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动点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227.5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3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本节内容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代数基础知识,对一元二次方程有一定的了解,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物体运动问题、面积问题等,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二次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并能熟练运用解法求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将导入环节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动点问题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一元二次方程。
听到这个名词,有人可能会皱起眉头,觉得这是个高深莫测的数学问题,其实它就像个大闸蟹,外表坚硬,里面却是满满的美味。
动点问题听起来也有点复杂,但实际上,它们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息息相关。
比如说,咱们的运动、追逐梦想,甚至是追公交车的那一瞬间,都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不是吗?今天,就让我们轻松地探索一下这些动点问题,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锁它们的秘密。
2. 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2.1 方程的定义说到一元二次方程,咱们得先搞清楚这是什么玩意儿。
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这样的:( ax^2 + bx + c = 0 )。
看上去是不是很高大上?其实,a、b、c 就是一些常数,而 x 就是我们要找的未知数。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在说:“嘿,x 你在哪儿呢?”每个数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喜好。
2.2 动点的概念那么,动点又是什么呢?想象一下你在公园里散步,突然发现一只小狗在草地上追蝴蝶。
这个小狗就是动点,它的位置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
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动点就是指在某个时间段内,位置随着变化而不断更新的点。
就像我,今天心情好,走路像个小精灵,明天心情差,走路就像个拖着沉重行李的人,这就是动态变化的魅力。
3. 应用实例3.1 追逐游戏让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吧。
想象一下,有两个小朋友在操场上玩追逐游戏。
小明的速度是每秒3米,而小红则快了点,能达到每秒5米。
小明从某个点出发,而小红则在距离小明10米的地方开始追。
我们要想知道小红什么时候能追上小明,就得用一元二次方程来帮忙。
假设小明的起始位置是0米,那么他在t秒后的位置就是 ( 3t ) 米;小红的起始位置是10米,她在t秒后的位置是 ( 10 + 5t ) 米。
要想知道小红什么时候追上小明,就得解方程:3t = 10 + 5t经过简单的变形,我们可以得到:2t = 10从而得出 ( t = 5 ) 秒。
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实际问题中有许多应用。
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首先,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来解决关于抛物线的实际问题。
例如,当一个物体从特定的高度以特定的初速度被抛出时,它的高度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来描述。
这种问题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经常出现,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求解出物体的最高点、飞行时间、落地点等相关信息。
其次,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来解决关于面积和周长的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矩形的面积是其长和宽的乘积,可以表示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
通过解这个方程,可以找到给定周长条件下面积最大或最小的矩形,这在数学优化和经济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另外,一元二次方程还可以用来解决关于速度、时间和加速度的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物体的运动轨迹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来描述,通过对这个方程进行求导可以得到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这对于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研究运动的问题非常重要。
