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乳腺癌心理护理论文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占所有女性癌症的16%,由于预期寿命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癌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乳腺癌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乳腺癌心理护理论文范文一:乳腺癌病理学护理论文摘要:由于ER表达阳性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这也就说明青年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疗效不如老年患者。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学;护理一、结果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观察组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两组其他生物学指标阳性率比较:观察组ER表达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间PR、HER-2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二、讨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乳腺癌的发病率一直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成为危害女性生命健康及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50万人死于乳腺癌。
近年来,通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虽然乳腺癌的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其发病率却仍居高不下,我国虽属于乳腺癌低发区,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较前有明显增长,且发病年龄有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Han等纳入16640例乳腺癌的研究显示,在<35岁的乳腺癌患者中,年龄每下降1岁,死亡风险增加5%。
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乳腺癌病理类型以浸润性癌为主,主要是浸润性导管癌,占总数的69.35%,主要病理类型构成和所占比例与对照组相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分级方面,观察组组织学分级和各自所占的百分比与对照组应的组织学分级有所差异,但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
国外报告青年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56%;沈镇宙等报告233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35岁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69%,>35岁患者的转移率50%。
本组资料中,青年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62.90%,明显高于对照组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患者在面对诊断、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理解和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恐惧和焦虑:乳腺癌的诊断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恐惧和焦虑。
患者可能会对疾病的预后、治疗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感到担忧。
悲伤和沮丧:乳腺癌的诊断可能改变患者的身体形象,影响其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从而产生悲伤和沮丧的情绪。
愤怒和无助:患者在面对治疗过程中的身体变化和疼痛时,可能会感到愤怒和无助。
同时,对疾病的无法掌控也可能引发患者的挫败感和无助感。
社交隔离:由于疾病的影响,患者可能会逐渐脱离社交活动,导致社交隔离。
自我形象紊乱:乳腺癌治疗可能导致患者的身体形象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提供支持和安慰:护理人员和家庭成员的安慰和支持,可以帮助患者面对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恐惧和焦虑。
提供关于疾病和治疗的信息,以增加患者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心理咨询:定期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患者处理悲伤、沮丧、愤怒和无助等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提供专业的引导和技巧,帮助患者发现积极的应对策略。
建立社交支持网络:鼓励患者维持或重建社交,可以减轻社交隔离的影响。
组织病友交流会或线上交流平台,可以帮助患者相互支持和分享经验。
应对自我形象紊乱:护理人员应患者的自我形象紊乱问题,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支持。
帮助患者接受身体形象的变化,并鼓励其在康复过程中积极自我重塑。
提升自我管理技能:通过教育和实践,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的技能,包括情绪管理、疼痛管理、药物管理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等。
这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自信,也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医院或护理机构应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且充满关怀的环境,以减少患者的压力和不安。
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也是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
鼓励患者参与决策过程:让患者参与到自己的治疗和护理决策过程中,可以增强其主动性和控制感,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状态。
医诊通肿瘤该怎样做好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主要是由于雌激素异常、不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原因所致。
临床多采用根治性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但乳房切除后会影响女性的形体美,致使患者生理、心理遭受一定创伤。
故而护理工作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心理护理通过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宗旨,系统性地全面进行护理工作,可使疗效更加显著,安全性更高,且预后效果较好。
