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4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纲明示]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牛顿、爱因斯坦。
真题典例[例1] (2019·全国卷Ⅰ)[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
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
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
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
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华巅犹抱济时心》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1)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
解析第(1)问,解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根据内容把材料划分层次(分值为8分,提示考生采分点有4个,故可分4层);二是概括提炼每层的主要内容,即可得到答案要点。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顺乎事理人情)……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
不见可欲(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故《书》称:‘任官惟贤才。
’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
’……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
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
”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
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摘自《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张与具体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答案】(1)主张: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措施:从王公以下,生活享受不得超越品级;精减官员;禁止对“乐工杂类”“超授官爵”。
(2)评价:吸取隋亡教训;与民休息,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唐朝强盛基础。
2.(2015·全国新课标文综卷I)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
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
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
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
选修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时训练选修4一、选择题1.(加试题)(2016·某某某某高三基础测试)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
天复儒仇,儒祀而家。
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D.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答案 D解析“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不合逻辑,故A项错误;“生活时代更加接近”,并不必然更真实可信,故B项错误;上述材料是历史评价,而不是史实,与“历史的真相”不符,故C项错误;上述材料对于“焚书坑儒”事件的解读,体现了“历史评价”的不同角度,故D项正确。
2.(加试题)(2016·某某学考命题交流)唐太宗认为,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磬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
有鉴于此,唐太宗( ) 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②选贤任能、虚怀纳谏③设立三长、打击豪强④用法宽简、制定唐律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D解析由题干可知唐太宗认为隋炀帝贪婪暴虐导致亡国,因而吸取教训实行了一系列措施,①②④都属于采取的措施,之后出现了“贞观之治”,故①②④正确;“设立三长”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③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3.(加试题)(2016·某某学考命题交流)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
这一战役(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B.攻占澎湖,迫使X克塽降清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答案 C解析题干中出现地名“乌兰布通”“驼城”,这些地名应该是某某地区,三藩之乱发生在某某,故A项错误;攻占澎湖发生在某某,故B项错误;准噶尔叛乱属于某某地区,故C项正确;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故D项错误。
题组层级快练(四十四)1.(2015·湖北省宜昌模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材料一南北战争爆发后,相当多的黑奴自愿为自身自由而协助联邦作战,但在如何处理占领地黑奴上仍有所冲突。
林肯一开始收回某些将军自行发布的解放黑奴命令……材料二林肯曾宣称他自己没有宪法赋予的解放黑奴的权力,此外,解放黑奴是种具有风险的政治行为,因为仍有部分蓄奴州效忠于联邦,且战争初始的目的集中在保护联邦的完整而非解放黑奴。
基于此,这份宣言(1962年9月林肯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当时只是份由林肯自己理解为以三军统帅的身份所发表的军事命令,而非由国会公布的具同等地位的法案或宪法增修条文。
材料三战争末期,美国共和党中的废奴论者推断一旦战争结束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将可能被解读成一份违宪的战时命令,故他们千方百计想保障所有黑奴的自由,而非仅止于宣言赋予的解放。
在此压力下,林肯以他在1864年的总统选战作为他将透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废除全国奴隶制度之赌注。
赢得连任后,林肯强力催促“跛鸭的”第38届国会在第39届国会集会立即通过宪法修正案。
1865年1月31日,国会通知各州议员批准将成为美国宪法第13号修正案的法案,其禁止美国国土上任何的蓄奴行为。
——以上材料摘编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林肯》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述林肯对黑奴自由问题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
(9分)(2)在美国的《最伟大的美国人》的票选活动中,林肯被选为第二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理由。
(6分)答案(1)态度:内战爆发初期反对军队解放黑奴。
原因:担心效忠联邦的蓄奴州反对,从而加剧联邦分裂;宪法没有授权。
态度:内战中期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原因:相当多的黑奴自愿为自身自由而协助联邦作战;为了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面。
态度:内战后推动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全面禁止在美国的蓄奴行为。
原因:废奴论者全力推动;林肯竞选总统的需要。
(9分)(2)理由:林肯坚决反对国家分裂,废除了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度,维护了美利坚联邦的完整及其领土上不分人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
课时训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 2015·南京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帝之功,劝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
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
……忧恤黔首,朝夕不懈。
……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
