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探寻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物种伊犁鼠兔濒临灭绝的信息及保护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5
伊犁鼠兔科普小文章
伊犁鼠兔是一种生活在新疆天山的神秘动物,属于兔形目,鼠兔科。
它的学名是Ochotona iliensis,而在英文中,它被称为"Ili Pika"。
伊犁鼠兔主要栖息在海拔2800米至4100米之间的天山裸岩区,其栖息地被分割在天山的各个山头,呈岛屿状分布。
它们多出没于有草甸、高寒垫状植被分布的的陡峭岩壁上,主要食物是岩缝中生长的各种高山植物。
与其他各种鼠兔不同,伊犁鼠兔在多在夜间活动较多,仅冬季会常在白天活动。
伊犁鼠兔比较喜欢独居,不善鸣叫,这点与其他鼠兔有很大区别。
伊犁鼠兔的分布其实不仅仅在伊犁的尼勒克县,沿北天山至乌鲁木齐一号冰川450公里处的山地都有发现。
1988年,李维东等人组成的考察队在乌鲁木齐河源头一号冰川用了两天时间,成功捕获了一只伊犁鼠兔。
然而,由于严重的栖息地破坏和人类活动影响,伊犁鼠兔的数量可能仅剩不到1000只,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甚至在部分分布地已经消失。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定为濒危(EN)。
目前关于这一神秘物种的深入研究依然在进行。
希望通过这些科普小知识,让大家更加了解和关注这一濒危物种,共同为保护它们贡献一份力量。
天山一号冰川:伊犁鼠兔最后的家园
罗仰虎;侯淑红
【期刊名称】《丝绸之路》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1983年8月13日,一个新物种在新疆尼勒克县天山山区被发现;1986年12月,这个新物种被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
让发现伊犁鼠兔的第一人李维东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只有20多厘米长的小动物,竟然会是一种震惊世界的新物种!正是这个意外的发现,使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变,本是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他从此成了一名动物专家。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罗仰虎;侯淑红
【作者单位】(Missing);(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天山峭壁中寻找伊犁鼠兔——随新疆环境保护科学院副研究员李维东科考散记[J], 丁品
2.天山一号冰川地区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 [J], 沈琪;徐建华;王占永;王飞腾
3.新物种伊犁鼠兔以草药为食物的天山萌物 [J], 李维东(文/图);谢永平(图);郭东明(图);王丹(图);冬目(图)
4.天山一号冰川天字一号神秘宝地 [J], 周李杰
5.[动物学] 伊犁鼠兔时隔20年重现我国新疆天山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和土壤对高原鼠兔密度变化的响应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其高寒草甸群落是该地区主要的自然植被类型。
高原鼠兔是高寒草甸群落的关键物种,对于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原鼠兔密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对高寒草甸群落和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了影响。
因此,在探究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该地区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科学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高寒草甸群落和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具体目的如下:1. 研究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2. 探究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养分循环等。
本研究将面对以下科学问题:1. 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生产力影响的机制是什么?2. 高原鼠兔密度变化是否会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养分循环等重要生态系统功能造成影响?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野外调查:通过对青藏高原不同区域的高寒草甸群落进行野外调查,记录高原鼠兔密度、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等生态学指标。
2. 实验设计:在不同高原鼠兔密度下设置土壤采样点,分别采集所需土壤指标样品,包括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养分循环等。
3. 实验分析: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验采集的数据,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高寒草甸群落和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 揭示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机制;2. 研究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建立高鼠密度影响土壤的生态系统模型。
