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亲切可感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简洁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5)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6)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8)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引出要表达的内容。
(9)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一、比喻(1)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
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
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
种形式。
(3)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
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
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
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
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二、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7.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11.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常见的修辞⼿法及作⽤修辞⼿法是为提⾼表达效果,⽤于各种⽂章或应⽤⽂的写作的语⾔表达⽅法的集合。
这是店铺为⼤家带来的常见的修辞⼿法及作⽤,希望能帮助到⼤家。
常见的修辞⼿法及作⽤常见的修辞⼿法及作⽤1⽐喻作⽤:(1)能将要表达的内容说明得⽣动、形象、具体、逼真 (2)能给⼈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作⽤:能使事物⼈格化,⽣动、形象。
3夸张作⽤:(1)揭⽰事物的本质,烘托⽓氛,增加语⾔感染⼒。
(2)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增加语⾔的⽣动性。
4排⽐作⽤:(1)加强语⾔⽓势⼀⽓呵成。
(2)使富有节奏感。
(3)增强⽂章的说服⼒和感染⼒。
5对⽐作⽤:(1)能使语⾔⾊彩鲜明。
(2)使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6对偶作⽤:(1)形式整齐匀称、声韵和谐。
(2)意义简练、醒⽬。
(3)对⽐鲜明。
7反复作⽤:(1)强调思想内容。
(2)突出思想感情。
(3)描写事物情态。
(4)摹写声⾳和颜⾊。
8反问作⽤:(1)加强语⽓。
(2)增强语⾔⼒量。
(3)激发了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9设问作⽤:(1)标题与开头⽤设问,能启发读者深思。
帮助读者领会⽂章的主题。
(2)段与段之间使⽤设问,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3)结尾处⽤设问,既可点明主旨,⼜能增加回味。
10引⽤作⽤:(1)使论据确凿、充分、有⼒。
(2)增强说服⼒,富有启发性。
(3)语⾔精炼,含蓄典雅。
其他优秀的⽐喻句1、那雪,就如⽩⽟,铺满了⼤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
2、原始森林就像是⼀个性格粗犷骠悍的⼭野⼤汉。
3、⼈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4、美丽的彩虹就像⼀座七彩的桥⼀样⾼挂在⾬后的天空。
5、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巧,娇嫩,好像是⼀些雏鸡,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6、弯弯的⽉亮像1条⼩船挂在夜空中。
7、⼏次渗地⾬下过,⽟⽶苗像⽓吹似的长起来,没多久,⼀年⼀度的青纱帐⼜出现了。
qq个性签名8、这⼏天的天⽓真是太冷,寒风吹在脸上好像⼑割⼀样9、⽥垄⾥的麦苗稀稀拉拉的,像是在翘⾸苦盼着下⾬。
八大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不相关的概念相比较,以便产生新的理解或更深刻的描述。
比喻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拟人:拟人是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拟人,可以增加文字的感情色彩,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3.夸张:夸张是对一些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大描述,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夸张能够使文章更引人注目,使观点更加鲜明,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记住。
4.排比:排比是通过把相同结构的成分进行并列排列,以达到强调和增加语言力量的效果。
排比能够使文章更有节奏感,增加语言的节奏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记忆。
5.倒装:倒装是将正常语序颠倒,以达到强调作用。
倒装能够使语言更加紧凑,增加句子的吸引力和引起读者的注意。
6.反问:反问是以问句的形式提出观点,但并不需要回答。
反问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加文章的互动性和表现力。
7.并列:并列是将几个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并列排列,以增加语言的力量和表现力。
并列能够使文章更加紧凑,增加信息的密度和引起读者的注意。
8.对比:对比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对象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距和区别。
对比能够使观点更加鲜明,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效果。
这些修辞手法在不同的文章和场景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总体来说,它们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增强表达力:修辞手法能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记忆力。
2.引起共鸣:修辞手法能够使用感性语言和形象化的表述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深度。
3.强调重点:修辞手法能够通过对其中一观点或描述的强调,使其在文章中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效果。
4.增加形象感:修辞手法能够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是指运用语言表达方式的技巧,在谈论话题时可以充分利用它们,以更生动、有力、深入的方式传达信息。
以下是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1. 比喻比喻是将一个比较成分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相比较的修辞手法。
在比喻中,常用一个物体来代表另一个物体,这使得听众更容易理解讲话者所进行的比较。
比喻还有助于让听众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可以用图像性的语言来传递信息。
2. 比拟比喻有时会给听众留下模糊的印象,比拟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比拟的作用是通过类比不同的事物来解释某一概念。
使用比拟时需要注意事物的相似性,以确保它们在要传达的信息方面有足够的联系。
3. 比较比较涉及到将不同物品的特点进行对比。
它的作用是凸显相似点与差异点,使得听众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所传达的信息。
比较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在不使用过度修饰或复杂语句的情况下传达信息。
4. 对称对称是指重复或对称使用词语或短语的修辞手法。
这种手法的作用是强调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或想法,使其更加引人注目。
对称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听众更容易理解所说的话。
5. 联想联想是指利用类似乎物的形象来诱使听众有更深刻的理解。
联想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其中最显著的是可以增加听众的记忆力和提高他们对重要信息的理解。
6. 借喻借喻是指在表达中使用动词或名词来传达某种概念或思想。
借喻的作用在于使听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说的话,并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个概念。
7. 排比排比是指在连续的语言中使用相同的语法结构来表达相似的想法。
排比的作用是使语言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且可以强调表达的重点。
8. 修辞问答修辞问答是指在语言中提出问题并直接回答。
