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初唐四杰在唐诗发展史上地位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简述“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对唐诗的贡献。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初唐四杰”则是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他们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此外,陈子昂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对唐诗的贡献进行简述。
一、初唐四杰1. 王勃王勃(650-676),字子安,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他早年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不满当时的官场腐败,于是离开官场,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王勃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他的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石钟山记》等。
《滕王阁序》是王勃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描绘了滕王阁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王勃对于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期盼。
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也成为后世文学的经典之作。
2. 杨炯杨炯(约650-约710),字君实,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他曾经历过战乱和流亡,但这些经历并没有影响他在文学方面的创作。
杨炯的诗歌风格深沉凝重,充满哲理和思考。
他的代表作品有《登幽州台歌》、《青溪》等。
《登幽州台歌》是杨炯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歌描绘了幽州台的美景和历史,同时也表达了杨炯对于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期盼。
这首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也成为后世文学的经典之作。
3. 卢照邻卢照邻(约640-约684),字景升,山西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他曾经历过战乱和流亡,但这些经历并没有影响他在文学方面的创作。
卢照邻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他的代表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江南春》等。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卢照邻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歌描绘了古原草的美景和历史,同时也表达了卢照邻对于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期盼。
这首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也成为后世文学的经典之作。
4. 骆宾王骆宾王(约640-约684),字彦伯,江苏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简述初唐四杰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初唐四杰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初唐四杰是指王之涣、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在唐朝初期的文学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唐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王之涣王之涣是初唐四杰之一,他以其纯美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哲理表达著称。
他的作品大多题材广泛,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
他的诗作以短小精悍、意境深远而著称。
•王之涣的作品通过精炼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王之涣的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他善于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杨炯杨炯是初唐四杰中的重要代表,他以其振聋发聩的创新精神和深刻的洞察力而著称。
他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社会关怀。
•杨炯的诗作独具一格,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为后世所推崇。
•杨炯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问题和政治抒发,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呼吁。
卢照邻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他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爱情主题的深入探索而著称。
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卢照邻的诗作以其情感真挚、描写细腻而备受赞誉。
•卢照邻的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通过对爱情的描绘和思考来表达他对人生和爱情的看法。
骆宾王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中最年长的一位,他以其宏伟的叙事能力和宽广的文化背景而著称。
他的作品充满了史诗般的气势和深厚的哲理内涵。
•骆宾王的作品以其叙事瑰丽、气势磅礴而受到广泛赞赏。
•骆宾王的作品多涉及历史和人生哲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来表达他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怀。