这些成果对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十年间伊犁鼠兔生存状况的变化李维东【期刊名称】《动物学杂志》【年(卷),期】2003(38)6【摘要】20 0 2年 6~ 9月 ,作者在天山山区对伊犁鼠兔以往各定位观测点开展了生存现状和栖息环境变化的调查 ,与 1 0年前的研究资料作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在曾有伊犁鼠兔分布的 6个定位观测区内 ,仅有1处保持原状 ,其它 3处种群呈现减少趋势 ,已有 2处定位观测区的鼠兔基本消失 ,其中包括伊犁鼠兔的模式标本产地。
根据野外调查的结果初步推算 ,伊犁鼠兔的数量已由过去的 2 90 0只降至 1 3 0 0只左右 ,成熟个体由 2 1 0 0只降至 93 0只左右 ,在近 1 0年间伊犁鼠兔的种群数量至少减少了 5 5 %以上。
目前 ,伊犁鼠兔是数量减少、种群持续衰退、栖息地被严重分割的受胁物种。
受IUCN SSC兔形目专家组的委托 ,按新制定的《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 1版 )重新评估 ,结果表明 ,伊犁鼠兔基本符合濒危物种A2abc和C2a(i)项标准 ,从两方面指标可归为濒危 (EN)级物种。
【总页数】5页(P64-68)【关键词】伊犁鼠兔;生存现状;濒危等级;对比研究【作者】李维东【作者单位】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相关文献】1.针对中华伊犁鼠兔生存危机的保护及管理 [J], 刘嘉璐;黄子芸;杨嘉雯2.某医院十年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成年患者的生存状况与病原体研究 [J], 顾照华;张东俊;胡建国3.亲爱的伊犁鼠兔 [J], 周静;渝歌(绘)4.新物种伊犁鼠兔以草药为食物的天山萌物 [J], 李维东(文/图);谢永平(图);郭东明(图);王丹(图);冬目(图)5.小哺乳动物在高寒环境中的生存对策Ⅰ.高原鼠兔和根田鼠褐色脂肪组织(BAT)重量和显微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J], 王德华;王祖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山上的鼠兔-旅游管理天山上的鼠兔文·图/米飞飞2015年3月23日,美国《国家地理》发布一组有关伊犁鼠兔的照片,因其形象呆萌可爱,长相酷似泰迪,立即引起众多人的关注。
想必很多人并不了解,它是中国新疆特有的一个物种,目前其生活领地正在面临威胁,数量也在急剧减少,现存不足1000只的伊犁鼠兔因比大熊猫还稀少,被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天然呆萌夜行者比国宝还稀有的动物,想必很多人并不了解,但只要看过长得超像泰迪熊的伊犁鼠兔的人,都会被其天然呆萌的气质所吸引。
伊犁鼠兔(学名:Ochotona iliensis)是一种体型娇小的山地哺乳动物,约20厘米长,长有大大的耳朵,一张萌萌的脸,灰色的皮毛上散落着些许棕色斑点。
它们主要栖息在海拔2800米至4100米之间的天山裸岩区。
伊犁鼠兔为夜行草食性动物,爱吃景天、虎耳草、金莲花、雪莲等高山植物,平时就在高高的山岩上和人们玩捉迷藏,一直非常神秘。
由于这些植物多生长于高海拔的岩壁石缝间或小台地,伊犁鼠兔不得不常常饿肚子。
它们的天敌有白鼬、石貂、狐狸和各种猛禽。
除冬季外,伊犁鼠兔多在夜间活动,如贮草、迁移等。
伊犁鼠兔具有良好的暗视野外活动能力,其垂直攀岩和跳跃能力都很强,黑暗中也能精确地定点跳跃。
研究人员推测,其夜行习性与其数量稀少、缺乏种群警戒行为、为躲避天敌攻击有关。
伊犁鼠兔是高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群体,目前仅存于天山山脉。
在其自然栖息地现存不足1000只,数字还在不断减少中。
因为喜欢高寒环境,在26°C的高温下生活两天就足以杀死它们了。
不幸的是,全球变暖继续加剧,适合伊犁鼠兔生活的环境也越来越恶劣。
近年来随着生活领地正在面临威胁,它们已处于濒危状态,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被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并命名伊犁鼠兔由中国科学家李维东先生发现和命名。
对其发现,非常偶然。
1983年7月初,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维东,在尼勒克县吉里马拉勒山山谷的峭壁间考察时,突然,有一只小动物从岩石缝隙中探出了灰色的小脑袋,一瞬间又缩了回去。
生活Life李维东和伊犁鼠兔的故事33年前的偶然一瞥,一只“萌脸”小家伙走进了李维东的视野。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萌物竟会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余生都将为保护这一物种而坚守。
它正是因李维东发现而被确认的我国天山特有濒危物种——伊犁鼠兔。
凭借这份坚守绿色理想的精神和感人至深的行动,李维东获评“2014—2015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这是新疆环保人获得的第一份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大奖。
认准了就要坚持到底谈及发现伊犁鼠兔的过程,李维东至今印象深刻。
1983年7月,他和同事在野外工作中救助了一位牧民的孙女。
为表达谢意,那位牧民邀请李维东他们去家里做客。
牧民家后面有一座平顶山,饭后,众人攀爬到山顶,站在悬崖峭壁之巅,想看看天山深处的世界。
就在这时,岩石缝里突然冒出一只灰色的、带着斑点的小脑袋,与周边的岩石环境非常接近。
小脑袋一瞬间又缩了回去,李维东屏住呼吸耐心等待着,终于等到了那只又像兔子又像老鼠的小动物再次出现。
李维东采集到了伊犁鼠兔的1号标本。
这一瞥,让李维东开始了艰辛的寻找伊犁鼠兔的工作。
在多次查寻伊犁鼠兔踪迹无果的情况下,李维东没有放弃。
他夏天在茫茫疆域上奔跑,冬季登上天山主峰,只为了再看到那个曾经出现在他生命里的“小脑袋”。
老天不负有心人,就在李维东而立之年生日的前一天,他和伙伴们在天山的另一处采集到了伊犁鼠兔的2号和3号标本。
经过研究和比对,确认这是兔形目的一个新种动物。
1986年,李维东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马勇一起把这个物种命名为“伊犁鼠兔”,这是中国人自主发现并命名的哺乳动物,在当今世界可谓非常难得。
正是这种执着的精神成就了李维东。
他原是一名医生,为了伊犁鼠兔的保护工作,而毅然放弃了医生职业。
他说,转行并不是不热爱原来的工作了,而是由于发现伊犁鼠兔作为一个古老的物种,却马上濒临灭绝,使他不得不投身于保护工作。
