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破阵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6
破阵子晏殊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晏殊)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晏殊以及他的作品《破阵子》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破阵子》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意识。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展示对于《破阵子》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1. 课文《破阵子》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用纸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破阵子》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过或读过晏殊的作品吗?你们对于《破阵子》这个词有什么了解?”阅读与讨论:1. 将《破阵子》的文本材料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义,以及晏殊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
文学批评:1. 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破阵子》的文学批评观点,如诗歌的艺术价值、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观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培养他们的文学批评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写作练习: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于《破阵子》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 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和评价彼此的作品,促进交流和学习。
总结与评价:1. 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鼓励学生提出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继续阅读晏殊的其他作品,并选择一篇作品进行分析和批评,写一篇关于该作品的读后感或评论。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表演,进一步加深对于晏殊和《破阵子》的了解。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研究,比较《破阵子》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异同。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2. 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包括内容的准确性、文学批评的深度和写作技巧的运用等。
晏殊破阵子教案教案标题:晏殊《破阵子》教案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晏殊和他的作品《破阵子》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介绍晏殊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作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简要介绍《破阵子》这首诗的背景,它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步骤二:诗歌分析(20分钟)1.分发《破阵子》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默读一遍。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的篇幅、韵律和押韵方式。
让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押韵和平仄的规律。
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
4.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铁马冰河”代表战争的残酷和破坏。
步骤三:情感和主题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对战争的痛苦、对家园的思念等。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如战争的破坏力、对家园的眷恋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辩论。
步骤四:扩展阅读(10分钟)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晏殊的作品,如《浣溪沙》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晏殊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2.鼓励学生自己写一首与《破阵子》主题相关的诗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晏殊和《破阵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2.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资源:1.晏殊《破阵子》的诗歌原文2.其他晏殊的诗歌作品3.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4.课堂讨论和辩论的指导问题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收集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破阵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破阵子》这首词的含义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掌握词中的重要字词、典故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壮志豪情。
掌握词中的用典和对比手法。
2、难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壮志难酬的悲愤。
引导学生将词中的意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大意。
2、讲解法:对词中的重点字词、典故、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中的氛围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战争的情境。
提问学生对战争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破阵子》。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讲述《破阵子》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3、初读诗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
4、词句讲解逐句讲解词的意思,重点解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等句子。
讲解词中的重要字词,如“挑灯”“梦回”“麾下”“炙”等。
分析词中的用典,如“八百里”“的卢”等,让学生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含义。
5、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战争场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分析词的下阕,体会作者从回忆战场到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6、艺术特色探讨讨论词中的对比手法,如“醉里挑灯看剑”与“可怜白发生”的对比,突出作者的无奈。
分析词的语言特色,如简洁明快、豪迈奔放等。
7、情感体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晏殊《破阵子·春景》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晏殊《破阵子·春景》的背景、意境及情感表达。
2.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格律、韵味等。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词的意境、情感表达及词牌知识。
2.难点:品味词句之美,领悟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晏殊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对晏殊有哪些了解?他的词作有哪些特点?2.词作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破阵子·春景》。
分析词牌:破阵子,讲解其来源、格律及特点。
分析意境:词中描绘了怎样的春景?有哪些意象?3.情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表达。
分析: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抒发情感的?4.艺术手法分析教师讲解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拟人、比喻等。
分析:这些艺术手法如何增强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5.互动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
拓展:推荐其他晏殊的词作,让学生课后阅读并尝试欣赏。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破阵子·春景》。
2.选择一首晏殊的其他词作,分析其意境、情感及艺术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晏殊《破阵子·春景》的意境、情感及艺术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破阵子·春景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清明祭扫,梨花落去之后又迎来寒食。
