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诊断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5.41 MB
- 文档页数:94
影像X线知识点总结X线影像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它通过X射线的穿透和吸收特性,能够对人体内部进行成像。
X线影像在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病情,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X线影像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X射线的物理特性、X线影像的制作原理、常见的X线检查项目、X线影像的解读技巧等内容。
一、X射线的物理特性X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穿透性和吸收性。
它的穿透能力与被照射物质的原子序数和密度有关,高原子序数和高密度的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较强。
X射线的能量越高,穿透能力越强,对物质的穿透性也越强。
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所以在X线影像上呈现不同的明暗度。
二、X线影像的制作原理X线影像的制作主要包括X射线的产生、穿透物质的成像和影像的记录三个步骤。
X射线是通过X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管内产生的电子高速运动撞击靶材,释放出X射线。
X射线穿过患者的身体部位后,被放置好的感光胶片或数码探测器记录下来,形成X线影像。
三、常见的X线检查项目X线影像在临床检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见的X线检查项目包括胸部X线片、腹部X线片、四肢X线片、颅脑X线片等。
不同的检查项目对X线影像的要求和解读方法也不同。
1、胸部X线片:胸部X线片是临床诊断中最常见的X线检查项目之一,它可以用于诊断肺部疾病、心脏疾病和胸部损伤等。
在解读胸部X线片时,需要注意肺野的清晰度、肺部的密度、心影的大小和形态、纵隔的位置等。
2、腹部X线片:腹部X线片可以用于诊断腹部脏器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腹部异常积气等情况。
在解读腹部X线片时,需要注意肠道充盈情况、腹部腔内器官的位置和形态、有无胆结石或肾结石等。
3、四肢X线片:四肢X线片主要用于检查骨骼或关节的骨折、骨质增生、骨骺闭合情况等。
在解读四肢X线片时,需要注意骨骼的长短、粗细、形态以及关节的位置和形态。
4、颅脑X线片:颅脑X线片用于诊断颅脑外伤、颅内感染、颅内肿瘤等疾病。
X线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X线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文档范本:一、引言1.1 X线的概述1.2 X线的发现和历史1.3 X线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二、X线的物理性质2.1 X线的产生原理2.2 X线的特性2.3 X线的穿透力和吸收能力三、X线成像技术3.1 X线成像设备3.2 X线成像原理3.3 X线成像参数调节3.4 X线成像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四、X线诊断技术4.1 X线摄影技术4.2 X线造影技术4.3 X线衍射技术4.4 计算机辅助X线诊断技术五、X线在不同科室的临床应用5.1 X线在放射科的应用5.2 X线在外科的应用5.3 X线在内科的应用5.4 X线在儿科的应用5.5 X线在牙科的应用5.6 X线在其他专科的应用六、X线辐射防护6.1 X线辐射的危害6.2 X线辐射防护措施6.3 X线辐射防护设备6.4 X线辐射防护工作的法律规定七、附件附件1:X线图像示例集附件2:X线设备操作手册附件3:X线辐射防护装备清单八、法律名词及注释8.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核辐射防护法的解释8.2 放射源管理法解释第一条8.3 放射性物质管理法第十二条条款解释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1:X线图像示例集附件2:X线设备操作手册附件3:X线辐射防护装备清单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8.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核辐射防护法的解释:对核辐射防护法的相关条款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法律文件。
8.2 放射源管理法解释第一条:对放射源管理法第一条中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法律文件。