结论初唐四杰在唐诗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
他们各自以不同的主题和风格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创了唐诗的新局面。
他们的作品在后世被广为传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初唐四杰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初唐四杰是指王之涣、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一)“初唐四杰“及其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1、“初唐四杰”:是指初唐高宗至武后初时“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他们在唐诗开创时期,对开拓诗歌的思想内容与题材领域,格律的形成,都起了积极作用。
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中概括其共性说:“他们都年少而才多,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称他们是“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的四位作家”。
2、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①思想内容上突破了宫廷诗的范围,反映生活更为广泛,现实意义增强,扩大了题材和思想;②继承了六朝诗歌语言的精美工致,色彩的鲜明艳丽,音律的和婉协调,而注意扫除其浮华堆砌,“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恶习,开始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③发展乐府歌行,促进律诗的纯熟与定型。
(二)陈子昂及其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1、诗歌理论方面: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诗歌革新的主张,提倡“风骨”和“兴寄”,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结合,创造出健康美丽的文学。
这对唐诗风骨的形成、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2、诗歌创作方面:38首《感遇诗》等诗歌创作体现了他恢复“兴寄”传统的理论主张;《登幽州台歌》所包含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体现了唐诗的风骨。
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影响了整个唐代;他对风骨的追求,诗歌美学的提出,对唐诗风骨的形成和新诗风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因较多地描写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而得名,主要代表作家是王维、孟浩然,故亦称“王孟诗派”。
该派其他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等。
(一)王维1、生平和思想:以四十岁左右为界,其思想、创作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有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后期政治热情日益低落,“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2、创作:前期有较多格调高昂,有进取精神的诗,表现出盛唐时代的精神风尚,如《使至塞上》、《少年行》等。
后期诗作主要写隐居终南、辋川的田园生活,山水风光,以寄托自己闲适的性情,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等。
初唐四杰及其对初唐诗风的影响大唐是百姓的天堂,是政治家的地狱,是诗人的坟墓。
大唐歌舞升平,河清海晏,国力冠绝当时,自然是诗人诞生的时代。
他们用自己的神来之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句句如珠玑生辉,字字似金线穿玉。
唐诗初时颇有南朝诗歌的遗风。
大唐初定,唱响诗坛主旋律的是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主要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
那些脍炙人口的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四杰的出现为初唐的诗坛注入了新的血液,为诗歌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生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王杨卢骆四人均是英姿逸发的少年天才,很早的时候就入霸诗坛获得了”四杰”的美誉。
他们官微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王杨长于五律,卢骆则擅歌行。
他们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在初唐的诗坛占据重要的地位。
他们用自己清新峭拔的诗风,为后来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奠定了基础。
四杰对当时风靡诗坛的上官体深恶痛绝,他们怀着变革诗坛文风的决心,明确提出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风骨”的审美追求,将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鸾台移到了江山,从帝都移到了大漠。
这样对于诗歌主题和题材的拓新,使诗歌摆脱了颂隆声、助娱乐的虚套,开始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他们用现实的人生感受,恢复了诗中清醒而严肃的自我。
这样的诗歌开始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思想意义,所散发出来的新鲜的气息,成为唐诗健康发展的新的助推力量。
四杰均才高而位卑,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却有助于他们对现实的深刻的思考。
他们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层的贵族社会,否定了贵族社会秩序的永恒价值。
他们以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为诗歌注入了高情壮思和倜傥意气。