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做好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乳腺癌;心理护理;生活质量■李玫(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乳腺中心)乳房根治性切除手术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手段,但手术期有多种因素会导致患者出现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加强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有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可以通过与患者之间的心理沟通,针对患者不同情况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疾病带来的伤害,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性,更好维护医患关系,临床效果显著。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心理教育:自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要勤与患者交流沟通,减少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陌生感、不信任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交流过程中认真倾听患者的烦恼并及时共情,对其所叙述的情况和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关注和回应,用真诚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能够尽情倾诉,将积压在心里的想法诉说出来。
通过倾听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然后去逐一解答,确保患者能够正确面对疾病,不会过分地忧虑、急躁。
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让其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治疗。
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将乳腺癌的诱发因素、发展、治疗、康复等情况对患者作详细解释。
其间对患者提出的疑难问题或不理解之处给予全面的解答,保证患者理解清楚后继续进行讲解,能够使得患者最大程度上了解乳腺癌的知识及治疗情况,提高患者遵医嘱率,加强治疗效果,还能有效缓解患者因对乳腺癌认知程度不完全从而产生怀疑、抗拒等不良情绪。
通过健康教育,打消患者假设猜想,让其了解乳腺癌的疾病特点,并为患者讲述康复病例,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予以患者心理支持,增加患者康复信心。
浅析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心理学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探讨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是当今护理发展的新方向。
针对手术患者施以相应的心理护理消除不良心理反应,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35-01乳腺癌是癌症中治疗效果最好的癌症之一,绝大多数病人生命期较长,特别是一些早期乳腺癌,5年治愈率可达90%以上。
因此乳腺癌是可以战胜的,关键是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它。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与病人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1]。
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病人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
因此做好手术者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病情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解析乳腺癌术前心理与护理对策。
1乳腺癌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1.1做好术前解释鼓励病人说出内心的感受,表达焦虑的情绪,并给予积极的关心体贴,以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愿意说出心里话。
消极悲观非但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而且会加快病情的进展,疗效及预后比一般人要差。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抗争,积极乐观是战胜一切病魔的法宝。
教会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的方法,以转移大脑中的兴奋点。
乳腺癌病人,从年龄结构看,大多是中年妇女,如她们弃世而去,将出现老年丧女、中年丧妻、幼年丧母的悲惨情景。
因而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和护理的最佳切入点就是该病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激发病人内心的责任感,战胜恐惧。
1.2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家属思想工作尤其是丈夫的角色尤为重要[2]。
鼓励病人与配偶讨论形体的改变,增加相互了解,从而给病人情感上的支持。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根治术后患者由于失去了乳房,胸部变得坚硬平坦,担心男方在乎自己的身体形状改变和自身吸引力的下降,导致性需求的下降,而性生活频度减少更加容易发生阴道干涩和性生活困难,形成恶性循环,更使患者的自我评价降低。
乳腺癌患者不同阶段的心里状态及心里护理体会【摘要】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探讨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方法:针对不同阶段患者出现的负性心理,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结果:消除不良心理反应,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结)讨论:护士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心理干预,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心理反应的各个阶段。
【关键词】乳腺癌;心理状态;心理护理;沟通技巧【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20-02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疾病,已成为危及女性生命的主要原因[1]。
好发于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妇女(,)。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
在我国全部恶性肿瘤中,乳腺癌占第三位,居女性肿瘤第二位,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均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2],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健康及生命,由于乳腺癌发生在女性第二性征器官乳房上,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