此外,一元二次方程还可以用来解决关于金融和投资的实际问题。
例如,复利计算中的本金、利率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求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投资的最佳方案和最大收益。
总的来说,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涉及到物理学、工程学、数学优化、经济学、金融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使得它成为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专题八: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类型中的动点问题(有答案)➢知识指引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解题时要注意动点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运动方向,有时还要关注动点的运动速度,注意在运动过程中寻找等量关系.动点问题思路剖析问题1:动点问题的处理框架是什么?答:读题标注,整合信息(即明确所研究的背景图形)问题2:分析运动过程需要关注四要素是什么?答:①起点、终点、速度:标注到图形中,以示说明②时间范围根据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公式s=vt,已知动点的速度,结合基本图形中线段长的研究,可以确定动点的运动时间③状态转折状态转折即点的运协发生变化的时刻,常体现在动点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发生了改变④目标或结论导向根据题意作出图形,有序操作(分段作图并求解)问题3:在分析几何特征,表达时,常见表达线段长的方式有哪些?答:①路程即线段长,可根据s=vt直接进行表达已走路程或未走路程②根据研究几何特征的需求进行表达,即要利用动点的运动情况,又要结合背景图形信息➢知识点睛由点的运动产生的几何问题称为动点问题.动点问题的解决方法:1.研究背景图形并标注;;2.分析运动过程,并适时分段;3.表达线段长,建等式和方程.➢典型例题【例1】如图,在△ABC中,∠B=90°,AB=9,BC=12,点P从点A开始沿边AB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与此同时,点Q从点B开始沿边BC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C时,两点停止运动,问:(1)填空:BQ= ,PB=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经过几秒,PQ的长为6√2cm?(3)经过几秒,△PBQ的面积等于8cm2?【解答】(1)根据题意得:BQ=2t,PB=9-t.故答案为:2t;9-t.(2)根据题意得:(9-t)2+(2t)2=72,,t2=3,解得:t1=35秒或3秒,PQ的长为6√2cm.∴经过35×(9-t)×2t=8,(3)根据题意得:12解得:t1=8,t2=1.∵0≤t≤6,∴t=1.答:经过1秒,△PBQ的面积等于8cm2.【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 ,∠C=90°, BC=16,DC=12 ,AD=21 ,动点P从点D出发,沿线段 DA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 C出发,在线段 CB 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运动;点P,Q 分别从点D,C同时出发,当点P运动到点 A 时,点Q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当t=2时,求△BPQ的面积;(2)若四边形ABQP为平行四边形,求运动时间t.(3)当t为何值时,以 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备用图【解答】(1)如图,过点P 作PM ⊥BC 于M ,则四边形PDCM 为矩形,∴PM=DC=12.∵QB=16-t ,当t=2时,则BQ=14,则S=12QB ⋅PM =12×14×12=84;(2)当四边形ABQP 是平行四边形时,AP=BQ,即21-2t=16-t .解得t=5. ∴当t=5时,四边形ABQP 是平行四边形.(3)由图可知,CM=PD=2t ,CQ=t ,若以B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若PQ=BQ ,在Rt △PMQ 中,PQ 2=t 2+122,由PQ 2= BQ 2, 得t 2+ 122= (16-t)2 解得t=72;②若BP=BQ ,在Rt △PMB 中,PB 2=(16-2t)2+122,由PB 2= BQ 2得(16-2t)2+ 122= (16-t)2,即3t 2+-32t+144= 0.此时,Δ= (-32)2 -4×3×144= -704<0, 所以此方程无解,所以PB ≠BQ ;③若PB=PA ,由PB 2= PQ 2,得t 2+ 122= (16-2t)2 + 122 , 解得t 1=163,t 2=16,(不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当t=72或163时,以B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跟踪训练1.如图,在△ABC 中,AC=50cm ,BC=40 cm ,∠C =90°,点P 从点A 开始沿AC 边向点C 以每秒2 cm 的速度匀速移动,同时另一点Q 由C 点开始以每秒3 cm 的速度沿着射线CB 匀速移动,当△PCQ 的面积等于300 cm 2运动时间为( ).A. 5秒B. 20秒C. 5秒或20秒D. 