面对这样的豪壮情怀,宫体诗的靡靡之音,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王勃以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送别时的那种哀婉不舍的情思荡涤一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坚定乐观情怀。
初唐诗坛与“四杰”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北方文人以关陇士人为主,入唐后多为史臣。
他们的文学主张,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教说影响较大,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但没有因此而否定诗的声辞之美,从而为唐诗在艺术上的发展和新变留下了馀地。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
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种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物色的清醒认识,和“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的提出,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其史臣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对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
所谓“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咏歌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
“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
如何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也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
在太宗的诗里,常常壮大怀抱与华采并存,如作于贞观四年(630)的《经破薛举战地》诗,言“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气格刚健豪迈。
但诗中“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一联,带着六朝雕琢辞采的痕迹,与全诗的气格颇不协调。
他的一些诗,如《采芙蓉》、《咏雨》、《咏雪》等,则完全是南朝风调。
杨师道和李百药是具有贞刚气质的北方文人,早年作诗善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较少合而未融的弊病。
一、“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为唐代始音,其诗文虽未完全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1、题材扩大,主题升华。
(1))四杰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使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
开拓了诗歌的题材,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山水诗如王勃的《腾王阁》;又有咏史抒怀之作,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2)风格由纤靡卑弱转至刚健清新。
四杰”均出身庶族地主阶层,思想狂傲豁达,重视抒发个人情怀并思索人生哲理。
诗风变化多样,有的朴素清新,有的沉雄壮阔,有的铺张扬厉,一个共同特征:刚健清新,开创了唐诗的序幕和唐诗“风骨”美的先河。
如卢照邻的游侠边塞诗《结客少年场行》2、体裁突破:促进并确立了近体诗新形式。
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诗发展成熟,为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人各有偏重,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卢《帝京篇》,骆宾王《畴昔篇》。
二、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主要体现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提倡风雅兴寄,风骨,为唐代正始之音。
1、风雅兴寄。
复归风雅,是他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在38首《感遇》诗中。
“兴寄”理论既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以来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又熔铸了时代精神。
兴”,指所托之物需遇境而生,不可矫揉造作,如《修竹篇》所“兴”之“竹”。
“兴寄”理论重点“寄”:包括“美刺”之社会教化作用,主张诗应关心现实,寄托讽喻。
其中主体自觉意识的高扬具有唐普遍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要求。
2、风骨。
“风骨”基本内涵:要求诗歌慷慨多气,感情充沛,义理严密、富于感染力。
继承爽朗刚健“建安风骨”传统的同时又扬弃了其中的慷慨悲凉,代之以昂扬和明朗,构筑了一种磅礴的气象和境界。
这种美学理想,正是盛唐之音的基调选择。
3、正始之音。
《感遇诗》38首所谓“遇而感之”,寄托遥深,主张以唯美的意象,托物“寄”志,抒发情感。
初唐四杰对诗歌的贡献:
1、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
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
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2、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3、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他们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浅谈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在唐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贡献。
以下从多个方面浅谈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一、打破宫廷诗风,提倡新体诗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不满于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即以绮靡华丽的诗风为主,缺乏真实情感和个性。