而手术治疗破坏了女性的行体美观以及术后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往往会造成女性生理和心里双重功能障碍,同时,也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做好不同阶段患者的心里护理至关重要。
现将乳腺癌患者不同阶段的心里状态及心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入院前1.1震惊期由于乳腺癌患者在早期往往没有任何不适感,所以很多患者是在正常生活中无意发现乳腺包块,心里会感到突然和震惊。
1.2焦虑和否认期当疑为癌症时,患者可能会回避现实,对诊断结果表现出期待性焦虑,坐卧不安,失眠,食欲下降[3]。
这是很多患者最直接的心里反应。
虽然已确诊,仍到处就医,抱有饶幸心里,甚至到几家医院看病或假充病人家属找医生咨询。
1.3渴望与悲观期这是一种矛盾的心里状态,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绝症而产生悲观的心里,另一方面又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医护人员,希望医护人员能使自己的病根治。
乳腺癌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关键词】乳腺癌心理分析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75-02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具有发病率高,颇具侵袭性,病程进展缓慢等特点。
乳腺癌手术治疗破坏形体美观,术后有化疗的毒副反应,往往会造成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功能障碍。
2008年4月至2010年7月,我科共收治36例确诊乳腺癌患者,对其心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制订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可减轻或消除她们的心理压力,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和配合治疗的主动性,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36例全部为女性,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24岁,大多数在30-45岁之间,其中以恐惧焦虑心理为主的22人,以悲观绝望为主的8人,混合型6人。
2 典型病例患者杜某,女性,47岁,于2009年4月因左侧乳房肿块来院检查时,性格开朗乐观。
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乳腺癌,需住院进行乳腺癌根治术。
患者知情后表现出极度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精神萎糜、少言寡语、悲观等心理特征。
对此,护理人员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消除其情绪低落、焦虑不安、不思饮食、失眠、心理障碍等悲观情绪,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以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
一个月后病人情绪稳定,疾病好转出院。
3 心理状态分析3.1 恐惧癌症由于对恶性肿瘤的认识程度不同,患者往往有恐惧心理,害怕死亡,寝食难安,反复向医护人员或同病患者打听与自己疾病相关的信息。
3.2 怀疑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被确诊癌症的病人大都怀疑是否为误诊,心理矛盾重重,想方设法从各种渠道获得有关乳腺癌的检查及治疗方法和愈后如何。
3.3 悲观与失望的心理患者一旦得知乳腺癌诊断无疑时,常表现为极度悲观和失望,情绪低落,优柔寡断,对治疗措施抱以淡漠态度,甚至出现绝望轻生的念头。
3.4 自卑心理乳腺癌患者女性居多,她们怕因手术后乳房外观的改变会遭到丈夫的嫌弃,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女性患者,由于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不适,情绪很不稳定,情绪的改变使她们常会对身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宣泄自己的烦恼和痛苦。
乳腺癌手术患者心理护理摘要:几年来乳腺癌病人逐年增加,病人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
癌症患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心理特点和需求,根据他们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她们人格、情绪、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反应各有不同,下面从缝隙对象与方法入手,考察结果进行分析、简要进行探讨。
【关键词】乳腺癌心理问题心理护理沟通技巧有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癌症患者的平均年龄比发达国家患者要低,这应该引起重视。
通过乳腺癌患者的观察,我们根据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点,有效排除她们的心里障碍,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取得一定效果。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乳腺癌发病率在逐年呈上升趋势,且日趋年轻化,其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心肿瘤之一,不但影响着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者危及生命。
目前乳腺癌患者基本都可早期诊断,但治疗手段还是以手术切除为主,并根据情况辅以放化疗,然而术后会出现乳房缺如,上肢水肿,皮炎,疤痕等,此时患者在心理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出现如悲观,恐惧,绝望,自卑等一系列的情绪反应,那么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大大降低。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术前均行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年龄29~63岁,平均46岁。
已婚61例,未婚7例;行乳腺癌保乳术18例,行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50例。
1.2心理特征及护理方法乳腺癌患者术后不仅会出现乳房缺如,上肢水肿,皮炎,疤痕等躯体上的不适,而且更会因女性特有器官的缺如而影响其形象,其社交活动受限,更甚者会影响到夫妻间的关系,此时患者在心理上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尤其以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心理反应最大。
作为护理人员,要了解并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护理。
1.2.1悲观患者不能正确认识所患疾病,从而一蹶不振,怨天尤人,认为自己从此脱离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也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
