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灵魂”与“品质”
- 格式:pdf
- 大小:213.12 KB
- 文档页数:3
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灵魂摘要: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把握文中奔腾汹涌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灵魂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
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
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把握文中奔腾汹涌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
因此“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一、创设情境,呼唤情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
语文教材中,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
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得到开发和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生命的意义》一课时,先介绍俄国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段话:“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
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
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
”此时,学生沉寂。
接着,教师讲述了一段故事:1999年10月3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上放飞着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
就在这时,缆车忽然间离开了缆绳,急速地坠落。
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
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
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浩。
与心灵接触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是心灵相接触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得以升华的教育。
没有了情感,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性、灵魂而变得苍白无力。
于漪老师语文情感教育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认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语文教学重在熏陶感染塑心灵,用兴趣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没有了情感,语文教育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
一、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相沟通的事业,是以精神养育精神、用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
裴斯泰洛奇认为,爱是统摄其他一切感情的核心,也是人性统一的核心,所谓心、脑、手协调发展,也就是爱和智力的协调发展。
只有爱才能使知和行统一起来。
爱和智力结合构成核心力量,使人成为人,达到人的理想。
教育中没有爱,任何努力都将事倍功半。
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对学生倾注了深深的爱。
1.对语文深深的爱于漪老师特别欣赏闻一多的那首《红烛》:“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她正是以这种红烛精神,怀着对语文炽热真挚的爱,在语文教苑辛勤耕耘,并收获了累累硕果。
于漪老师说,一个语文教师对所教学科和所教的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
并认为这种“爱”,应包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要了解汉语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广泛阅读流传下来的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有了这种感情,就会觉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能够有机会学习祖国丰富、优美的语言,是非常幸福的。
教师只有自身拥有这份情感,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饱含感情地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由于于漪老师对语文爱得热烈、深沉、执着,因而教学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感情。
语文教师就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
于漪老师对语文一片深情,她曾发自肺腑地说:“教中学语文,成了我终身从事的高尚职业,我为此感到无上光荣与自豪。
人文性——语文教育的灵魂作者:hfhhjj关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者们往往产生许多意见分歧,但现在普遍的观点是承认二者的统一。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二位一体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传统的语文教育对工具性的过分关注,导致了语文成为脱离了的内在品质而存在的一个毫无灵性的物质外客,使得语文教育不仅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相反却成了学生沉重的负荷。
现在,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当然也不能否定语文的工具作用,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具有表情达意和传承人类文化信息这些功能上,否定其工具性,就不只是丧失了语文的本质,也势必导致人文性的无所依托。
我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事物的外在与内在的关系,二者虽统一于一体,不可分割,但在决定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是有主次之分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为主导,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一理论,语文的人文性显然应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
对语文教育来说,人文性就是灵魂,只有抓住人文性这一灵魂,语文教育才能活起来,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才能真正显示其价值。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论述。
一、语文文本。
语文教育离不开文本,而任何优秀的文本都是人文精神的载体。
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一课就是《为你打开一扇门》,这是一扇文学之门,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天地。
那里有血有泪,有欢乐有辛酸,有坚强有怯懦,有成功和失败,有光荣和屈辱……那里是浓缩了的人的世界,那里是对真善美的弘扬,是对假恶丑的鞭挞。
接着,展示充满生气的青少年生活,描绘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和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歌颂了人类活泼的天性,民族文化的丰富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美好,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以及对环境的珍惜。
几篇科学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先贤伟大的科学精神,卓越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最后,又把学生从现实生活引入想象世界,那里蕴涵着人类无穷的智慧和向往。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能让人明意知理,但读书不能仅限于‚读‛,在读中要能体会到真情实感,表达人物的心理变化,‚朗读‛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一、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种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
