矣六中学九年级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三上册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本背景和作者背景;
2.理解文本主旨,并从文本中寻找证据加以支持;
3.学习文本中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4.提高文本阅读理解能力;
5.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主旨,学习文本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教学难点:寻找文本中的证据支持主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文本背景和作者背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阅读
让学生阅读文本,同时在阅读过程中筛选出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文本主旨,并寻找文本中的证据支持主旨。
4. 词汇和语法填空
通过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文本中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同时,让学生通过填空体会语法结构的运用。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暴雨天气的文章,并体现出文本中的主旨思想。
要求文章不少于500字。
四、教学评价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文本主旨,并能够从文本中寻找证据加以支持。
同时,通过填空和作业的方式,学生可以掌握文本中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教学延伸
通过本文本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了解暴雨天气对生命造成的影响,并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同时,可以与自然环境、生命教育、地理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形成多角度的教学体系。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3 教学内容介绍本课的主题《在烈日和暴雨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2.3 教学内容讲述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第三章:角色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中各个角色的特点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2 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各个角色的性格和行为。
3.3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主要角色,引导学生思考角色的动机和行为。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学内容探讨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方式。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
5.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5.3 教学内容总结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情节和角色特点,引导学生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方式。
第六章:文学背景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学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2 教学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6.3 教学内容分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学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意图,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文本解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教学目的一、透过在烈日和暴雨下为生活而痛苦挣扎的形象,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二、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教学设想一、环境描写的学习重点放在“多角度”、“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上。
二、有条件的,组织观看电影《骆驼祥子》或录像片。
三、教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简要介绍作家及与选文有关的原着内容。
二、疏通文字,扫除理解障碍。
三、初读,理清行文脉络,划分层次。
教学步骤一、板书文题、作者。
二、介绍作家及与选文有关的原着情节。
如果课前已介绍过原着或改编的电影,后一部分工作可让学生畅谈,教者简要归结。
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中国现代着名作家。
生于1898年,满族人,住北京。
他“童年习饥饿,壮岁备酸辛”(老舍《毛主席给了我新的文艺生命》),深知“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同上),他一生爱憎分明,用严肃的态度勤勉创作,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2.介绍《骆驼祥子》中与选文相关的原着内容。
祥子原是农民,早年丧失父母,18岁时带着使不完的力气和希望来到北京谋生。
他是一个不甘受人摆布的强者,决心用自己的劳动去挣得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
然而他经过三年奋斗的血汗钱换来的第一辆车,才拉了半年就被匪兵夺去。
第二辆车的钱又被国民党的一个侦探敲榨一空,选文部分就是他两度失车后,满怀再挣一辆希望的情节的继续。
他为此忍受了诸多的苦难,我们今天要学的便是他受到的诸多苦难中的一个镜头。
以后的情节发展是:命运再次捉弄了祥子,他的第三辆车,因妻子虎妞的难产死去而被迫变卖。
从此,他孑然一身,万念俱灰,终于被旧社会的恶势力吞没,变成了一个消极混世。
屈从于命运摆布的没有职业的城市游民。
三、结合解题,粗读课文,理清层次。
一. 教学内容:《在烈日和暴雨下》学习目的:1. 学习具体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 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
【学习过程】一. 简介这段小说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遇,“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痛苦与不幸。
文章对“烈日下”、“暴雨下”的祥子是如何具体细致地描绘的,是如何具体地描写自然环境的。
二. 思考:《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选的。
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
为了使同学们学习有个重点,现在出几个思考题,大家自己阅读、理解文章,想一想这几个题该怎么回答。
①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回答好此问,也就解决了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这个问题。
)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③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要作这些描写?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可提问三、四人)这篇文章写了祥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①祥子在这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
②祥子在这天的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拉车前行,突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
③祥子拉完车跑回家,抱着火烤还浑身哆嗦不停。
三. 分析本文结构。
根据上面所讲的内容,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①1—6段,写这天上午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况。
②7—15段,写这天中午一点后祥子在暴雨下拉车的情况。
③最后一段,写祥子回到家后的情况。
四. 正音、正字、解词。
干燥(zào)焦躁(zào)腥臊(sāo)洗澡(zǎo)憋气(biē,气不通)漂亮的小伙子(这里的“漂亮”,作出色,身体壮实讲,不指长相好看)好歹(dǎi)腻烦(nì)空膛(táng)慢腾腾(tēng)粘汗(nián)粘在一块(zhān)阳光更厉害(与“利害”不同)攥(zuàn)一步一步地往前拽(zhuài,拖)五. 课文分析。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契诃夫的创作风格。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欣赏契诃夫的写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5. 实践环节:(2)选取优秀评论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
六、教学评价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进行表达和写作。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朗读。
2. 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尊重老人、勇敢等,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1.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进行表达和写作。
2.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1. 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学材料。
2. 课堂小组活动的准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引入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和背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和想象,并与学生一起预测课文的内容。
步骤二:课文朗读(15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步骤三: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通过课文中的情节和对话,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中尊重老人、勇敢等的内涵,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文化内涵在课文中的体现。
步骤四: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情节,通过表演或者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加深对课文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步骤五:语言运用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进行表达和写作。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课文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鼓励学生将这些文化内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步骤七:作业布置(2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尊重老人的作文,并用到课文中的语言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了解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特点。