随着涉足环保领域越来越绿色·李维东和伊犁鼠兔的故事百科·下一个“青蒿素”在哪·纸尿裤VS尿布情感·丁玲值得我用一生去爱健康·拔罐好处多 罐中有天地生活Life绿色赵娜本栏目编辑 / 钱敏 rmzkqm@2016年第19期人民新闻网081>080<深,李维东意识到,野骆驼、藏羚羊、蒙古野驴等许多野生动物都亟需保护,这让他更加义无反顾。
《伊犁鼠兔》阅读题及答案
伊犁鼠兔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外形与松鼠相似,但比松鼠略大,体长约20厘米,尾巴很短。
伊犁鼠兔主要生活在天山山脉的高山草甸地区,以植物为食,尤其是高山植物。
伊犁鼠兔是中国特有物种,仅分布于中国新疆地区,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伊犁鼠兔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为了保护伊犁鼠兔,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在伊犁鼠兔的栖息地设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人类活动干扰;同时,还加强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保护伊犁鼠兔的认识和意识。
1.伊犁鼠兔主要生活在什么地区?
答:伊犁鼠兔主要生活在天山山脉的高山草甸地区。
2.伊犁鼠兔是什么动物?
答:伊犁鼠兔是一种哺乳动物。
3.伊犁鼠兔有什么外形特征?
答:伊犁鼠兔的外形与松鼠相似,但比松鼠略大,体长约20厘米,尾巴很短。
4.伊犁鼠兔主要吃什么?
答:伊犁鼠兔以植物为食,尤其是高山植物。
5.伊犁鼠兔是几级保护动物?
答:伊犁鼠兔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6.为什么近年来伊犁鼠兔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
答: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伊犁鼠兔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伊犁鼠兔栖息状况及保护措施作者:徐可沈小恒王子玥李维东来源:《科学与技术》2018年第11期摘要:2018年8月,我们跟随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维东来到天山山区进行大手牵小手的科学考察。
李维东,作为自1983年亲自发现伊犁鼠兔以来便一直关心鼠兔的命运的科学家,亲自带领我们寻找伊犁鼠兔的踪迹,对现今伊犁鼠兔的栖息状况进行评估并展望通过未来的保护措施将伊犁鼠兔从濒临灭绝的边缘拯救。
关键词:伊犁鼠兔;濒危动物;栖息状况;保护措施1.正文1.1人类活动对伊犁鼠兔栖息地的影响1.1.1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暖“2004年3月12日美国《科学》杂志第303卷的新视点一栏,就发表题为“All Downhill From Here?”的专题报道,提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许多高山动植物濒临灭绝,生态系统破坏的问题······这些适合寒冷和贫瘠条件的植物和动物将面临着高温和掠食者、竞争者的多重影响,其数量下降将从这里开始。
”由于随着人类活动而加剧的气候变暖,伊犁鼠兔越来越不能适应逐渐变化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就加快了它们灭绝的速度。
据专家介绍,近五十年来,全球变暖一方面是自然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森林砍伐、耕地减少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间接改变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从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造成的大气污染,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这些温室气体也就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
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随着这个趋势,新疆天山山区的冰川大量融化,河流水量快速增加,湖面和雪线明显上升。
天山一号冰川自1959年以来一直处于退缩和减少的状态:其厚度累计已减薄8米,长度和面积亦在大幅退缩和减少,1999年新疆冰川平均后退率已由1986年的每年0.236米增至每年0.412米,呈加速趋势;原紧密相连的东西支冰川现已彻底分离,成为相距四五十米的东支和西支冰川。
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卷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16*3分)(2023·海南海口·校联考模拟预测)伊犁鼠兔是分布在天山地区的濒危物种,以金莲花、红景天、苔草、雪莲花等植物茎叶为食。
伊犁鼠免主要生活在高山裸岩区,栖居在岩石裂缝、岩洞之中,夏季常采摘植物,风干储存,以备漫长的冬季食用。
近20年来,伊犁鼠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伊犁鼠兔栖息地主要位于()A.温带荒漠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叶林带D.高山草甸带2.伊犁鼠兔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天敌增加B.环境污染C.食物减少D.近亲繁殖3.随着全球变暖,伊犁鼠兔的活动空间将()A.向高海拔移动B.向低海拔移动C.向林带移动D.向阳坡移动【答案】1.D 2.C 3.A【解析】1.据材料“伊犁鼠免主要生活在高山裸岩区,栖居在岩石裂缝、岩洞之中”可知,伊犁鼠兔栖息地主要位于高山草甸带,D正确;温带荒漠带分布在山麓地区,A错误;高山冰雪带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宜生物居住,B错误;山地针叶林带位于高山裸岩区之下,不是伊犁鼠兔的栖息地,C错误。
故选D。
2.据材料伊犁鼠兔“以金莲花、红景天、苔草、雪莲花等植物茎叶为食”,近年来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采摘金莲花、红景天、苔草、雪莲花等植物,造成这些植物数量急剧减少,故伊犁鼠兔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食物减少,C正确;天敌增加、环境污染、近亲繁殖对伊犁鼠兔种群数量有影响,但不是造成其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ABD错误。
