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混合痔剥扎术中挑断部分内括约肌对术后肛缘疼痛与水肿的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3
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分析与处理目的:分析混合痔术后引起肛缘水肿的原因,减少肛缘水肿的发生率。
方法:通过对2009年1~12月, 本院收治的混合痔患者93例,2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进行了观察,分析水肿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在术中和术后做出相应的处理。
结果:环状混合痔患者出现水肿9例,发生率为36%;3点以上(包括3点)痔核患者出现水肿12例,发生率为31.6%;3点以内痔核患者出现水肿2例,发生率为6.7%。
结论:预防是降低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发生率的关键,及时的处理是减轻肛缘水肿的有效方法。
标签:混合痔手术;肛缘水肿;预防措施;处理方法肛缘水肿是指肛管及肛缘皮肤出现水肿、充血、隆起或肿胀疼痛的症状,是混合痔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文献报道, 其发病率为2%~95%。
由于水肿加重患者的痛苦、延长术后病程, 因此有必要分析引起肛缘水肿的原因,减少肛缘水肿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笔者于2009年1~12月, 对93例混合痔手术后的患者进行了观察,发现其中有2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
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93例患者中,男38例, 女55例, 病程2个月~32年,年龄17~76岁,平均37.6岁。
其中环状混合痔患者25例,3点以上(包括3点)痔核患者38例,3点以内痔核患者30例。
术后发现切口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23例,占24.7%。
1.2 治疗方法腰麻或局麻生效后, 取左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扩肛后,行指诊和肛门镜检。
内痔用1∶1 消痔灵采用四步注射法。
艾利斯钳提起齿状线上缘内痔,血管钳夹外痔最隆起处皮肤, 作“V” 形切口, 剥离到齿状线上0.3 cm 处, 分离皮下曲张静脉丛, 然后用止血钳夹住外痔残端及内痔部分基底部, 用7号丝线结扎或用圆针“8”字贯穿缝扎, 扎紧后剪去外痔和被结扎的内痔部分。
肛缘皮肤切口呈放射状开放性。
如果痔核多,外痔静脉曲张明显, 两切口之间保留0.5~1.0 cm皮桥, 术毕检查伤口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吲哚美辛栓纳肛,可吸收止血纱布填塞,纱布加压包扎,宽胶布外固定。
混合痔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痔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关于痔病的治疗,现代概念认为80%以上的痔疮以保守治疗为主,仅少数在保守治疗无效或Ⅲ、Ⅳ度内痔病理解剖和生理功能不可逆时才考虑手术治疗,而手术的目的首要的是消除病灶、解除症状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留正常组织。
笔者通过检索和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就混合痔手术治疗的最新认识及主要治疗手段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对临床混合痔的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Abstract]Hemorrhoid is a common and prevalent disease in clinic.A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orrhoids,more than 80% of hemorrhoids just nee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 the modern idea.Only a few cases invalid by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or Ⅲ,Ⅳdegree of hemorrhoids which having irreversible pathological anatomy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then surgical operation is considered to use.The primary aim of the operation is eliminating lesions,relieving symptoms and reserving normal mucosa as much as possible.By searching and review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cle reviews some progresses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hemorrhoid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Key words]Mixed hemorrhoids;Surgical treatment;Study process;Energy device隨着对混合痔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手术治疗的目的已从过去力争将所有痔组织彻底切除,转变为尽可能保留肛垫组织的完整性的同时纠正肛垫的肥大和移位。
外剥内扎、断桥缝合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体会近年来,环状混合痔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在现代电子产品飞速发展的时代,诸多年轻患者喜欢在蹲厕时使用各种电子娱乐设备,导致蹲厕时间过长,腹压增加,肛门周围静脉回流受阻,肛垫破坏、下移,促使环状混合痔的形成。
采用外剥内扎、断桥缝合的方法治疗环状混合痔,效果令人满意。
一、一般资料:232个病例中,男性占125人,女性107人。
患者年龄24-75岁不等,其中40-60岁之间的患者184人,约占总数的79.3%。