不确定【解答】由题意,得AP=2t ,CQ=3t ,∴PC=50-2t ,∴12•PC•CQ=300,∴12•(50-2t )•3t=300,解得t=20或5,∴t=20s 或5s 时,△PCQ 的面积为300m 2.故选:C .2.如图,在△ABC 中,∠B=90°,AB=6cm ,BC=8cm .点P 从点A 开始沿AB 边向点B 以1cm/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B 开始沿BC 边向点C 以2cm/s 的速度移动.若P 、Q 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 运动到点B 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当三角形PQB 的面积是三角形ABC 的面积的三分之一时,所需时间为( )A .4 sB .2 sC .2或4sD .3或4s【解答】设经过x 秒,三角形PQB 的面积是三角形ABC 的面积的三分之一.∵P 、Q 移动t 秒时,AP=t ,BQ=2t ,则PB=AB-AP=6-t ,∴S △P B Q =13,由S △A B C =12AB•BC=12×6×8=24,当S △P B Q =13S △A B C 时,则12•2t(6-t )=13×24,整理,得t 2-6t+8=0,解得t 1=2,t 2=4,即当t=2或4时,△PBQ 的面积等于△ABC 的面积的三分之一. 故选:C .3.如图,在Rt △ABC 中,∠B =90°,AB =BC =12 cm ,点D 从点A 开始沿边AB 以2 cm/s 的速度向点B 移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四边形DFCE (点E ,F 分别在AC ,BC 上)为平行四边形,则出发________s 时,四边形DFCE 的面积为20 cm 2.【解答】设点D从点A出发x s时,四边形DFCE的面积为20 cm2.由题意,得12×12×12−4x22−(12−2x)22=20,解得x1=1,x2=5,故答案为:1或5.4.某校为培育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举办了动漫制作活动,小明设计了点做圆周运动的一个雏形,如图所示,甲、乙两点分别从直径的两端点A、B,以顺时针、逆时针的方向同时沿圆周运动,甲运动的路程l(cm)与时间t(s)满足关系l=t2+3t(t≥0),乙以8cm/s的速度匀速运动,半圆的长度为42cm.(1)甲运动4s后的路程是多少?(2)甲、乙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相遇时,它们运动了多少时间?(3)甲、乙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遇时,它们运动了多少时间?【解答】(1)当t=4s 时,l=t2+3t=16+12=28(cm).答:甲运动4s后的路程是28cm.(2)由图可知,甲乙第一次相遇时走过的路程为半圆21cm,甲走过的路程为t2+3t,乙走过的路程为4t,则t2+3t+8t=42,解得:t1=3,t2=-14(不合题意,舍去).答:甲、乙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相遇时,它们运动了3s.(3)由图可知,甲乙第一次相遇时走过的路程为三个半圆3×42=126cm,则t2+3t+8t=126,解得:t=7或t=-18(不合题意,舍去).答:甲、乙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遇时,它们运动了7s .5.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6cm ,BC=12cm ,点P 从点A 开始以1cm/s 的速度沿AB 边向B 移动,点Q 从点B 开始以2cm/s 的速度沿BC 边向点C 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当点Q 运动到点C 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1)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PQD 的面积等于8cm 2?若存在,求出运动的时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几秒后,△PQD 是以DP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解答】(1)不存在,理由如下:设出发秒x 时△DPQ 的面积等于8cm 2. ∵S 矩形A B C D -S △A P D -S △B P Q -S △C D Q =S △D P Q ,∴6×12-12×12×x -12×(6-x )•2x -12(12-2x )×6=8,∴x 2-6x+28=0,∵∆=b 2-4ac=36-4×28=-76<0,∴原方程无实数根,即不存在某一时刻使得△PQD 的面积等于8cm 2. (2)∵∠A=∠B=∠C=90°,∴PD 2=t 2+122,PQ 2=(6-t )2+(2t )2,QD 2=(12-2t )2+62, ∵△PQD 是以DP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PD 2=PQ 2+QD 2,即t 2+122=(6-t )2+(2t )2+(12-2t )2+62, 整理得2t 2-15t+18=0,解之得t 1=6,t 2=32,即当t 为32秒或6秒时,△PQD 是以PD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6.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6cm ,BC=12cm ,点P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C 、CD 以2cm/s 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同时,点Q 从点C 出发沿线段CD 、DA 以1cm/s 的速度向终点A 运动(P 、Q 两点中,只要有一点到达终点,则另一点运动立即停止).(1)运动停止后,哪一点先到终点?