——选摘自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
第(1)问,先依据材料总结出秦始皇的事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符合历史事实的内容;第(2)问,实际考查对“焚坑事件”的评价问题,“要商量”是指毛泽东对郭沫若全面否定“焚坑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既要全面地分析,又要指出其危害,也要看到其对巩固统一的作用。
答案:(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
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
(2)事件:焚书坑儒。
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2. 2015·怀化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材料二康熙帝以儒学治国,于九年(1670)十月九日发布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小卷(十八)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1.(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颜之推,出生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的一个士族家庭。
侯景之乱时,梁元帝自立于江陵,颜之推任散骑侍郎。
554年,西魏破江陵,颜之推被俘西去。
他为回归江南,冒险偷渡黄河逃奔至北齐,但因当时南方朝代更替,遂留居北齐为官,齐亡后入仕北周。
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终其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地区。
晚年,颜之推写成《颜氏家训》一书。
其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教导士大夫子弟如何修身、齐家、处世、为学等,其中含有诸如提倡棍棒教育等观点,还记录了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盛、佛教的流行、鲜卑族的状况等诸多内容,《颜氏家训》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问世以来,广为流布,经久不衰。
——据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之推创作《颜氏家训》的背景。
(11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颜之推。
(14分)2.(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明中后期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祖上是江阴名门望族,父亲徐有勉时家道开始没落,徐有勉喜好游山玩水,厌恶达官贵人,不与官僚和乡里士绅来往。
这种孤傲的性格对徐霞客也产生了影响。
母亲通情达理,不顾年老体衰,承担一切家务,支持徐霞客去旅游。
徐霞客家藏书丰富,所以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他自幼特好奇书,喜欢读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的书籍,有强烈的旅游考察愿望。
从二十二岁起至五十五岁止,徐霞客在三十四年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河南等十七个省区市留下足迹。
他的旅游以崇祯九年(1636)为界线,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以游览名胜古迹为主,出游时间不长,但通过旅游,他获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纠正了前人的某些错误论断。
后期从崇祯九年开始,徐霞客进行“万里遐征”,历时四年,行经九省,路程三万余里。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归纳检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41.(2015年某某一模)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材料三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
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
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
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
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X·崇俭篇》(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
解析:第(1)题,第一问从材料一中“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以不失时为本”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太宗休养生息政策回答。
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二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问从维护统治角度思考作答。
第(3)题,结合材料从唐太宗统治策略以及个人品质等推动“贞观之治”局面出现角度作答。
答案:(1)根本: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时作业(四十一) 第41讲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时间 /20分钟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吉思汗出现前,他们没有首领或君王。
……部落之间时时发生战斗和冲突。
他们有些人把抢劫、暴行、淫猥和酒色看成豪勇和高尚的行为。
契丹汗(指金朝皇帝)经常向他们强征硬索财物。
……他们过着这种贫穷、困苦、不幸的日子。
——伊朗史学家志费尼材料二可以看出他(铁木真)步入成功的奥秘:(一)在逆境中成长;(二)在团结中壮大;(三)在征战中强盛……1219年秋,成吉思汗亲率十万大军西征花剌子模(中亚古国,包括中亚地区以及阿富汗、伊朗等地)……1220年春,成吉思汗率主力攻占不化剌(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1221年,成吉思汗追战于申河(印度河)……至此,花剌子模全部沦陷于蒙古。
1226年成吉思汗亲率骑兵攻破灵州(今某某灵武)。
蒙古军四处搜杀,西夏军民“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
——《中国通史》(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成吉思汗能够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成吉思汗。
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
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
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
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
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继续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
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
[综合特训]温馨提示:本套题共5小题,分值100分,做题时间为45分钟,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1.[2016·昆明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
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1)材料一、二在康熙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
(8分)(2)有人认为是阎崇年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7分)答案(1)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
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
(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
看主流,看历史活动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顺应时代潮流。
解析第(1)问从“都没有偏见”可看出材料一作者的鲜明态度,从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看出作者认为康熙极力维护封建制度,使中国错失了发展机会。
