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考点解读 王安石变法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质对市爱慕阳光实验学校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考点阐讲】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集权不稳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锋利;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平安。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
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
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锋利造成的。
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精神,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拟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故在其反对下,法被废除。
〔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稳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程度上到达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例题】【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图1 图2结合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题解】〔1〕变法遭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无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第42讲王安石变法〗之小船创作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四伏(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中小农户赋税沉重,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2.有利条件(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①内容:整顿吏治,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
②结果: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最终失败。
(2)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知识点二变法内容及积贫积弱局面的改善1.斗争(1)守旧派的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
(2)王安石的坚持: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动摇:随着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
2.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漫画历史】王安石变法的阻力信息提取:左图反映出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右图反映出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图解历史】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信息提取: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这说明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信念;且要注意用人。
【观点争鸣】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信息提取: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
探究1 重要“历史概念”解读1.方田均税法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采取的措施。
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
“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目的就是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高考宋朝历史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北宋前期,社会比较稳定,各种事业都有所发展。
可是,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之中。
至仁宗(1022—1063年)时,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主要表现在:一、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二、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冗官冗兵冗费“冗官”问题早在北宋初年就已经出现了。
当时,宋太祖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曾采用了一系列分割各级官僚机构及其官员权力的制度或办法,致使各级政府机构重叠,官吏人数大增。
同时,北宋统治者还实行恩荫制度,大批高官的子弟、亲戚甚至门客不经选举便涌入仕途。
此外,太宗以后,又扩大科举规模,每科总有五、七百到一千人被录取做官。
因之,官僚队伍迅速膨胀。
北宋初,内外官仅几千人;到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年),已达到两万多人;到嘉祐年间(1056—1063年),更“十倍于国初”。
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严重。
“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冗兵”问题是由所谓“养兵政策”造成的。
北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防止破产农民铤而走险,每逢荒年,便把成千上万的流亡农民招募为禁军或厢军。
因此,职业兵人数直线上升。
太祖开宝年间(968—976年)有兵三十七万八千,仁宗皇祐(1049—1054年)时竟达一百四十万,八十年间兵员增加了两倍半。
如此庞大的军队,远远超过了宋朝政府的正常需求。
因此,大量的士兵长期无事可干,游手好闲,军队素质低下。
“冗官”、“冗兵”使北宋政府的行政和军事效能日益下降,是形成“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
“冗费”问题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北宋本来就对官吏和军士的待遇优厚,政府财政开支已很大,而“冗官”、“冗兵”情况日益严重,致使财政开支猛增。
其二是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失败,每年输巨额“岁币”。
太宗至道(995—997年)年间,国家每年收入为二千几百万缗,支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
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家之一。
他的变法思想和政策对于北宋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总结王安石变法的知识点。
一、王安石的背景和动机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和社会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在担任重要职务期间,目睹了北宋政治和社会的许多问题,例如地方官员的腐败、贫富差距的加剧和农民的困境。
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王安石决心进行变法,以改善这些问题。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革新”,他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改革来解决北宋时期的问题。
其主要内容包括:1.钱粮改革:王安石通过实施新的财政政策,推行“青苗法”和“免役法”。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减轻农民的负担。
2.科举改革: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
他取消了过去的贵族特权,强调考试的公平性和实用性。
这一改革帮助培养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提升了政府的运作效率。
3.教育改革:王安石重视教育,他推行了“官学”制度,为官员培训提供了机会。
此外,他还鼓励民间教育的发展,提倡普及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三、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虽然在当时遭到了一些反对和批评,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以下是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重要影响:1.经济发展:王安石的财政改革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减轻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2.政治制度改革:王安石的科举改革和官学制度推行,为北宋政府引进了更多有才能的官员,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此外,他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使政治更加集权化。
3.文化繁荣: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他通过改革科举制度和推动普及教育,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这不仅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高考宋朝历史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北宋前期,社会比较稳定,各种事业都有所发展。