另一点离终点还有多远?(2)在运动过程中,△APQ 的面积能否等于22cm 2?若能,需运动多长时间?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解答】(1)点P 从开始到运动停止用的时间为:(12+6)÷2=9s,点Q 从开始到运动停止用的时间为:(6+12)÷1=18s, ∵9<18,只要有一点到达终点,则另一点运动立即停止,∴点P 先到终点,此时点Q 离终点的距离是:(6+12)-1×9=9cm, 答:点P 先到终点,此时点Q 离终点的距离是9cm ;(2)在运动过程中,△APQ 的面积能等于22cm 2,当P 从点B 运动到点C 的过程中,设点P 运动时间为as ,∵△APQ 的面积能否等于22cm 2, ∴12×6-2a×62−(12−2a)×a2−(6−a)×122=22,解得,此方程无解;当点P 从C 到D 的过程中,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b+6)s ,∵△APQ 的面积能否等于22cm 2, ∴12×6-(6+2b)×122−b(6−2b)2=22,解得,b 1=1,b 2=14(舍去),即需运动6+1=7s ,△APQ 的面积能等于22cm 2.7.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5cm ,BC=6cm ,点P 从点A 开始沿边AB 向终点B 以1cm/s 的速度移动,与此同时,点Q 从点B 开始沿边BC 向终点C 以2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当点Q 运动到点C 时,两点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 (1)填空:BQ=__________,PB=___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当t 为何值时,PQ 的长度等于5cm ?(3)是否存在t 的值,使得五边形APQCD 的面积等于26cm 2?若存在,请求出此时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答】(1)∵P从点A开始沿边AB向终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AP=tcm.∵AB=5cm,∴PB=(5-t)cm.∵点Q从点B开始沿边BC向终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BQ=2tcm;(2)由题意,得(5-t)2+(2t)2=52.解得t1=0(不合题意,舍去),t2=2.所以当t=2秒时,PQ的长度等于5cm.(3)存在,t=1秒时,能够使得五边形APQCD的面积等于26cm2.由矩形ABCD的面积是5×6=30cm2,若五边形APQCD的面积等于26cm2,则△PBG的面积为30-26=4 cm2,=4.解得t1=4(不合题意,舍去),t2=1.即(5-t)×2t×12即当t=1秒时,五边形APQCD的面积等于26cm2.8. 如图,在Rt△ABC中,∠ACB=90°,AC=BC=6,动点P从点A出发,在线段AC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C作匀速运动,到达点C停止运动.点Q在射线PC上,且PQ =2AP,以线段PQ为边向上作正方形PQNM.在运动过程中,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N点落在BC上时,t= 秒;(2)若设正方形PQNM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8,求t的值.备用图【解答】(1)当N 落在BC 上时,Q 点在C 处,此时CP+AP=2t+t=6,∴t=2,.故填:2(2)∵AP =t ,PQ =2AP ,∴PQ =2t ,①如图1,当0≤t ≤2时,S =(2t )2﹣12t 2=72t 2=8, 解得:t 1=47√7,t 2=﹣47√7(不合题意,舍去),②如图2,当2≤t ≤3时,S =12×6×6﹣12t 2﹣12(6﹣2t )2=12t ﹣25t 2=8, 解得:t 1=4(不合题意,舍去),t 2=45(不合题意,舍去), ③如图3,当3≤t ≤6时,S =12×6×6﹣12t 2=8,解得:t 1=2√5,t 2=﹣2√5(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t 的值为47√7或2√5时,重叠面积为8.9.等腰△ABC 的直角边AB=BC=10cm ,点P 、Q 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均以1cm/秒的相同速度作直线运动,已知P 沿射线AB 运动,Q 沿边BC 的延长线运动,PQ 与直线AC 相交于点D .设P 点运动时间为t ,△PCQ 的面积为S . (1)当点P 运动几秒时,S △PCQ =S △ABC ?(2)作PE ⊥AC 于点E ,当点P 、Q 运动时,线段DE 的长度是否改变?证明你的结论.【解答】(1)由S △ABC =12AB •BC =12×10×10=50.当t <10秒时,P 在线段AB 上,此时CQ=t ,PB=10-t. ∴S △PCQ =12×t×(10−t)=12 (10t −t 2) =50.整理得t 2-10t+100=0无解.当t >10秒时,P 在线段AB 得延长线上,此时CQ=t ,PB=t-10. ∴S △PCQ =12×t×(t −10)=12(t 2−10t) =50.整理得t 2-10t-100=0解得t=5±5√5(舍去负值). ∴当点P 运动5+5√5秒时,S △PCQ =S △ABC .(2)当点P,Q 运动时,线段DE 的长度不会改变. 证明:过Q 作QM ⊥AC ,交直线AC 于点M 易证△APE ≌△QCM ,∴AE=PE=CM=QM=√22t ,∴四边形PEQM 是平行四边形,且DE 是对角线EM 的一半. 又∵EM=AC=10√2,∴DE=5√2.∴当点P 、Q 运动时,线段DE 的长度不会改变. 同理,当点P 在点B 右侧时,DE=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