患者病程4-40年不等,病程20年以上的患者201人,约占总数的86.6%。
二、术前准备:1、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健康状况:如是否伴有其他基础病,营养状况,有无输血史,药物过敏史等对患者病情有潜在影响的因素。
术前先积极治疗基础病,让患者能完全耐受本次手术的刺激。
2、取得患者的信任,解除患者的恐惧思想,医生要耐心细致的解释病情,实事求是,不要夸大或缩小病情,必要时给与镇静类药物。
有效的沟通可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
3、直肠指诊应常规检查,排除直肠癌的可能。
术前完善各项辅助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排空肠道,必要时给予清洁灌肠。
三、手术方法:取截石位:肛周常规碘伏消毒、铺巾,行腰俞麻醉或肛周扇形局麻,待麻醉生效后再行肛管内消毒。
充分扩肛后按痔核的形态和齿状线破坏的程度设计手术操作,重点将截石位3、7、11点位齿状线破坏明显的痔核外剥内扎。
爱丽斯提起混合痔的外痔部分行“V”型切口,然后向肛管内剥离至齿状线上0.3-0.5cm处,弯钳钳夹痔核基底部,使用10号丝线行“8”字贯穿缝扎。
必要时可在结扎根部上缘注射1:1的消痔灵1ml左右,以防脱线时出血。
其余点位根据齿线的破坏程度行断桥缝合(齿状线破坏严重的痔核不适合断桥缝合)。
大弯钳平行钳夹痔核,在弯钳上缘用手术刀整齐切除部分痔核,用0号丝线或3个0可吸收线一针一线缝合为佳,注意缝合时不紧、不松、不密,打结牢固,尽最大可能的保护肛管皮肤、粘膜。
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的预后情况的评价【摘要】痔疮是常见疾病,环状混合痔是其中一种严重病情。
外剥内扎术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疗效。
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并定期随访。
预后评价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指标的选择和结果分析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外剥内扎术在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中有良好应用前景,预后评价可为临床提供重要指导。
建议加强对外剥内扎术治疗效果的研究,为更多患者提供有效治疗方案。
【关键词】外剥内扎术、环状混合痔、预后评价、病因、分类、疗效、并发症、随访、复查、指标、结果分析、应用前景、临床实践、研究、建议、治疗效果1. 引言1.1 痔疮的病因和分类痔疮是指直肠黏膜下或肛管周围的血管瘤样扩张所形成的疾病,通常发生在直肠黏膜下的静脉plexus (海绵窦)内。
痔疮的主要病因包括直肠黏膜下静脉曲张、肠道排便习惯不良、盆腔压力增高、肠道疾病等因素。
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痔疮可分为内痔和外痔。
内痔是指发生在直肠黏膜下的静脉瘤,常见临床症状为便血、黏液性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出现脱垂、肿物等症状。
外痔则是发生在肛管直肠交界处皮下组织内的静脉瘤,可伴有皮肤裂开、出血、疼痛等症状。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痔疮可进一步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粘液分泌物,外痔则常伴有疼痛、肿块等临床症状,混合痔则同时具有内痔和外痔的临床特点。
了解痔疮的病因和分类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的预后评价中,深入了解痔疮的病因和分类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外剥内扎术的介绍外剥内扎术,即将内痔组织切除后,再将外痔固定在肛管上,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混合痔的手术方法。
该术式融合了外痔切除和内痔止血的双重功能,能有效缓解痔疮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生活质量。
外剥内扎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分段切除伴肛门整形术结合PPH治疗环形混合痔术后恢复、疼痛及肛门功能的观察孙小君;王翔【摘要】目的观察分段切除整形术联合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治疗环形混合痔术后恢复、疼痛及肛门功能的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250例环形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5例),观察组采用分段切除伴肛门整形术结合PPH治疗,对照组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注射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观察术后12h、1周及首次排便肛门疼痛情况以及术后半年肛门功能、肛门平整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h及首次排便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1周肛门疼痛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肛门功能正常率为99.20%、肛门平整度Ⅰ度为97.60%,分别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9.60%及8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段切除伴肛门整形术结合PPH治疗环形混合痔的总体疗效优于外剥内扎注射术,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期刊名称】《结直肠肛门外科》【年(卷),期】2016(022)006【总页数】4页(P600-603)【关键词】环形混合痔;分段切除;疼痛;肛门功能【作者】孙小君;王翔【作者单位】青海省中医院肛肠科青海西宁 810000;安康市中心医院中医肛肠科陕西安康7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1混合痔处于齿状线上下并被肛管皮肤、直肠黏膜所覆盖,内外痔互相融合且血管相通,内痔通常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其中Ⅲ、Ⅳ度称为重度[1]。