故选C。
3.随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伊犁鼠兔的食物分布海拔高度会升高,故其活动空间将向高海拔移动,A正确,B错误;“伊犁鼠免主要生活在高山裸岩区”,不会向林带移动;与坡向关系不大,CD错误。
故选A。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世界濒危物种伊犁鼠兔惊现天山
作者:
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22年第32期
近日,有志愿者在新疆天山拍攝到伊犁鼠兔,距离上次人们发现它们的踪迹已时隔八年。
伊犁鼠兔属兔形目,鼠兔科,外形像兔子又像老鼠,额头和颈侧有三块棕色斑点,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仅有的24个鼠兔属种中耳朵最大、后足最长、体形最大的一种。
它们靠采食天山雪莲、红景天、金莲花等药用植物生存,喜欢栖息于海拔2800米—4100米间的高寒地带,新疆天山是其唯一的栖息地。
伊犁鼠兔第一次被发现是在1983年。
当时,伊犁地区防疫站的调查队员李维东,在峭壁间发现了这种小动物。
李维东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之后多次深入野外调查,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马勇完成了定种研究,确认这是一个新物种。
1986年,两人将其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是世界濒危物种,目前不足1000只,因此被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这些年来,随着天山1号冰川保护区域、中华伊犁鼠兔保护地的先后建立,伊犁鼠兔最后的栖息地被保护了下来。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
微言大义:伊犁鼠兔的再现,既印证了我国生态保护所取得的成就,又再次警醒大家: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珍惜动物,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任务。
适用话题:遇见;最好的礼物;我的新发现……。
伊犁鼠兔—全球气候变化的晴雨表图文/李维东新疆的伊犁鼠兔近日作为中国特有种、濒危种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濒危物种红色目录》之中。
从此伊犁鼠兔作为全球濒危物种,其保护工作受到国际组织的关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是21世纪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伊犁鼠兔这样的高山动物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晴雨表。
近日正在举行的“第三届SEE·TNC生态奖的评选中,有关伊犁鼠兔濒临灭绝的信息及保护对策的环保项目顺利通过预审,是新疆唯一入围并进入网络公投和专家评审程序的环保项目。
作为发现“伊犁鼠兔”的第一人,我从不曾想到,这样一个只有20多厘米长的小动物,竟然会是一种震惊世界的新物种,而且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联,也正是这次意外发现,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转变为一名动物学家和环保工作者。
二十多年前的惊人发现1983年8月13日一个新的物种在新疆尼勒克县的天山山区被发现,三年后的1986年12月被正式发表定名,使世界动物史册上又多了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动物。
在19世纪哺乳动物都早已被命名的时代,要发现一个兽类新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这是20世纪末世界动物史册上的新发现,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动物。
1986年将其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拉丁学名为:Ochotona iliensis Li et Ma,1986。
鼠兔属动物是高寒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奇异群体。
当时国际公认的鼠兔属仅有24个种,伊犁鼠兔便是其中的一个种。
伊犁鼠兔体形较大,耳和后足长度在该属里是最大的一种。
最为明显的是头额部及颈两侧有3块鲜艳的锈棕色斑,显得天生美貌。
为认识这个世界上认识太晚的新物种的方方面面,我们组成课题研究小组,跋山涉水、跨越天山南北,行程数万里,前期十年间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伊犁鼠兔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天山南北是伊犁鼠兔的家伊犁鼠兔的分布不仅仅是在伊犁的尼勒克县,沿北天山至乌鲁木齐一号冰川450公里处的山地都有发现。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草原鼠害是指群居动物如田鼠、旱獭、草原毛蚁等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破坏草原植被、土地、农作物和野生动物的自然系统,从而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造成影响。
草原鼠害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甘肃等省份已经连续多年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并且有不断升级的趋势。
本文将对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草原鼠害是一种常见的生态灾害,其严重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变化而不断加剧。
其影响不仅体现在草原植被和土地上,还直接影响了牧民的生计和当地的经济建设。