第(2)问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要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2.[2015·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讲 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家(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秦统一的原因:时代趋势;国力基础;个人条件;重用人才。
2.主要业绩(1)政治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
(2)经济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
(3)拓疆、交通和文化: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修驰道,规定车同轨;统一文字。
3.功过评价(1)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3)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出现盛世的原因(1)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
(2)客观上:唐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历史功绩(1)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2)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3)科举:完善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4)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延续均田制,轻徭薄赋。
(5)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外交:鼓励贸易交流;尊重外来宗教;中朝、中日交往密切。
3.评价:“功大过小”,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面临问题: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尚未清除;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沙俄势力东进。
2.重大举措(1)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
(2)收复台湾,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海防。
(3)三征噶尔丹,打击民族分裂势力。
(4)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5)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评价(1)功绩: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孔子(1)政治思想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思想影响①对中国: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2.柏拉图(1)哲学思想——理念论。
把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对立起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2)政治思想①《理想国》: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构成,国家统治者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孙中山(1)贡献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为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③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
(2)评价: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
2.甘地(1)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主要目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②行动纲领:学生罢课、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赴英机构任职、士兵拒受英奖章、改穿土布。
③历史作用:给英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二战后赢得印度独立。
④历史局限:害怕群众暴力斗争;对英政府抱有幻想。
(2)地位①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国大党领导人。
②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五、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积极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3)恩格斯成立第二国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列宁(1)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创建了列宁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题组层级快练(四十四)
1.(2015·湖北省宜昌模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南北战争爆发后,相当多的黑奴自愿为自身自由而协助联邦作战,但在如何处理占领地黑奴上仍有所冲突。
林肯一开始收回某些将军自行发布的解放黑奴命令……
材料二林肯曾宣称他自己没有宪法赋予的解放黑奴的权力,此外,解放黑奴是种具有风险的政治行为,因为仍有部分蓄奴州效忠于联邦,且战争初始的目的集中在保护联邦的完整而非解放黑奴。
基于此,这份宣言(1962年9月林肯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当时只是份由林肯自己理解为以三军统帅的身份所发表的军事命令,而非由国会公布的具同等地位的法案或宪法增修条文。
材料三战争末期,美国共和党中的废奴论者推断一旦战争结束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将可能被解读成一份违宪的战时命令,故他们千方百计想保障所有黑奴的自由,而非仅止于宣言赋予的解放。
在此压力下,林肯以他在1864年的总统选战作为他将透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废除全国奴隶制度之赌注。
赢得连任后,林肯强力催促“跛鸭的”第38届国会在第39届国会集会立即通过宪法修正案。
1865年1月31日,国会通知各州议员批准将成为美国宪法第13号修正案的法案,其禁止美国国土上任何的蓄奴行为。
——以上材料摘编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林肯》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林肯对黑奴自由问题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
(9分)
(2)在美国的《最伟大的美国人》的票选活动中,林肯被选为第二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理由。
(6分)
答案(1)态度:内战爆发初期反对军队解放黑奴。
原因:担心效忠联邦的蓄奴州反对,从而加剧联邦分裂;宪法没有授权。
态度:内战中期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原因:相当多的黑奴自愿为自身自由而协助联邦作战;为了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面。
态度:内战后推动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全面禁止在美国的蓄奴行为。
原因:废奴论者全力推动;林肯竞选总统的需要。
(9分)
(2)理由:林肯坚决反对国家分裂,废除了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度,维护了美利坚联邦的完整及其领土上不分人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
(6分)
2.(2015·浙江省金华市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在1975年于海滨城市布莱克浦举行的保守党年会上,撒切尔夫人集中阐述了她的
“撒切尔主义”的主旨,她强调指出:“不能把英国和社会主义混为一谈。
只要我的身体条件许可,只要我一息尚存,只要我有力量,我就决不会把英国变为社会主义。
”这位英国保守党的新领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它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被国有化和政府控管着、统治着的话,是不可能繁荣兴旺的。