他们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他们倡导新体诗,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和个性化,以真实的情感和鲜活的个性来感染读者。
这种新体诗的出现,为唐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和方向。
二、拓宽诗歌题材,丰富诗歌内容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不仅有传统的宫廷台阁题材,还有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
他们的诗歌中描绘了山水自然、边塞生活、送别友人、咏史怀古等众多内容。
这些内容丰富多样,使得唐诗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宫廷范围,而是走向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
这种拓宽诗歌题材、丰富诗歌内容的做法,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和启示。
三、改革诗歌形式,提高诗歌的艺术水平初唐四杰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他们不仅沿袭了前人的创作传统,还根据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需要,对诗歌形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他们的作品不仅有古风古韵,还有符合时代特色的新体诗,如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等。
这些新体诗形式更加严谨,同时也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这种改革和创新,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水平,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更多的形式选择和艺术借鉴。
四、创新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初唐四杰在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他们的作品语言优美、精炼、生动,表现手法多样,包括抒情、叙事、描写等。
这些改进和创新不仅使诗歌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和方向。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朴素真切的语言表达了送别的情感,用壮阔的意境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祝福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感人至深。
五、丰富诗歌风格和韵律,促进诗歌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初唐四杰在诗歌的风格和韵律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试论初唐四杰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贡献试论初唐四杰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主要指骈⽂和赋⽽⾔。
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试论初唐四杰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希望⼤家喜欢。
史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独具美学特质的唐诗始肇时期特别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的诗群;其诗作是中国诗史上的⼀座丰碑。
⽆论是诗歌的题材内容还是诗体的形式,抑或是艺术风格,四杰都呈现出开唐诗发展风貌。
本⽂将对初唐四杰诗歌的题材内容、诗体的形式和诗歌艺术风格进⾏分析,以明确四杰在唐诗史上的作⽤和地位,更好地把握初唐诗歌极其整个诗歌的发展历程。
⼀、特定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艺理论认为⽂学是远离经济基础的⼀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这就是说,任何⽂学的发展与繁荣都离不开那个特定的时代。
号称“四杰”的王杨卢骆,⽆⼀例外是初唐诗坛那⼀特殊时期的重要诗群。
他们⼤都⽣活在唐太宗贞观中期以后⾄武则天期间,⼤唐王朝的建⽴,尤其是唐太宗所创造的贞观之治,不仅在物质⽂化上创造了空前的繁荣,⽽且在历经数百年的战争分裂、动荡压抑之后,在精神层⾯上对整个社会的⿎动具有更⼤的⿎舞⼒量,这对四杰⼀类的⼠⼈⽆疑也是⼀种巨⼤的激励,个个摩拳擦掌,渴望有所作为。
初唐统治者还总结吸取了隋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门阀制度的崩溃。
科举制度逐渐推⾏,到武后当权后通过科举或直接从没有背景的⼠⼈中拔选、录⽤官员制度的形成,这对⼠⼈的⼼理⽆疑是巨⼤的⿎舞,对⽣活充满希望,对仕途充满⾃信。
然⽽,在初唐这只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上很快取得了进展,呈现出⼀派盛世景象,⽽以诗歌为代表的⽂学却不能迅速跟上初唐政治经济的发展,仍承袭浮艳绮靡的诗风。
不但虞世南、李百药等陈隋旧⾂继续在写宫体诗,就连“⼀代英主”唐太宗也喜欢宫体诗,写的也多为风花雪⽉之作,如《采芙蓉》中就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
⽽当时,替唐太宗修改⽂稿、为唐太宗所宠信的上官仪,也是秉承陈隋的遗风,更是以写“绮错婉媚”的宫体诗见长。
简论初唐四杰在唐诗发展史上地位
从太宗时期到武后时代,宫廷诗有所变异、改造和超越。
这时诗坛呈现出交叠与过渡状态。
而在“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的就是号为四杰的王、杨、卢、骆。
他们在前代诗歌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和创造,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开创了昂扬基调与壮大之美的诗歌新潮流与趋向,为一代唐音的繁荣拉开了序幕。
一、身份人格:
“四杰”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阶层,唐代庶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大都无视士族门阀那一套家教礼法,思想上狂傲豁达,不拘儒学正宗,行为放荡不羁,有任侠之风,而这一点是从四杰开始的,但在四杰的人格构成上,最为明显的还是儒家为君辅弼、积极进取的精神。