小组活动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中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但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和辅导,以确保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同时,在语言运用练习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巩固。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以及该作品的背景信息。
2. 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
3.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在烈日和暴雨下》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4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彷徨》一书。
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贫苦农民在烈日和暴雨的煎熬下,仍然坚持劳作的悲惨命运。
2. 人物介绍:主要人物有祥林嫂、祥林、阿Q等。
祥林嫂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勤劳、善良、坚韧的农村妇女;祥林是祥林嫂的丈夫,是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阿Q是村里的无赖,常欺负祥林嫂。
3. 情节梳理:祥林嫂在烈日和暴雨下仍然坚持劳作,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忍受丈夫的虐待和村里人的欺负。
她在暴雨中病逝,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4. 主题思想:作品揭示了旧社会农民的苦难生活,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作品情节的把握,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 写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阅读作品。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第三课时: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概括出《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作能力得到提升。
七、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内容。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旧社会城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以新社会的热爱。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穷苦劳动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吗?二、老舍和作品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三、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四、读课文,思考:1、顺序: 时间线索:天气变化2、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五、分析讲解课文1、文中抓住哪些描写对象来表现天气的酷热?(直接描写间接描写)2、作者是怎样着意刻画祥子的矛盾心情的?胆怯→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做不如爽性出去试试没有主意,没有目的六、小结:写烈日,按照天气的变化,抓住“炎热”的特征,先写早上的憋闷酷热,次写街上景物人们的反应,最后写中午阳光的暴烈。
有概写,有细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静景,有动景;有声,有色,有味;有拟人,有比喻,有夸张,有排比,从多方面多角度细致地渲染了天气的极度炎热。
这部分的景物描写烘托了祥子的心理和性格,揭示了他的痛苦生活遭遇,推动了情节发展,表现了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旧社会城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以新社会的热爱。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朗读第二部分,分析讲解:1、文中抓住哪些描写对象来表现暴雨骤的?乌云、闪电。
狂风、暴雨、乌云、闪电、飞扬的尘土、狂舞的柳条,混合出华北一带夏季暴雨的特点2、文中哪些具体的描写让你感到雨之“暴”的?风带着“雨星”乱撞-→极硬的“雨点”砸起许多土-→“雨点”停了-→“雨道”往下落-→“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只是那么一片,一阵”,“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一个水世界”。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3、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4、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重点: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难点:1、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在烈日炎炎或者暴雨中,你们上体育课是什么感受?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车夫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习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作者简介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三、课文说明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1935年,1936年在《宇宙》杂志上连载。
本文是从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节选的,可以当作独立的篇章来读。
祥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旧中国,以拉人力车为生。
四、介绍《骆驼祥子》五、生字词憋(biē)闷吆(yāo)喝腥臊(sāo) 哆嗦(duō suō)六、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可以分成几部分?七、走进烈日1、文中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天气的酷热?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感受?拉车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3、作者对天气、拉车人和物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了4、在烈日炙烤下的祥子的心情又怎样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作者竭力渲染天气的极度炎热,目的是什么?6、作者描写景物的用意是什么?八、讨论1、祥子的痛苦感受及苦难生活仅仅是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吗?2、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3、祥子的遭遇给你什么启示?九、揣摩运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在烈日下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叙述中要提及景物。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小说情节梳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和人物形象。
3. 小说主题探讨: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批判的封建礼教。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主题和人物分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情节,深入剖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2.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小说原文和相关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3. 纸质教材:提供小说文本和注释,方便学生阅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和人物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小说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点。
5. 总结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
3.2 教学时间安排1. 课堂导入和阅读理解:2课时。
2. 分析讨论和案例分析:3课时。
3. 总结评价:1课时。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2. 阅读理解: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等。
2. 相关论文和评论: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研究成果。
3. 网络资源:鲁迅纪念馆、相关论坛和博客等。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2.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拓宽阅读视野。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能够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能够运用文学术语,对小说进行鉴赏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小说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无奈。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在烈日和暴雨下》。
2. 相关资料:关于小说作者、背景介绍等。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小说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说世界。
2. 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感受小说情节和人物。
(2)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 分析与鉴赏:(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2)探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3)鉴赏小说的文学价值。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创作一个片段。
(2)互相评改,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分享。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
