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王安石变法 45张
- 格式:ppt
- 大小:877.50 KB
- 文档页数:45
王安石变法内容
一、机构改革,制置三司条例司,市易法,保甲法。
二、改革税赋方田均税法,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
三、新修水利。
四、军队改革,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五、改革科举,三舍法,贡举法。
一、青苗法。
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
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
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
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
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①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②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史百科】历史上著名的四次变法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变法运动,著名的有四次变法,分别是商鞅变法、北魏孝⽂帝变法、王安⽯变法还有戊戌变法。
商鞅变法:严刑峻法,成就强秦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故称为卫鞅,⼜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称之商鞅。
在位执政⼗九年,秦国⼤治,史称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它的成功对中国社会发展产⽣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前350年,⼤规模地推⾏过两次变法。
第⼀次是在孝公六年:奖励耕织,⽣产多的可免徭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给予爵位等级的制度;采⽤李悝《法经》作为法律,推⾏连坐法。
第⼆次是在孝公⼗⼆年:合并乡⾢为三⼗⼀县(⼀说四⼗⼀县);废除井⽥制,准许⼟地买卖;创⽴按丁男征服办法,规定⼀户有两个男者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服;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度量衡制。
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为秦国统⼀六国创造了条件。
由于商鞅在推⾏新法时⼿段过于严酷,得罪了部分守旧贵族。
秦孝公死后不久,他即被贵族迫害,遭车裂酷刑⽽死,以⾝殉法。
商鞅虽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进⼀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中国奠定了基础。
1.战国初期,秦国经济、政治上,⽂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秦孝公继位,决⼼变法图强。
3.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
在孝公的⽀持下,商鞅开始进⾏变法。
改⾰内容如下:第⼀、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秦国⼈“勇于公战,怯于私⽃”。
)第⼆、实⾏什伍连坐制度(体现阶级性)以强化统治。
第三、废井⽥,开阡陌,承认私⼈占有⼟地的合法性,允许⾃由买卖⼟地。
这⼀法令正式废除了井⽥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第四、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第五、建⽴县制,县令由国君任免,强化中央集权。
第六、统⼀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