环状混合痔是三大难治性肛门病之一,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症状加重[2-3]。
非手术治疗对重度痔病的症状改善不明显,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外剥内扎注射法,该法安全有效,但术后容易复发,病人术后疼痛明显[4-5],PPH是近年常用术式,但其在外痔处理上仍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即残留皮赘影响术后效果。
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头挑断术治疗急性环状痔的分析摘要:目的:针对急性环状痔施治效验方法的医学分析。
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12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24例急性环状痔的患者所采用的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头挑断术的施治方法观察施治效验与疗效。
结果:使用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头挑断术治疗的24例急性环状痔患者均已治愈,愈后未见肛门失禁以及括约肌功能问题,愈后良好。
讨论:经过临床实践验证了采用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头挑断术针对急性环状痔施治疗效显著,且无任何愈后问题与适应症等出现。
关键词:急性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内括约肌头挑断术中药坐浴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15【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09-01本次研究中所抽取的患者病例为2011年12月到2013年5月两年间随机抽取的急性环状痔病例,所采用的施治方法为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头挑断术,经过术式后患者的肛门自制与排便等基本生理功能良好,随访亦未见术后任何不适症状出现,患者均得到良好治疗,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2月到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环状痔24例,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区间在28岁至50岁之间。
男性患者占总患者的比率为62.5%;女性患者占总患者的比率为37.5%,24例急性环状混合痔患者全部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10-01颁行之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07-94混合痔)。
该标准的确认为血便、肛周肿、坠胀痛等为本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工作。
本病在施治的过程中必须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以免术中影响手术进程。
具体的准备工作为对患者进行禁食、术前灌肠、肌肉注射苯巴比妥。
1.2.2 手术步骤。
患者侧卧,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与药物适应情况采取硬膜外阻滞骶管腔麻醉术或局部麻醉术。
分段外剥内扎+减张离断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段外剥内扎和减张离断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效果。
分段外剥内扎是通过将痔核分段外剥,然后内扎缩小痔核;而减张离断术则是通过减张和离断痔核来达到治疗目的。
研究设计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
结果显示,分段外剥内扎和减张离断术在治疗环状混合痔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在讨论部分分析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对于环状混合痔的治疗效果,分段外剥内扎和减张离断术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这两种方法,并探索更多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新方法。
【关键词】分段外剥内扎、减张离断术、环状混合痔、临床研究、治疗效果、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原理、方法、临床研究设计、研究结果、讨论、结论、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环状混合痔是一种常见的肛肛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肛门疼痛、便血和肛门坠胀感。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橡皮筋结扎和开放手术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易复发、出血等并发症。
寻找一种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环状混合痔患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分段外剥内扎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外剥术和内扎术结合的方式,将肛管上段的混合痔进行分段处理,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减张离断术则是通过减张混合痔周围的肛门括约肌和组织,然后将痔核切除或离断,达到止血、止痛和愈合的目的。
在国内外的一些临床研究中发现,分段外剥内扎和减张离断术在治疗环状混合痔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分段外剥内扎和减张离断术的治疗机制和临床效果,为环状混合痔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分段外剥内扎和减张离断术对于环状混合痔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情况。
