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简析
- 格式:ppt
- 大小:720.00 KB
- 文档页数:1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赏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讲词。
所谓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一般是死者所在单位的领导或亲友发表的
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慰问家属。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惋惜(悲痛)——敬仰(颂扬)——
悼念。
理解悼词的结构特点,划分文章的结构,指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第一部分(第1节)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第2节-第7节)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第8节-第9节)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讲解第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讲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讲解讲授人政治和社会发展学院颜贻极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
父亲是一个持自由主义观点的律师,后当司法参事。
马克思在本城受中等教育。
1835年进波恩大学,次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
他学的是法学,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历史和哲学上。
在大学阶段,他参加了倾向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坚决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
1841年4月,马克思以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的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181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即《莱茵报》)撰稿。
同年10月,他迁居科伦,担任该报主编。
11月间,与恩格斯首次会见。
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一系列文章,痛斥普鲁士贵族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坚决捍卫农民劳苦大众的利益。
1843年1月,普鲁士当局决定从4月份起封闭《莱茵报》。
股东们要求马克思将报纸办得温和一些,马克思断然拒绝,并于3月17日声明退出编辑部。
1844年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第二次会见。
从此,两人为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肩战斗。
他们合作写成的第一部著作,是1845年2月出版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简称《神圣家族》)。
这部著作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受“同盟”代表大会委托,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
1848年2月,新纲领在伦敦用德文正式发表。
这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总结了以往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他们的伟大学说,成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鉴赏第一部分(1自然段):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场景悼念。
第二部分(2-8自然段):评说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评价。
第三部分(9自然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课文鉴赏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
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理清文脉文章开头先是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
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
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
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首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
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其次,作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他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_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赏析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出自高一语文下册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orG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要点解析2014-12-15 14:37来源:《前线》杂志作者:孙代尧01马克思去世形成的空白难以弥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在讲话中用“空白”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从实际情况看,马克思逝世时,《资本论》第二、三卷还未付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还需要马克思的指导。
因此,无论在革命理论方面,还是在指导革命实践方面,马克思的逝世都形成了难以弥补的“空白”。
在马克思去世的当晚,恩格斯在写给李卜克内西的信中说:“你们大概已经知道,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党遭受了多么严重的损失。
……我仍然不能想像,这个天才的头脑不再用他那强有力的思想来哺育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了。
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
”第二天,即1883年3月15日,恩格斯在致左尔格的信中又说道,由于马克思的去世,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无产阶级运动在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进,但是,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德国人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没有了,他们过去每次都从这里得到只有天才和造诣极深的人才能作出的明确而无可反驳的忠告。
那些土名人和小天才(如果不说他们是骗子的话),现在可以为所欲为了。
最后的胜利依然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迂回曲折的道路,暂时的和局部的迷误——虽然这也是难免的——现在将会比以前多得多了。
”事实确如恩格斯的预言,马克思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就受到来自内部的修正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的篡改与歪曲,印证了恩格斯的“空白说”即马克思对于理论指导和革命指导的不可或缺性。
文题解读“在马克思墓前”点明了讲话的地点——身在公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礼,表明了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明确了讲话的内容——面对逝去的挚友,面对参加悼念的人们,自己代表“千百万革命战友”抒发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作者作品恩格斯(1820~1895),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被誉为“第二提琴手”。
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
中学时期,他被迫弃学从商,靠刻苦自学,成为一位学识非常渊博的人。
1844年9月,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巴黎相见,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
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
1845年2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被迫迁居布鲁塞尔,同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与马克思比邻而居,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起草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
1848年,二人一同到科伦创办《新莱茵报》,同年恩格斯参加了德国西部的人民武装起义,在作战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86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同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
1873年5月,恩格斯开始撰写《自然辩证法》。
1876~1878年,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越了古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逝世。
背景纵览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
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得他几乎不能吞咽。
作品赏析导入:今年的5月5日,是卡尔·马克思诞辰186周年纪念日,而他离开这个世界也已经123年了。
人们常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
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世界人民对于马克思的怀念仍然没有退去。
在1999年,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他是一位时代的巨人,他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进程,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继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
