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一诗歌鉴赏老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14
14.D15.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试题解析:本题选D项。
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 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
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
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
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选D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解析: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
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
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
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归纳总结:(思维导图)家长签字:___________申优教育教管指导中心日期:。
1.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别墅。
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
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剌①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注)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
该词大约作于此时。
②畴昔:从前。
③胭脂井:陈后主躲隋兵于此井,又名辱井。
④寒螀(jiāng):古书上说的一种蝉。
1)下阕“故国”呼应上阕___________,点出了诗人“愁如织”的原因。
2)简要赏析上阕的对比艺术。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岁暮白居易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第十课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通过文本细读、深入解读作品,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
3、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学习新诗鉴赏的方法。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通过教师的分析指导,学会从诗歌的形式方面鉴赏诗歌。
说明:本诗是中国现代诗坛的经典作品,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
作为“新月派〞新格律诗实验的优秀结晶,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是体味本诗美感的重要环节。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朗读,充分发掘学生的分析、朗读能力,就能够体验本诗的形式美感。
而作为徐志摩的抒情名作,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即体味该诗在内容上的情感美。
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挖掘出该诗情感美的内在成因,才算得上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体味《再别康桥》的情感美2、难点: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说明:对诗歌的鉴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形式美,虽然《再别康桥》属于新诗格律诗中的佼佼者,韵律和谐优美,节奏富于变化,结构灵活多姿,意象清新恬美,语言凝练生动,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优美舒畅。
但是如假设剖筋拆骨,一一细究,那么韵味全失。
不如舍末逐本,直击性灵,体味本诗所蕴涵的情感美,并探索其内在成因。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该诗之所以被列为现代诗坛之冠,不仅在于其形式,关键在于其内容,即作者对康桥的真挚的情感。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诗歌教学看似简单,实那么很难。
诗歌文本短小,内涵却很丰富。
要想充分挖掘诗歌的内涵,除了“知人论世〞之外,还可以借助其他文本的帮助。
正如该诗,单凭诗中的“寻梦〞二字,亦可作为徐志摩眷恋康桥的原因。
但是终嫌模糊,只有借助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和胡适《追悼志摩》两文,才能把“寻梦〞的内涵分析清楚。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先讲《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再讲此诗。
其文篇幅虽长,假设抓住“康桥的天然景色〞和“康桥的学生生活〞两大部分分析,一节课亦可解决。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昼梦杜甫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昼梦”有白日梦之意。
诗人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含有自嘲和悲愤之情。
B.诗人白昼神态倦怠,贪睡不醒,主要原因是春日暖意融融、夜短困乏。
C.尾联体现诗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与“安得广厦千万间”情怀相近。
D.本诗以“昼梦”为线索,先写昼梦之由,再写梦中所见所感,思路清晰。
2)请从虚实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向子湮②江南江北雪漫漫。
遥知易水寒。
同③云深处望三关。
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
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
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
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
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
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首发。
“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⑵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及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三、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五、教学方法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六、教学时间二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学们在初中都学过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学生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笔下的赠别对象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二)、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再别康桥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再别康桥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感受诗歌的特殊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乐趣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教学重点:从诵读加深知道,通过知道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掌控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配乐诗朗诵,营建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交”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知道,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浏览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说明]: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惋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诵1、学生自由朗诵(2分钟)2、指名朗诵3、观赏配乐诗朗诵4、体会、找差距①感情:可以感遭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咏史西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茂盛葱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山顶径寸的小树,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
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
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等到白头仍不被重用。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不平现象。
“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
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
形象鲜明,表现含蓄。
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
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
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左思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