可是,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之中。
至仁宗(1022—1063年)时,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主要表现在:一、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二、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冗官冗兵冗费“冗官”问题早在北宋初年就已经出现了。
当时,宋太祖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曾采用了一系列分割各级官僚机构及其官员权力的制度或办法,致使各级政府机构重叠,官吏人数大增。
同时,北宋统治者还实行恩荫制度,大批高官的子弟、亲戚甚至门客不经选举便涌入仕途。
此外,太宗以后,又扩大科举规模,每科总有五、七百到一千人被录取做官。
因之,官僚队伍迅速膨胀。
北宋初,内外官仅几千人;到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年),已达到两万多人;到嘉祐年间(1056—1063年),更“十倍于国初”。
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严重。
“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冗兵”问题是由所谓“养兵政策”造成的。
北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防止破产农民铤而走险,每逢荒年,便把成千上万的流亡农民招募为禁军或厢军。
因此,职业兵人数直线上升。
太祖开宝年间(968—976年)有兵三十七万八千,仁宗皇祐(1049—1054年)时竟达一百四十万,八十年间兵员增加了两倍半。
如此庞大的军队,远远超过了宋朝政府的正常需求。
因此,大量的士兵长期无事可干,游手好闲,军队素质低下。
“冗官”、“冗兵”使北宋政府的行政和军事效能日益下降,是形成“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
“冗费”问题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北宋本来就对官吏和军士的待遇优厚,政府财政开支已很大,而“冗官”、“冗兵”情况日益严重,致使财政开支猛增。
其二是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失败,每年输巨额“岁币”。
太宗至道(995—997年)年间,国家每年收入为二千几百万缗,支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变法背景三大矛盾三冗危机两积问题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突出表现是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
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辽和西夏战争频繁。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二积: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改革内容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变法中,王安石建立了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
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
新法内容如下:均输法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
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
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免行法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
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
规定以各路常平。
?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
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
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2/10或3/10归还谷物或现钱。
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颁行。
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
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作为“地符”。
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
以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
高三王安石变法知识点归纳高三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王安石变法。
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以下是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
一、背景介绍1. 时间背景: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时期的11世纪。
2. 社会背景:北宋时期,国家面临日渐增加的财政困难以及农民生活的不稳定,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
二、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和目标1. 政治思想:王安石主张“革除旧党、新法治国”,追求国家治理的民生导向和科学管理。
2. 目标:通过改革措施来解决财政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国家实力和治理效能。
三、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1. 钱法改革:引进“包钱法”和“青苗法”,通过增加赋税和贷款等方式,解决财政困难。
2. 科举制度改革:推行“策问科举”,注重实际能力和应用知识,选拔更多的人才。
3. 农田水利改革:推行均田制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生产力。
4. 改革军队编制:建立保甲制,从民间招募军人,提高防御能力。
5. 改革教育制度:修订教科书,推行新课纲,提高学生素质。
四、变法的影响与评价1. 社会影响:变法改革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引发了一系列反对声音和抵制行动。
2. 经济影响:改革一度有效地解决了财政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3. 教育影响: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 政治影响:变法的失败使得王安石失去了权力,旧党重新上台,但变法的一些制度改革仍然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总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其目标是改善财政状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加强国家治理效能。
通过改革税制、科举制度、农田水利、军队编制和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
然而,变法改革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反对声音,最终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王安石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革的一些制度仍然在后来的历史中有所体现。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熙宁变法,945周年)(1069年至1086年)11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历史解读】★王安石变法知识结构示意图★★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尖锐:①农民负担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保守派争斗。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建立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的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财政困难,造成“积贫”局面的形成。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规模越来越大;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现象出现的背景和原因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出现的背景和原因是复杂的。
(1)与宋初的政策有关:北宋建立后,加强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军权、行政权和财权分设多个机构官职、分散掌管;重文轻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起用大批官员,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官费支出数量惊人;大量编练禁军,“养兵”、“募兵”,造成兵员剧增,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北宋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以及巨额赔款;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北宋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主隐瞒土地,少纳赋税,影响了国家的财税收入;统治阶级为了保障各项费用支出,加重搜刮老百姓,广大农民十分贫穷;“积贫”的局面逐步形成。
(2)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众多,“强干弱枝”、互相牵制,兵将分离、轮换驻守、互不相识,“守内虚外”、募兵替代,战斗力弱;操练不勤,临阵多败,形成“积弱”局面。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以及异同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1)背景相同。