池面上碧苔点缀三四点,林间枝头黄鹂歌唱一两声,春日漫长飞絮轻轻飘荡。
巧笑着的东邻女伴,在采桑的路上相遇。
怀疑是昨晚做了个美梦,原来今日在斗草游戏中获胜,笑容从两颊。
七年级《破阵子》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1.了解《破阵子》的背景、作者及创作背景。
2.能够流畅朗读《破阵子》。
3.理解《破阵子》的意思,能够理性地分析文学作品,并能描述文学作品的心理特征和人物形象。
4.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规范。
二、教学重点1.回答《破阵子》的创作背景和社会背景问题。
2.掌握《破阵子》的重点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内涵。
3.学习诗歌的语言规范。
三、教学难点1.学生阅读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生对诗歌语言规范的掌握程度。
3.学生关于诗歌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策略1.课前导入: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文化背景和语言规范。
2.语音教学:通过朗读诗歌,帮助学生掌握语音规范,增强学生朗读流畅度。
3.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破阵子》的创作背景和社会背景问题。
4.课堂讲解:详细分析诗歌内容,解释情感、心理、人物形象。
5.个人书写:让学生单独完成韵文风格的诗歌创作,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先通过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规范,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破阵子》的核心内涵。
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介绍,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总体结构,比较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学习诗歌的韵律,了解韵脚和诗歌体裁的性质。
2.语音教学让学生朗读《破阵子》,并注意语音的变化,与或不同的押韵等。
教师要详细讲解古代诗歌中语音的规律,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够明确掌握。
3.小组活动讲解《破阵子》的创作背景和社会背景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10分钟。
4.课堂讲解详细分析《破阵子》的内容,解释情感、心理、人物形象等。
5.个人书写要求学生以古代韵文风格,写一首类似《破阵子》的诗歌。
可以尝试探究写作过程中的技巧和规律,以及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思维模式。
六、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
2.日常作业。
3.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4.课后讨论和评论。
五、教学资源1.课本《破阵子》及相关文学史专业教材。
破阵子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破阵子》;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2. 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 诗词情感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全文、字词解释、意象分析、背景介绍等;2. 学生准备《破阵子》全文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齐读《破阵子》。
二、诗词字词解释(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释诗词,解释生僻字词;2. 学生跟读,确保字词理解正确。
三、意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破阵子”、“剑气”、“秋水”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意象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四、意境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如“雄浑”、“悲壮”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意境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五、表达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六、背景介绍(5分钟)1. 教师详细介绍《破阵子》的创作背景,如历史背景、作者心态等;2. 学生听讲,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
七、情感把握(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情感,如豪迈、悲壮等;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诗词情感的把握;3. 教师总结,强调情感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八、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九、作业布置1. 背诵《破阵子》;2. 写一篇关于《破阵子》的读后感。
破阵子晏殊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晏殊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晏殊的《破阵子》这首古诗,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3.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并引导他们思考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幅古代文人写作的画作,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提问:你对古代文学有什么了解?你曾读过哪些古代文学作品?导入:1. 教师介绍晏殊及其代表作《破阵子》的背景和意义。
2. 分享《破阵子》的全文,并解释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阅读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破阵子》全文。
2.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诗中主要描写了什么情景和人物?b. 你对诗中的意象和比喻有何理解?c. 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d. 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文学鉴赏:1.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破阵子》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3. 学生尝试模仿晏殊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以自己所见所闻为题材的诗歌。
拓展与延伸:1.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晏殊的作品,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并进行比较分析。
2. 学生调查并展示晏殊的生平和其他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总结与评价: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他们对《破阵子》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互评彼此的诗歌创作作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破阵子》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并写一篇对比分析的文章。
教学资源:1. 《破阵子》全文2. 古代文人写作的画作图片3. 晏殊的其他作品4. 学生诗歌创作的范例评估方式: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写作表达能力。
4.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破阵子晏殊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晏殊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晏殊的《破阵子》一诗,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能力。
通过诗歌分析、文学现象解读和创作实践等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晏殊及其作品《破阵子》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破阵子》的意象、格律和修辞手法。
3. 分析并解读《破阵子》中展示的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
4.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实践。
教学重点:1. 理解《破阵子》的意象、格律和修辞手法。
2. 分析并解读《破阵子》中展示的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 分析并解读《破阵子》中展示的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实践。
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晏殊《破阵子》的背景资料和相关课件。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并准备好笔记和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晏殊及其作品《破阵子》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古代文人的兴趣。