8.3 放射性物质管理法第十二条条款解释:对放射性物质管理法第十二条中的相关条款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法律文件。
X线诊断学基础一、X线成像原理X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穿透性。
当X线穿过人体组织时,由于组织密度的差异,X线的吸收程度不同,导致在感光材料上形成明暗不同的影像。
通过分析这些影像,可以诊断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形态学异常。
二、X线设备与技术X线设备主要包括X线机和影像增强器。
X线机是产生X线的装置,而影像增强器则能够将穿透人体的X线转换为可见光图像,以便于观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X 线设备和计算机X线摄影(CR)、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等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人体各部位X线影像学特征1. 骨骼系统:通过X线可以观察骨骼的形态、密度和结构,常见的病变如骨折、骨肿瘤等。
2. 呼吸系统:X线可以显示肺部、气管和支气管的形态,用于诊断肺炎、肺癌、气胸等疾病。
3. 消化系统:通过腹部X线平片可以观察胃肠道的形态和位置,诊断肠梗阻、胃穿孔等疾病。
4. 泌尿系统:尿路结石、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X线检查。
5. 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需要进行特殊类型的X线检查,如心血管造影。
四、正常X线影像解读解读正常X线影像需要掌握各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能够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影像特征。
五、异常X线影像分析异常的X线影像通常表现为组织密度异常、形态改变或位置异常。
通过对异常影像的分析,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可以对疾病做出初步诊断。
六、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1. 骨折:通过X线检查可以确定骨折的类型和位置,为治疗提供依据。
2. 肺炎:X线可以显示肺部炎症病灶的位置和范围,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3. 肺癌:X线可以发现肺部肿块或结节,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
4. 胃肠疾病:腹部X线平片可以发现胃肠扩张、气液平面等异常表现,有助于诊断胃肠梗阻等疾病。
5. 尿路结石:尿路结石在X线检查中表现为高密度影,根据结石的大小和位置选择治疗方案。
6. 骨肿瘤:骨肿瘤在X线检查中表现为骨质破坏或肿块,确诊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
常规X线检查技术第一节 X线摄影的基本知识一、解剖学基准线(一)标准姿势(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下肢并拢、足尖及掌心向前、两上肢下垂置于躯干两侧。
在X线摄影中,无论患者处于何种体位或动作,均应以解剖学姿势为定位的依据。
(二)解剖学方位1、近头侧为上,近足侧为下。
2、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
3、近心脏侧为近端,远心脏侧为远端。
4、近身体腹面为腹侧(前面),近身体背面为背侧(后面)。
(三)解剖学关节运动1、屈伸运动关节沿腹背轴运动,组成关节的上下骨骼相互靠近或远离,角度减小时为“屈”。
相反为“伸”。
2、内收、外展运动关节沿冠状面运动,骨向正中矢状面靠近者为“内收”,反之者为“外展”。
3、旋转运动骨环绕矢状轴做旋转运动时称“旋转运动”。
骨的前面向内旋转时为“旋内”,相反为“旋外”。
(四)解剖学基准线(面)1、矢状面将人体纵断为左右两部分的面称“矢状面”。
2、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左右等分的面称“正中矢状面”。
3、水平面与地平面平行的将人体横断为上下两部分的断面称“水平面”。
4、冠状面将人体纵断为前后两部分的断面称“冠状面”。
冠状面与矢状面垂直。
5、水平线人体直立时,与地面平行的线。
6、正中线将人体左右等分的线。
7、矢状线与水平线相交,与正中线平行的线。
8、冠状线与矢状面垂直相交,将人体前后分开的线。
9、垂直线与人体水平线垂直的线二、X线摄影学基准线(一)头颅体表定位线1、听眶线(ABL)即人类学的基准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2、听眦线(OMBL)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听眦线与听眶线约呈12°~15°角。
