离“善”价值等失范现象,消解了行政问责制的权威,滋长了暗箱操作的腐败空间,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为此,应构建完备的官员复出实体制度,作出严格的官员复出的程序性安排,对问责官员复出进行全程监督,以规范官员复出.
【总页数】5页(P108-112)
【作者】伍洪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湖南商学院,长沙41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3
【相关文献】
1.论被问责去职官员的范围——规范被问责去职官员复出的逻辑起点
2.从官员复出失范审视中国行政问责制的漏洞及其修复
3.问责官员复出之失控及其法律规制
4.论我国问责官员复出的失范及规制
5.从问责官员复出困局审视官员问责的制度重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行政问责官员复出失范现象[摘要]自2003年因SARS引发的“问责风暴”发展到常态的问责制度以来,行政问责制度在我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但是,由于相关规范缺乏统一性、问责程序缺乏透明度等一系列原因,导致被问责官员复出出现了考察期短、复出形式无序等失范现象,影响了行政问责制度本身的社会公信力。
从统一行政问责规范入手,建立公开透明的行政问责官员复出程序,对于解决目前的问责复出失范现象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行政问责;复出;失范近年来,一些重大事件被问责官员频频悄然复出的现象引发广泛热议,行政问责俨然成为了一些官员“带薪休假,暂避风头”的一个方式。
行政问责官员复出的不规范,不仅引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于行政问责制度本身和政府的公信力都造成较大的损害。
一、行政问责官员复出失范现象的表现(一)复出考察期短如2008年12月因黑龙江昌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5名矿工和3名搜救队员死亡的重大安全事故被问责的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新兴区区长刘丽,于2009年2月即被任命为七台河市建设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兼市政建设委员会主任,被问责免职不到三个月即复出。
2010年因国土资源部通报违规批地项目被问责免职的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市长段成武,仅一周后即被资阳市人大任命为资阳市财政局局长。
2009年因“出国考察”事件被免职的原广州海事法院院长罗国华,两个月后即被广东省政协任命为副秘书长。
类似被问责官员“闪电复出”案例近几年来不断被曝出,屡见不鲜。
而被问责官员的“闪电复出”现象,既违背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62条对相关问责官员一年考察期限的规定,对行政问责制度本身来说也是巨大的讽刺,无疑增加了行政问责实质是“作秀”的嫌疑。
(二)复出形式无序性被问责官员的复出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复出的地域、职务和级别都显示出相当的无序性。
有的官复原职,如2009年6月因“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等不当言论被免职的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于2010年3月即官复原职,分管机关后勤工作。
2018年行政问责制度全文,行政问责制度的主要内容一些地方和单位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喊在嘴上、浮在面上。
有的发现了问题,但在问责时却吼吼嗓子、做做样子;有的地方在问责上有“凑数”嫌疑,把不属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事项也统计在内。
(《中国纪检监察报》)问责绝不允许出现弄虚作假,欺骗民众,绝不允许出现“凑数”现象,这就需要完善“问责制度”,加大对“假问责”的惩罚。
问责唯有实打实,才能成为利剑。
什么是问责制?问责制是指问责主体对其管辖范围内各级组织和成员承担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
简述英文名称是AccountabilitySystem。
这个在西方社会早已实施的人事制度,意思是从民选中当选的国家首长亲自选出合适的官员来负责各项事务;当政策出现失误时,那么犯错的官员将要离职以示向首长问责;如果因犯错而引致政策失误过于严重的话,首长便须下台;向其他官员和市民问责。
另外,这个制度亦可引入体育比赛以提升每位运动员的责任感、纪律、自律和平等机会(每位队员都有获得参加比赛的权利)。
释义法律术语的问责制称之为法律责任的追究。
根据宪法和法律,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承担应由它(他们)承担的责任,包括道义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政府还必须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以保证责任的实现。
这是为增强官员的责任感而设置的一道“紧箍咒”,从而使这些人民公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特点首先,它区分了责任,是谁的责任由谁来承担。
其次,它重点追问的是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者,既不会“一竹篙打一船人,把所有的责任人同等处理,更不会“只拍苍蝇不打老虎”,只是拿具体责任者问罪。
第三,问责制问的是“责”,追究的是具体问题的具体过错,不问功劳苦劳,不搞将功抵过,是真正的赏罚分明。
行政问责所谓行政问责制,是指一级政府对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该级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