(3)推荐相关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和写作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以及他们对小说主题和象征手法的理解深度。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内容介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解释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对课文中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
3.2 教学步骤课前预习,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
课上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式,分析情节和人物。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能力。
通过考试或测验,评估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提供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或分析文章,供学生参考。
提供在线资源或视频材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活动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主体活动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及其作用。
6.3 拓展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7.2 教学改进措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增加相关辅助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烈日和暴雨对人体的影响和防范措施。
2. 能力目标:通过文字和图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知识重点:掌握烈日和暴雨对人体的影响和防范措施。
2. 知识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投影仪、幻灯片、PPT。
2. 教学素材:相关图片和文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烈日和暴雨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烈日和暴雨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和危险。
二、呈现新知1. 教师使用PPT展示相关知识点,介绍烈日和暴雨对人体的影响。
2. 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烈日和暴雨的危害,并阐述对应的防范措施。
三、讨论和归纳1. 教师组织学生就烈日和暴雨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展开小组讨论。
2.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烈日和暴雨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四、小结和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展示他们整理的烈日和暴雨防范措施的海报或PPT,并相互评价。
五、巩固和作业1. 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整理一份烈日和暴雨的预防措施清单。
2. 学生可把清单提交给老师,老师进行评价。
教学后记: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烈日和暴雨的危害有了基本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防范措施。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了合作和表达能力。
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下一步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和案例分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防范意识。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设计《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设计1目的要求1.体会旧社会生活在底层的人力车夫生存环境的恶劣,遭遇的悲惨。
2.认识造成祥子为代表的人力车夫悲惨遭遇的社会根源,即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
3.了解__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4.分析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写景状物的篇段,理解其表达作用。
5.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要点难点1.运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
2.人物的心理描写。
3.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对写景状物的表达作用。
4.写景时所运用的形象、生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写作背景老舍出身于平民家庭,家境贫苦,一岁时,父亲牺牲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之下,他就靠母亲和姐姐为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他是家中唯一识字的孩子,但常常饿着肚子去听课。
这样,他从小就和穷人打交道,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
这样的身世和经历无疑对老舍后来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丰富而结实的生活基础。
但是,老舍并不满足,在创作《骆驼祥子》时还用了很长的时间去搜集了大量资料,他曾经请过许多友人为他定期或不定期地记叙北京的各种风俗习惯,不管有没有用通通留意收藏。
在老舍的笔下,祥子是个悲剧人物。
他号召千万个祥子团结起来,拧成一股劲。
段落大意如文题所言,__由“在烈日下”与“在暴雨下”两部分组成。
第1至6段细致地描摹了6月15日这一天天气的酷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
文中以天“发了狂”为引线,从多方面描写天气的酷热,以及在这样天气里人们的种种表现,展示了一幅夏季北京街头的风情画。
而笔墨的重点则是人力车夫,尤其是主人公祥子变化、矛盾的心态,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他肉体上的痛苦与心头上的辛酸。
第二部分为第7至16段,作者十分有层次地描写了天气由烈日当空到暴雨骤降的变化过程,并详细描述了祥子在暴雨中苦苦挣扎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人力车夫在大自然的捉弄下所遭受的痛苦,以及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被动无力的地位,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祥子悲苦命运。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课文主题。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举例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课后心得,分享学习体会和感悟。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变化,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当时的烈日和暴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同情心、责任感。
(3)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
(2)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3)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2)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介绍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生僻词语、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烈日”、“暴雨”等自然现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讲解情节结构,阐述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安排来揭示主题。
5.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巩固所学内容。
2.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文,体现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概述:《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一篇描写大自然变化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人在烈日和暴雨中的经历,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坚韧。
2. 重点词汇和短语:烈日、暴雨、坚韧、苦难、人生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烈日和暴雨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4. 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学生能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 学生能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对其进行鉴赏。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参考问题。
4. 小组讨论指南。
5. 修辞手法分析表。
六、教学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章中人物的苦难和坚韧。
2. 让学生写一篇以“我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经历”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2.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拓展性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些相关的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通过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以及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关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乐观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团结互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关爱。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本文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讲解:(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劳动人民形象,培养学生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积极面对困难的乐观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一篇短文,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描述一个自己经历的困难和如何克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