都是在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情况下进行的(2)目的相同。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高中历史苏版一:44.2王安石变法一、起用王安石1.缘故:①期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宋神宗期望变法②《言事书》中“变革天下之弊法”——王安石主张变法③“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改革决心2.标志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二、王安石变法内容1、目的:巩固封建统治2、核心内容:富国强兵3、具体措施:富国之法“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王安石变法三、历史的体会改革是艰辛的,必定会充满阻力,因此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决的信念,毫不坚决,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男儿少壮不树立,夹此穷老将安归?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睎---王安石4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背景:差不多上为解决北宋中期严峻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整顿吏治王—理财改革程度不同:庆-局部改革王-全面改革5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直截了当的目的差不多上为了富国强兵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差不多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不同点:背景: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全然目的:商:全然上废止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商:成功王:失败。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高频考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知识要点】一、起用王安石: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1)统治集团危机四伏: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宋仁宗拒纳《言事书》:面对统治集团的危机,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3)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1068年,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
2、王安石的变法设想:《言事书》的变法主张及设想。
《言事书》(《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1)朝廷面临内忧外患,财力穷困、风气日坏、法度不合先前三代之政,说明变法是事势要求;(2)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所以失败,在于人才不足,而真正合乎皇帝信赖的几乎没有;(3)当务之急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要选择对象,而且要有一整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律约束,法律制裁,考察、赏罚的办法;(4)当今不能泛泛而学,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兼能、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5)善于治理财政的,从未以开支不足为问题,主要应通其变,治财要有正确方法;(6)当前朝政的严重问题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是奸吏充斥、狼狈为奸、官官相护、贤者受法律束缚而不肖者逍遥法外的情形必须改变,关键在于得到优秀人才放手使用。
3、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1、富国之法:(1)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此法是王安石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措施。
高三王安石变法知识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名臣王安石所倡导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三历史课程中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变法背景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政治、军事和经济出现诸多问题的背景下。
北宋初年曾经兴盛一时,然而之后面临着生产力低下、财政困难、地方官员贪污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北宋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实施的背景条件。
2. 主要改革内容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内容:2.1 科举制度的改革:王安石提出了新的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原有的制度,实行两科科举制,重视实际能力而非文化程度,减少了贵族世博家族对职位的垄断。
2.2 新法的推行:王安石制订了一系列改革法令,例如“青苗法”、“免役法”等。
这些法令的推行使得地方财政得到了改善,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 改革经济政策:王安石提倡并推行了一系列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资本的扩张。
他提倡水利兴国,并推行了许多水利工程,以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和提高农业生产力。
2.4 建设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为了实施变法,王安石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并在政治上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密院、设重臣路费等,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3. 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影响: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开创了科举制度的新局面。
他取消了原有的制度,将重点转向实践能力的考核,对后世科举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这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水利工程的推行使得灌溉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为中国古代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3.3 对政治体制的思考与尝试:王安石变法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集权思想和政治措施,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和管理能力。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难点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1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__矛盾:宋辽.宋夏战事不断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积弱-----军队战斗力弱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原因:冗兵,冗官,冗费3.庆历新政中心:整顿吏治结果:失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失败原因)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富国之法(理财)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作用:政府的收入增加,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社会矛盾有所缓和.2.强兵之法(整军)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作用:北宋国力增强5,积弱局面有所改观3.取士之法(教育.用人):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评价)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积极作用: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3局限性: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四.结果:失败----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失败主要原因)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2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二.程朱理学: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2.程朱理学的内涵:(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2)朱熹的思想主张: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4.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3(一)诗歌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四言为主(现实主义).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浪漫主义)3.