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名著导读
- 格式:docx
- 大小:18.78 KB
- 文档页数:4
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导读真正的《复活》,是灵魂深处的自我救赎理想高于生活,无论它最终是不是可以实现都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尤其是完美的人性。
相信不好的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因为这不仅会创造别人的幸福,也创造我们自己的幸福。
托尔斯泰在《复活》了已经证实了,什么是真正的新生?什么又是复活?就像聂赫留朵夫所做的那样,不只是自我的赎罪,自我得到解脱,更是为了改变玛斯洛娃的精神,一切为她。
就像玛斯洛娃所选择的那样,关于结婚,她一口拒绝,因为她知道,如果跟他结婚他就不会幸福,一切为他。
真正为别人创造幸福而来创造自己的新生才算是真正的复活,他们都成功了,到达这样境界的忏悔无疑是成功的,是复活。
★美读素材※善良是一种强大而温暖的生存方式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
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
那一刻,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运用】人与人之间,心不相通,但情感相连。
善良是一种人性,它理应流淌在血液里,体现在骨子中!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对善良的漠视和冷酷而受到内心的惩罚,每个人都会为自己不孜的善良得到幸福的痴爱。
这个规律谁也脱离不了!人这一生,为何而来?不为荣华富贵,不为踩人歁人,只为开心快乐,只为平安幸福。
做人,要以善为念,为善为先;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多念人好,少思人坏。
因为善良,所以幸福!※道德,就是一个人的灵魂,有灵魂,才有生命!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
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
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运用】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使得人的素养提升,人格魅力提升。
一个人的心态怡然,于己、与人都是愉悦。
而智慧,却远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生活、行为的准则规范,是做人的基本标准。
文学名著《复活》导读及阅读建议摘抄一.【名著概述】《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
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与的人经常在较量。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
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人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
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
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便是的人统治着他的时期。
正是在这一时期他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而使她沦落到后来的悲惨地步。
直到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回想当年,抚今追昔,良心发现,精神的人苏醒了,渐渐战胜的人,精神的人终于复活了。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他还以一个不仅为自己而且为本阶级的罪孽进行忏悔的贵族人物,表现了一种彻底根究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的大无畏精神,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
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
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书中如实地描绘了人民的悲惨境况;描绘了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嘴脸,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会欺骗的实质。
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宣扬了人性。
弘扬人性,歌颂人性,不管是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关怀。
在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
因此可贵的人性,更为我们所重视关注。
书中“聂”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
而所谓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正义感的有人性的人。
文学名著《复活》导读及阅读建议【精选】文学名著《复活》导读及阅读建议文学名著《复活》导读及阅读建议一.【名著概述】《复活》是由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撰写的史诗般的经典著作,是托尔斯泰几十年来对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
《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
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经常在较量。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
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人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
兽性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
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便是兽性的人统治着他的时期。
正是在这一时期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而使她沦落到后来的悲惨地步。
直到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回想当年,抚今追昔,良心发现,精神的人苏醒了,渐渐战胜兽性的人,精神的人终于复活了。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他还以一个不仅为自己而且为本阶级的罪孽进行忏悔的贵族人物,表现了一种彻底根究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的大无畏精神,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
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
