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学案(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7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教材分析《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2节课的教内容,主要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意义。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关键点,既是建国以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的转折又是第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政策基础。
二、教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的关系,培养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教,使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三、教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教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建国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它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了哪些问题?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的重大转折?(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推进新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阅读教材54页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2。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是如何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3。
此次会议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背景:历史的徘徊和真标准问题的讨论。
【引言阅读:“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概括为“两个凡是”。
其实质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导致文革结束后我国在徘徊中前进。
于是导致开展真标准问题的讨论。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本课内容是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Ⅱ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设计理念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对课标ˎ教材ˎ学生的深入分析,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ˎ重点难点,并确立适时可行的教法学法,合理地设计相应教学流程,清晰地突出理念精神。
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定位是: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从课标出发,分析教材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其地位与作用:本单元从纵向上承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下启第五单元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横向上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进行比较;在中国现代史中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本课在单元中更是承上启下,上承第11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发展和曲折,下启第13课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
并且这块知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设计,组织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掌握解答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课外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增加课堂的直观与生动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网络纲要A.“文革”结束后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B.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的①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2.主要内容A.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③为中心。
C.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④的起点,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1.原因A.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B.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生产发展。
C.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两亿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2.措施:A.1978年,⑤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推行⑥。
B.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3.意义:农民有了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城市1.原因A.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活力。
B.农村改革的成功。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措施A.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会主义接话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2)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3)通过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像与视频,使情境再现,加深学生记忆;(2)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合作,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3)阅读相关史料并进行分析,扩充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是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方法】1.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2.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②措施: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程标准学法·素养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通过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影响,体会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
从唯物史观出发辩证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适应时代潮流和我国国情的正确决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也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深刻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措施①经营方式: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政权形式: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意义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熟练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质。
2. 让学生熟练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教学重难点】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及其特点、实质。
2.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文革之后又徘徊,三中全会把革改,本课主要从两大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改革以1978年为历史坐标,首先阐述了我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随后重点叙述了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瘵措及其意义。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教材从改革的原因、措施、作用等几个方面展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
教材在最后概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具有本课小结的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加深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原因、过程和意义的理解。
通过对话、提问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及其特点、实质(1)原因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①以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
③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三、经济体制改革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两个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三个关键点:小岗村突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第12课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手习自主化巒輛抽卅牝课程学习目标「目抵解读1. 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生产关系变革只有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 制,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学习的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习的难点是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课程导学建议O 学法指导借助教材中的文字史料与历史图片,学会运用各种史料理解历史问题。
通过主动参与小组 探讨交流,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 与现代化的关系。
G 敦学指导1. 可以分析我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特征 ,由此导入新课。
2. 由于本课内容的专业性比较强,涉及经济学专业的许多知识 ,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有较大的难度,建议教师让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查阅教材中所涉及频率较多的名词、概念等 ,以便增强教学效果。
知识体系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弗京坤空?这*在乱的喪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 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重新确立了①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知识记忆与理解预学区•不看不讲第一层级作的重点转移到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③ ____________ 为中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上乘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下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本节课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跨度从文革结束到21世纪,可谓是内容多、时间长且理论性强,如何在40分钟的教学中将这段历史呈现给学生?又如何引导这些出生于90年代之后的学生去理解中国的改革历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保持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并能“感受到智慧的力量”。
我把歌曲引入课堂,一首歌,就是一个时代,选用了一些大家曾经熟悉的旋律或是喜闻乐见的乐曲,歌曲的背后便是时代发展的步伐,并试图通过时代的乐章去引导学生探寻中国改革的历程。
【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有如下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科书中学习内容共有三目。
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和完善的过程。
纵观这三个知识点,其基本的线索为“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而“改革”是本节课的核心。
【学情分析】对于出生于90年代后期的高一年级学生而言,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对于“计划”一词只能是抽象的理解,他们成长的时代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的时期,虽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直接的体验,但又因认知水平有限而理解不深。
基于此,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激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将一些具有时代性的歌曲引入课堂,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思维,对歌曲创作、传唱的时代背景进行剖析,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学习目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自主研习】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①文革结束,但“两个凡是”思想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②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内容: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经济: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历史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
时间:1978年地区:安徽、四川
措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
作用: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的迅速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时间:1985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具体表现: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
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
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992年初,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主要问题阐释】
1、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2、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巩固评价】
1、电影《高考1977
》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老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粮票、布票、糖票等票证曾是中国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都已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 A .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B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C .农业产量稳步提高
D .粮棉等物资计划管理
4、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
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 .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 .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 .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5、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万买一万斤斤不断。
”横批:“已经过去”。
这幅对联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C.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死账”被清算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6.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A.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改革单一集中的模式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③极大解放了生产力④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
8、“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歌曲歌颂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下列关于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杰出人物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个人活动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就会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C.杰出人物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D.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无大小之分
9、对联,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对联按反映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排
列,正确的是()
①“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感谢毛主席”②“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③“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④“大锅饭年年亏款,承包后岁岁余钱”
A.③①④② B.④③①②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
—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与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关键词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B.“新农村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民工潮”
C.“民工潮”、“新农村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农村建设”、“民工潮”
11、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申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中国统计年鉴(1983)》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
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c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
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分)
(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1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分)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4分)
(2)不真实。
(1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分)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3分)
(3)安徽、四川。
(2分)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
(或
没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1分)
(4)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
(1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