二、诗歌分析(20分钟)1. 教师播放《破阵子》的朗读音频或读诵诗歌,并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2. 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格律和修辞手法,并记录下来。
3. 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点评。
三、文学现象解读(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古代文人为何会写下《破阵子》这样的诗歌?诗歌中展示了哪些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读。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和交流。
四、文学创作实践(30分钟)1. 教师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要点和例示,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篇与《破阵子》有关的作品。
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音韵、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的提升。
破阵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破阵子》这首古诗的文化背景和内涵;2.学会朗读《破阵子》这首古诗。
能力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朗读技巧,如语调、节奏等;2.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表达意义。
2. 教学内容2.1 课程前的铺垫在上课前,老师可以通过简短的介绍、图片或视频资料等途径,让学生对《破阵子》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比如,简单介绍作者、朝代背景等,或者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如黄巢起义等。
2.2 课堂教学2.2.1 课程引入老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或其他方式引入课程,并引导学生关注与诗歌有关的关键词汇及表达方式。
2.2.2 朗读练习让学生逐句阅读,并根据意义和语调进行模仿朗读。
可先由老师进行示范,然后由学生跟读。
2.2.3 语言解析引导学生对每句话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增强对古文的感性认识。
2.2.4 理解与讨论老师可以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并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探讨。
2.2.5 诗歌朗诵让学生同步朗诵整首诗歌,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妙。
2.3 课后反思与扩展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对破阵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课后,老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课外作业或推荐相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3.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手段来教授《破阵子》这首古诗,如预习铺垫、朗读练习、语言解析、理解讨论等,使学生在方便的同时,充分了解了这首古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增强了对古文的感性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如在朗读练习环节,一些学生发音不准确,从而影响了整体效果。
对于这种情况,我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
破阵子。
教案主讲人:XXXXXX教学目标: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并默写其中的名句。
3.培养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收到启迪。
教法指导:采用“阅读——感知——赏析”的方法,自主研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XXX词《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走进作者,导入本课。
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农家天伦之乐的风情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表达了作者的闲适心情。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XXX是南宋词人,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XXX并称“XXX”。
他的词多抒写希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内心悲愤,揭露南宋的屈辱投降,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
《破阵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怀并用以激励友人的壮词。
XXX与XXX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打击。
词中表达了作者渴望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解题破阵子》是XXX赠给他的好友XXX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XXX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四、整体感知1.这首词的风格是豪放雄壮的,其中“壮”字告诉我们这一点。
2.XXX的抱负没有实现,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怜白发生……”等诗句中可以读出来。
五、赏析文章整篇文章按照“醉态—梦境—现实”顺序进行布局,结构清晰有序。
在梦境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包括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等多方面情形。
这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作者运笔自如、章法严谨的特点。
此外,这首词的结构也十分奇特巧妙。
一般来说,词的上片写景,下篇抒情。
但是,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案【学习目标】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重难点】把握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谥元献。
擅长小令,其词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晏词造语工巧,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2.诗词故事有一次,晏殊途经扬州,在大明寺稍作休息。
他从寺墙上题满的诗词中发现了一首佳作,赶紧把该词作者——江都尉王琪找来一起吃饭,席间两人谈诗论词,非常投机,饭后在湖边散步,晏殊说出他写的一句妙语“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没能对出下句。
结果,王琪应声而对:“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很高兴,就把王琪留在自己身边。
他把这对千古名句写进了他那首著名的《浣溪沙》词中。
3.文题背景新社,指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
社日是祭社神——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秋两社。
古代上层妇女是不劳动的,但平常也要做些针线活。
每逢社日,就可以放下针线活,从事游玩。
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是古代上坟祭祖的日子,也是妇女们可以出门踏青游玩的日子。
从春社到清明,都是春光最好的时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格高调远,清新脱俗。
二、专题导语“格高韵远”的北宋前期词,在风格和内容方面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精神,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体裁以小令、中调为多。
晏殊、欧阳修工令词,柳永、张先工慢词。
小令、慢词双峰并峙,丰富了北宋前期词坛。
《破阵子》教学设计第一篇:《破阵子》教学设计《破阵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味关键字词,领会词的内容与意境。
2、体会词人深沉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词所表现的画面。
2、难点:感悟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学习疏通《破阵子》字词,理解内容。
四、学习过程1、导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检查预习,指导诵读⑴请同学朗读《破阵子》,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⑵请同学说出朗读这首词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并指导学生朗读的情感。
3、研读宋词,理解情感⑴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感受词人笔下的场景,引导学生对字、词进行品味。
⑵体会“可怜白发生!”蕴含的深沉情感。
4、学生品味成诵,教师点拨总结总结:《破阵子》生动地描写了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远大理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5、拓展延伸温故并补充古代爱国诗人、词人的作品。
五、作业布置1、背诵全诗。
2、根据词的意境,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生动地描写一处场景。
执教者:丁凤教学反思:深入阅读,感悟情感词是非常凝练的,又富有深情。