修辞问答的作用在于使听众专注于讲话者所讲的话,并且可以增加听众在话题上的思考。
9. 夸张夸张是指增加或减少某个事物的状况。
夸张的作用在于让听众更加引人注目,并加强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10. 双关语双关语指的是有多个意义的语言。
双关语的作用是让语言变得有趣并产生反讽的效果,它可以使听众理解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
修辞手法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高句子的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利用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9、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
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10、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11、层递: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受语言格式的限制,而在内容上有等次性,或递升,或递降。
作用: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事物间有相似性)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63种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用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手段,能够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以下是常见的63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 比喻: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行为和属性,增加表现力。
3. 拟声:通过语言模拟或描写声音,使句子更加形象传神。
4. 拟态:通过语言模拟或描写物体的形态,使句子更加生动。
5. 指事:用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概念,增加形象感。
6.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点或情感的强度,引起强烈共鸣。
7. 暗喻:通过暗示或隐晦的方式表达意义,引起读者的思考。
8. 反问:用反问方式提出问题或表达观点,引起反思。
9. 排比:通过连续并列的结构,使语句更加节奏感强烈。
10. 对仗:使用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增加韵律感和平衡感。
11. 近义反义:使用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来增强表达力。
12. 叠词:将相同的或类似的词语重复使用,增加语气和效果。
13. 倒装:改变语序,使句子更加突出或显著。
14. 省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词语,使句子更简洁明了。
15. 讽刺:通过嘲讽或调侃的方式表达讽刺意义,引起思考。
16. 幽默:使用幽默的描述或表达方式,增加趣味性。
17. 比较:通过对比来凸显事物的特点或差异性,使句子更加生动。
18. 隐喻: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意义,增加文学性。
19. 明喻:直接表达意义,使句子更加明确。
20. 反讽:通过对相反意义的表达,增加句子的反向效果。
21. 反复:通过重复使用句子或词语,增加表达力和强度。
22. 借代:用代词或其他词语代替某一事物,增加推敲性和哲理性。
23. 对照:通过对照不同事物的特点,突出句子的衬托效果。
24. 真实描写:真实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和情况,增加说服力。
25. 怎样:通过使用疑问副词开头的句子,引出问题或观点。
26. 修辞反问: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反问的意义,加强效果。
27. 渲染氛围:通过描写环境、情感等细节,使氛围更加浓厚。
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9、对比,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10、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11、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12、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3、叠词,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4、互文,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15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段的功能:
(1)隐喻的功能是生动、具体、生动地表达内容。
给人深刻生动的印象,使推理更透彻。
(2)拟人化的功能是将具体事物拟人化,使语言生动生动。
(3)夸张的功能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唤起联想,使所表达的事物更加突出生动。
(4)平行的功能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二元性的主要功能是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概括性强、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使语言更加鲜明,使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更加生动突出。
(7)重复的功能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还强化节奏感。
(8)转喻的作用是画出人物的联想,使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9提问的功能是提醒人们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句的功能是强化语气,激发读者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修辞是指通过修饰、调整句子,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功能的一种方式或方法。
(有63个大类和78个小类。
)。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类比(分为拟人和模仿)、转喻、夸张、对偶、平行、反问句、反问句、引语、反讽、对比、重复、双关、联想、真实性、通感、互文性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不易理解的事物.作用是:将表要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变化达到表达和传达差异化,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的工具。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借代、排比等等,这些手法可以让文章在思想和情感的传递上更加深刻,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下面将详细介绍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增强表现力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对语言修辞的增强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在修辞手法中,比喻、象征和对比是最常用的三种手法。
比喻是将两种看似不相同的事物对比,通过对相似之处的突出,来强调它们之间某些隐含的关系。
比喻能够提高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例如:“生活就像一盘棋局,不是必须每步都走得漂亮才能赢出了一场胜利,而是必须分清主次,步步为营,才能在最后的胜利中呈现出耀眼的光芒。
”这句话通过比喻生活成为一盘棋局来表达应该如何去面对生活的态度,直接表现了生活中容易的失误,以及如何用智慧来统筹整个人生,使之获得成功。
二、制造视觉感觉修辞手法可以创造出真实的视感和声音感觉,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借代、拟人和比喻是最常用的三种手法。
使用借代时,作者可以描述事物代表其他事物的形象,便于读者形象化思考。
使用拟人时,作者可以通过塑造人物的特点、习性和个性化表现,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喻则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突出主题的特点和特征,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内容。
例如,“夜空的月亮就像是一面镜子,镜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辉,像是一张明镜,熠熠生辉,闪着夺目的光芒。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月亮比作一面镜子可以给人以想象,而后面的修饰语能够形象地传达出月亮的美丽和光彩。
三、减少重复和冗余修辞手法也可以避免文章冗长和重复之处。
对比和排比是这方面最为有用的两种手法。
对比可以将文章中的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使得文章更加生动。