3、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听鼻线与听眦线约呈25°角。
4、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与水平面平行。
5、听眉线(SML)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听眉线与听眦线约呈10°角。
6、眶下线(IOL)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二)摄影用线及距离1、中心线X线束中,居中心部分的那一条线称“中心线”。
X线诊断学基础名词1、肺实质: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空气间隙及结构,包括肺泡和肺泡壁。
肺间质:是支气管何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脏层胸膜下有结缔组织所支持的支架与间隙。
2、空洞: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并吸入气体后形成。
3、空腔:是肺内生理腔隙病理性扩大(如肺大疱、肺囊肿及肺气囊等都属于空腔)。
4、纵膈摆动:一侧主支气管内引起不完全阻塞石,两侧胸腔压力失去平衡,呼气时患侧胸腔压力失去平衡,呼气石患侧胸腔内压升高,纵膈向健侧移位,吸气时纵膈恢复原位。
5、结核球:呈圆形、椭圆形、分叶状、直径较小、单发或多发,边缘光滑。
密度均匀伴钙化,可有小空洞存在,常有卫星灶。
6、肺野:在胸片尚两侧肺脏表现为透明的区域。
7、肺门:肺门影是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合投影,其中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大分支为主的组成部分。
8、肺纹理:自肺门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
9、钙化:病理上属于实质性病变,受到破坏的组织局部脂肪酸分解而引起酸碱度发生变化时,钙离子以磷酸钙或碳酸钙的形式沉积,一般发生在推行变或坏死组织内。
10、手套征:阻塞性支气管扩张表现为带状活条状致密影。
当相临的支气管扩张呈手套状表现时。
X线诊断:1、肺气肿:双肺野透亮度增高,肋间隙增宽,膈肌低平,纵膈变窄,肺叶纹理减少(如果伴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肺叶纹理增多)心脏外形成梨形。
2、慢性支气管炎:双肺野纹理增多,增多、增粗,紊乱,走行不清(常合并肺气肿、肺大疱,肺大疱好发于胸膜下,肺尖及肺底多见,肺大疱破裂后可形成气胸)。
3、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常见于两肺中下野的内中带,,病灶沿支气管分布,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浓淡不均。
病灶液化坏死可形成空洞,表现为斑片状影中可见环形透亮影。
常合并阻塞性小叶性肺炎和肺不张。
4、慢性肺脓肿:密度不均匀,排列紊乱何索条状及斑片状影,内有圆形、椰形或不规则形厚壁空洞。
可有(多房相连)(多支相连)(多叶相连)三多征象。
医学影像学X线摄影理论基础在医学影像学中,X线摄影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本文将介绍X线摄影的理论基础,包括X 线的起源、原理、成像技术和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X线的起源与原理X线是189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的一种高能电磁辐射。
X线具有穿透力强、能量高以及产生对比效果等特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医学成像工具。
X线的产生是通过将电子束照射到目标物质上,并使其产生电离辐射而实现的。
具体来说,高能电子轰击物质时,会引起物质内部的电子迁移和能量转换,从而产生X射线辐射。
这些X射线经过滤波器、准直器等设备后,通过特定的探测器捕捉到,并最终转化为影像。
二、X线摄影成像技术在X线摄影中,成像技术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X线成像技术包括常规X线摄影、数字化X线摄影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1. 常规X线摄影常规X线摄影是传统的成像技术,使用感光胶片来记录影像。
这种技术适用于各种不同部位的摄影,如胸部、骨骼等。
常规X线摄影具有较低的成本和简单的操作特点,是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X线成像技术之一。
2. 数字化X线摄影数字化X线摄影利用数字探测器将X射线转化为电信号,再经过电子设备的处理和转换,最终生成数字化的影像。
这种技术具有成像速度快、重复性好以及影像质量高等优点。
数字化X线摄影广泛应用于胸部、骨骼和牙科等领域。
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通过旋转式X射线源和多个探测器进行成像的技术。