对此,应主动接近患者,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与患者交谈一些其感兴趣的人或事,鼓励其去参加一些感兴趣的娱乐活动,使其不过多的去想与疾病相关的问题,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乳腺癌患者护理的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通过对乳腺癌患者的护理,说明乳腺癌患者的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的重要性。
对我院因乳腺癌入院的患者进行护理并做好健康指导。
经过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患者治愈出院,通过健康指导病人了解乳腺癌的知识。
护理人员对乳腺癌患者的护理应细心,有耐心,有责任心。
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应该贯穿在治疗过程的始终,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女性肿瘤的第二位。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为0.03﹪,呈上升趋势,以40—60岁,围绝经期的妇女多见,当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及术后化疗。
手术切除乳腺给广大女性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创伤,长期的化疗后反应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承受着很多痛苦,乳腺癌患者的术后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临床资料病人4个月前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左乳外上象限有一黄豆大小肿块,无痛,质硬,活动度可,未进行任何诊治,近一个月来,病人自觉肿块明显增大,已蚕豆大小,无痛,质硬。
门诊以“左乳肿块待查”收治入院。
病人母亲于15年前曾因乳腺癌接受手术和化疗治疗。
病人入院后做了各项检查,B超示“左乳外上象限见肿块,低回声关闭,形态不规则,侧方见声影,左乳实质性占位,考虑恶性肿瘤,肝脏未见占位性病变”。
左乳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示“见可疑恶性细胞”。
病人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乳肿块完整切除,术中病理报告为“左乳腺浸润癌”,随即在全麻下行左乳癌改良根治。
术后病理报告为“左乳导管浸润癌,乳头,残腔及基地未见癌累及,腋下淋巴结7枚,其中2枚见有癌转移”,病人于术后第14天起实施化疗治疗后出院,继续门诊治疗与随访。
2术前护理2.1心理护理护士要关心和尊重病人,热情向病人介绍负责的医师和护士,病房的环境和有关的规章制度,使病人尽快适应。
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并取得家庭的支持。
介绍在术后恢复期患者可戴上假乳房,以弥补乳房切除的失落感。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常常会面对诊断带来的冲击、治疗过程中的焦虑与恐惧,以及需要家庭支持。
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和信任也是重要的一环,患者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和转变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
在这个过程中,家人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患者需要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身体状况,相信医疗团队的治疗方案,并坚定信心战胜疾病。
通过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建立信任,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最终,乳腺癌患者需要学会自我调节,转变心态,并在家庭的支持下积极面对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战胜疾病。
的重要性也在于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走出心理困境,重拾生活信心。
【关键词】乳腺癌、心理护理、患者、冲击、焦虑、恐惧、家庭支持、医护沟通、信任、自我调节、心态转变、总结。
1. 引言1.1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乳腺癌是一种影响到许多女性的常见疾病,患者不仅需要面对身体上的痛苦,还需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和折磨。
在经历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乳腺癌患者常常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他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接受并适应这种疾病的存在。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家庭的支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者需要学会与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患者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治疗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通过逐步掌握这些心理护理技巧,乳腺癌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各种影响和挑战,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治疗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将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得到更加详细和具体的展开。
2. 正文2.1 面对诊断的冲击面对诊断的冲击是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当患者接受到乳腺癌的诊断时,往往会感到震惊、恐惧和焦虑。
这种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患者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崩塌,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未来和如何应对疾病的影响。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作者:吴美华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03期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乳腺癌患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是由于早期诊断的比例增加,综合治疗效果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较过去有很大的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支持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和生活,因此心理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康复具有重大的意义。