通过对这两种手术方法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将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更全面地了解治疗环状混合痔的可行性和效果。
环状混合痔剥扎术中挑断部分内括约肌对术后肛缘疼痛与水肿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鸿兵
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2期
【摘要】目的探讨环状混合痔剥扎术中挑断部分内括约肌对术后肛缘疼痛及水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9月份~2014年9月份入我院就诊的环状混合痔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采取环状混合痔剥扎术并挑断部分内括约肌的方法,对照组则采取环状混合痔剥扎术未挑断组。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效果及水肿消减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环状混合痔剥扎术内括约肌肛缘疼痛水肿临床效果
环状混合痔,是临床上比较严重的痔疮类型之一,其被定为我国肛肠科的难点,由于该疾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因而其治疗效果备受关注[1]。
目前,临床上存在多种手术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我院特选取38例环状混合痔环状为研究对象,采取环状混合痔剥扎术挑断部分内括约肌的方法,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份~2014年9月份入我院就诊的环状混合痔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采取环状混合痔剥扎术并挑断部分内括约肌的方法,对照组则采取环状混合痔剥扎术未挑断组。
两组患者均经临床明确诊断为环状混合痔患者。
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为(19~72)岁,平均年龄为(48±2.1)岁,平均病程为(10±6.7)年,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为(18~71)岁,平均年龄为(47±2.7)岁,平均病程为(11±7.3)年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1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肛门部位,铺治疗巾,消毒肛管直肠。
麻醉后,充分扩肛,暴露环状内痔。
根据痔核的大小、多少及其与齿状线、肛缘、肛管的关系,将环状痔分为若干个痔块,痔块之间一般保留3~4条肛管皮桥和黏膜桥。
外痔部分可作放射状的梭形切口。
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选取肛门两侧3点处或9点处创面,利用弯钳挑断内括约肌下缘并切断。
注射长效止痛剂至齿状线上0.5cm,采用低张力缝合方法,并将肛管皮肤与皮桥皮肤理平后推回至肛管内,给予明胶海棉与油纱包扎固定。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的VAS评分
采取数字评分法(VAS)是将疼痛的程度用0~10共11个数字表示,数字逐渐增大,疼痛程度逐渐加深。
由患者根据自身的疼痛程度在这11个数字中挑选一个数字表示其疼痛程度。
0分表示无疼痛;≤3分表示有轻微的疼痛,患者可以忍受;4~6分表示患者感到疼痛并影响睡眠,尚可忍受,应作临床处置;7~10分表示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痛剧烈或难以忍受。
统计分析每一数字段患者例数,进行比较。
1.3.2 水肿程度评定
按照水肿积分标准评定,0分为无水肿;1分且水肿直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分析比较
观察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环状混合痔,即环状围绕直肠肛管的混合痔,混合痔位于齿状线上下,表明均有直肠黏膜和肛管皮肤所覆盖。
其是痔疮发展的终末阶段,也是我国肛肠科难治性疾病之一,临床多主张手术治疗[2]。
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法有多种,如痔环切术、外剥内扎术、分段齿形结扎术等,其均存在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术后疼痛、肛门水肿、肛门狭窄等并发症较多,并未达到患者满意效果,因而,更为理想的手术方法迫切需要[3]。
环状混合痔剥扎术,是近年来新兴发展起来的一种环状混合痔手术治疗方法。
大量研究表明,单纯性的环状混合痔剥扎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手术刺激,内括约肌反射性痉挛,肛管压力剧增,致使皮下血液和相应的淋巴循环受阻,仍可引起患者术后疼痛、水肿等后遗症[4]。
而环状混合痔剥扎术挑断部分内括约肌的方法,可消除肛门内括约肌的闸门关闭效应,确保能彻底处理环状痔核和保持肛管正常的生理解剖功能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术后疼痛、水
肿、肛门狭窄等并发症。
研究中,环状混合痔剥扎术挑断部分内括约肌的方法效果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环状混合痔剥扎术中挑断部分内括约肌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及水肿,使得该手术效果更为理想,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技术,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向东,余腾江,理习阳,贺加蓓,李艳羽.TST联合外剥内扎术预防环状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临床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3,19(1):36-38.
[2] 陈红霞,牛超,雒福东,唐学贵.混合痔手术切口水肿原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81-82.
[3] 李敏,唐学贵,吴至久,杜丽娟.弧形切口皮桥游离在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2)337-338.
[4] 贺应林,韩玲,叶茂.组合术式防治环形混合痔术后肛门水肿的临床观察[J].使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