这次的教学虽然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内容,但是面对相对于平时比较沉闷的课堂,我觉得遗憾,所以主要写下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都与自己的问题设计、功底有关,希望引以为戒。
1.教师语言缺乏指导性。
导入部分,赵同学把词的题目的读音与停顿读错了,这里应该多让其他学生一起朗读,从而体会壮词的的意思。
应该纠正学生说的“豪言壮语”。
研读词的时候,学生一直说第一段,第二段,这其实都是错误的,应该纠正“上阕”、“下阕”。
同时,我的语速也过快,在这样的语速下,会造成学生紧张,无法静心下来沉浸文本。
2.在品读上阕时,学生只是简单的对词进行了字面上的翻译,而我也只是肯定这样的做法,但是忽略了追问他们场面有什么特点。
破阵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词牌名、词的格律等。
2、引导学生理解《破阵子》这首词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体会作者通过词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教学难点理解词中用典的作用和深刻含义。
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基本知识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词中的语言、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激昂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豪迈的氛围。
提问学生:“在这样的音乐中,你们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和情感?”引出课题《破阵子》,介绍词牌名的由来和特点。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遭遇,为理解词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感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纠正。
4、词句理解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含义。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例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一句,通过“醉”“挑灯”“看剑”“梦回”等词语,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怀念。
5、情感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词中描绘了怎样的战争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总结:这首词描绘了雄壮的战争场面,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悲愤之情。
破阵子晏殊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晏殊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晏殊及其作品《破阵子》的背景和特点。
2. 掌握《破阵子》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破阵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破阵子》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破阵子》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1. 《破阵子》的原文和翻译版本。
2. 针对《破阵子》的词汇和句式练习题。
3. 与《破阵子》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晏殊及其作品《破阵子》。
2. 引发学生对于《破阵子》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阅读与分析:1. 学生阅读《破阵子》的原文或翻译版本。
2. 分析《破阵子》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3. 解读《破阵子》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鉴赏与创作:1. 分析《破阵子》的艺术特点,如韵律、押韵、意象等。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比较《破阵子》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是对《破阵子》的续写、改编或创作类似主题的诗歌。
总结与评价:1.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顾《破阵子》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 学生互相展示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进行晏殊及其他宋代诗人作品的比较研究。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学展览或演出,加深对宋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介绍晏殊及其作品的资料。
2. 《破阵子》的原文和翻译版本。
3. 与《破阵子》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
4. 针对《破阵子》的词汇和句式练习题。
评估方式:1. 学生对于《破阵子》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评估。
2. 学生的创作成果评估。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破阵子教案教案:破阵子目标:通过学习《破阵子》这首古文诗,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导读:引导学生通过提问,了解《破阵子》的背景、作者等相关信息。
2. 音韵:教师朗读整首诗,让学生倾听诗的声音、节奏和韵律,感受音韵之美。
引导学生分析韵脚、双句等韵律结构。
3. 诗意表达: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象和思想等,培养学生对流传千年的文化积淀的理解和欣赏。
4. 体裁特点:介绍《破阵子》的体裁特点,如古文诗的规律和特点等。
5. 培养言语表达能力:分组讨论学生对诗的理解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意见。
6. 朗读和演诵:分角色,进行诗歌的朗读和演诵,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和美感。
7. 创作活动:让学生参考《破阵子》的体裁特点和意象,自行创作一首古文诗,鼓励他们发现周围的美并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8. 教学评价:以小组讨论或个人陈述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破阵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9. 提问和延伸:通过提问和探究,引导学生对其他古文诗的兴趣,并进行延伸学习。
教学方法:1. 导读法:通过提问学生来激发他们对《破阵子》的兴趣和思考。
2. 听力法:通过诗歌的朗读和欣赏,培养学生对音韵的敏感和审美能力。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5. 创作法:鼓励学生通过创作,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评价方式:1. 讨论和问答:以小组讨论或全班问答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破阵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书面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破阵子》的读后感或自己创作的一首古文诗。
教学资源:1. 课文:《破阵子》2. 音频设备:用于诗歌的朗读和欣赏。
3. 诗歌鉴赏指导材料:用于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等内容。
4. 创作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创作活动。
5. 评价标准: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创作成果。
破阵子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破阵子》这首古文诗词,使学生了解并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与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破阵子》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学会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感受古文诗词的美。
教学准备:1. 课文《破阵子》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画面,引发学生对古代战争的兴趣,并与《破阵子》的主题相联系。
呈现(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破阵子》的作者杨慎,以及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2. 教师分段朗读《破阵子》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美感。