”她还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按他的意愿工作的权利,有支配自己收入的权利,有拥有私人财产的权利,有把政府当作公仆而不是主人的权利。
所有这些都是英国的传统,是一个自由国家的实质,我们的一切自由都有赖于这一点。
”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材料二撒切尔夫人去世后的几个小时,英国社交网站上就出现了利物浦球迷上街庆祝的照片。
撒切尔夫人在压制工会方面取得胜利,但从此成为英国北部矿工社区憎恨的政治人物。
达勒姆矿工协会秘书长戴维-霍珀说:“对工会来说,这(撒切尔夫人辞世)来得不够早,我高兴自己活过她。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撒切尔主义”的基本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背景。
(9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撒切尔夫人的反对者对其改革不满意的理由。
(6分)
答案(1)主旨:反对社会主义倾向,主张削减福利开支;反对国有化,主张私有化;个人应有更多的自由权利,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认为政府应当好“公仆”,对经济不应过多干预。
(6分)
背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福利国家”政策弊端日益显现,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失灵。
(3分)
(2)理由:撒切尔夫人在改革中采取强硬措施,压制工会,激化了社会矛盾;削减福利开支,造成贫富差距拉大,影响社会稳定。
(6分)
3.(2015·江苏省盐城市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顾维钧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民国第一外交家”。
材料一“汽车缓缓行驶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觉得一切都是那样黯淡——那天色,那树影,那沉寂的街道。
我想,这一天必将被视为一个悲惨的日子,留存于中国历史上。
同时,我暗自想象着和会闭幕典礼的盛况,想象着当出席和会的代表们看到为中国全权代表留着的两把座椅上一直空荡无人时,将会怎样地惊异、激动。
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即使不是为之震动的话”。
——《顾维钧回忆录》
材料二九十多年后,谈及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著名民国史专家汪朝光认为他能把握大势,积极进取,“他在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期间的外交交涉中,一方面,有理有利有节,尽量争取列强内部不同国家的不同力量的支持;另一方面,适当向外透露交涉进展以及中国的态度,争取舆论的支持,将中国在秘密外交中的不利,转变为公开外交中的有利,从而成功地为中国赢得了有利的形象,最后勇敢地对列强说‘不’,这不仅没有造成特别不利的结果,反而为中国争取了时机,缓和了局面,并通过以后持续不断的努力,最后收回了中国的权利。
可谓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弱势和不利地位下,通过外交努力挽回局面的经典一役”。
——《顾维钧眼中的巴黎和会:弱国有外交的经典一役》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这一天”为什么“我觉得一切都是那样黯淡”?为什么又将“这一天”视为“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为什么说中国的缺席必将“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7分)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家”美誉的?(8分)
答案(1)黯淡: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中国主权被践踏。
(1分)
难忘: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维护了中国的尊严。
(2分)
愕然: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立场,显示了中国不甘于任人宰割的不屈精神。
(4分)
(2)善于争取各方支持的灵活外交艺术;勇敢面对困难的不屈精神;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立场;树立以外交方式维护国家主权的典范;奠定近代中国收回主权的基础。
(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4.(2015·山东省威海市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8年,陈云担任了青浦县委成立的农民革命军总指挥部政治委员,领导小蒸、枫泾地区的农民暴动。
1935年,在著名的遵义会议上,陈云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这个伟大转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44年3月,他担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七大上,陈云发表了《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的讲话,指出共产党人应正确对待功劳问题。
1949年,陈云主持中央财经工作。
他领导中财委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打胜了新中国成立后
经济建设的第一仗,毛泽东高度评价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1954年2月,陈云兼任中央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工作小组组长。
在八大上,陈云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陈云积极支持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还率先提出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意见。
针对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陈云发表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一文。
1979年3月,陈云担任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统一管理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和调整工作。
陈云总结新中国三十多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对经济工作上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理,提出了今后经济建设的思路。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的现状,陈云提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注重可持续发展等观点。
——摘编自《陈云与中国共产党讲解词》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陈云同志的主要活动和影响。
(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的以陈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共同的优秀品质。
(5分)
答案(1)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为我党找到正确革命道路做出了贡献;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挽救了中国革命;抗战时期,领导根据地经济工作,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七大发言,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等。
(4分,任答两点即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国初期,主持中央财经工作,推动了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过渡时期,领导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构想,为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做出贡献;新时期,拨乱反正,清理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探索改革开放思路,为新时期建设做出开创性努力。
(6分)
(2)优秀品质:胸怀宽广、志向高远;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己任;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
(5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