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市总体规划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8.89 MB
- 文档页数:57
泉州发展规划
泉州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作为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泉州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泉州发展规划应该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目标,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首先,泉州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泉州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
因此,泉州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其次,泉州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目前,泉州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导,其它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因此,泉州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只有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泉州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具备竞争力。
另外,泉州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泉州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泉州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绿色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
最后,泉州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泉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打造泉州的文化品牌,提升泉州的国
际影响力。
总之,泉州发展规划应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环境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规划的实施,相信泉州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总体发展目标2第三章城乡协调发展3第四章城市职能与规模5第五章城市总体空间布局6第一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6第二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6第三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6第四节旧区更新规划7第五节用地构成8第六章用地布局规划8第一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8第二节居住用地布局10第三节工业用地布局11第四节仓储用地布局12第五节绿地系统规划12第六节景观风貌规划14第七节岸线利用规划15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16第一节对外交通设施规划16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8第三节公共交通规划20第四节静态交通设施规划20第八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21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21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22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23第四节通信工程规划24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25第六节环境卫生规划25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26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27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27第二节消防工程规划28第三节抗震工程规划29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30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32第一节近期建设规划32第二节远景规划构想35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措施36第十三章附则37附表39附表1:城市发展目标体系表39附表2: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40附表3: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41附表4:城市居住用地及片区容量规划一览表41附表5:规划城市公园(主要绿地)一览表41附表6:村庄搬迁安置和整治规模一览表42附表7:泉港文物古迹点现状分布表42附表8:规划道路一览表43附表9:规划主要公共停车场一览表46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抓住历史发展机遇,适应泉港的长远发展需要,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协调城乡各项建设,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肖厝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进行调整,特制定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妥善处理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促进泉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土地资源稀缺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规划范围]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
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
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
规划区范围:包括泉州市辖区、晋江市域、石狮市域、惠安县域以及南安市的12个乡镇和街道(溪美、柳城、美林、省新、洪濑、洪梅、康美、丰州、霞美、官桥、水头、石井),总面积约2980平方公里。
总体发展目标: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培育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创业中心、文化中心、旅游名城和宜居城市。
总体发展战略:发挥泉州在对台交流中的“五缘”优势,以差异化发展为战略核心,突出产业的龙头作用、港口的支持作用、城市的载体作用和文化的纽带作用,以“多轮驱动”全面提升泉州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撑带动作用。
经济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到达5700亿元,保持12%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到达10000亿元,保持12%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到达22000亿元,保持8%的增长速度。
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城市职能:一、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整合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台商投资区。
二、构建对台交往平台和区域通道,建设全国性的专业会展中心和专业技术服务、研发中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商贸、文化、旅游服务中心。
预测到2030年,泉州中心城区常住城镇人口规模约为28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为138.4万人,流动人口约141.6万人;泉州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约为99.7平方米,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79平方公里。
市域城镇结构将形成“一湾两翼多支点”环泉州湾的泉州中心城区、晋江中心城区和石狮中心城区将整合为未来的市域中心城市强化中心城市规划提出,在市域生态保护上,要构建“三纵三横”的市域生态格局。
“三纵”即山地生态、城市生态、海洋生态。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规划范围]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
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
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
泉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泉州市人民政府二○一○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2)第一节泉州市概况 (2)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及成效 (4)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11)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和指导思想 (17)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 (17)第二节指导思想与原则 (19)第三章土地利用目标和主要任务 (21)第一节土地利用目标 (21)第二节土地利用主要任务 (23)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43)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3)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47)第五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53)第一节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及规模安排 (53)第二节中心城区土地用途管制 (55)第六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7)第一节耕地保护工程 (57)第二节村庄综合整治工程 (58)第三节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工程 (58)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0)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总体控制 (60)第二节加大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力度 (61)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保障措施 (61)第四节提高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能力 (62)第五节扩大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 (62)前言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促进泉州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和《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间泉州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导向,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目标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规划范围]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
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
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
泉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说明一、前言为全面落实“泉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初步实现建设海湾型特大城市的泉州市总体规划目标,加强对近期城市建设的指导与统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层次规划的要求,以区域协调、社会和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结合泉州市实际情况,编制《泉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
二、规划范围、期限规划范围为《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范围面积为980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三、规划目标城市竞争力显著提高,中心城区构架基本完善,经济结构更趋合理,民生保障优先落实,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启动。
四、城市发展方向及空间布局结合土地潜力和供需分析结果,确定环湾地区形成“Y”轴多中心开敞式空间布局形态。
东进南拓为城市近期主要发展方向。
五、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至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规模约为200万人。
六、生态控制线与近期建设控制线1.生态控制线。
规划确定中心城区生态控制线内的土地控制面积约680平方公里。
在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文物古迹保护核心区、四山两江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廊道控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其它按泉州总规及相关规范要求禁止进行建设的区域均属于禁止建设区。
2.近期建设控制线。
规划2015年城市建设控制线范围内土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不包括独立于建设控制线范围之外的道路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旅游用地、绿地以及其它零星建设用地。
七、重点建设区域和重点功能片区规划确定重点新建地区、重点更新地区、重点生态恢复地区、重点储备控制地区等四类重点地区。
围绕城市建设目标,结合重点片区发展,对工业区、物流园区、居住区、商贸区、教育功能区、公园绿地及广场、旅游区、高新农业区、生态廊道等重要功能进行强化和提升。
八、近期重点公共设施根据《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各片区功能定位以及十二〃五近期发展重点的要求,近期公共设施建设的重点集中在环泉州湾区内的东海、城东、江南、双阳等新区及以古城东片区为代表的已建成区。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规划范围]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
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
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