1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评估
新入院患者对周围环境不熟悉,易产生孤独焦虑心理。
对此,责任护士应自我介绍,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详细介绍周围环境、住院须知和必要的入院检查等,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及同室患者,同时介绍乳腺癌发病的病因、症状、体征、治疗方法及康复护理方法,以提高患者对本病的认识水平,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治疗信心。
并注意用观察、交谈等方法收集患者各方面信息资料,了解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对疾病的认识反应,加以分析,做出相应心理护理。
2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点
2.1 焦虑心理有些人因手术毁损了女性特有的胸部外形和女性特征的丧失而对未来失去信心,怕遭遇丈夫的嫌弃,有些人因家庭经济困难,担心经济损失使今后的生活更加困难,表现为整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焦急不安、忧心忡忡、不思饮食、失眠等。
对此类患者,我们主动与患者交谈,听取患者的倾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地和患者沟通,认真回答患者的提问,有的放矢地加以安慰、帮助、解释和开导,以消除其心理障碍。
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能积极主动去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情绪稳定下来接受治疗。
2.2 绝望心理病情恶化,肿瘤转移及化疗的不良反应等,患者意识到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到头来会是人财两空,对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
时常流泪,常常发脾气,悲观失望,甚至少数人有自杀倾向。
护理人员首先要加强责任心,防止发生意外。
然后稳住患者情绪,耐心疏导和安慰,向患者提供希望的信息和极力帮助的保证,同时调动家属的力量来做思想工作,细心服侍,唤起她的勇气和信心,使她感觉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和爱,轻生只会给家庭带来极大的不幸和悲哀。
只有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有好转的希望,从而消除其轻生绝望的念头,积极去配合治疗。
2.3 恐惧心理大多数患者都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于是“谈癌色变”,一经诊断为癌症就会产生极大的恐惧心理,害怕死亡。
面对这种患者,我们首先在精神上给予支持与鼓励,通过多种方式接近患者,多与患者交谈,告诉她乳腺癌并不是她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早期发
现,早期治疗,预后是理想的。
同时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疑问,以亲切和蔼、沉着冷静的态度去帮助患者,要特别注意语言艺术,语言是心理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手段,是打开患者心扉的钥匙,可以帮助患者摆脱精神折磨。
2.4 悲观心理当病情不见好转,特别是已行乳癌根治术的患者,在恐惧和焦虑的同时,由于受着难以言状的痛苦和不适,常将这一切归罪于老天爷的不公平及医务人员的无能等等而乱发脾气,周围的人都成了其发泄的对象,有时闷闷不乐,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少言寡语、精神萎糜、睡眠不好,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拒绝治疗,消极悲观地等待死亡。
对于这此患者,医务人员应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积极真诚的态度,和蔼的言行,去关心体贴患者的痛苦。
在患者情绪不佳,出言不逊时,做到克制忍让,以情感人,有意识地多接近患者,让她倾吐内心痛苦,使心理得到疏通,并劝导面对现实,既来之则安之,以笑脸去迎接不幸。
3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
3.1 术前心理护理
做好术前指导,术后告知患者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手术目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项、麻醉选择、术后效果、治疗费用等,让术后患者现身说法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治疗和术后效果,指导患者术后康复的方法与自我护理的技能,同时知道应如何配合治疗,如术前训练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让患者学会放松疗法,减轻术后切口疼痛。
训练床上大小便,使患者术后处于良好状态。
鼓励家庭成员给予患者支持和关爱。
建立好医患关系,一切从患者利益着想,用热情和蔼、可亲、耐心、细心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术中心理护理许多患者除会出现不同程度精神紧张和恐惧外,还会出现依赖心理,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关怀备至,可适时握住患者的手使患者身心放松,切不可为取得配合而进行命令和训斥,护理人员还应配合麻醉师向患者说明麻醉方法及效果,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
3.3 术后心理护理术后讲解手术后注意事项,说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指导患者做好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有效排痰、咳嗽,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等。
教给患者护理伤口及上肢的知识,因术后上肢交僵硬和疼痛,上肢僵硬会慢慢好转,但腋窝麻木感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患者至少坚持锻炼1个月。
住院期间不要穿戴过紧的衣袖、手套等。
鼓励患者自己进食、洗脸、梳头,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使患者出院前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
4 康复出院后的心理护理
做好出院健康指导,出院后应尽量避免用患侧上肢搬运,提过重物体。
不宜用患侧上肢测血压、静脉穿刺等。
避免皮肤破损,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遵医嘱放疗、化疗,定期复查等,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支持患者继续工作,使其有自我满足感。
总之,在护理实践中,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等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尽快康复。
正确的心理护理能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以及放化疗期,早日走出心理阴影,重建生活信心,确保更高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57.
[2]闵军霞.癌症患者心理反应调查分析及相关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