CT扫描能够提供更详细、精确的断层结构信息,对于内脏器官和病变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T技术在大量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X线摄影的安全注意事项在使用X线摄影技术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1. 辐射防护操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服和防护设备,以减少接受辐射的风险。
同时,需要通过合理的设备设置和定期的辐射监测来确保工作环境的辐射水平符合安全标准。
大家一起复习一下基础知识59、如何正确的选用增感屏。
增感屏在拍摄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拍摄时根据不同的拍摄对象及目的加以选择有利于胶片成像质量。
---选择与胶片感色性相匹配的增感屏,感蓝片选择发射蓝光的增感屏、感绿片选择发射绿光的增感屏。
一般感蓝片常用钨酸钙增感屏,绿片常用硫氧化钆增感屏。
---根据增感屏的感度及清晰选择合适的增感屏,低速屏、中速屏、高速屏,以及一些特殊的增感屏。
通常低速屏的清晰度好于高速屏。
---选用与胶片及暗合相同规格尺寸的增感屏。
60、为什么增感屏使用以后不能立即装入胶片马上使用?因为增感屏受到X线照射后激光发荧光,当X线停止照射后,荧光仍有残余的发射,这种现象称为余辉(残光现象)。
在工作中,如用余辉严重的增感屏投射,第一张像片照射后取出,短时间内立即装入第二张胶片,那未第一次投射时的荧光影像会在第二张像片像片的清晰度。
一般余辉时间超过30秒时,则此屏不宜在使用,应选择余辉时间短的增感屏。
61、拍片时如何选择管电压(kV)和管电流(mA)及曝光时间(S)。
曝光量的准确与否决定着胶片的成像质量,而拍片时曝光总量主要取决于电压(kV)、电流(mA)及曝光时间(S)三个因素,其中kV值主要决定了X线的“质”即X线的穿透能力。
一、管电压(kV)的选择:X线的穿透性主要决定于曝光时选择的管电压的大小:---管电压小(kV值过低),则射线穿透力差,在胶片上相应的区域就不能形成足够的潜影,于是所获得的影像则显示密度低,又缺乏对比度和清晰度。
---管电压高(kV值过高),则X线穿透力过强,将会显著降低像片的对比度,同时影像的结构和清晰度也得不到充分显示。
因此这样的像片缺乏应有的色调,而显得单调、灰暗。
假如这种情况下不适用滤线器,灰雾度将更大,影像对比度更低。
二、毫安(mAs)的选择管电流(mA)及时间(S)都是描写射线量的参数,通常以二者乘积(mAs)代表X 线的射线量。
mAs选择依据胶片感光度及增感屏的类型来确定,通常为1-100 mAs,对于呼吸系统博动、蠕动等活动部位或小孩等不易配合的病人,可选用短时间大电流,一般不同厚度的部位只需调整kV值而mAs值不变。
X线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概述:X线是一种常用于医学诊断的照射射线,具有较高的穿透力和成像能力。
本文将介绍X线的基础知识,包括X线的产生原理、成像机制以及常见的临床应用。
一、X线的产生原理:X线是通过高速电子撞击金属靶产生的一种电磁波。
具体来说,当高能电子与金属靶发生碰撞时,其能量将转化为X射线。
X射线由不同能量的光子组成,能够穿透人体组织,形成影像。
二、X线的成像机制:X线成像主要依靠X线在人体组织中的吸收和散射来形成影像。
当X射线穿过人体时,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灰度。
这些灰度经过感光片或数字传感器后,形成X线影像。
三、常见的临床应用:1. X线透视:X线透视是通过X射线透过人体进行观察,用于检测骨骼、关节和内脏器官等方面的问题。
比如,X线透视可以诊断骨折、关节脱位、内脏器官肿瘤等疾病。
2. X线摄影:X线摄影是通过将X射线照射到特定部位,获取横断面或正面影像。
常见的X线摄影包括胸部X线摄影、腹部X线摄影等。
这些摄影技术可用于检测肺炎、胃肠道疾病等。
3.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结合了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像诊断方法。
CT扫描通过连续的X射线照片,构建出人体的横断面影像。
CT扫描在诊断骨折、肿瘤和脑部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4. 造影剂:在某些情况下,医生使用造影剂来增强X线影像的对比度。
造影剂是一种能够吸收X射线的物质,常用于血管造影、尿路造影等检查。
5. 低剂量CT扫描:低剂量CT扫描是一种减少辐射剂量的CT扫描技术。
它采用更低的X射线剂量进行扫描,既保证了影像质量,又减少了患者的辐射暴露。
结论:X线是一种既常见又重要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通过了解X线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X线在医学领域的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X线技术也将不断发展,为医学诊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精确性。