汉赋:司马相如(铺成排比,文采华丽)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四)小说1.唐代:传奇>.>2.宋代:话本3.明清时期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代表作品: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五)戏曲1.原始—汉唐:傩舞2.唐:梨园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5.明:昆曲(百戏之主):王实甫>,汤显祖>4.清代:京剧,新的高峰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4一.>与>1.>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①>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_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②>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的广阔的社会生活.③>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类.2.>是我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①〝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②>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3.>与>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二.先秦散文与汉赋1.先秦散文①先秦历史散文中,主要有编年体的>.国别体的>.>.专记个人言行的>等,其中>的文学成就.②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是由〝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的言论编纂而成,有儒家的>.>.>,道家的>.>,法家的>等.2.汉赋①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②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一类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后者是汉赋的主流.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和杨雄.汉赋的恢宏气度是汉代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三.唐诗宋词1.唐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①盛唐诗坛上有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边塞诗派,前者是中华民族热爱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民族心理的艺术积淀,后者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②盛唐气象是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唐诗中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现实生活.③中唐诗坛有两个主要流派,一派以白居易为首,一派以韩愈为首.2.宋词①词是一种音乐歌词,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伶工歌女歌唱,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妇女的容貌.心理.生活情景,尤以男女爱情为主.②北宋词坛几乎是婉约词的一统天下.③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就是苏轼和辛弃疾,但他们都善于写婉约词.④宋词婉约含蓄的美学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的典型体现.四.元杂剧与明清小说1.元杂剧也可单独称为〝元曲〞,它是元代文学中的精华.①元杂剧是汇融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戏曲的第一种成熟形态②元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主要题材有爱情剧.公案剧.水浒剧.世情剧.历史剧.元杂剧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塑造了形象鲜明.面目各异的舞台形象.它善于组织矛盾冲突.它的语言大多质朴自然,洋溢着生活气息.③元杂剧在中国文学有着划时代的意义.④元杂剧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首先,元杂剧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叛逆形象.如>中的窦娥.其次,元杂剧褒贬分明,剧中人物的忠奸美恶判若泾渭,这种体现着多数人意志的价值判断是具有民主倾向和进步意义的.第三,元杂剧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的一个特征: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往往有〝大团圆〞的结局,这种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念,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幸福普降人间的美好愿望.2.明清小说中国的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三个发展阶段后,到明清时代臻于极盛,涌现出>.>.>.>和>.>六部的长篇小说.前四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后两部则是清代长篇小说中的双璧.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5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8.长安和扬州.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_.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_.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_.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_.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难点集锦。
第10讲王安石变法〖考试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评价其历史作用。
〖温故·习新〗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①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失败,矛盾激化,变革呼声高涨;②财政危机:宋初过度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③民族矛盾: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1068年宋神宗即位后,起用王安石以实施变法。
2.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一)富国之法主要措施内容作用和成效局限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由官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争议最大)官府强制借贷和偏高利息成为借贷农民沉重的负担。
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免疫法(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农民的生对穷人是沉重负担,有些人为此家破人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产时间亡。
方田均税法重新量丈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肥瘠征收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清丈出大量隐瞒的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市易法政府在京城设置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要求政府发运使必须清楚当地生产情况和政府需求,就近就宜采购稳定物价,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二)强兵之法主要措施作用和成效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政府财政负担有所减轻保马法马匹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政府大大节省了养马费用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得以提高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军队的战斗力有所加强(三)取士之法主要措施内容作用和成效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为变法制造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唯才用人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打破。
2012高考历史考点解读王安石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吏选拔
3、强兵之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三、评价:
1、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2、变法的历史作用
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作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
军事:加强军事实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教育:培养、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作用: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