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唐代纹样演示
- 格式:pdf
- 大小:5.48 MB
- 文档页数:34
[面料知识]唐代织锦装饰纹样2012-4-19 10:18:33锦是以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显花的多重丝织物(现称为缎子织),质地厚重,是丝绸中最为鲜艳华美的产品。
唐代的锦,在艺术上有经锦、纬锦的区别。
经锦是汉魏以来的传统技法,是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畦纹组织。
纬锦是唐代从西方纺织技术吸收过来的,大约开始于武则天当政前后,是利用多重多色的纬线织出花纹,虽然织机比较复杂,但操作方便,且纬线可以随时改换,因此能织出比经锦更繁复的花纹及宽幅的织品。
而且能充分显示丝线的光泽,使唐代丝绸更为灵活多变的纹样、更加丰富多彩的色调与丝线美丽的光泽交相辉映,创造出如琵琶袋牡丹锦(图1)这样富丽堂皇的织物。
图1一、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造型特征联珠纹(图2)是萨珊波斯朝最流行的纹样,在西方艺术东进的大潮中被唐代接纳为装饰艺术元素,成为唐代织锦纹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非常盛行。
它由连续的圆珠构成,时而成条带状,排列在主纹或织物的边缘,时而做菱格形,其内填以花卉,更常见的是围成珠圈环绕主纹。
主纹多系适合于圆的图形,常有鸟、鹿、猪头、花朵、鸭、鸳鸯等等。
其形象往往相当程式化、抽象化。
在唐织锦中,联珠纹代替了汉锦中那种卷云和各种鸟兽横贯全幅、前后连续的布局法,而以联珠圆圈分隔成各个花纹单元。
图2团窠纹,就是现在所称的团花,唐代丝织中的一种新产品。
是把单位纹样组合成圆形,并按米字格(或井字)骨骼作规则散点排列的纹样形式。
通常在四个团窠纹之间的空间,缀饰以忍冬纹向四面伸展,所以被称为“四出忍冬”。
纹样风格受波斯纹饰影响较大,样式十分丰富。
它常以宝相花为团花的主题,其中宝相花的构成综合了牡丹、菊花等花卉特征,造型富丽堂皇、丰满工整。
现存实物有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红地宝相花纹”锦。
花瓣重叠繁复,富丽而优美,体现盛唐风采。
对称纹,多用动物组成左右相对的格式,这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花纹。
采用的动物有:孔雀、鸟、龙、羊、鹿、狮、熊、天马、骆驼等。
5种唐代玉器装饰纹样,收藏鉴定一定要看隋、唐、五代玉器常见的纹饰有人物纹、兽纹、龙纹、鸟凤纹、花果植物纹、云纹、飞天纹,及与这些饰纹作复合与辅助的乐器纹、珍宝奇物纹、器纹、龙珠纹及服饰纹等。
1.人物纹人物纹有汉人纹和胡人纹两种。
汉人纹以一件椭圆玉杯上饰的六组人物为典型代表。
人物髻发无冠,着宽衣束腰长衣,呈盘腿而坐状,有魏晋士大夫不重仪表,崇尚清高,饮酒作乐的逸士风度,用细如发丝的单条阴线刻饰更显飘逸。
这些饰纹的共同特点是:一、所琢刻的都是汉族为主的人物;二、主要线条皆用细小流畅单阴线为饰纹;三、所饰的人形虽有的发无冠,有的头戴冠帽,但皆身着宽袖束腰长衣。
椭圆形人物纹玉杯胡人纹多刻画在玉带板上。