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书中如实地描绘了人民的悲惨境况;描绘了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嘴脸,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会欺骗的实质。
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宣扬了人性。
弘扬人性,歌颂人性,不管是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关怀。
灵魂的救赎——《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著故事梗概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农妇的女儿。
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姊妹的牛奶场上工作。
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
玛丝洛娃三岁时母亲死了。
女地主看她长得清秀,便把她收养下来。
因此,她过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
她做女工、收拾房间,用白灰擦亮神像,烤肉、磨粉、煮咖啡,洗些不费力的东西;有时读书给女主人听。
十六岁时,爱上女地主的侄儿、年青的贵族聂赫留朵夫。
那时,他是个大学生,到姑母家来度暑假。
两年后,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
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和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
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
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捎给过她。
她已怀孕了。
一次,玛丝洛娃打听到聂赫留朵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
原先姑姑们邀请他下车来看望她们,而他却回电说,他不能来了,他要在指定的日期到达彼得堡。
玛丝洛娃很伤心,但她决定亲自赶到车站去见他。
那是个阴雨、凉风的秋夜。
由于天气漆黑,她看不清田野上的小路,迷失了方向。
待她赶到车站时,火车就要开动了。
她看到聂赫朵夫坐在头等车厢里。
可是来不及和他说一句话儿,火车已开动了。
玛丝洛娃沿着月台追去,头巾也掉了,还摔了一大跤。
玛丝洛娃周身被雨水淋湿,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
从这天起,她思想起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和贵族少爷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她想象着聂赫留朵夫“坐在丝绒的椅子上,在那个灯光明亮的车厢里说啊、喝酒啊找乐子;我呢,却在露天下,风吹雨打,站在黑地里哭”。
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
当聂赫留朵夫的姑姑知道玛丝洛娃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
她为了生活,只好去给人家当女仆。
但每次都遭到男主人的调戏和侮辱。
生下的孩子也死了。
最后,她沦落到基达叶娃妓院,成了妓女。
十年后,玛丝洛娃因受一起人命案的牵连,受到法庭的审判。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司蔑尔科夫到妓院寻欢作乐。
茶房卡尔金庚和当过使女的勃契诃娃,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
文学名著《复活》导读及阅读建议文学名著《复活》导读及阅读建议一.【名著概述】《复活》是由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撰写的史诗般的经典著作,是托尔斯泰几十年来对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
《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
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经常在较量。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
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人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
兽性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
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便是兽性的人统治着他的时期。
正是在这一时期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而使她沦落到后来的悲惨地步。
直到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回想当年,抚今追昔,良心发现,精神的人苏醒了,渐渐战胜兽性的人,精神的人终于复活了。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他还以一个不仅为自己而且为本阶级的罪孽进行忏悔的贵族人物,表现了一种彻底根究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的大无畏精神,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
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
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书中如实地描绘了人民的悲惨境况;描绘了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嘴脸,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会欺骗的实质。
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宣扬了人性。
弘扬人性,歌颂人性,不管是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关怀。
在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
名著导读-《复活》《复活》一、玛丝洛娃往事【被收养】玛丝洛娃是一个未婚女农奴的私生女,她母亲在两个地主小姐的庄园里工作,差不多每年生一个孩子,但都很快被饿死。
玛丝洛娃是第6个孩子,事有凑巧,两个老小姐中的妹妹索菲娅刚好看到她,动了恻隐之心,就表示愿意做她的教母,后来常常送牛奶和钱给她母亲。
玛丝洛娃三岁时,母亲病死,外婆无力抚养她,索菲娅姐妹便把她收养下来。
两个老小姐中,妹妹索菲娅想让她成为自己的养女,姐姐玛丽亚却想让她成为侍女。
因此她过着一半小姐、一半侍女的生活。
她们叫她卡秋莎。
【初次见面】16岁时,老小姐家来了个侄儿——聂赫留朵夫。
卡秋莎一下子就爱上了他。
那时的聂赫留朵夫上大学三年级,为了写一篇关于土地所有制的论文到姑妈家度暑假。
当时他在母亲的羽翼下还是十分纯洁的青年,甚至还可以放弃父亲名下的地产,把土地分赠给他的佃户。
那时的他若是幻想女人,那个女人也一定是他想象中的妻子。
在他的头脑中,凡是不能成为妻子的女人,对他来说都不是女人,而只是人。
因此在姑妈家一个月,他丝毫没注意到卡秋莎。
一直到一次捉人游戏中,他们相互吸引,聂赫留朵夫吻了卡秋莎,两人才开始了纯洁无邪的交往。
但暑假很快就结束了,玛丝洛娃含泪送别了聂赫留朵夫。
【再次见面】三年后,聂赫留朵夫升为军官,奔赴部队。
因顺路经过姑妈家,两人才又再一次的见面。