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语言学家德〃索绪尔说:‚语言符号不是联系一个事物或一个名称,而是联系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
‛这个‚听觉形象‛不仅仅包含有理念上的内容,而且包含有感情上的内容,它所表达的内容比文字符号所能表达的内容要多得多。
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
他有一段精辟的文字论述此事:‚作者当日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及其刊布流传,已成陈迹。
今之读者去古已遥,欲据此迹进而窥其所以迹,恐亦只有遵循原来轨道,逆溯上去之一法,当时之感慨托在声音,今日凭籍吟哦背诵,同声相应,还使感情再现。
虽其生也至微,虚无缥缈,淡若轻烟,阅水成川,已非前水,读者此日之领会与作者当日之兴会不必尽同,甚或差异,而沿流讨源,终归一本。
孟子所谓‘以意逆志’者,庶几近之,反复吟诵,则真意自现……‛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
‛所以,重视朗读正是为了突出语言的本质。
汉语文字适宜于朗读,与汉语语音具有音乐性的特性有关。
王力先生曾在其《略论语言形式美》一书中论述道:‚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
‛汉语语音具有音乐性,一是因为在汉语语音中,元音占明显突出的地位,元音属物理学中所说的乐音,使得语音和谐悦耳;二是因为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一连串的音节由于四声的变化而形成语音的起伏、疾徐、抑扬、强弱、隐显等,从而造成情感的节奏进而构成音乐美的效果。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和大家共同探讨立德树人这一重要课题。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文明、塑造灵魂的重任,我们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一、立德树人,铸就灵魂立德树人,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崇高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
我们要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发展成就的过程中,激发爱国热情。
2. 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
我们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敬业、担当等品质,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品质、有担当的人。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立德树人,传承文明立德树人,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在阅读经典、品味诗词、欣赏戏曲、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文字、画面、音乐,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3. 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语文教学的“灵魂”与“品质”作者:曹忠华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年第09期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多年,虽然举国上下轰轰烈烈,但波及之处,涛声依旧,大部分教师仍然拿着“旧船票”演绎着过去的“不老传说”,最多不过是教育方式或教学技巧上的改良,是细枝末节的局部改善,而非语文教育真正找到了祛除“诟病”的良方。
试问学生:作业最多的学科是哪门?答案定是语文。
那既然从小就开始濡染,每时每刻都在接触,语文学习应该不成问题吧!事与愿违,平时的伶牙俐齿,在语文课上,就变得吞吞吐吐,不知所云;所写的作文还是常能觅到错别字的影子,假话、空话、套话更是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考试成绩也普遍低于其他学科,这似乎成了我们一个不可破解的“麦田怪圈”。
许多语文老师慨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所有这些,让我们陷入了思考,语文到底应该走向何方?思索语文改革,我想起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的一句话,她说:“教什么,决定了一堂课的灵魂;怎么教,决定了一堂课的品质。
”那么,把这句话意义范围再扩大,就是:教什么(教材)决定了语文的灵魂,怎么教决定了语文的品质。
因此,语文的改革必然涉及到解决“教什么(教材)”和“怎么教”的问题。
一、教材的变革——解决“教什么”1.“教什么”的现实诉求“教什么”,鲜有教师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在他们的思维中,教材是“圣经”,教材里编着什么,就教什么,教参里要求教什么,就教什么。
至于为什么,也懒得去思考,也没必要去追求,因为那是专家学者的事情。
因此,在许多老师的课堂里,一学期的语文就成了那区区二十几篇课文,以及由这些课文衍生出去的习题。
而且就是这二十几篇课文,许多老师仍需加班加点。
因为每篇课文加练习评讲至少需要3课时,另外还有单元练习、作文、综合活动,每周的6节语文课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如此语文,学生不厌恶才怪呢?如此语文,教师不困惑才怪呢?如此语文,语文的灵魂不风干才怪呢?因此,语文改革,首先就要寻求教材的的变革。
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岁月里,我始终觉得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石。
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也并不是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几年小学语文教学的甘与苦,我总结出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与其他同行共勉:一: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无私奉献都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座右铭。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还要有较好的个人品质,严以律已、以身作则、谈吐文雅、衣着整洁、举止文明、精神饱满等。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并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作一个像陶行知一样“拿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样品质高尚的人。
二: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都是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和观念是人高层次心理需要的反映,它必将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去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来。
跨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终身语文和快乐语文、成功语文的全新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具体的说就是要从过去为教学服务、为质量服务转变到为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服务;从只有升学才能成才,从以考分、升学率、转变到为发展学生基本素质水平为标准;从重尖子、,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讲授、轻自学转变到为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发展能力,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中来。
三:应具有广博精深的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未来学校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凭学过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学科知识的渗透、交叉,新兴科技成果的不断产生和涌现,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去向小学语文渗透,丰富和发展着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使知识的陈旧率空前加速,要适应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已不能再是仅仅懂得一些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的教师,而就是一个理论扎实、基本功过硬、知识面广、能力超人、经验丰富、技巧通达的教育者,是一个育人的艺术家和教学的工程师,成为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