在草原鼠害发生的地区,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破坏草原植被。
草原鼠类的生长繁殖与其天敌的数量和草原植被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由于草原鼠类繁殖速度快,数量多,食量大,容易导致草原植被大幅度减少。
当鼠类天敌数量减少时,草原鼠类数量会不断上升,导致草原大面积“白化”,严重影响草原植被的生长和发展。
2. 危害土地资源。
草原鼠类会在田野、牧场和林区内进行挖坑损伤,并在其中筑巢繁殖,严重危害土地耕作和草原牧场资源,致使大量草原面积被破坏甚至荒漠化。
3. 损坏农作物和畜禽养殖。
草原鼠害在农作物生长季节中对小麦、玉米、大豆、葵花等作物的危害甚至高达30%以上。
此外,它们还通过袭击畜生来获得食物,使牧民的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防治对策为了控制草原鼠害,采取有效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提出几种可行的防治对策:1. 组织生态防治。
组织生态防治是对草原鼠害控制工作的一种科学化处理方法。
其中包括生物防治、机械化防治和生态化防治等控制方法。
生物防治是通过天敌和生物制剂来控制鼠类的生长繁殖;机械化防治包括毒饵、捕鼠器等;生态化防治是通过保护草原植被,维护生态平衡来控制鼠类数量。
2. 深入调查、正确认识。
草原鼠害控制工作必须依据科学的调查和对状况的深入认识,制定出详细并适当的防治方案。
3. 加大投入、科学管理。
防治草原鼠害可以采用多种手段,但是必须加大投入并采取一系列科学化的防治措施,如加强宣传普及、提高教育水平、研发防治技术等,以便在保障已有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维护草地的生态环境。
伊犁鼠兔保护措施伊犁鼠兔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伊犁鼠兔的数量逐渐减少,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
为了保护伊犁鼠兔,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伊犁鼠兔的重要措施之一。
自然保护区可以提供安全的栖息地和繁殖环境,限制人类活动对伊犁鼠兔的干扰。
同时,加强保护区的巡护工作,严禁任何捕杀和猎捕行为,保护伊犁鼠兔免受非法捕杀。
加强对伊犁鼠兔的科学研究,了解其生态习性和种群数量变化。
通过对伊犁鼠兔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分布范围、繁殖习性和食性特点,为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提供依据。
加强对伊犁鼠兔的监测和监控工作,及时掌握其种群数量和分布状况。
通过定期的野外巡查和摄像机监测,可以了解伊犁鼠兔的活动规律和栖息地选择,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加强对伊犁鼠兔的人工繁育和放归工作。
通过人工繁育和放归,可以增加伊犁鼠兔种群的数量,提高其生存率。
同时,加强对放归后的伊犁鼠兔的监测和保护,确保其适应新环境并顺利繁衍。
还应加强对伊犁鼠兔的生境保护工作。
伊犁鼠兔对栖息地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植被的要求较为严格。
因此,加强对伊犁鼠兔生境的保护,保持其适宜的生存环境,对于伊犁鼠兔的保护至关重要。
同时,要控制人类活动对伊犁鼠兔生境的破坏,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
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伊犁鼠兔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伊犁鼠兔的珍贵价值和濒危现状,引起公众对伊犁鼠兔保护的关注。
同时,加强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教育,提高其对伊犁鼠兔的保护意识,减少对其的干扰和破坏。
保护伊犁鼠兔是一项重要的生态保护工作。
只有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伊犁鼠兔这一珍稀濒危物种。
希望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保护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为伊犁鼠兔的保护工作贡献力量,让这一可爱的物种得以延续。
发现伊犁鼠兔我曾是研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医务工作人员,多年来一直在深山探究鼠疫自然疫源地,打交道最多的是松鼠科的灰旱獭和长尾黄鼠。
没想到的是在工作中,意外地发现了伊犁鼠兔,而且一研究就是32年。
不曾想到,这样一个只有20多厘米长的兔形目小动物,竟然会是一种震惊世界的新物种,而且它还和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联。
32年前的偶然发现1983年7月,在新疆尼勒克县吉里马拉勒山上,我们为了拍摄到这里的风光美景攀爬到悬崖峭壁之巅。
就在观赏天山大美景观时,我突然发现岩石缝里冒出一个花花的小脑袋,一瞬间又钻了回去。
我屏住呼吸等待它再次出现,过了10多分钟,终于见到了一只又像兔子又像老鼠,额头和颈侧有3块棕色斑点的小动物――在这里,我采集到了伊犁鼠兔的1号标本。
附近的牧民和我手头上的文献资料里,都没有关于这种小动物的信息。
我托朋友刘恩铨将彩色照片带给了中科院动物所的马勇研究员,马勇猜测这可能是新物种。
为防止这一动物的命名权被邻国学者抢先,我们加紧了野外调查的力度。
1985年8月13日~14日,我们又成功采集到两只伊犁鼠兔标本,就这样,一个新种被发现了。
1986年,我和马勇将其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
从此世界动物史册上又多了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动物。
天山上的可爱精灵伊犁鼠兔体型较大,成体体长可超过20厘米。
在很多报道中提到伊犁鼠兔有泰迪熊般可爱的面容,这可能要归功于它的一对大耳朵――实际上,伊犁鼠兔的耳长和后足长度是鼠兔属里最大的。
与其他鼠兔单一的灰褐色的毛色相比,伊犁鼠兔的毛色较鲜艳,额头、头顶以及颈部两侧均有界限明显的锈棕色斑,而耳后与颈背部则有一大块浅色斑。
在冬天,伊犁鼠兔的毛色会变浅更灰。
天山南北是伊犁鼠兔的家,沿北天山至乌鲁木齐一号冰川450公里处的山地,都有伊犁鼠兔分布。