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
金,指金日磾家族。
张,指张汤家族。
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
他很有才能,可是年老却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
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
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
一、诗歌鉴赏1.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
西京:指洛阳。
悬知:预测,推想。
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
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
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
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
上都:今陕西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E.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人玩味。
2)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游终南龙池寺孟郊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以“游”为线索来贯穿全篇,行踪不定,视角多变,取景有独到之处,因而目接心想的景观与感受显得奇特、新鲜。
B.“步出”句突出山势巍峨,人行如在太阳上头;“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
C.“地寒……”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环视山野,天寒地冻使得松树桂树都矮了,山石险峻,使得道路更加偏僻。
D.尾联余韵悠长,让人回味:山寺敲响晚磬,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游者渐行渐远,磬声悠扬,飘落在遥远的天边。
2)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有一大妙处是虚实结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列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①辛弃疾三径初成,鹌怨猿惊,稼轩未来。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①提刑入蜀②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李正之,辛弃疾好友,与辛弃疾一样主张抗金,是年冬入蜀,改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使。
②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时作者罢居上饶。
③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此借喻安抚民心。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开篇入题,点明友人之入蜀与己之送行,“登天”句化用了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意,在蜀道艰险的述说中已暗含对友人的关切惜别之意。
B.“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两句表明作者对友人以多病之躯远赴蜀地的忧虑牵挂,表达不忍离别之意。
C.“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意,劝勉友人不必伤别,并欲以对荆楚一路美好风光的叙说来宽慰友人。
D.“赤壁矶头千古浪”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要像苏轼那样胸怀壮志,入蜀建一番功业。
E.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雪深”暗寓自己被罢官、好友被远谪、抗战派淘汰将尽的困顿现实,此处言梅花开于“雪深”之时,既意在点明友人入蜀的时间,也意在以梅之凌寒犹开时与友人互相鼓励,砥砺前行。
2)“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各题。
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以“客思”起笔,写“客思”如春日里的杨柳,愁绪万千。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外杂咏林则徐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作者任两广总督时,从查禁鸦片烟入手,坚决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后遭诬陷被罢官,充军到新疆伊犁。
这首诗就是作者进入新疆时写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作者将天山比作大臣上朝用的笏板,将山上的积雪比作美玉,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天山的雄伟壮观。
B.第二句写高耸壮美的天山如朋友般导“我”西行,与“我”这被充军发配的人为伴,这句是为了突出天山有情有义。
C.第三句作者给天山以人的性格,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将天山拟人化,使诗人与天山的形象屹立于读者面前。
D.“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的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含蓄有味,耐人咀嚼。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表述了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
“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尾联写了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
语言华美绚丽。
2)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下列对词中意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雾浓云”勾画出一种暗淡阴沉天气,烘染出一种沉郁气氛。
这种阴沉沉的天气也笼罩在词人的心头。
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一)送别诗1、常见情感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5、坦诚心志的告白。
6、积极奋发的勤勉。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1.依依惜别;2.宽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前途艰险的担忧。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5.坦诚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积极奋发的勤勉。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常用技巧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1、直接抒情别董大⑴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⑵,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⑶【注】⑴董大:名不详。
或以为指董庭兰,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上海中学《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沪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上海中学彭振教学目标:1、掌握《蒹葭》中起兴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本诗艺术)手法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2、探讨诗歌中“伊人”的多义性,从而发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1、“伊人”多义性探究2、赏析多主题诗歌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朗读诗歌,争取熟读成诵;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二、课堂安排1.导入:播放《在水一方》的音乐,PPT显示歌词,要求学生比较歌词的第一段与原作第一节,看看哪个词语在语意上有明显改变。
2.发现:“伊人”改为了“佳人”引出问题:“伊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形象呢?3.诵读感知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
(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朗读)4.问题:试简要概括诗中“伊人”的特点?(要求读出作为理由的诗句,穿插读法指导)5.学生发言,教师明确:(1)内容把握:蒹葭、白露--景物给人以凄清之感--“清”补充:写景起兴在水一方/之湄/之泗--伊人的位置始终在变化--“飘忽不定”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伊人始终难于接近--可望而不可即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右/跻--追寻者不畏艰险,执著追寻--有吸引力补充:重章叠句,一唱三叹(2)方法指导:根据诗歌内容出发,可从A直接的正面描写B景物描写C旁人的反应三个方面来把握“伊人”特点。
【板书】坚定执著河水“清”而独立追寻------伊人飘忽不定不畏艰辛道阻可望难即有吸引力手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写景起兴6.分三组诵读(每组各读一节),进一步感知并体味伊人形象。
7.分组讨论:在你的心目中,“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要求:每组推举代表发言、需说明理由、注重条理、) 8.PPT展示关于“伊人”的已有观点。
9.小结一:不同解读的原因;作为爱情诗产生的可能性。
10.小结二:(1)《诗经》文体基本特点、“伊人”母题(2)多角度解读的基础--进入文本;多角度解读的意义--共鸣、创造11.作业:分析《诗经小雅白驹》中的“伊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