现今的他在军营生活的打滚中,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迷恋酒色,享乐成癖,这一时期,他身上的兽性完全压倒了精神。
聂赫留朵夫这次来,其实主要是为了看看玛丝洛娃。
他见到玛丝洛娃的第一天,就萌发了当初对她的恋情,精神的人开始抬头。
复活节的前两天里,不知不觉中,他身上不停地进行着内心的斗争。
在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复活节早晨之后,他身上的兽性的人又压倒精神的人。
他坐立不安,想着如何与玛丝洛娃单独见面。
夜里,他终于诱使玛丝洛娃和他发生了肉体关系。
事后,他觉得这种事是常有的,大家都这样,就安心地睡去了。
第二天,他朋友兼同事申包克来找他,他们到部队报到的最后期限已经到了。
《复活》名著导读
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创作浩如烟海,他的俄文版全集初版九十卷,后来又扩大一百卷。
全集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自传体小主,剧本,哲学论文,文艺论文,寓言故事,政论,书信,日记,以及大量作品的异稿。
在托尔斯泰作品中,小说无疑占主要地位。
而托尔期泰成为世界文化巨人,影响最大的也是小说。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长篇小说不仅是俄罗斯文学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除了三部长篇小说,托尔斯泰还写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和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
这些小说,即使不包括以民间故事形式出现的作品,至少也有六七十篇。
内容简介:卡邱霞·玛丝洛娃是一个农妇的女儿。
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姊妹的牛奶场上工作。
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
玛丝洛娃三岁时母亲死了。
女地主看她长得清秀,便把她收养下来。
因此,她过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
十六岁时,爱上女地主的侄儿、年青的贵族聂赫留朵夫。
那时,他是个大学生,到姑母家来度暑假。
两年后,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
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和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
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
此后,聂留朵夫连封信
也没捎给过她。
她已怀孕了。
一次,玛丝洛娃打听到聂赫留朵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
原先姑姑们邀请他下车来看望她们,而他却回电说,他不能来了,他要在指定的日期到达彼得堡。
玛丝洛娃很伤心,但她决定亲自赶到车站去见他。
那是个阴雨、凉风的秋夜。
由于天气漆黑,她看不清田野上的小路,迷失了方向。
待她赶到车站时,火车就要开动了。
她看到聂赫朵夫坐在头等车厢里。
可是来不及和他说一句话儿,火车已开动了。
从这天起,她思想起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和贵族少爷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
当聂赫留朵夫的姑姑知道玛丝洛娃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
她为了生活,只好去给人家当女仆。
但每次都遭到男主人的调戏和侮辱。
生下的孩子也死了。
最后,她沦落到基达叶娃妓院,成了妓女。
十年后,玛丝洛娃因受一起人命案的牵连,受到法庭的审判。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司蔑尔科夫到妓院寻欢作乐。
茶房卡尔金庚和当过使女的勃契诃娃,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
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
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
结果商人被药死了。
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的身上。
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
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
在审讯过程中,法官们只忙于自己的私事,对案件审理却心不在焉。
一位法官因和妻子刚刚吵过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
另一位法官叫玛特维伊,老是迟到。
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
副检察官卜列维喝了一夜酒,根本还没有从酒宴中清醒过来。
法庭庭长为了要在六点钟之前赶去和一个红头发的瑞士姑娘约会,他希望审判早点结束。
聂赫留朵夫在陪审员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
这使他十分震惊。
他回想起勾引玛丝洛娃的经过,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
他在诱奸玛丝洛娃后,一度曾受过良心的苛责。
但当他想到上流社会的人都这么干时,他便心安理得了。
审判继续进行。
法院要给玛丝洛娃定罪了。
副检察官卜列维站起来发了一通谬论。
他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
他认为下层阶级天生来是下贱的,下贱的人必然会犯罪。
最后,由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
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了。
这样玛丝洛娃必须判罪了。
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
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玛丝洛娃被押回监狱,犯人们对玛丝洛娃都给以同情的问候。
当他们知道她已被判刑时,一个犯人说:“这年月,
真理跑到狗那儿去啦。
”聂赫留朵夫认为法庭作出了不公平的判决。
他去找律师法纳律,准备把案件告到高级法院。
同时,他还去找检察官。
承认自己曾勾引过玛丝洛娃,要求去探狱,并准备和玛丝洛娃结婚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他宣称说,今后自己不再当陪审员了,因为法庭“所有的审判不但没有益处,而且不道德”。
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
但玛丝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
她气愤地说;“你去找你的公爵小姐们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钞票……我是犯人,你是公爵,这儿没你什么事……”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良心,即使玛丝洛娜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一道去流放。
她走到那儿,他便跟到那儿。
他开始批判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感到寄生生活的可耻,要和自己的阶级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