这一带陡峭的山势,众多的岩缝、岩洞,为伊犁鼠兔提供了良好的庇护。
到了冬季,不易积雪的大岩缝和岩洞就成了伊犁鼠兔的越冬场所。
它们的活动基本就固定在这些洞穴内,偶尔外出活动也仅限于洞口附近。
伊犁鼠兔保护措施伊犁鼠兔(学名:Ochotona iliensi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分布于新疆伊犁河谷地区。
由于其数量稀少,生存环境不断受到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来保护伊犁鼠兔的生存繁衍。
保护伊犁鼠兔的栖息地是非常重要的。
伊犁鼠兔主要生活在高山草甸和山坡灌丛等草原生态系统中,因此要保护好其生存的栖息地。
一方面,要加强对草原的保护,禁止过度放牧和控制草原的人类活动。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增加伊犁鼠兔的栖息地面积和质量。
加强伊犁鼠兔的保护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建立保护区、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站等保护机构,加强对伊犁鼠兔的监测和管理。
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掌握伊犁鼠兔的分布、数量、种群结构等信息,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和措施,确保伊犁鼠兔的种群稳定和生存环境的改善。
第三,加强对伊犁鼠兔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宣传。
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深入了解伊犁鼠兔的生态习性、繁殖生物学和种群动态等方面的信息,为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加强对伊犁鼠兔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伊犁鼠兔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是我国的特有物种,也是国际上的珍稀动物。
加强与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共同开展伊犁鼠兔的保护工作。
通过共同的努力,促进伊犁鼠兔保护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保护伊犁鼠兔的生存环境和栖息地。
伊犁鼠兔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保护。
通过加强栖息地保护、管理、研究和宣传,以及国际合作,可以有效保护伊犁鼠兔的生存繁衍,确保其在自然界的生存和发展。
保护伊犁鼠兔不仅仅是保护一种动物,更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让我们共同呵护这一独特的物种,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伊犁鼠兔(学名:Ochotona iliensis),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临灭绝物种危急清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
这种小型兔类动物是中国特有的,仅在中国天山山脉的一片区域内生存,分布高度分散。
近10年来,伊犁鼠兔的数量规模和分布范围急剧缩减。
造成这种锐减的原因还不得而知,但是据推测,气候变化和不断增长的放牧压力,都对伊犁鼠兔的生存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低密度的数量和繁殖率,伴随着相对有限的分布,妨碍了伊犁鼠兔自我繁殖恢复的能力。
目前人们对伊犁鼠兔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人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如果要保护伊犁鼠兔免于灭绝,采取恢复计划势在必行。
项目名称:探寻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物种伊犁鼠兔濒临灭绝的信息及保护对策申请主体:新疆关注西部环境民间促进会项目概述:1)项目内容简述:(200-300字)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大问题,但也是普通研究不易深入的领域。
针对气候变暖对全球的影响,我们将典型区域及代表性物种面临的现状作为实例,以伊犁鼠兔和冰川变化为研究对象,与国内外多方合作,分析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山耐寒动物的影响。
利用鼠兔这一指示动物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理论结合实际提供局部区域的基础数据和实例,从保护生物学方面寻找更切合实际的生态保护方法。
通过动员更多的团体和人群,以实现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环境稳定,人与自然的和诣为目标,实现合作共赢之路。
拟在天山一号冰川建立新疆首个自然保护小区,将人类经济活动对天山一号冰川区的影响降到最底,为伊犁鼠兔等濒危物种保留最后的一块生存空间。
2)项目地点:分别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沿天山以北的尼勒克、精河、乌苏、沙湾、玛纳斯、呼图壁、昌吉、乌鲁木齐、和静等9个县市,以及天山以南的拜城、库车、轮台等3县,其中栖息地保护重点区在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所辖的一号冰川区。
3)项目执行周期:2002年3月5日至2008年11月20日,本项目是分阶段实施的:第一阶段: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是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英国野生动植物国际(FFI)和香港中国探险学会(CERS)的合作,对发现二十周年后伊犁鼠兔生存现状及濒危等级的评估;第二阶段:2006年1月-2007年12月,是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重点是伊犁鼠兔濒危原因及栖息地的保护;第三阶段:2007年6月-2008年11月,是在美国铝公司基金(Alcoa)资助下,与美国克雷格环境研究所(CERI) 的April Craighead博士和捷克南波希米亚大学的Vera Ricankova博士合作,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模型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伊犁鼠兔、高山鼠兔及北美鼠兔等三种鼠兔的影响,并提出今后的保护方向。