排比是在同种语法结构的多个短语、词语或句子中,用三个或多个短语、词语或句子并列、平行起来,使其结构方正,语调或语气强烈,印象深刻。
例如,\。
修辞手法及作用
1. 比喻:将一个事物和另一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通过比较更好地描述或说明原本的事物。
例句:她的眼睛像一汪清澈的湖水,映照着她纯净的心灵。
作用:通过比喻,将眼睛形容为湖水,强调了眼睛的清澈和心灵的纯净,增加了描述的生动性。
2.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思维、感情和行为,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形象感。
例句:太阳躲在云层后面,不肯露出笑脸。
作用:将太阳拟人化,赋予其具有人的情感和行为,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太阳隐藏在云层后面的情绪。
3. 对比:通过对两个相对立的事物进行明确差异的描述,以突出一方的特点或强调两者的对比效果。
例句:黑暗中,万家灯火映照着林立的高楼大厦。
作用:通过对比,突出了黑暗与灯光的强烈对比,强调了灯光给城市带来的繁荣与热闹。
4. 排比:将几个内容相似的词语或短语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并列举出来,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句:我追求的不是财富、名望和权力,而是自由、平等和幸福。
作用:通过排比,将追求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对比和归类,使表述更加生动有力,加深了语言的感染力。
5. 比拟: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在某些特点上进行类比,
以加深对原事物的理解和描述。
例句:他优雅的舞姿如同白天轻盈自由的燕子。
作用:通过比拟,将舞姿形容为燕子,强调了其轻盈和自由的特点,增加了描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20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使用方法和作用以下是20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使用方法和作用:1. 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2. 比拟:通过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或动物来描写,使其具有人的情感或动作。
其作用是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或程度,来强调事物的本质特征。
其作用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表达效果。
4. 排比:通过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增强语势。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5. 对偶:通过两个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句子来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工整、优美,增强表达效果。
6. 借代:通过用事物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征来代替该事物本身。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简练、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7. 设问: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强调某一观点或事实。
其作用是强调观点或事实,引起读者注意。
8. 反问:通过否定句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增强语气。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突出强调某一观点或事实。
9. 引用:通过引用别人的话或典故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10. 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来突出某一特点或差异。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11. 反复:通过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来强调某一观点或情感。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12. 倒装:通过改变词语的正常语序来强调某一观点或表达某种情感。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13. 反语:通过用反义词或反义短语来表达与本意相反的意思,以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风趣,增强表达效果。
14. 拟人:通过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或动作,使其具有人的特点或行为。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15. 排比+反复:通过排比和反复的综合运用来强化某一意思的表达。
修辞的表达效果
1、比喻: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作用】1.形象具体可感。
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分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作用】1.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形象2.突出作者的情感。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林逋《山园小梅》)
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相关事物代替。
【作用】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人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
【作用】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分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以五串形容植物之豆的衬字来修饰“铜豌豆”,从而赋予了它以坚韧不屈、与世抗争的特性。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说出看法。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反复
【作用】
1.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
2.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
3.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0、对比也叫对照,就是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的修辞手法。
【作用】1.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2.强化作者思想感情。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1、双关
【作用】1.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2.使语言含蓄、风趣,令人回味。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分析:晴,与“情”字谐音,诗人用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
12、互文: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理解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作用】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
例:主人下马客在船。
13、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作用】1、使立论有根据2、委婉表意3、减少语辞之繁累4、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分析: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14、叠词
【作用】增强语言的音乐美(韵律感);起强调作用,使描述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李清照《声声慢》
分析: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5、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
①凝炼美。
如: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②含蓄美。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人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③意境美。
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