看着这篇文章的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讲词。
所谓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一般是死者所在单位的领导或亲友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慰问家属。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1.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悼词的结构特点,这篇文章又是很有代表性的悼词。
现在,大家能不能划分出这篇文章的结构呢?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第二部分(§2-§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我们先看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也是全文的第一部分。
大家先齐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赏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讲词。
所谓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一般是死者所在单位的领导或亲友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慰问家属。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理解悼词的结构特点,划分文章的结构,指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第一部分(第1节)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第二部分(第2节-第7节)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第三部分(第8节-第9节)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课文阅读一、阅读第一部分(第1段),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①因为这是葬礼上讲话,需要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强调难以忘怀,饱含了对逝者的无限崇敬与赞扬,以及哀痛之情。
2、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终生的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为没能陪伴至生命最后,而抱憾终生。
3、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 ?①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
②这是一种讳饰的修辞手法,蕴涵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讳饰手法。
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4、“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乐”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悲痛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解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了解马克思伟大一生的重要文献,也是世上不可多见的演说词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解读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①,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①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
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
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的来临是意外。
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
她随即同恩格斯又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
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
)首段叙述马克思的去世,表达了对死者的深切悼念。
“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从用字的角度看,两句话都用了拈连的手法,而后一个“思想”“睡着”又是避讳,表达了作者不忍说出马克思的去世却又不能不说出来的那种极其矛盾和万分痛苦的心情。
精确地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表明这是一个应当永载史册的悲痛时刻,必须郑重记录。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钦佩和崇敬,也说明了恩格斯的谦虚美德。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恩格斯的内疚和遗憾。
“安静”表现马克思与世长辞时从容、安详而没有痛苦,流露出作者万分悲痛中的一丝安慰。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明确:“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时间上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从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明确:这句话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3.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最好的总结。
重点解读1.马克思的逝世使恩格斯极度悲痛,但在第1段中却采用叙述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对此该如何理解?明确:恩格斯含蓄地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的原因:(1)从身份上看,恩格斯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来悼念马克思的,这种特殊的身份,再加上特殊的环境使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入悼词。
(2)从目的上看,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仅仅是寄托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评价领袖的思想和业绩,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
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悲痛哀思的方法是含蓄的。
2.在第1段中,恩格斯为什么不直接说马克思逝世了,而说他“停止思想”“睡着了”?明确:不用“去世”“逝世”而用“停止思想”,表明马克思是为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奋斗了一生。
两个“睡着了”,前一个只是形象地描绘,告诉我们他是在战斗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后一个“睡着了”之前加上修饰语“永远地”,使“睡着了”获得了一个确切的语境义——“逝世”,对前一个“睡着了”的意思给予了补充。
这些都是讳饰的手法,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极其悲痛的心情,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阅读方法小贴士讳饰,是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高中语文 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题解读+课文剖析大纲人教版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点明了讲话的地点——身在公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礼,表明了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明确了讲话的内容——面对逝去的挚友,面对参加悼念的人们,自己代表“千百万革命战友”抒发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作者作品恩格斯(1820~1895),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被誉为“第二提琴手”。
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
中学时期,他被迫弃学从商,靠刻苦自学,成为一位学识非常渊博的人。
1844年9月,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巴黎相见,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
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
1845年2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被迫迁居布鲁塞尔,同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与马克思比邻而居,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起草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
1848年,二人一同到科伦创办《新莱茵报》,同年恩格斯参加了德国西部的人民武装起义,在作战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86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同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
1873年5月,恩格斯开始撰写《自然辩证法》。
1876~1878年,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越了古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逝世。
背景纵览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
作者: 孙代尧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前线
页码: 72-7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2期
主题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解析 无产阶级 历史科学 “空白” 恩格斯 逝世
摘要:01马克思去世形成的空白难以弥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在讲话中用“空白”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