4)项目合作方及角色:新疆关注西部环境民间促进会(绿色西域)是从事促进中国西部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的民间非盈利性社会团体。
主要汇聚新疆的优势人力资源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构建民间环保组织与政府之间的桥梁。
本次的合作机构包括国内外环保NGO、国际组织、基金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大学、中学及学生社团,户外探险、越野车及业余无线电等俱乐部等社会团体的环保志愿者,以及天山一号冰川范围内与拟建保护区利益相关的中科院冰川站、乌鲁木齐市一号冰川(大西沟)气象站、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及公路段望峰道班等部门。
本项目第一、二阶段皆为我们申请项目后组织各方力量来完成的,第三阶段是与国外专家共同申请的,由三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项目。
5)项目资金总额:20余万元资金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英国野生动植物国际(FFI)、香港中国探险学会(CERS)、美国铝公司基金(Alcoa)以及自筹资金和志愿者的捐助。
项目综述:1)项目背景(问题根源)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是21世纪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上世纪的研究表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动物已开始转移其领地,为生存适应小气候避免灭绝,这些物种开始向高海拔区或向极地迁移。
据预测,到二十一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6.4o C,气温每升高3o C,物种就有可能向高海拔区移动500米或向极地迁移250公里。
气候的变化,使高山物种的栖息地越来越小。
鼠兔是受气候变化威胁最典型的高山物种,国内外科学家已将其作为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通过种群数量的变化证实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伊犁鼠兔是本项目负责人1983年在天山上发现的一个新种,属中国特有物种。
前期十年的研究证实,这是一种古老、残留、发现很晚的兔形目动物。
现作为濒危动物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目录》之中。
1999年在“中国濒危物种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本项目负责人根据该物种的生存状况提出了“濒危伊犁鼠兔灭绝机制假说”,提出为减少人类干扰而不建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20年后证实该物种数量在大幅度下降,种群数量减少了55%,2002年起我们再次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该物种生存的影响,重新研究对其的保护对策。
新疆天山一号冰川是世界上距城市最近的冰川,周围分布着大小76条现代冰川。
这里是乌鲁木齐河的上游水源地,生态环境极为敏感,也是伊犁鼠兔残存的分布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乌鲁木齐河中游的水泥、发电、电石等厂矿排放的气体加剧了温室效应,近40年来,大气温度平均升高0.8 o C,雪线上升,冰川面积缩小14%,冰川厚度减薄11米。
1993年一号冰川分裂为两条冰川,其后10年西支退缩近60米,东支退缩35米。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为因素与温室效应相叠加,加剧了对高原生态系统的破坏。
游客攀爬、踩踏、拍景,较长时间停留在冰川体上;游客踩踏草地,使土壤板结或流失,影响植被生长;旅游增加了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不仅改变动物取食习惯,还污染了水源。
游客和牧民采挖天山雪莲、高山红景天,降低了高山带植被的覆盖度,加大水土流失,还影响到野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和觅食。
2)项目目标(要解决的环境问题)●通过野外调查确定伊犁鼠兔的濒危程度,利用《世界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的最新判定标准,确定該物种的濒危等级,争取列入国际和国内濒危物种名录之中,确定其保护动物的地位,让人们认识伊犁鼠兔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国际合作和本地区的调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山动物的影响,分析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山耐寒动物的影响。
