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例创伤性脑梗死CT征像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0.75 KB
- 文档页数:1
70例脑梗死临床和CT分析目的通过分析70例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脑CT来反应脑梗死的发病规律和相关因素。
方法分析70例不同性别、年龄、位置和基础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脑梗死的多发人群为61~80岁人群,58例,所占比例为82.86%,患有腔隙性脑梗死为40例,其中有高血压的31例,所占比例为77.50%,好发位置是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区。
结论61~80岁的老年人应成为脑CT诊断梗塞关注的人群,高血压为主要的发病原因。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7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brain CT to reflect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of pathogenesis regularity and related factors.MethodsAnalyzed the 70 cases of different sexes,ages,parts,and basic diseases.ResultsThe ag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of the multiple crowd was 61-80 years old,58 cases,for 82.86%,the proportion of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40 cases,one for the 31 cases of hypertension disease,for 77.50%,the pathogenesis of parts are generally located on basal ganglia region and half egg circle central.Conclusion61-80 years old elderly should be brain CT infarction concern crowd,hypertension a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disease.[Key words]Cerebral Infarction;Brain CT;Analyse脑梗死是指因为脑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内膜损伤的血管造成脑动脉的管腔比较狭窄,进而由于各种因素慢慢使局部逐渐形成血栓,最后导致动脉狭窄渐渐加重以至于完全堵塞,进而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引发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创伤性大脑后动脉脑梗塞早期CT表现发表时间:2010-03-05T11:38:51.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5期供稿作者:梁真[导读]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大脑后动脉脑梗塞的早期CT表现,以提高认识梁真(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530031)【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35-0052-02【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大脑后动脉脑梗塞的早期CT表现,以提高认识。
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8年6月间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将所见27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大脑后动脉梗塞病例CT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创伤性大脑后动脉梗塞病例27例,占同期颅脑外伤住院病人3877例的0.70%,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79例的2.76%。
术前大脑后动脉梗塞者3例,CT检查可见稍低密度改变,术后出现大脑后动脉梗塞的患者,CT检查可见明显的不同程度的低密度改变。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大脑后动脉梗塞患者CT、MRI 扫描早期即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
指导临床早期积极地采取快速手术减压措施以减少其发生。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大脑后动脉梗塞早期CT表现创伤性大脑后动脉梗塞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的脑严重损害,此危象多发生于伤后救治不及时、颅内损伤严重及颅内血肿较多者,一旦发生预后不良。
现将我院2001年1月-2008年6月间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大脑后动脉梗塞的27例患者的临床影响因素,CT检查的表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创伤性大脑后动脉梗塞27例,男25例,女2例,年龄21-47岁,平均年龄33.6岁。
致伤原因:交通伤22例;摔伤3例;打击伤2例。
27例全部进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
2 临床表现创伤性大脑后动脉梗塞:有原发性昏迷25例。
入院时均呈昏迷状,伤后至入院时持续昏迷时间<5小时者2例,5.1-6小时7例,>6小时18例。
至手术开始时间为5-13.5小时,平均6.7小时,其中<7小时5例;7.1-8小时13例;8.1-9小时6例;>9小时3例。
78例出血性脑梗塞的CT诊断分析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HI)的发病机制、诊断、临床与CT表现。
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78例出血性脑梗塞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出血性脑梗塞多发生于脑梗塞后2天~3周,根据出血部位和形态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心脏病史和糖尿病史。
结论:CT为诊断出血性脑梗塞的可靠手段,早期多次脑CT扫描可有效帮助诊断病情,依病变而进行及时治疗是必要的。
标签:出血;脑梗塞;CT出血性脑梗塞(hemorrhagic infarction,HI)又称脑梗塞后出血[1-3],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于梗死区血流再通而发生脑出血,病理表现为缺血性坏死的脑组织中,夹杂着点状、片状融合的渗血或出血。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应用,HI已能得到早期诊断与治疗[4-5]。
现将我院收集经头CT证实的78例HI的影像学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8例HI患者,其中男52例,女26例,年龄42~78岁,平均63岁。
60岁以上的老年人51例,占65.4%。
既往有高血压史64例,心脏病史49例,糖尿病史26例,脑卒中史14例,部分患者合并2种以上疾病。
1.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55例,慢性起病23例;头痛、头昏者46例,呕吐者35例,眩晕者44例,吞咽困难者22例;失语者28例,昏迷者24例,尿失禁者9例,偏瘫者37例,中枢性面瘫者21例,半侧肢体抽搐者26例,出现精神症状者11例,入院時血压增高者64例,血糖增高者25例。
部分患者合并多种以上症状。
1.3CT特征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AR型CT机,进行全脑CT横断扫描。
根据出血灶的部位及形态将梗塞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血肿型31例:于低密度影内可见局限性高密度影,其密度不均匀,且边缘欠清,其值比高血压性脑出血稍低,全部见于基底节区。
(2)非血肿型47例:原发梗死区内继发性高密度影散在分布,多呈点状、斑片状、条索状或环状。
原发性桥脑出血的临床研究与分析(附76例报告)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桥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头颅CT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对76例原发性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原发性桥脑出血患者大块型预后最差,基底-被盖型次之,基底型和被盖型相对好,出血量>7ml或血肿横径>3mm者预后极差。
结论:原发性桥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决定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关键词原发性桥脑出血临床表现治疗资料与方法2002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经头颅CT确诊的1052例脑出血中桥脑出血患者76例,男48例,女28例,年龄40~79岁,平均59岁,有高血压病史68例(89.5%),糖尿病史8例,脑梗死史6例,活动状态下发病者66例,安静状态下发病者10例。
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
临床症状与体征:头痛、头晕60例(78%)、恶心、呕吐56例(73%),意识障碍58例(76%),呼吸障碍18例(23%),吞咽困难24例(31%),构音障碍16例(21%),中枢性高热44例(57%),四肢驰缓性瘫痪40例(52%),交叉性瘫痪10例(13%),去大脑强直10例(13%),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36例(47%),双侧瞳孔不等大12例(15%),单侧Babinski阳性24例(31%),双侧Babinski阳性36例(47%),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6例(21%),心肾功能障碍12例(15%),CT检查前只有10例临床明确诊断为脑干出血。
发病至扫描时间为2小时~7天。
CT表现:①出血部位及类型:分为大块型、基底被盖型、被盖型和基底型4种,大块型22例,弥漫性出血,广泛累及桥脑基底被盖,向上延及中脑,甚至破入脑室。
基底被盖型30例,出血主要位于基底被盖交叉处,蚕状高密造影,被盖型14例,出血局限在被盖部,量不多或呈点状出血。
基底型10例,出血位于桥脑基底部。
②出血量及CT值:大块型出血量为5.7~15ml,基底-被盖型出血量3.6~6.2ml,被盖型出血量0.5~5.2ml,基底型出血量为1.2~4.2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