3. 学生跟读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破阵子》,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破阵子》的意义和主题,并展示自己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拓展(15分钟):1. 教师播放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词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2.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类似于《破阵子》的诗词,展示自己对古文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古文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古文诗词,进一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破阵子》的读后感,包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个人的感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破阵子》这首古文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诗词,提高了对古文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破阵子文言文讲解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文言文讲解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运用《破阵子》这篇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破阵子》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翻译方法。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言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破阵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材料。
2. 教学PPT或黑板。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破阵子》这篇文言文,以及他们对文言文的看法。
二、讲解文言文基本知识(10分钟)1. 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它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2. 解释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如句式结构、词义辨析等。
三、文言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段讲解《破阵子》的文言文原文,结合翻译材料进行解读。
2. 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3.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文言文翻译与写作(15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从句子结构和词语意义入手,逐句进行翻译。
2.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仿写,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文言文段落。
五、文言文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1. 解释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2. 分析《破阵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六、小结与延伸(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提供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文言文的世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话题、讲解文言文基本知识、阅读理解、翻译练习和修辞手法分析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文言文写作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于古代文学的欣赏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和学习效果。
破阵子语文教案破阵子语文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破阵子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破阵子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常识、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1、词的常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
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
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在北方。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破阵子·春景》导学案
学习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反复诵读,准确默写,品味词作的语言并能赏析本词的艺术特色;
3.通过本词的学习,把握作者词作的风格特点。
一、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晏几道的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乃父齐名,世称“二晏”。
他出生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七岁就能写文章,在乡中有“神童”之名。
十四岁被赐进士身,他一生历居显宦要职,但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的建树。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二、背景探寻:
《珠玉词》一百三十多手作品,大半是反映士大夫晏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是作者描写封建时代女性的作品。
三.初步感知词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cháng)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①破阵子:唐教坊曲名。
又名《十拍子》。
②新社: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
③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④逢迎:相逢。
⑤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⑥斗草: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⑦双脸:指脸颊。
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在斗草中赢出,不由得双颊上生笑。
四.赏析词
2.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赏析写景的妙处
3.巧笑东邻女伴,采香径里相逢
4.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这首词的下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东邻女子的个性的?
3.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是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关于“疑怪”两句,向来有三解:一是解作斗草姑娘的内心独白,二是解作少女间的对白,三是解作作者本人的猜测。
结合全词谈谈你的个人看法。
五.词总结
《蝶恋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见教材补充:谥元献。
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二、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5、看最后一句。
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三、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做“学习与评价”是的有关练习。
《苏幕遮》导学案
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
(二)细读理解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三)美读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二、作业:背诵《苏幕遮》
八声甘州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一、感受形象,领会意境
二、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
柳永(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二、整体感知:(幻灯片)
听朗诵,体味意境。
1、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从哪里看出来?
2、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三、鉴赏上片:
1、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2、“一番洗清秋”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3、自由朗读上片,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圈出上片中的领字,说说他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根据领字提示背诵上片。
四、鉴赏下片:
1、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发了什么感情?
2、词人为什么“不忍登高”?
3、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6、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
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7、作者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之情,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学生自由发挥。
8、体味下片中的领字的作用,然后背诵。
五、艺术手法: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六、作业:
将这首词改为二三百字的散文,要求意境、情感与原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