利用鼠兔这一指示动物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理论结合实际提供局部区域的基础数据和实例,从保护生物学方面寻找更切合实际的生态保护方法;●综合考察天山天格尔峰一带的一号冰川区,为建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提供本底资料;查清伊犁鼠兔的生存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针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对天山一号冰川区生态环境和乌鲁木齐河上游水源地的影响,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改变该区域无序的管理状态,动员当地牧民和驻地单位将伊犁鼠兔的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形成社区共管的机制,共同保护好这里的自然资源;●向有关部门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小区的可行性分析及社区共管方案,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和伊犁鼠兔的保护工作;●以一号冰川区的变化为实例,结合节能减排活动,宣传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项目活动(做了什么)●以伊犁鼠兔的前期十年的研究为基础,对早期在伊犁鼠兔分布区建立的6个定位观测区和14个观测点,2002年和2006年又做了两年度全面的野外调查,掌握近年来区域环境和伊犁鼠兔种群数量的变化状况,为国际评估、国际合作及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详实的物种动态变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及影像资料;●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兔形目专家组成员,利用《世界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的最新判定标准,对伊犁鼠兔做了全面的评估,成功地将该物种确定为中国物有种和世界级濒危物种,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将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区的变化作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实例,组织大中学生、环保志愿者和新闻媒体参与到一号冰川和伊犁鼠兔的调查工作中来,分析探讨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为因素与温室效应相叠加,造成一号冰川区的影响,并利用展版、讲座、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形式,并结合节能减排的宣传活动,从气候变暖影响生态环境角度,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编辑印刷了一套民汉文字的《中国特有濒危物种----伊犁鼠兔保护手册》,其中附带一份调查表格,通过专项调查和户外活动发送出去,更大范围地宣传了伊犁鼠兔的保护,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有关伊犁鼠兔的信息;●与一号冰川区所在地的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牧民、乡干部、公路段望峰道班的职工,以及中科院冰川站、乌鲁木齐市一号冰川(大西沟)气象站等单位合作,广泛征求意见,规划设计了《天山一号冰川自然保护小区的可行性分析及社区共管研究方案》,提交给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乌鲁木齐市环保局及相关的部门,促进了新疆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步伐,以加强当地生态环境及伊犁鼠兔栖息地的保护;●与国外学者合作,利用Habitat suitability 模型和遥感技术,将伊犁鼠兔、北美鼠兔及高山鼠兔作为受气候变化威胁的典型代表,首次预测了这三种高山动物种的未来命运,并据些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4)项目成果指标(可量化的项目直接成果)●按《世界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的最新判定标准,将该物种确定为中国物有种和世界濒危物种,2005年该评估结果已被引用到《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一书,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中红色目录之中(2008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03、2004年在《动物学杂志》发表了“十年间伊犁鼠兔生存状况的变化”和“伊犁鼠兔的发现和研究进展”论文,2005年在国际学术刊物《Oryx》发表“Dramatic Decline of the Threatened Ili Pika Ochotona iliensis(Lagomorpha: Ochotonidae)in Xinjiang, China”论文;●最新完成“Utilizing 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s to Predict the Effe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ThreeDifferent Species of Pika (Family Ochotonidae)”(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模型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三种鼠兔的影响)的研究报告;●编制提交了“2006年新疆特有物种伊犁鼠兔生存状况与影响因素调查报告”、“建立一号冰川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的可行性分析及社区共管方案”等专题报告;●编印发放了汉文和哈萨克文两种文字的《伊犁鼠兔保护宣传手册》2000册,,新疆电视台《青春有约》栏目第43期中学生考察片《我们的科考队》,在新疆卫视频道6次上星播出。
摄制《为了伊犁鼠兔最后的家园》录像片,在宣传和讲座中播放,先后组织大小讲座20余场,有6000余人参加;在《中国科学探险》、《大自然》、《新疆画报》、《新疆日报》、《乌鲁木齐都市晨报》、《乌鲁木齐晚报》,《伊犁日报》等杂志报纸上发表专题报道十余篇。
简要描述项目的成功之处:(生态、环境、社会影响)●主要是用新疆的一个实例通过动态变化,来分析和研究了因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山耐寒动物的影响。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保护生物学方面探讨更贴合实际的生态保护方法,通过局部工作影响更大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