放射医学技术专业知识核心考点--X线诊断学基础1、患者,男性,38岁。
钡餐示食管壁张力减低,蠕动减弱,钡剂排空延迟,并在食管下段见到串珠状充盈缺损影,应首先考虑食管下段静脉曲张2、患者,男性,50岁。
贫血,消瘦2个月,超声发现脾脏稍大,实质内可探及多个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最可能的诊断是脾囊肿3、患者,男性,54岁。
超声发现膀胱内有一高回声肿块,呈菜花样,有一蒂与膀胱壁相连,最可能的诊断是膀胱肿瘤4、患者,男性,34岁。
尿频、尿急、尿痛1年,声像图显示右肾稍大,实质结构紊乱,肾皮质厚薄不一,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部分相通,并与扩张的肾盂相通,输尿管上段扩张,壁不规则,厚约3mm,逐渐变细,其内未见明显的结石及肿块声像。
最可能的诊断是肾结核5、第二肝门指的是三支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6、胆总管依行程可分为四段7、胰腺区的解剖叙述是胰腺位于腹膜后、胰腺钩突部前方为肠系膜上静脉、胰头的上方是门静脉及肝动脉,后方是下腔静脉、胰腺位于脾静脉的前方8、在肾盂造影时,如压力过高可出现造影剂逆流是肾小管回流、肾窦回流、血管周围回流、淋巴管回流9、输尿管行程可分为三段10、左肾静脉走行的描述是穿过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11、左肾上腺的解剖是位于左肾上极,脾和腹主动脉之间12、子宫内节育器为宫腔中央近宫底部的高回声,后伴"繁星尾征",正常其上缘距宫底不超过2.0cm13、患者,男性,5岁。
右膝关节肿胀、疼痛一年余,X线照片显示:右膝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胫骨平台及股骨髁边缘虫蚀样骨质破坏,关节囊肿胀。
最可能的诊断是干骺端结核14、CT显示跨越颅中后窝哑铃状肿块,岩骨尖部骨质破坏,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第四脑室可见移位。
最可能诊断为三叉神经瘤15、蛛网膜下腔出血,CT扫描最适宜的时间为发病当天16、脊柱结核的最好发部位腰椎17、骨囊肿的好发部位是长骨骨干18、X线平片只能识别骨性关节面正常关节结构19、患者,女性,36岁。
1.何谓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是在放射诊断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传统X线检查法外,尚包括CT、MRI、DSA、ECT、B超与热像图等成像技术。
这些成像的应用原理与方法虽不相同,但以影像诊断疾病是共同的,这些成像技术的关系非常密切,结合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进一步扩大了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质量,并且逐步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体系。
在医学影像学的推动下,还促进了介人性放射学的发展,使医学影像学与治疗学更加紧密地结合,扩大了影像学科的临床应用领域。
2.X线是怎样发生的?临床应用的X线有哪些特性?高速运行的电子群突然受阻,便发生X线。
X线发生装置主要有X线管、变压器与操纵台。
X线管阴极灯丝通电后产生电子群,变压器向X线管两端提供高电压,驱使电子群向阳极高速度运行,并撞击在阳极靶面上,其动能转换为99.8%的热能与o.2%的X线。
临床应用的X线特性如下。
(1)穿透性:与X线管管电压有关,管电压愈高,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穿透性愈强,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效应:X线可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酌荧光,这是X线透视的基础。
(3)感光效应:X线可使胶片感光,形成潜影,经显影、定影处理后产生影像,这是X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效应:X线对人体电离的程度与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这是X线防护与放射治疗的基础。
(5)生物效应:生物细胞特别是增殖性细胞经一定量的X线照射后可能产生抑制、损伤、甚至坏死;X线治疗就是利用生物效应的特性。
3.透视与摄片各有何优缺点?(1)透视的优点:①可任意转动病人进行多轴透视观察。
②可观察活动器官的运动功能。
③操作简单、费用低廉。
④立即可得检查结果。
⑤可在透视监护下进行介入性操作。
(2)透视的缺点:①细微病变与厚实部位不易被透视观察清楚。
②不能留下永久性纪录。
(3)摄片的优点:①影像清晰,反衬度较好。
②适于细微病变与厚密部位观察。
③留有永久性纪录,供复查对比、会诊讨论之用。
(4)摄片的缺点:①不便于观察活动器官的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