这类饰纹的特征是,所饰人纹皆为西域各族的男性,卷发或八分发,不戴冠帽,深圆目,高鼻,有留胡须者亦有无胡须者,身着窄袖紧身束腰衣,足穿尖头靴,肩披云带;所饰人物皆有动作,多为奏乐、献宝、舞蹈;所饰纹图的整体是浅浮雕(又称剔地阳纹或隐起)人物的五官及服饰、器物纹等则用粗短、平行或略作放射状、较密的直条阴线纹表现,绝少是用镂雕法琢制的。
胡人舞玉带板弹琵琶胡人纹玉带板2.兽纹兽纹主要刻饰在玉带板等器物上,特点是:一、多为猛兽,有狮子、老虎、猪、熊等,以及食草的鹿纹等;二、饰纹手法与上述胡人纹相似,亦浅浮雕加线刻而为但饰纹较人物纹简单,仅饰五官及毛发的局部;三、写实并有动感。
以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一副15块饰兽纹带板最为精美和典型。
狮纹长方形玉带板3.鸟纹唐代鸟纹较多,常见的有神话中的凤鸟和现实中的孔雀、雁、绶带、鸳鸯、鹤和鸠等。
除浅浮雕加线刻而成外,亦有用镂雕加线刻琢制者,所见亦有如下共同特点:一、多成对出现,形态相似,鸟首相对;二、所有玉鸟不论其飞或立,均多双翅展开;三、若单独为饰的鸟纹,多口中衔一折枝花,或有的立于花枝上,或舞于花丛中;四、皆以平行粗短的阴线刻琢羽翅纹。
镂雕双凤踩莲玉佩4.龙纹此期龙纹所饰者有玉璧、玉盘、玉盒、玉带板和贵重的佩饰等。
唐代织锦团窠纹分析及其创新设计唐代团窠纹是流⾏于唐代建筑、佛幡、壁画、织锦上的⼀种典型装饰纹样[1],不仅是唐代政治、经济、⽂化发展的重要映射者,也是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历史见证者与物质承担者。
研究唐代团窠纹的造型特征和审美规律唐代团窠纹主要是西部外族的汉地联珠纹演变⽽来[2],形式受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640年)及当时出⼝贸易适销样式的影响,盛⾏于北朝⾄唐代中期。
当下,针对唐代团窠纹的研究主要结合考古实物中的影像资料与史书本⽂在前⼈的研究基础上,利⽤分裂语法和形状⽂法对唐代团窠纹样形体进⾏解构分析和再设计,从历史⽂化中汲取营养,将唐代团窠纹的造型特征与现代设计形式相融合,不仅有利于强化现代产品的⽂化内涵和时代根基, 1 唐代织锦团窠纹特征提取1.1 唐代织锦团窠纹典型特征唐代团窠纹是唐代常⽤于丝绸上的⼀种重要纹样,将单位纹样联结成为圆形或近似圆形的整体形状,按照⼀定的格式⾻架进⾏散点排列,内⽅外圆、主次分明、章彩奇丽、特⾊鲜明,体现了古代“天圆地⽅”的哲学思想。
施⼯⼈员的素质与⽔利⽔电⼯程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提⾼施⼯⼈员的⽔平与素质是促进⽔利⽔电⼯程发展的重要基础。
应加强对施⼯⼈员进⾏技能培训,提⾼其综合素质。
唐代经济繁荣昌盛,⽂化开放、兼容并包、不断创新,形成了丰富迷⼈的装饰⽂化,成为民族⽂化的重要代表。
在丝绸之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团窠纹样风格收到波斯纹饰风格的影响,以联珠、飞禽⾛兽、花卉植物等元素为代织锦团窠纹主要由外环纹样要素和中⼼纹样要素两部分组成,如图1所⽰。
图1 唐代织锦团窠纹要素Fig.1 Elements of Tuanke pattern in Tang dynasty brocade外环纹样称为窠环,代表着具有圆形纹样轨迹和特定图案范围的环形纹样,以联珠环、花草环、⽂字环等为主要样式,由⼀个或多个元素按照⼀定规律进⾏环绕排列。
其圆形构造与环内的中⼼纹样相互呼应,呈现出饱满、圆敢,对⿅象征着仕途顺遂、爱情美好。