身处帝国初兴的唐初,相对开明的政治和文化氛围,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加之“贞观君臣反复歌咏的匡时济世的精神,在中下层文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身处宫外的四杰呼应了这种时代气息,急于登上政治舞台,形成了锐意进取、渴求建功立业的热情、幻想,这是儒家积极用世之心在“四杰”身上的典型体现,他们有着“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的幻想,有着“名与日月悬”(卢照邻《咏史》)的远大抱负,充溢着博取功名的热烈情绪和奋发有为精神意气。
闻一多先生言四杰“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为悲惨”,即他们的行为都有脱略规矩之处,身世遭遇与功成名就的宫廷诗人不同,他们总是挣扎在权利中心的边缘,如骆宾王最后则走向极端,彻底摆脱了王权的向心力,加入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队伍,并拟写了名闻天下的《讨武氏檄》。
闻一多先生又说“四杰”:“都曾经是两京和成都市的轻薄子,他们的使命是以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闻一多先生这一段话中透露出一个信息,随着生活范围和审美视野的扩展,与宫廷诗人不一样,他们更多的带有市井的轻薄、放纵、大胆、自由。
二、审美风格
贞观诗人、上官仪、文章四友、沈宋主要是从诗歌的形式体制、声律、词采方面去构筑诗歌的空间,未脱齐梁诗的雕藻绘采旧习,格调低迷轻艳。
直到高宗、武后朝,“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四杰”以不同于宫廷诗人的独特的精神风貌进行诗歌创作,打破了初唐诗歌在齐梁旧习中近半个世纪的徘徊的局势,初步显露出唐诗刚健面目。
“四杰”以健康的儒侠互补的人格进行诗歌创作,就使诗歌具有一种“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一种遒壮刚健的风格,体现出一种壮大之美,而在这方面最具有典型性的莫过于游侠边塞诗,或者说游侠边塞诗成为四杰儒侠互补的人格精神最完美体现。
在这些慷慨壮烈的诗篇中,一方面是“惟当死报君”的忠于朝廷的赤胆忠心和“会见立功勋”的功业热情幻想,体现儒家忠君进取、奋发图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政治品质,而另外一方面,更有“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的尚武精神和“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卢照邻《刘生》)的急人之难而不爱其躯的牺牲精神,有“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的功成不受勋的豪侠胸襟,这些无疑都是传统儒者所欠缺而为侠者所长,以这样的精神人格抒写诗篇,抒情主人公形象自然有别于魏晋以来沉迷声色、熏香傅粉、刚气都尽的门阀士族形象,呈现为虎虎生风、刚健孔武的英侠少形象,进而形成诗歌遒壮飞动的审美风范。
这样的美学风格同时也延展到其它题材的诗作中,如反映羁旅行役、山川风物的诗篇中,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此地燕丹别,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此为送别诗,但“一气挥洒,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建功立业的抱负、壮志难伸的痛苦、激昂慷慨的情怀,都寄之于对古代英雄侠客的深切向往中,写出一副英雄肝胆。
四杰中,只有王勃未涉及游侠边塞题材,但十四岁时的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中也曾表达过这样的宏愿:“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所以其诗风与其他三位诗人和谐一致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中贯穿着两条意脉:惜别之情与劝慰之意,惜别之情伤感,劝慰之意催人奋发,两条意脉交叉在第二联,惜别之情由显到隐,劝慰之意由隐到显,所包含的意蕴很明显:大丈夫当以建功立业为重,不要为离别的儿女私情所困扰,从而使诗歌摆脱了萎靡纤弱的格调而呈现出高旷境界、刚健的骨力,而即使是抒写离别悲哀的作品如他的《别薛华》一诗仍沉潜着一种功业难成的抑郁不平之气,正是这种不甘“憔悴于圣明之代”(王勃《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
的功业热情,在送别诗中化解了离别时令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意绪,因此,明人胡应麟认为王勃两首送别诗一样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诗薮》内编卷四),许学夷也说“‘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等句,语皆雄伟。
唐人气象风格,到此而见矣。
”(《诗源辨体》卷十)。
王勃写于巴蜀之旅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虽写羁旅之悲,但气象壮阔,选取的意象是“长江”、“高风”、“山山”,这样壮大型的诗歌意象,且言“万里”、“飞”,所以于愁思中仍含壮大气势、飞动的气韵、刚健的风格。
三、体裁突破:
“四杰”对初唐文学的体裁方面,无论是比较盛行的骈文、赋、宫体诗等,还是律诗、歌行等起到了开拓的重要作用,历代学者都予以了积极的评价。
明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对文体演变的过程中“四杰”所起的作用作了较清晰的描述,“四杰”的作用往往是将前代文风、诗风结合了初唐的开放之风,使得这些体裁趋向于完善,这些体裁主要涵盖七言绝句、古诗、五言律诗、七言歌行、五言绝句等。
明胡应麟《诗薮》是从七言歌行角度来谈“四杰”的文学成就,认为他们虽然没有完全摆脱齐梁的浮华诗风,但辞藻更加丰富了,这与“四杰”在诗歌体裁的开拓方面有着重要的联系。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认为:卢骆应与刘(希夷)张(若虚)一组;王杨应与宋沈一组,前者主要功绩在于对歌行体的发展,歌行体是宫体诗的一种新的形式,是对“江左余风”的宫体诗的摧毁,对于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开拓的作用;后者则主要是对五言律诗的推动作用。
薛天纬在《唐代歌行论》中指出:王勃所长为五律,真正对歌行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是卢照邻和骆宾王。
除了上述诗歌体裁方面,“四杰”在文章方面的造诣要比诗歌更能凸显这个称号,主要体现在赋和骈文两个方面的成绩。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提到了“四杰”徽号是诗歌从“赋”与“骈文”方面借用过来的,但没有细致地论述“赋”和“骈文”方面的成就。
韩晖在《隋及初唐赋风研究》中主要谈及了“四杰”的赋的创作情况。
于景祥在《中国骈文通史》中对“四杰”的骈文创作予以了积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